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苏联英雄 >

第349部分

苏联英雄-第349部分

小说: 苏联英雄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飞行员要保持更高的注意力,副驾驶可以在途中减轻飞行员的压力,同时兼任导航和投弹的工作。

    要设计成双人驾驶不难,增加的重量也不是问题——取消自卫武器让这一切都成为可能,不过驾驶舱的空间可能不会怎么宽敞:正副驾驶配置,那就得是横列,比不得常规轰炸机那样舒服,更像把两个战斗机座舱并列到了一块。

    盖达尔他们还打算给飞翼加挂两个大型副油箱做远距离奔袭时使用——按照初步试飞耗油和载油量计算,这样在挂载一吨炸弹出击的情况下,航程应该在公里之间:载油机器!

    涡轮喷气式动机可是不折不扣的油老虎!

    还是动力,在设计师看来,怎样保证这些好不容易把第一次大修时间提高至120小时的正常运转是个难题——如果长途飞行,5个小时里飞行员们都得胆颤心惊,指望两边那两台声音惊天动地的动机别出问题!

    梅塞斯米特262使用的动机空中寿命平均17个小时,加上几倍的地面运转时间已经算不错了——至少林俊还算满意。

    对于动机满意的还有波里卡尔波夫——对他设计的而言显然还算凑合。

    (今天第一更,求月票。)

    。。。

第四百八十五章 极致4――空中幽灵!() 
无论设想如何,这会还得进行转场到茹科夫后的第一次试

    刚才林俊刚到的时候,技术员们已经对整架飞机做了系统检查,显示一切正常。原本年轻设计师们还不放心其木质机身是否能够承受动力强劲的喷气式动机,担心木质蒙皮会在空中爆裂解体,但照目前的情况看完全没有问题!

    这架飞翼不仅仅大部分蒙皮是胶合板结构,它的机翼边缘也采用了全木结构,所有相对重要(飞行中,机翼边缘受到的空气摩擦挤压非常大。)的机翼边缘用的是薄木板和树脂压制合成的强化胶合板材料,只有在动机喷口附近等位置采用金属材料用以承受高温。

    而在最重要的翼尖,倒是采用了高强度航空铝合金,整架飞机被刷上了暗灰色,在林俊看来实在是具有做夜间轰炸机的潜质。

    因为林俊的突然到来,试飞时间被推后了半小时,伊留申科和盖达尔向林俊介绍了飞翼的驾驶特性——最麻烦的是它的油门推杆,“原始动机的加减必须严格按照“档位”来,不然就有空中“放炮”和彻底熄火的危险。5200^^

    自己“当年”飞苏27,林俊这会绝不想飞装备了动机的新式飞机,相对于几十年后的战斗机,这简直就是“玩命驾驶”!但新技术就是在冒险中不断成熟的,就是明知道它的危险和可能出问题,但飞行员们都希望获得这样性能优异的飞机,更不用说试飞员们——他们似乎就是为了试飞而生,像伊留申科,根本就不在乎所要冒的风险。

    还好前两年苏维埃的喷气式动力设计走了个很好地展轨迹:先完善动力。再去考虑它的载机,而不是倒过来。这让dp…1完善了不少,至少不会隔三差五的出问题,达到一个最低技术要求指标。

    就像眼前这架飞翼,按照年轻设计师的理解,大概全寿命也就是进行30至40次大航程出击。加上训练时间和地面试车,全寿命使用期间将换一套动机——也就是说一架飞翼在寿终正寝时刚好把第二套装上飞机的两台动机大修后的使用寿命用完。

    次出击,两套180小时动机地使用寿命,这在几十年后是很难想象的,简直就是浪费资源!但在这会看来很正常,连一线战斗机的平均使用寿命都到不了200小时,本来就是消耗品。

    二战中能完成40次轰炸任务的远程轰炸机是幸运的。连美国陆军航空队的b17机组只要完成25次出击任务就要感谢上帝(可以回国了。记得是25次任务),苏维埃年轻设计师们的设想已经有点“理想化”了。更不用说这架飞翼使用地大部分是木质材料,简单地厂房里就能进行制造机体进行总装,成本相对低廉。

