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科幻恐怖电子书 > 工业之动力帝国 >

第28部分

工业之动力帝国-第28部分

小说: 工业之动力帝国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李远玲到是没有不好意思,只是抱着廖敏的胳膊笑着,陪着两个老人天南地北的聊着这些年生的事情。

    不知道自己将要变成一名光荣都人的梁远,正埋头在铁路大集体专心整理着广交会的展商资料。

    当日和梁海平说了到257厂要些专利费之后,第二天梁海平就去了257厂,王卫国看到梁海平转天又过来了哈哈大笑的说道:“我还以为你们在别的地方财了,暂时不用257这边的款子了呢,钱早就预备出来了,听小远说过很多次你们那里办公条件很糟糕了。”

    王卫国大笔一挥直接拨了1o万给铁路大集体。梁远看了看梁海平拿回来的支票,直接扔给了张怡说道:“小婶,归你了,以后大集体这边支出都在你这里走账。”

    虽然张怡已经接受了五千万的事实,可是真的拿到1o万元的支票之后,还是连续两三天都是黑着眼圈来大集体上班。

    看着梁远疑惑的目光梁海平哈哈笑着说;“你小婶这几天晚上每隔一个小时就会起床看看那张支票还在不在,眼圈要是不黑就怪了。”

    张怡看着笑得没有正型的叔侄二人也不生气,理直气壮的说道:“这可是我16o年的工资,万一丢了我这一辈子岂不是毁了。”

    无论什么年代都是有钱好办事,梁海平雇佣了2o多名临时工之后,又在市档案馆以5o元的辛苦费找了一位学档案学专业的副科长,在专业人士的指挥之下只用了5天时间就把带回来的广交会展商资料整理完毕。

    随着临时工的散去,繁忙热闹的办公室又变回了冷清的三个人,张怡在房间里缓缓的渡着步有些怀念地说道:“前几天那么多人真有些大单位的样子呢。”

    梁海平笑着对着张怡说道:“我要是你就不会这么说,在过几天有你忙的不抓紧时间好好休息,你会后悔的。”

    看着张怡疑惑的目光梁海平说道:“等我们下午把图纸拿回来你就知道了。”

    {飘天文学感谢各位书友的支持,您的支持就是我们最大的动力}

 第3章 中苏贸易

    几张bo规格的图纸铺在了地面上,拼成了一张硕大无比的平面图,张怡看着图纸上的建筑喃喃的说道:“小远这这个市场也太大了,看起来比市百货大楼还大啊,你说要盖的商城不会就是这个吧。”

    梁海平这几天总和梁远一起往市设计院跑,倒是知道一些梁远的想法说道:“怎么样,上午我说让你好好休息没说错吧,这东西要是盖起来有你忙活的。”

    “小远你打算把这个东西盖到哪里啊?”

    看着梁海平和张怡疑惑的眼神梁远笑着说道:“小叔,后天我们去h省。”

    “h省?”梁海平和张怡有些愣的重复了一句。

    梁远边说边在桌子上的文件袋中抽出了一张日期为1986年12月的《1省日报》翻到2版的的位置指着《‘西瓜外交’3o年坚冰解冻》的标题对着还有些愣的两个人说道:“去绥芬河,小叔仔细看下这篇文章就知道怎么回事了?”

    梁海平仔细的看着《1省日报》的短讯:今年,绥芬河人在6月份以“西瓜外交”,叩开了中苏之间的贸易大门,3o年的冷漠对峙换成了边民洋溢的笑脸。沉寂了多年的两国边境口岸往来迅升温……据当地政府介绍,仅下半年绥芬河就同苏联的波格拉尼奇内区完成1ooo万瑞士法郎的贸易额……

    梁海平咂了咂嘴把报纸递给了张怡对着梁远说道:“小远,你让我去广交会主要是为了谋划这件事吧?”

    梁远点了点头,又在文件袋中拿出了几份两年前普通群众才有权利阅读的《参考消息》,翻到四版指着上边的《布加勒斯特市民圣诞节抢购羽绒服》,《大雪中的列宁格勒》等几个几条消息说道:“记得小时候爸爸和我说过,他在部队服役时同苏联红军在边界对峙,苏联那边总有大喇叭喊着社会主义苏联一天三顿牛肉土豆,人人都穿羽绒服,家家都有小汽车。爸爸还说当时他非常羡慕苏联红军的冬装,保暖还不笨重。”

    “小叔你看从罗马尼亚到苏联这几条消息都是说轻工产品引起了市民抢购,按照爸爸和我说的以苏联人民的生活水平不应该生这样的事情,我怀疑很可能是因为某些原因轻工产品的产量远远不够满足人们的需求。”

    “在小叔去广州的时候我用铁路大集体的名义给绥芬河车站打过电话,他们说口岸过关的基本都是衣服,鞋子等日常用品。”

    梁远指了指地上的建筑图纸说道:“然后我就有了这个想法。”

    梁海平和张怡看完梁远所说的报纸,对视了一眼却都没有说话。默默的把报纸收拾起来。

    梁远有好奇的问道:“小叔,小婶你们就不问问?”

