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游戏竞技 电子书 > 大秦之帝国再起 >

第844部分

大秦之帝国再起-第844部分

小说: 大秦之帝国再起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蒙恬含着微笑静静地听着,心里在想什么则不可而知了。

    帝国有点怪,特别是皇帝看上去更怪,任何一个君王都恨不得将所有的权力掌握在自己手中,但是帝国皇帝明显是持续地在将权力平摊下去。

    中枢指的皇帝、执政府、太尉署、将军府和近期新晋崛起的检察署,大概是近一两年皇帝先是不留痕迹地将一些权力的行使权转交到各个部门,只是保有决策权,然后没等大家反应过来,一个叫作“法案”的东西突然就出现了。

    法案是什么玩意?其实懂的人真心不多。

    近一两年大多数官员都发现了一点,他们提出的意见只要有效,通常是会被记录并存档,某一段时间后会被拿出来在大朝会进行讨论,只要不是出现太多人反对,那项建议就会归纳到“补充条例”的档案里面去。

    那样就算完了吗?不!像是有一些地方官吏收到什么行政指令,会去询问民间的群众,比如哪一项东西好不好,然后进行数据整理。等待收集到足够多的民间意见,那项“补充条例”就会被某个官员提出以律法形式确定的方式,正式成为律法的一部门。

    好高级好先进的样子啊?但不得不说的是,这种事情还真就不显得特殊,不就是换成了以前的民间三老收集意见向地方官府汇报,然后再由地方官府汇集向中枢,经由中枢的讨论再选出可执行的意见。形成国家律法的一部分嘛!

    帝国改了一下方式,是先建立起一个框架,由上而下向民间收集类似于民调之类的数据,但其实根本意义上是属于“换汤不换药”的一种。由被动转为主动。

    如果说帝国近期的改变只有关于法案的确定方式那就太简单了,皇帝以前对军权最为重视,其它方面虽然是一手抓住但却很少在细节上进行操控,最多就是在大方向上进行把关。近几年来皇帝已经不再提出什么建设方案,甚至连细节都已经不再过问。只是仍然保留着把关的权力,但是已经有两个年头不再否则任何民政提案。

    文官集团会喜欢皇帝放权,因为只有放权的皇帝才能够让文官系统拥有更多的自择权。不说文官集团追求自择权到底是基于什么出发点,但有一点可以绝对的确认,那就是文官集团的思维通常都比较活跃,他们有太多太多的理念想要完成,前提就是拥有治理选择权。

    武将集团估计才是最不希望皇帝放权的集体,特别是皇帝“专宠”军方为前提之下,一个强硬把控所有权力的皇帝才会是武将集团最为乐意的。从某些方面来说,军人的特性就是服从强大领导者。除非是有什么难以告人的野心,否则都希望能够有一名倾向于自己的强权人物来进行庇护。

    包括勋贵集团也不希望皇帝过度放权的情况,只要不是皇帝太混账或者勋贵有野心,不然皇帝和勋贵其实应该是最天然的联盟,毕竟都做到勋贵这一阶级上来了,只有社会形态保持固定,他们才能安然地享受富贵,甚至子孙后代也能更久地被余荫所保护。

    蒙恬却是不能表达什么,他毕竟与没有军职的刘邦不同。

    吕哲从建立军队的那一刻起就留下了“后门”,既是类似于政~委角色的典校。后面也发展出了只对皇帝负责的军队法官宪兵)这种系统,对于一些有野心的人最为难受的是军饷制度的确立。

    军队的思想、行为、福利,三样东西都被皇帝给牢牢地掌控,注定皇帝对军队的控制力会无限提高。同时。因为文官日益明显对军方产生的压制思想也注定了一点,那就是军方会无限渴望得到来自皇帝的支持。

    如果说皇帝只是在思想、行为和福利上在对军方施加影响绝对是错了,还有那个一个固定时间将领调动的惯例为某些事情上了一些保险,注定了哪怕是有领军人物想要反叛不会那么轻易。

    在这种现实背景之下,皇帝掌握了绝对的武力,估计也正是这样才对地方官进行最大的放权?

    “听闻。一项关于设立上、中、下三院的议题也在帝都热烈讨论?”刘邦脸上带着垂涎,他说:“上院是由勋贵组成,占了总席位的百分之三十五;中院是由有产者组成工厂主),占百分之三十;下院是由民间组成?”

