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科幻恐怖电子书 > 工业之动力帝国 >

第94部分

工业之动力帝国-第94部分

小说: 工业之动力帝国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八十年代末期,东北的老工业基地还有着最后一丝余晖,像中国第一条高公路盛大高正在紧张的建设当中,辽宁的基础设施和生活水平在国内还是一流水准,对于一些居住在老、少、边等三线地区的技术人员来说,回乡还是蛮有诱惑力的。

    在梁远的记忆里。铁道部重点扶植的四_川资_阳机车厂,就是大_连机车厂在六十年代援建的,当年伟人一挥手。无数的热血青年放弃了大城市的优越生活,跑到深山老林建设备战工厂,眼下那批人已经四五十岁了。正接近退休的年龄,有些落叶归根的心思实属正常。

    “小远,你打算要多少人过来?”梁海平问道。

    多少人,梁远想着前世加拿大庞巴迪财团,那数已千计的研人员缓缓说道:“至少也得一百多人吧,小叔可以和部里边说,我们虽然被招安了,但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精神不会丢,研资金我们自筹,部里只负责调人就好了。”

    像这种专业性比较强的人才大批量流动。也只有通过铁道部的行政命令才有可能实现。

    “高压电气那块先不考虑,243型机头电力传动和车体构架的国产化必须先在本溪进行,株洲厂要是着急可以派员工过来,等我们搞明白了,243型机头部里愿意怎么处理就怎么处理”

    两个人聊了一路。直到周恒把车开进9o9所的住宅区,才商量好把243型电力机车交给铁道部的价码。

    “小叔,小周叔叔,你俩也别去宾馆了,今天这边没人,我妈和吴爷爷都在南湖科技园没回来。你们在这里对付一晚算了。”

    梁远推开伏尔加的车门,一边下车一边说着。

    梁海平点了点头,示意周恒把车停在小区的院墙底下,然后和梁远站在楼下看着周恒停车。

    “小远,你说你是不是老早就盘算你妈研制的那台燃气轮机了。”梁海平笑吟吟的看着梁远问道。

    “小叔,你该不会以为,我妈研究的那个燃气轮机可以搬到机车上做动力吧。”梁远苦笑着说道。

    李远玲搞得斯贝燃气轮机,和梁远打算用作机车动力的涡轴动机虽说是一回事,但斯贝改的功率对于铁路机车来说实在是太大了,以斯贝燃气轮机目前297克千瓦?小时的燃油消耗率来说,每运行一小时需要消耗2。8吨的燃料,这种燃油消耗数据无论哪个路局看到都会疯掉的,根本就没有装车的价值。

    梁远把斯贝燃气轮机的燃油消耗数据和梁海平说了一遍,然后说道:“小叔,燃气轮机的优点就是开机后十几秒就能达到满负荷运转,不需要像柴油机缓缓提升功率,可缺点也在这上边,这东西的油耗曲线基本是水平的,满功率和低功率运转时耗油率都差不多。”

    “所以适合铁路机车装机的燃气轮机,最好是6oo千瓦到1ooo千瓦的小功率机组,装车时采用四个一组的动力单元,机车持续牵引时可以关闭其中的一到两个燃机,降低机车的使用成本。”

    “装四个燃气轮机?能装下么?”梁海平疑惑的问道。

    斯贝燃气轮机的模样梁海平也见到过,七米多长,两米多宽,三米多高,以铁路机车的空间来说顶天能装两台。

    梁远嘿嘿一笑说道:“小叔,我说的这种涡轴动机才一米长,半米高、半米宽,别说四台了,翻倍都能装下的。”

    “小叔,不要指望我妈能把斯贝改小了,那东西老复杂了。”梁远看着梁海平欲言又止的样子说道。

    “小叔,你不要一副上了贼船的样子嘛,我妈那台燃气轮机指望不上还可以指望别人嘛”梁远看着梁海平笑着说道。

    “小远,你这个习惯啥时能改改,不要总说半截啊,小叔刚和部里的领导吹嘘完,你就告诉我燃气轮机车的动力核心还没有影子呢”梁海平无奈地说道。

    梁远抓了抓头,有些不好意思的说道:“这事情说起来就话长了,我这几天找找资料,弄出来个头绪在和小叔细说。”

    “小远还是打算去国外引进技术吧”梁海平问道。

    梁远点了点头说道:“这方面还需要部里配合,小叔可以和部里说,燃气轮机车项目主要着眼于建设中的青藏铁路。部里能不能成立个青藏铁路牵引机车的研制项目,然后在用竞标的形式把项目交给车厂,这样我们大笔投资搞研也心安嘛”

    和梁远在一起时间长了,梁海平对梁远做事的风格有了比较深的认识,想了想才恍然大悟。

    “小远,你是打算打着铁道部的幌子,去国外引进你说的那种小型燃气轮机。”