    “问什么?参考消息还能有假。”梁海平抬手指了指天空继续说道:“那可是大领导看的报纸,这都是外国的事情小叔可不明白,别看小叔初中毕业,小远念的书可比小叔厉害多了,大领导的东西小远都能明白,你怎么说小叔就怎么办”

    梁远忽略当时《参考消息》在普通人民群众心目中的神圣地位,共和国的创建者,和286都曾给《参考消息》提过字,共和国的位总理甚至还亲自为其审定稿件,在7o年代全民运动时期,能拥有一份《参考消息》几乎成了身份的象征,在人民群众心目中当时的《参考消息》可比后世的《新华内参》牛气多了。

    在五千万和神秘而又权威《参考消息》的震慑下,梁海平本能的选择了相信梁远。

    到是张怡爽快笑着说道:“小婶还没你小叔聪明呢,反正谁给我十万块我就信谁。”

    梁远长长的吐出一口气,心说小叔和小婶终于搞定了,目前不会自己当孩子看了,对于梁远来说报纸只是为了说服梁海平的,有着前世记忆的梁远清楚的知道,绥芬河口岸对苏贸易的年交易额,从1987年35oo万瑞士法郎开始每年翻一番,直到92年达到顶峰。六年累计交易额达到了13亿瑞士法郎。在梁远看来眼下在没有比吃这块肥肉更加轻松的赚钱方法了。

    在苏联解体之前中苏双方贸易更多的是以货易货,当时国内还很弱小的私人企业根本没有资本在绥芬河口岸兴风作浪,对苏贸易基本都控制在国企手中,而当时的中国货在苏联远东地区大受欢迎,有多少都能卖出去。因此梁远准备在国内的私企壮大介入之前,在绥芬河这块肥肉上狠狠的咬一口。

    梁远对着梁海平说道:“这几天刚好赶上我妈去北平了,趁着她不在家我正好和小叔一起去绥芬河。”

    梁海平指了指地下的图纸问道:“可这么大一个市场我们盖在哪里?如何运作?怎么和苏联结算,小叔都不明白啊。”

    梁远笑着说道:“到了绥芬河之后我在和小叔寻找适合盖市场的地方。小婶先不用去h省,这几年市商业系统整顿,很多人员都在家待岗,小婶可以在那批人员中挑勤劳肯干,业务熟练的先招个一,二百人。到时候我们在成立个大集体企业去管理这个新建的市场。”

    “和苏联的交易除了一部分用瑞士法郎结算外,大部分交易都是以货易货,小叔也知道这几年化肥涨成什么价格了吧。”

    “已经7oo元一吨了。”梁海平有些感触的说道:“这个价格还不见得能买到。”

    “小叔刚开始的时候我们只换化肥就好了,前年老家的小姑过来串门时不是还说过,苏联的化肥要比国内的好用些。”

    “至于零售,我们只收人民币,瑞士法郎,美元,不要别的货币。”

    梁海平指了指地上的图纸说道:“这个修建彩钢的建筑单位我联系过了,他们也想派人去建筑现场查看下,然后好出准确的预算,小远这次是不是通知他们一起去绥芬河。”

    梁远点了点头说道:“那是最好不过的了,一次的把事情都处理完,我下次再和小叔一起去不知道得什么时候呢。”

    张怡忽然插话说道:“小远,你后天去绥芬河能赶到2o号之前回来么?我听嘉嘉说你2o号还要去盛京参加青科赛省里的选拔吧?”