    那个“民间”只是一个统称,实际上包含了几乎所有群体,但其中固定的四成是军方伤残退役的士兵。

    关于上、中、下三个院只是被吕哲抛出去,连正式的议案都不是,那又是吕哲思考“长治久安”的一项尝试。

    “是有这么一回事的。”蒙恬有过特别的关注,他说:“事情非常复杂,不过听说遥远的希腊已经在执行类似的治理?”

    刘邦就是知道希腊的很多国家都有元老院什么之类的玩意才会垂涎的嘛!他听使节团的一些希腊裔讲,在一些希腊的国家中,国王并不是最大的,有些还是神职人员最大,有些是议院议长。

    实际上吧,刘邦真没搞懂什么议院议长是什么玩意,对神职人员比国王还大也表示不能理解,但并不妨碍他想要成为一名有影响力的人,特别是能够在一些事情上可以左右国家的走向?

    神职人员?这个称呼要是在十年前,大概会是被理解成“巫”,因为华夏也只有“巫”是侍奉神灵的一种职业,而“术士”其实根本不被认为能和神灵扯得上关系。至于“道士”?现在有道士吗?黄老学派还没有转职,哪里有什么道士。

    目前帝国有神职人员,不过他们侍奉的不完全是神明,主要是担任一些陵园的职位,如在国家建立的烈士园任职祭师。

    民间的丧葬业务,以前是墨家和儒家抢着干。现在墨家几乎没落,没没落的也转到了“工”这一个行业,基本不再插手丧葬。儒家?他们觉得自己的档次变高了,也根本不再插手丧葬,毕竟都是识字的读书人了嘛!搞得好像其他人不识字似得)

    说得越多,刘邦的心情就越郁郁,这种郁郁是随着徐志和韩信撤军回来更加重了。

    “只斩首一千四百级?冒顿和宛国那边的骑兵根本不进行正面交战?”刘邦似乎记得蒙恬也透露了一些征北兵团那边类似的情况。

    韩信蹙眉说道:“是的,他们现在并不与我们做正面的交战,整个过程都是在运动中进行。”顿了顿,带着思索,像是在自言自语:“我们的突击骑兵很难在运动战中追上完全的轻骑兵,必须想办法改变这种情况,不然战事极为可能长久化。”

    刘邦不懂军事,他只知道一点,征北兵团那边打得越久,帝国重新将注意力转到西域就得需要更多的时间,而他们就会被拖在西域更久。

    “宛国那边在战后派出了一支使节队伍。”韩信重新看向刘邦的时候,看到的是一副愁眉苦脸的表情。他说:“那支队伍中也有冒顿的人。他们似乎是想要与帝国取得和平?”

    “啊?”刘邦听得一愣,比较困惑地问:“和平?什么和平?”

    韩信并不关心那些,随口说道:“信并不是那么清楚,好像是宛国和冒顿愿意付出一些代价,寻求与帝国解除战争状态什么的。”

    。

第一千零五十四章:都已经注定了?() 
不打正面战的游牧民族才是最令人头疼的游牧民族,那是一种长时间的躲猫猫,并且是在无垠广阔草原上的躲猫猫,想象一下这样的战争会进行多久?

    刘邦是彻底的一脸苦逼模样了,他涩声道:“宛国和冒顿想要寻求和平?”

    韩信漫不经心地说:“是的,至少我得到的信息是这样。”

    “可能吗?”刘邦满满都是郁闷:“据我所知,陛下无比地想要解决冒顿?”

    “确实。”韩信从军事的角度来讲:“冒顿是一个非常危险的人物,陛下认为他会是必须解决掉的威胁,一点都没有错误。”

    不管是从匈奴南下入侵开始,还是在赵地、秦地的交战,又或者是到了黄河源头之战,甚至是到了西域这边,冒顿表现出来的行为无数次再次证明皇帝的敏锐。与之冒顿相比,头曼霸气有余但是无比的愚蠢,吉脱则像是一个被宠溺坏掉的无知小孩。

    游牧民族机动性上的优势并不是到了冒顿才被发现,但他应该是将机动性发挥得最好的匈奴人,并且是没有之一。他能够发挥出机动性上的优势是够狠,一旦察觉有什么危险,并不会是顾忌老弱妇孺或是牲畜,应该开溜的时候一点犹豫都没有。

    “按照道理来讲,冒顿一再丢弃老弱妇孺和牲畜应该逐渐走向虚弱,然而他却是越来越强。”韩信脸上有一丝丝的困惑:“粮食和其它物资能够依靠一再的抢劫获取,但是那些士兵怎么能够允许自己的家人一再被丢弃?”