    就是使用的是两台喷气式动机,这成本和工时同b…17一类的全金属大型轰炸机相比还是要便宜得多!b17航程还赶不上这架飞翼,更不用说飞行度和飞行高度。

    这会航程过3000公里的就算是远程战略轰炸机,那这架飞翼也能算是战略中型轰炸机,最大载油状态下的载弹量也到达一吨,作为一架总重9吨多点、翼展只有16米90的的“小飞机”。它的性能足以自傲了。

    不过,这可靠性还是令人担忧,没法和b17类的飞机相比。也就是说至少还有一年,苏联空军才可能获得一支喷气式飞翼组成地轰炸机部队,更未知的是到底行不行还是个问题。

    不过一旦在43年初拥有这样一支轰炸机部队,统帅部想轰炸任何作战半径内的战略目标都可以成为现实——载弹量比不上彼…8一类地庞然大物,但它便宜、制造方便!

    按照苏联航空模式,只要动机供应能够保障,那很快这种飞翼就能满天飞!

    不过还有个问题一定要在明年天气回暖就进行——要建造足够的大长度钢筋混凝土跑道机场,它和可都用不了草坪。

    这会林俊脑子里也有了个盘算:飞翼是不可能完全代替常规布局飞机的。这是历史证明了的。不能让几个数据冲昏了苏联航空业的理智——它的杰出性能在于活塞式动机和喷气式动机中间的一个空挡——一旦喷气式动机普遍在各航空强国普及,它就变得没有什么优势。反而飞翼的那些缺点会尖锐地表现出来。

    上午十点半,万里晴空,只有极少量高空碎云,适合飞行。

    林俊上了中央塔台,透过大大地玻璃窗看跑道头上的那架飞翼。

    巨大地噪音随着两台喷气式动机的启动传来,飞翼这次只装载一半燃油,而弹仓是空的:试飞得一步步来,急不得。

    塔台玻璃似乎都在颤抖,这声音对于机场上很多人来说是如此的惊心动魄——它转场降落的时候虽然很多人都听到了那怪异的声响,但显然比这要小得多!

    大部分人不习惯,而林俊是非常惬意——这和在研究所实验台上听到的喷气式动机试车声有很大不同,在林俊听来是如此的亲切和熟悉:这才是真正的未来动力!

    在两台的推动下,飞翼开始加滑跑,越来越快,终于机轮离开地面。爬升不是林俊当年喜欢用的极跃升,而是平稳和缓慢的加爬升——可没法和苏27上使用的系列动机相比。

    飞翼逐渐从视野中消失,对讲器里传来伊留申科的报告:“飞行姿态平稳,动机运转正常,高度航向270,正在爬升。”

    突然,另一个对讲器里传来声音:“塔台,塔台,我是雷达站,目标从监视器里消失了!我们无法进行跟踪,请核实!”

    雷达站不知道伊留申科刚刚进行了报告,认为试飞失败,连忙报告——这样的好天气里在目前的高度从屏幕里消失,唯一的原因就是飞机失事!

    “伊留申科,情况怎么样?”

    “一切正常,飞行姿态平稳。”通话器里传来的声音让所有人放下了悬着的心,“好,随时报告情况,保持联系畅通。”

    两架米格1型高空高战斗机已经跟着飞翼起飞,为的是观察其飞行姿态,战斗机飞行员报告也是一切正常。

    卡尔希波夫再次呼叫雷达站:“继续搜索,启动附近所有雷达进行搜索。”

    空军上将一转头,对边上的一名中校军官说:“你立刻去雷达站,不要留下任何隐患,做好保密工作,严禁所有人对外透露这件事,除了核心研究人员,对其他内部人员也不准提及,负责军法从事!”这话显然也是对塔台里的人说的。

    他看到林俊严肃的点点头,林俊同意大哥的做法:那个和中校自己认识,学院里负责全面保卫工作的老同志,做事严谨值得信任,他去雷达站监督让人能放

    卡尔希波夫脑子反应的很快:雷达站是绝对保密的单位,里面的同志也信得过,更不用说这次进行试飞的是绝密飞机,保密级别已经提到最高。但这会他还是觉得不够,要给雷达站再打打招呼——他们迟早会知道,那架飞机并没有坠毁。

    要进行试飞,还少不了雷达的配合。

    设计师们的心都再次提了起来:在高尔基他们派出了观测机,但没有雷达——突然之间他们明白:自己在无意中造出了一架雷达检测不到的“隐形”飞机!

