靠谱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唯我独 裁 >

第60部分

唯我独 裁-第60部分

小说: 唯我独 裁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针对原来的天津机器局万国牌生产线和生产设备,王辰浩认为这是典型的吃多嚼不烂的现象,与其样样通样样松,不如精专一样。因此王辰浩跟德国公使绅柯达成协议,北洋兵器引进全套的德国兵器生产设备、生产技术和管理条例,将原天津机器局打造成全德械兵器生产基地,以此来支撑北洋八镇新军的武器供应。

天津机器局不少工厂的生产线都很老旧了,在欧美技术大爆炸的时代影响下,技术更新追不上世界步伐,因此王辰浩关闭了一部分工厂和生产线,转而只生产符合北洋八镇新军的各种武器装备。

最终,王辰浩同王士珍和汉纳根商议过后,最终做出了详尽规划。北洋兵器将以生产陆军武器装备为主,计划年产毛瑟95式步枪三万支,7。92毛瑟步枪弹600万发,克虏伯80步兵炮72门,克虏伯105榴弹炮36门,克虏伯150重榴弹炮36门,三种口径炮弹总计15万发,无烟火药100万公斤。考虑到原本的天津机器局每年还得供应分驻全国各地的淮军武器消耗,因此原来的黑药厂、铜帽厂、栗药厂、棉药厂没有关闭。黑药厂维持在年产30万公斤规模,栗色火药有所增加,达到20万公斤规模,因为它是巨型要塞炮的优良发射药,因此主要供应旅顺要塞和威海卫基地的防御要塞炮使用。

两座小型炼钢炉王辰浩没有关闭,但只要等到直隶钢铁公司的炼钢炉出钢水后,这两座小钢炉肯定是要被关闭的。

王辰浩裁汰了冗余人员,增加了生产线和生产技术人员,这样生产规模肯定能提上去。但王辰浩希望能够进一步提高生产效率,例如年产3万支毛瑟步枪是无法满足北洋陆军的,如果战争爆发,军械消耗巨大更加无法满足。当前的状态是北洋兵器天津分公司尽可能的生产武器,而北洋陆军的武器缺口由毛瑟公司和克虏伯公司提供成品,按照王辰浩的练兵步伐,截止明年年底前,北洋陆军还得采购三镇新军的装备。

王辰浩希望尽可能的减少对外购的依赖程度,因此建议在北洋兵器内实行高效率的流水线作业方式,这样即减轻国内技术人员的学习压力,又可以尽快吃透德国技术并提高生产效率。

在王辰浩的规划里,北洋兵器天津分公司主要以生产现代化陆军装备为主,暂时以生产全部德械装备为主,然后按照北洋陆军的发展规模生产和研制符合自身要求和标准的新式陆军装备。这就要求有科研单位。

原本的天津机器局有个武器研发机构,名曰仿制局,里面的人就是专门破解国外武器装备的。仿制局由徐寿的儿子徐建寅主持,有工匠35人。这里的工匠就相当于清朝的武器专家了,只不过他们主要以仿制外国武器装备为主,自行研发武器一是没经费,二是能力有限,没有欧美国家的先进技术。

不过,这并不能阻止王辰浩设立武器研发实验室的想法。于是王辰浩将徐建寅找来,命他在国内外邀请和雇佣武器方面的专家和学者,同时成立北洋武器装备科学实验室,由徐建寅任院长,加四品候补道衔,武器实验室相关经费由王辰浩特批拨付。

徐建寅顿时大喜,拍胸脯保证一定把这个武器实验室办好。徐建寅的父亲徐寿堪称清末最优秀的科学家了,有着广泛的国内外朋友关系网。徐建寅根据王辰浩的要求,纷纷写信邀请他父亲的朋友和他的朋友们加入。而王辰浩也没闲着,他利用自己的身份,发电报给清帝国驻各国公使馆,请驻英法美德等外公使们帮助邀请和雇佣外国的知名科学家、教授、学者来华。

王辰浩的眼光放得很远,不单单局限于武器装备方面的科技人才,因此他没有对驻外公使馆邀请和雇佣的科学家做出类别限制,方方面面的人才只要愿意来华发展,都将给与高规格待遇。

此时的欧美各国正处于科技大爆炸时代,大批的科学家和技术工人都对发明创造和改良现有机器设备感兴趣,尤其是民间一大批以发明创造为生计。但有道是僧多粥少,参与的人越多,竞争越激烈,很多有才学的人得不到赞助资金,很多科技发明都被迫夭折。