    “有什么好奇怪的?”刘邦没好气道:“很多人都是能够为了自己的小命干出一些举动,丢弃家人算什么,亲自动手弄死家人也不是没人干不出来。”

    韩信愣愣地看了刘邦一眼,问道:“一个两个会那么做,但是没可能所有人都那么铁石心肠吧?”

    “别站着说话不腰疼啊!”刘邦阴测测地说:“冒顿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敢在训练军队的时候命令士兵向自己的阏氏射箭,那些不射箭的士兵全部都被处死。一个能命令士兵射死自己心爱女人的狠人,一个动不动就处死不服从士兵的统帅。只要他的手里还有一支绝对服从且战斗力强的军队,他的部下敢反抗吗?”

    韩信突然想起了自己师傅说的“羊群效应”理论,只要往“羊群效应”上一联想。还真的就不会奇怪冒顿怎么能够干出那样的事情而没有遭到反对。

    不是那些跟随冒顿的人不反对冒顿,是帝国一直在对他们进行追杀,只有愚蠢到没有边的人才会在这个时候去内讧。另外,高压的领导下。谁敢反对谁去死,有胆量反对的人都死了,留下的必然是胆怯的人,那么不管这些胆怯的人内心里是多么排斥和痛恨,他们都会选择继续当“聪明人”看着敢反对的那些人去送死。

    高压统治一直都是最有效的统治。不过能维持多久真的是不太好说,可能也是到了一个临界点,冒顿才会尝试想要与帝国寻求和平?

    韩信与刘邦不是同一种人,要是韩信知道刘邦在没有被改变的历史上,刘邦被项羽追杀途中为了减少马车的负重将自己的妻儿亲脚踹下车,韩信绝对没有继续和刘邦聊下去的心情。

    “也许中枢会答应冒顿的和平意愿?”刘邦思索着,有些不太确定地问:“毕竟之前不是在讨论过关于放冒顿回到草原与吉脱内讧的事情吗?”

    韩信摇着头:“原本是有这样的打算,但是看吉脱的表现再看冒顿的表现,帝国再做出这样选择的可能性极低。”

    刘邦不解,问道:“为什么?”

    “冒顿太强。而吉脱太弱了。”韩信扭头看向远处的部队,视线收回来的时候才继续说:“内讧是建立在双方实力差不多的前提下,冒顿如果没有做过那一连串的事情,是可以放回去,但是他做的太多事情已经展现出一个强者该有的素质;吉脱有头曼制定为继承人的优势,匈奴王庭的很多贵族因此而支持他。”

    刘邦渐渐听懂了……

    确实啊!冒顿的一系列作为已经展现出一个强者的素质,胡人都是崇拜且服从强者,冒顿是从几乎一无所有的状态下发展起来,并且帝国已经多次对冒顿采取军事行动而没有太大收获。匈奴可是一再在帝国手头下吃大亏,甚至是连单于都战败被俘。这个时候匈奴只要没有全部的人眼睛瞎掉。绝对是要有人发现冒顿的与众不同。

    吉脱是头曼的儿子,因为头曼的喜爱吉脱获得了王庭大多数人的认可,问题是冒顿也是头曼的儿子啊!要是说吉脱在匈奴王庭受到大多数人的认可,那么冒顿在王庭之外获得的支持绝对要比吉脱大得多。

    “这么说。让冒顿回到草原……”刘邦苦着脸说道:“至少是匈奴的势力范围,吉脱很快就被匈奴人抛弃?”

    “是的。”韩信补充了一句:“不是我自己的猜测,是太尉署的参谋团进行推演,出现的结果。”

    刘邦知道太尉署养着一帮专门进行推演的参谋……哦,以前是叫画赞,后面改了名字叫参谋。他更加清楚一点。只要是发生的战事,事先都有参谋会预先进行推演,用以确定该场战争的胜率或是其它什么玩意。最为夸张的是,他曾经听说一件事情,那就是多次发生的战事跟参谋们推演的结果完全一致,是任何的细节都一致!

    “那么……”刘邦涩声问:“我们出使的结果,早就被参谋团预料到了吧?”

    “是的!”韩信直接回答:“至少到目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