    雷达的作用这里所有人都明白,这项新技术正在改变空战的格局,基本不再有突然出现的空袭,不用说都能理解“看不见”的轰炸机意味着什么!

    波里卡尔波夫的内心也是有些激动,因为这太令人意外了,绝对是惊喜中的惊喜!

    总设计师同志脸都憋得红红的,林俊注意到后对他说:“波里卡尔波夫,有没有给它取个别名代号?”

    “连试验代号都还没来得及定,空军委员会也还没批复,研究所里只是取了个非正式代号“大三角”“编号你们自己定,我看有个外号很适合它——幽灵!”

    林俊一追定音。

    (今日第二更)

    。。。

第四百八十六章极致5――奇迹() 
盖达尔用木材作为飞翼的主要外部材料,主要是苏联由于战时重要金属资源的供应相对紧张,外加所有人原本对这个乎寻常的设计并不报以多大的期望,显然不能用宝贵的铝合金,以木为主设计制造也是有些不得已而为之看书

    被林俊命名为“幽灵”的这架飞翼不仅仅其它部分有点无可奈何凑合的味道,起落架用的都是现成货,是从报废飞机上拆下来的,而起落架舱盖板是两个木匠的杰作,纯手中制作。

    机身表面处理倒不能说是凑合性质,虽然是手工,但高尔基研究所增调的木匠和油漆工显然技术高,整架飞机表面被打磨得非常光滑以减小空气阻力和被强风撕裂蒙皮的危险。

    油漆匠们给它刷上了一层细密的航空油漆,选择了暗灰色是因为其它油漆数量不够。“幽灵”机身上实在找不到多少外露的金属件,机腹部的裸露金属件几乎没有,只有翼尖那么一丁点。

    多项巧合的结合,让“幽灵”对地面上射而来的雷达波变得非常麻木,加上它那异乎寻常的外形起到了散射部分雷达波的作用,更不用说木头材料对雷达波的反射能力远远低于金属——就因为这样,它还没飞出多远就从雷达屏幕上消失了!

    几名雷达操作员能看到两个光点,那是两架米格1的反射信号——明知道那架绝密飞机距离米格最多几百米。但就是看不见!

    就是把附近所有雷达都打开对准方位都没用!

    不过雷达操作员们很快就继续沉稳工作,因为它们地设计师来了:今天苏维埃雷达设计师亚历山大…安德烈耶维奇…拉斯普列京就在茹科夫协调工作,也被受邀观看“幽灵”的试飞。在塔台上得知雷达失去目标后。同负责安保的军官一同乘车赶往报告地雷达站。

    最终得出结论,不是他设计的雷达出了什么问题,而是飞机本身的原因!

    其实雷达操作员们也不是第一次遇到这样的情况,有时候他们对那些小巧的po…2也是无可奈何:一旦它们飞得稍低些,信号不仅仅会被地面杂波湮没,po…绝大部分机体的木材结构对雷达波反射很小,雷达常常失去目标。

    林俊倒是不奇怪,“幽灵”外形太过于独特。加上木质外壳,雷达反射面积原本就不大,跟丢了正常。不过还是非常高兴,多项隐身的功能总是好事:加上它是架高空飞机,就是夜间,德国人的红外线探测装置也会因为飞行高度地原因而对其无能为力——绝对是个大热能散器,但在万米以上高空,想探测到这点热量就难了!

    伊留申科正驾驶飞机向南飞出几十公里后进行弧形转弯,继续爬升。因为试飞次数有限。它的具体性能还没有掌握,中央飞机设计局的席试飞员采取的是保守方式:缓慢爬升,这样侧翼的那两架米格1还能紧紧地跟随观察。

    “塔台,目前高度一切正常,动机运转平稳。后面的两架观测机快跟不上了,我将继续爬升高度。”

    “我是塔台,同意继续爬升。观察者,保持在在米高度观测。”

    “观察者明白米保持高度、航向。”

    三架飞机的通讯频率是相同的。米格1虽然还能飞得更高,但在那样的高度,它已经跟不上“幽灵”的爬升度。

    这会塔台里只能通过伊留申科和两架观测机地报告了解情况,因为什么也看不见。j连雷达站也成了瞎眼猴子。

    “一万两千米,再次转弯,航向270。”

    当伊留申科再次转弯后一会后,地面上的人能看到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