清帝国驻外使馆的公使和工作人员们都知道王辰浩的身份特殊,对于王辰浩求他们给办的事情那是优先办理。由于王辰浩资金充裕,开出的条件优厚,很多有才学却苦于没资金赞助的人们将目光瞄准了中国,纷纷答应王辰浩的条件加入北洋武备科学实验室工作。

一时间,来自欧美各国的人才经清帝国驻外使领馆工作人员们的安排,纷纷踏上前往天津的轮船。名单提前以电报发回天津,王辰浩看了一眼,没见有他认识的名字,因此让徐建寅负责接待安排,他自己还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处理。

从整顿尸位素餐的冗余人员,到大规模引进技术人才,王辰浩对天津机器局的改造算是完成了。李鸿章对此大为褒奖了他,二人一个唱红脸一个唱黑脸,竟是让天津机器局起死回生。虽然名字被改成北洋兵器了,也成了王辰浩的私产了,但李鸿章知道他自己的身体每况愈下,而王辰浩的表现又让他满意,因此对于王辰浩的这种近乎公开的培植个人势力、挖北洋的墙角的做法,李鸿章只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如果以物以类聚来描述李鸿章的心情的话最为合适,因为他从王辰浩身上看到了当年的起家时的自己。

把天津机器局收入囊中之后,王辰浩又把目光瞄准了上海的江南制造局。

第104章步步蚕食

清末三十年洋务运动,李鸿章先后创立大小工业、矿业和学校三十多个,但绝大多数都失败了,三十年后还能够运营的却是屈指可数。天津机器局、开平矿务局、江南制造局、轮船招商局、上海机器纺织局等虽然经营不善一直亏损,但王辰浩知道这些后缀名带“局”的都是官僚主义的体现,亏损实在太正常了。

这些洋务企业的亏损只是经营不善加上贪腐严重而已,只要稍加改善和整顿,恢复盈利还是可能的。

王辰浩已经成功的将天津机器局弄到了手里,把它改成专门供应北洋陆军装备的兵工厂。现在王辰浩又把手伸到了位于上海高昌庙的江南制造局,李鸿章创办的最大洋务工厂,也是清帝国唯一的一个大型综合军工厂。

不过王辰浩插手江南制造局的目的在于其海军装备制造,陆军装备制造方面王辰浩已经有了北洋兵器来提供,而且江南制造局自身的陆军装备方面的生产线已经落后于欧美列强很多年了,甚至还在生产一些七十年代的前膛武器。

王辰浩所关注的是江南造船厂的海军装备制造和人才,由于北洋水师已经向英国订造了两艘登云级战列舰,满载排水量达到16000吨的庞然大物已经超出了旅顺船坞的维修能力。国内急需这方面的基础设施,但朝廷似乎没钱也没兴趣花巨资来打造这种设施。当年北洋水师的定镇二舰回国后同样遇到这种尴尬,买了大型铁甲舰国内的船坞却没法维修不得不去日本船厂进行维护保养,实在是荒唐至极。

现在的北洋水师还是李鸿章的,他最明白这种尴尬的滋味,只是当他跟英国人打听了一下筹建一个能够给登云级战列舰提供维护保养的大型船坞竟然要耗资六百万两,把军事战备意识也考虑进去的话得修两座大型船坞,这海军配套设施不是一般的烧钱,李鸿章自问拿不出这么多钱来,因此又让王辰浩捡了便宜。

王辰浩打着从民间集资的旗号,实际上从他自己的美洲银行拿出钱来经营江南制造局,而他只需要每年支付60万两的承包费,十年的承包期合同。

时至隆冬,上海的冬天虽然气温不是太低,但是海风大,不穿的严严实实的肯定被吹的透心凉。

一艘挂着英国旗的皇家邮轮沿着虹口溯流而上,驶抵上海高昌庙。

汽笛嘟嘟响了几声,轮船靠岸。几名穿着蓝色上衣黑色裤子的英国水手放下船梯和跨版,指引船上的旅客排队下船。

轮船顶层,一个披着黑貂披风的年轻人负手而立,静静的看着眼前的一切。他正是王辰浩,来上海高昌庙视察江南机器局的情况。

眼前的高昌庙虽然不及王辰浩那个年代繁华,但比起清末大多数城镇来说,这里已经属于发达地区了。

1867年,一座近代意义上的庞然大物落户沪南高昌庙近旁,那就是近代中国工业史上有着特殊意义的江南制造局。制造局的迁入,如催化剂一般,加速了高昌庙地区由农村向城区发展的步伐。此刻,江南制造局外的东、北和东南已形成一个4000多户居民的大型聚落,老广东街、半淞园路至沪杭甬铁路高昌庙站一带更是超过十万人的小城市了。

“看起来这地方发展的还不错!”

