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科幻恐怖电子书 > 工业之动力帝国 >

第266部分

工业之动力帝国-第266部分

小说: 工业之动力帝国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风衣四百,羽绒服八百,真的不能在多了,当着明白人咱也不说假话。”安德烈拿出写满西里尔字母的苏联身份证摇晃了几下,继续说道:“海平大哥没有这个,享受不到非贸易卢布的优惠,就算冒着风险摆摊也没有什么办法按非贸易卢布兑换国际货币,我想海平大哥也应该没有定居苏联长期持有卢布的打算吧。”

    苏联的计划经济学在二战之后和资本主义阵营的市场经济学并列,成为这个星球上最为主流的两大经济理论之一,从文字的逻辑上来看计划经济学搭配着**社会,应该是人类文明展最为高级的模式,不过从实际执行的效果来说,却是二十世纪人类最渣的经济政策之一。

    用科学的观点来形容,计划经济学和目前人类真实文明水平的差异,好比一台可以实现曲率航行的星际引擎装在一辆靠畜力拉动的板车上。苏联人算是搞了一个无比疯狂的大规模经济实践实验。

    非贸易卢布就是苏联在计划经济学指导下弄出来的奇葩产物之一,在苏联成立华约建立互经会冷战格局正式形成之后。市场、资本之类的概念变成了事关意识形态的重大问题被摒弃不用,苏联政府在互经会内部开始推行贸易卢布和非贸易卢布的新花样。

    除掉那些绕口的经济名词解释,简单的说,就是对苏出口国的商品假如能在苏联境内卖上八卢布,那么不代表出口国的商品具有八卢布左右的价值,这八卢布只能表示商品在苏联非贸易卢布的价格,换作贸易卢布结算的话只值一贸易卢布,换句话说就是别看你卖了八块钱。但你只能带走一块,爱哪哪告去。

    更坑爹的是,苏联政府主导贸易的对外结算只使用贸易卢布,当然苏联国内的私人贸易可以按非贸易卢布结算,不过在社会主义阵营还存在私人这个概念么。

    老毛子终究没有玩了上百年资本的美利坚狡猾,美国用债务、利率、资本、通缩等等软性手段剥削盟友,被剥削的还痛哭流涕的感恩戴德。苏联这个贸易卢布和非贸易卢布的新花招毫无技术含量,基本和明抢差不多。

    这种和打劫差不多的政策自然会激起华约阵营成员的强烈抵制,在苏联推出非贸易卢布和贸易卢布这个新玩法之后,通过互经会成员无数次的争吵与谈判,两者间的兑换比例从一开始的8。7:1一路下滑,到了八十年代末期两者之间的兑换比例已经变成了2。2:1左右。

    除了几年后苏联卢布会贬值成废纸。贸易卢布和非贸易卢布这项霸王政策,也是梁远一直没在苏联境内投资购物中心的关键所在,同样的五十卢布,在梁远手里就会变成贸易卢布,换美元只能换回8o美元。在安德烈手里就变成非贸易卢布,换美元却能换回接近18o美元。

    可以说在俄罗斯全力拥抱西方的年代。未来的俄罗斯寡头之所以都是俄罗斯本土人士,和苏联解体过程中一直维持着这项政策也有着很大的关系。

    无视了安德烈眼底隐藏着的得意,梁海平回手拍了拍安德烈的肩膀,说道:“大兄弟快言快语,不过据我所知在中苏贸易中除了使用卢布结算之外还有别的结算方式,感谢安大兄弟。”

    “别的方式?”安德烈有些疑惑的用俄语低声重复了一句。

    “比如以物易物。”梁海平边说边从大衣口袋里拿出一个黑色的名片夹,从后边抽出一张灰色的名片递给安德烈。

    “黑省绥芬河市中国城……,海平大哥您是?”安德烈脸上露出了无比惊讶的神色。

    绥芬河大市场在中苏边贸的圈子里可以说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作为俄罗斯倒爷中的先行者,安德烈深知目前的中苏边贸与其说是两国,还不如说是一国一市场更为准确。

    “拿着这个,去找中国城的团体采购办公室,他们会给你钻石级别的会员待遇。”梁海平笑着说道。

    一丝血线从安德烈的脖颈升起,转眼就漫过了整张脸膛。

    梁远在绥芬河建立的大市场虽然用的是传统商业的外壳,不过内里的营运思路却用的后世互联网霸主淘宝的框架,唯一的区别就是目前所有的店铺都是大市场自己营运的而已。

    钻石级别的会员待遇除了更低的折扣、年度返利等优惠之外,还能获得可观的信用积分用于采购大市场内的日用商品,对于小本经营的各路倒爷来说,这个信用积分就是变相的小额贷款,对扩大倒爷们的营业规模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