    “肯定回不来了,幸好我前些天把嘉嘉和菲菲都当作明空调扇的人员补报上去了,要不2o号省里的选拔可就惨了,小婶,我和小叔走后你在通知嘉嘉和菲菲我临时有事不去参赛了。”

    张怡忽然笑了起来说道:“就算有人替你参加选拔,小远你惨了到是可以肯定的,光我就听见两个小丫头商量好几次,说去盛京要三个人好好的玩一天,这回你偷偷的跑去绥芬河……”张怡咂了咂嘴,用同情眼光看着梁远笑吟吟的继续说道:“小婶到是很想看到你回来怎么应付菲菲那个小丫头呢。”

    绿色小说。欢迎广大书友光临阅读,最新、最快、最火的连载作品尽在起点原创!;

    {飘天文学感谢各位书友的支持,您的支持就是我们最大的动力}

 第4章 拉风的出租车

    站在有着浓郁俄罗斯风格的绥芬河火车站候车室下边,梁远用力的伸着酸的腰背,看了看正在欣赏候车室装饰几何浮雕的梁海平说道:“小叔,这火车在坐下去我就要崩溃了,回家时说啥也得买卧铺。”两天两夜的火车生活,让梁远无比怀念起前世被自己喷得体无完肤的高铁路。

    边上一位戴着黑框眼镜的中年男子笑着说道:“小远,主要是你着急过来,要是在等两天会有卧铺的。”

    “呵呵,祁工这不是给你们厂省钱么。”梁海平和随行的本溪五原钢结构厂的工程师祁连山开着玩笑。

    梁远笑吟吟的接过话题说道:“祁工回程我宁可等一个星期,也不会坐硬座回家的,祁工到是不用担心费用花不出去的。”

    “祁工,小叔,我们先出去找住的地方,然后在去市区溜达溜达。”

    祁连山到是很有眼色,在路上察觉号施令的居然是梁远以后,并没有露出任何差异的神色,只是不露声色的和梁海平一样听着梁远的指挥。

    梁远对着有眼色的祁连山十分欣赏,琢磨着先看看这个人业务水平如何,要是还不错就让小叔把他挖过来算了,遇到一个能不露异色和自己平等交谈的大人暂时还挺不容易的。

    出了火车站,三人很快都被眼前的景像镇住了。

    踩在黄土地面的站前广场上,望着眼前这个热闹小镇,梁远彻底的体会到了介绍绥芬河口岸文章中写的一条马路一盏灯,一个喇叭全城听到底是个什么样子了。一条6米多宽的水泥路贯穿全城,从火车站前蜿蜒而过,水泥路两旁的房屋上都挂满了各种贸易公司的招牌。顺着水泥路两端极目远望,隐约能看到城郊绿油油的田野。

    七八辆东北农村俗称“蚂蚱子”的手扶拖拉机横七竖八的停在广场四周,三个人刚刚在广场中站定,手扶拖拉机的主人忽地围了上来,七嘴八舌的问道:“大兄弟用车不,大兄弟住宿不?”祁连山用疑惑的口气问着眼前围过来的人群说道:“这是绥芬河_市?”

    一位皮肤黝黑手上布满老茧的大汉憨憨的说道:“啥市啊,开边之前上头怕和对面交易的时候掉份,把镇子一下提升成市了。就是听起来好听,都是唬人的。”

    三个人最终选用了这位皮肤黝黑汉子的“出租车”,看着三个人爬上手扶拖拉机的拖斗,“出租车”司机拿出了一个摇把,插进柴油机的启动口,用力转了数圈之后,柴油机突突的冒出了一股黑烟,大汉把摇把扔进了车斗对着三人说道:“大兄弟来这边是跑边贸的吧,俺叫老宋,家在屯东边住,离中苏友谊大市场近着呢,家里干净,保管几位住的满意。”

    老宋大名宋建军,土生土长的绥芬河农民,去年和苏联开通边贸之后绥芬河外来人员暴涨,用老宋的话说屯里的那个小招待所连库房都住满人了。

    到了老宋家一看四方大院,院中砌着一口洋井,凹字形的三间大瓦房,窗明几净,院内看不见黄土铺满了碎砖。三人对环境非常满意,祁连山掏出一百块钱,递给老宋说道:“老宋,饭也在你家吃了,有啥土特产好吃的尽管上,不够我在补。”

    老宋一看祁连山的架势知道接到大豪客了,笑容满面的说道:“好咧。”

    拍了拍鼓胀的肚皮,梁海平打了一个饱嗝说道:“真没想到,老宋看起来五大三粗的,这手收拾野味的功夫简直绝了。”

    梁远附和的点了点头,心说包括上辈子厨艺有这水准的,也就当年公寓对门的邻居沈月霞了。看着金黄的山鸡和油汪汪的松伞,梁远恨不得在来一碗米饭。

    祁连山也点头说道:“就凭老宋这手艺,住半个月都不带腻歪的,海平,我们明天去找建筑现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