王辰浩以为这个时期的上海除了法租界繁华之外,其他地方都会是落后的农村,而高昌庙给他的印象已经符合现代人的审美标准了。

旁边站着的王士珍这时说道:“上海县志上写:高昌庙,县南七里,因‘制造局’而成市。”

王辰浩道:“看起来你知道的还不少。”

王士珍回答道:“大人要来上海,属下得多做些准备才是。”

王辰浩点点头,是以微笑。

王士珍又道:“大人雷厉风行的整治了天津机器局,恐怕江南制造局上下早就获得了情报,这次估计不会有突袭效果了。”

王辰浩对此赞同。事实上他这次到上海来也没打算再像对付天津机器局官员们那样,一次性大开杀戒惩治数百人。那次是杀鸡儆猴,用一次就够了。

“这次我不会大开杀戒了,但我会交给陈南丰处理的。”

陈南丰是江南制造局的帮办,也是李鸿章手下的老人,王辰浩来之前李鸿章暗示过他希望能够放陈南丰一马。因此王辰浩的策略也就随之更改,即便不动陈南丰,至少也不能让他太好过。

王士珍问道:“大人的意思是?”

王辰浩笑道:“陈南丰先放他一马,但是我会回给他下达一个活命的指标,江南制造局内冗员严重,这次我就不动手了,让陈南丰去清除他们。”

王士珍先是一愣,旋即笑道:“大人这招可是高明啊!这回我看陈南丰没好日子过了。”

二人相视大笑,这时李国栋上来禀报道:“大人,安排好了,我们也该下船了。”

※※※※※※※※※※※※※

王辰浩一行人自码头下船后径直去了江南制造局,不过这次已经没了突袭效果,陈南丰等制造局官员已经准备好了备用的账本供王辰浩查阅。

“大人,这是账册,请大人过目。”

王辰浩看了一眼陈南丰,又扫了一眼左右两侧的官员主事。从他们的表情上就可以看出他们有恃无恐了。

“陈大人帮办制造局大小事务已有五六年了,可谓兢兢业业,账目就不用看了,我相信中堂大人的眼光。”

“这——”

王辰浩看都没看就把账册推了回去,这让陈南丰大感意外,同时他跟其他人安排好的一系列对答都乱了套。

接着,王辰浩告诉他们江南制造局已经从官办改为官督商办,这需要裁员,当前的两百多个官员、部门主管和分部管事将要裁汰一大半人,最终只保留四分之一。临散会时,王辰浩表示有功的人可以优先考虑留下。

有功指的是什么,这些官员们心中都清楚。两百多人只留下不足五十人,使得这些人不得不为自己打算,暗中举报对方自然是少不了的。

果然,当天晚上王辰浩在临时官邸内就接到了好几封举报信,三天后他接到了不下上百封。王辰浩只留下了陈南丰的,其他人的举报信都交给了陈南丰处理。

当看到手下们彼此相互举报对方时,陈南丰气得快要疯掉了,偏偏王辰浩只留下了他的罪证,逼得陈南丰没有办法,只好按照规章制度对其他有罪的人进行处理。

第105章船舶重工【第二更】

王辰浩捏着陈南丰的把柄,逼着他去收拾其他人,这招果然奏效。几天时间,陈南丰就处置了上百人,追讨回克扣账款三十七万两。所有人都老实的认罪,请求宽大处理。

王辰浩知道这是陈南丰和他们的妥协结果,针对江南制造局的这次行动王辰浩不打算抓一大堆人进监狱,反正他们亏空的是朝廷的银子不是他王辰浩的。王辰浩的目的是裁汰他们,而不是把他们逼上绝路。因此当他们求情宽恕时,王辰浩点头同意了。

很快,王辰浩借陈南丰的手完成了对江南制造局的整顿,最后的结果是八成尸位素餐的冗余官员和部门主管们被裁汰,共计追缴回来43万两白银,都是一些要求交钱赎罪的官员们拿出来的。

当一切尘埃落定时,王辰浩把几封举报陈南丰的信交还给了他。

“信的内容我没看,你大可以放心。”

“多谢大人垂怜。”

陈南丰双手颤抖着接过那几封举报信,抬眼看向王辰浩,神色复杂。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