    这个级别的会员,若按个体作战倒爷们的贸易量缓慢积累,需要接近两年的时间才能获得,这些事情对于在倒爷堆里打滚的安德烈来说简直是在清楚不过的了。

    遇到贵人了、走路捡钱了、天上掉馅饼了……。

    挥手打断了安德烈要说出口的感激言语,梁海平哈哈一笑说道:“我马上要去领事馆,这批货物和大兄弟算是有缘无分了,不过大家都是同胞买卖不成仁义在,大兄弟有时间回国中国城那里还请多多关顾。”

    谢绝了安德烈领路的建议,留下安德烈在莫斯科的联系地址之后,梁海平和梁远绕出了莫斯科红场。

    由于共和国当年在社会主义阵营里份量极重,因此共和国大使馆同克里姆林宫相距不远,离开红场后两人步行了不到二十分钟,就来到了莫斯科友谊大街6号——中国驻莫斯科领事馆。

    大使馆是一幢典型的粉灰色会堂式建筑,方方正正的楼体没有任何的曲线过度,七层高的大楼表面镶嵌着一排排整齐的窗户,唯一有些另类的就是大楼的建筑设计师把大楼的承重框架外凸了一部分,使得大楼的风格更加硬朗。

    推开大楼底层的旋转玻璃门,梁远跟在梁海平的身后走进了领事馆。

    可能是因为中苏两国还没恢复正常国家关系的缘故,使馆一楼的接待大厅悄然无声,只有两位看似接待人员的使馆工作人员坐在大厅左侧的办公位置上。

    梁海平拿出护照和从国内带来的文件,在接待人员有些好奇的目光中说明了来意,片刻过后,一位四十出头的中老年和三位三十左右的中青年从大厅右侧的楼梯上快步走了下来。

    “欢迎梁总来莫斯科考察访问。”离着老远,中老年就对梁海平伸出了双手,扑面而来的洋溢热情把梁远吓了一跳。

    “我们接到梁总赴苏的消息后和国内确认了几次,可惜都没得到梁总的具体行程,没能第一时间为梁总接风真是万分遗憾。”

    “孔大使太客气了,最近一直在深圳处理公司的业务,没法确认动身的时间,烦劳大使挂念实在惭愧的很。”梁海平微笑的说道。

    梁远看着梁海平和共和国驻苏大使孔华荣相互之间紧握着双手相互吹捧,略一思索才弄清了孔华容热情背后的真相。

    此时的共和国驻苏联大使馆绝对是个冷得不能在冷的衙门,中苏两国自珍宝岛冲突进入表面化对抗以来,双方的大使馆全都是有名无实,在断掉了任何层面的官方交流之后,基本沦落成对方国民出气的靶子。

    仅仅在七十年代共和国驻苏大使馆就被抗议游行的苏联民众砸了4次,每次风波过后大使馆的玻璃都会彻底更换一次,还能从院子里清理出几车的臭鸡蛋,砖头,墨水瓶之类的杂物,进入八十年代后虽说中苏关系略有缓和,不过对于大使馆来说也仅仅是代表着不用频繁更换玻璃罢了,距离恢复使馆的正常功能和业务依旧是遥遥无期。

    中苏关系解冻度的明显加快,关键还在于不久前刚刚获得最高权力的苏共总书记戈尔巴乔夫,眼下大使馆的核心工作就是打破外交坚冰促进戈尔巴乔夫访华,进而为中苏关系正常化铺平道路,在这种背景下获得官方支持的梁海平打着买飞机幌子来到苏联,对促进戈尔巴乔夫访华有着十分明显的推动作用。

    对于苏联来说刚刚恢复基本交流就有钱赚,若是两国关系走向正常化岂不是更加财源滚滚。

    “这位小同志是……?”和梁海平寒暄良久的孔华容终于注意了站在大厅中间,正无所事事乱看的梁远。(未完待续。如果您喜欢这部作品,欢迎您来起点投推荐票、月票,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动力。手机用户请到m。阅读。)

 第223章 十年

    “亲侄子,我哥哥嫂子忙,他放寒假没地方去就跟着我过来了。”

    国内无论中小学还是大学,早在五天前就全部正式开学了,梁海平又不能说身后这个才是货真价实的老板,只好满嘴跑火车的胡扯。

    孔华容久经风雨,听着梁海平的胡扯不仅毫无异色,反而频频点头说着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摆出一副深以为然的样子。

    孔华容又介绍了自己身后的大使馆参赞,然后带着梁海平和梁远乘电梯去了大使馆顶楼。

    大使馆八楼的布局和共和国一般办公机构有着明显的不同,由于整个空间被分割成大小不等的空间,联通各个房间的走廊款宽窄不一、曲折无比,孔华容领着梁远和梁海平转过五六个弯角之后,才推开一扇看起来平淡无奇的房门把两人让了进去。

    深红色的地毯,深红色的落地厚绒窗帘,数组打着清漆的红木沙,浅黄色的天花板上镶嵌着几对长管日光灯,若非墙壁上挂着几张老一辈革命家的工作照,整个房间看起来和共和国国内的高层领导小会议间别无二致。

    “这个会议室看着不起眼,当年主席、总理、老帅们访苏,都是固定在这里开会的。”孔华容有些意味深长的说道。

    梁海平虽然经商天赋不错,不过终究是混江湖日短接触的资讯有限,没听出孔华容的言外之音,到是梁远结合着前世得知的苏联克格勃。在各国驻苏大使馆的水泥墙里预埋窃听器的劣迹,听出了孔华容真正的意思。

    看起来通过空军给大使馆打了招呼的威力挺大的,使馆方面可能误以为自己身负什么特别任务呢,否则大使馆那么多会议室哪里会特意挑上这么一间。梁远转着眼睛片刻间就把事情蒙了个**不离十

    现在大使馆和国内的信息联络安全也够差的了,应该不比筛子强哪去,梁远想着共和国八十年代末,驻香港新华社社长在新世纪写的回忆录吐槽着使馆的信息安全,当时新华社的保密规则是假如某个消息想让西方知道,就使用新华社在香港本地的电报或电话直接联系北平,若是不想则一律回深圳联系北平。

    “孔大使。我这次来苏。主要目的是采购图154客机,不过我对苏联情况是两眼一抹黑,希望使馆能在信息和语言方面给予支援。”梁海平落座后开门见山的说出了来使馆的目的。

    “没问题,支持祖国企业的快展本就是使馆的核心工作之一。只要梁总不嫌弃。梁总在苏期间。使馆的一秘小方就是梁总的工作助理。”孔华容指着坐在自己斜对面的使馆一秘方建杰说道。

    搞定了翻译,孔华容摆出推心置腹的架势和梁海平聊了一会中苏之间的外交走向贸易趋势,双方气氛大好之后孔华容才试探的问起梁海平赴苏除了买飞机还有没有目的。

    “不瞒梁总。我和外交部的驻民主德国大使黄家明是大学同学 ,从他那里得知了许多梁总当年在民主德国创建远嘉时的轶事,实在心向往之,真不知道日后能否有幸看到梁总在莫斯科重演传奇。”孔华容道。

    梁海平听着孔华容借吹捧的机会绕着圈子打探远嘉下一步动向,不由得心中苦笑,这事情哪里是自己能决定的,在墙边看开国元勋留影照的那个才是正主。

    对孔华容的心思梁海平也猜出了几分,就外交方面来说,使馆所驻国在国际地位的高低和使馆本身对所驻国影响力的大小,对该国大使的仕途有着决定性的影响。

    民主德国的国际地位不仅是社会主义阵营里的样板,在经济数据的统计上也是越英国的达国家,而远嘉在民主德国折腾出了这么大动静,深刻的影响着民主德国民众的日常生活,这些事情对于驻德大使黄家明的仕途来说无异于火箭推进器,孔华容对梁海平有所期待也是人之常情。

    “一家人不说两家话,我也不瞒孔大使,有关对苏投资问题已经纳入到集团的战略规划之中,不过具体实施的时间我是真的没法明确,毕竟目前中苏两国的外交关系还处于冰冻时期,许多事情都是无法做决定的……。”

    梁海平在保留美好希望的前提下,直接把东德远嘉用于糊弄普京的说辞,略做修改后拿出来应付孔华容。

    孔华容也知道这种涉及资金庞大的计划马虎不得,能从梁海平口中得知这种程度的答复,代表着远嘉对苏联市场是非常感兴趣的,也意味着远嘉在民主德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