    “和小叔说说,这回打算去哪个国家,不过小远,我们的外汇可快要没了。”梁海平好奇的看着梁远

    没有铁道部这个大幌子在,梁远如何去国际上忽悠动机技术,看着梁海平一副好奇的表情,梁远伸出右手,搓了搓拇指和食指,嘿嘿一笑说道:“小叔放心,美元会有地。”

    注1:有刷电机运转时容易出现火花。

    这给我审核的,改了1o分钟(未完待续。。)

    {飘天文学感谢各位书友的支持,您的支持就是我们最大的动力}

 第101章 还算满意的交换

    隔日,早起的梁远面对自己还是一名临时大学生的事实,不得不继续去东大装好学生,已应付即将到来的期末考试,梁海平揣着和梁远研究出来的提案去找赵铁民和刘智高。

    盛京路局招待所位于胜利北街和市府大路的交汇处;路局招待所只是名义上叫招待所,实则是一幢七层高镶嵌着乳白色墙砖的弧型建筑,在八十年代的盛京也算是数得着的高楼大厦了。

    赵铁民和刘智高在盛京路局视察工作期间,都住在招待所顶层的高等套间里,梁海平走进一楼大堂先给刘智高的秘书王明打了个电话,得知刘、赵两人都在顶楼的小会议室聊天,和王明打过招呼后,梁海平钻进大堂右侧的电梯。

    所谓的小会议室和后世会所常见的休闲区差不多,没有会议室那种一本正经的条形长桌和乳白色的写字板,深红色的地毯上几组沙错落有致的摆放房间里,靠窗的位置几盆郁郁葱葱的绿色植物刚被浇过水,叶子上的水珠偶尔折射出璀璨的光彩,角落里还有着一个八十年代很少见的立式冷藏柜,透过透明玻璃的柜门,水果、酒水、烟草隐约可见。

    梁海平推开小会议室的门,看到赵铁民和刘智高正在屋内的沙上侧对而坐,赵铁民的秘书不在房间里,刚刚接电话的王明拿了一把椅子坐在刘智高的侧后方。

    盛京路局局长刘长河没在房间里。

    “海平过来坐”刘智高坐在沙上挥了挥手,示意梁海平坐在自己对面的沙上。

    “今天我们随便聊聊。没有上、下级什么的,东北机车厂有什么困难,海平尽管说。”赵铁民爽朗的说道。

    早在辽东半岛号联调联试时,几个人就知道东北机车厂没想把243型电力机车的技术死死捂住,通过这些天的试探双方的立场越接近,剩下的无非是价码问题而已,对于高级官员来说。收小弟也是一门需要耐心和眼光的事情,虽说两个人想把东北机车厂拉到自己的阵营里,但也要梁海平可以造就才成。

    不怕神一样的对手。就怕猪一样的队友,这句话放在官场也是同样适用的。

    梁海平想着梁远昨晚说的:小叔,明儿刘长河要是不在就意味着比较轻松。我们到是可以多提点要求,把事情敲定算了,刘长河要是也在,小叔就要小心些,毕竟我们是刘长河未来政绩最大的保证,刘长河若是在场,极有可能表示上边两个老家伙没安好心眼,老刘在铁道部混一辈子了,这两个人有什么花花肠子肯定瞒不过他。

    “海平不要有什么顾忌,坦率的说部里这些年对东北机车厂关心的不够。不过部里有部里的难处,七八年部里曾搞过一个普查,当时报上来的车辆厂大大小小合计一百三十余家,这么多厂子部里不可能都一一保留下来,优化资源势在必行。否则就是对人民财产的高度不负责任。”刘智高说到这里叹了口气。

    八十年代铁道部还是很积极向上的,后世那种老子在壳里一呆,你爱咋咋地的“王霸”之气还没有养成,最起码人民铁路为人民是天天挂在嘴边强调的。

    “对于部里来说手心手背都是肉,这些厂子都是当年含辛茹苦建起来的,部里虽然不舍。不过在改革和展的大势面前,部里也不能不挥泪斩马谡,把有限的资源集中到几个条件比较好的厂子上,不过自主展的厂子中也出现了像东北机车厂这种优秀的代表,证明部里两条腿走路的政策还是成功的。”

    刘智高说完,身体后仰靠在了沙背上,看着梁海平。

    “刘部长,赵总师,那我可就直说了”梁海平笑着说道。

    梁海平把技术人员的引进,青藏铁路招标,大功率交、直流电机研力量的构建一一说了一遍。

    “海平,东北机车厂是打算在国外引进燃气轮机技术?”赵铁民听梁海平说完,就意识到东北机车厂要求青藏铁路招标的深层目的。

    梁海平点了点头说道:“国内没有这方面的技术,只能在国际上去找。”

    赵铁民沉吟了片刻说道:“在七八年,部里就现以现有的工程技术,解决拉萨至格尔木段的施工建设极其困难,青藏高原的冻土和美国阿拉斯加,苏联西伯利亚的永久冻土不同,属于春化秋冻型,冬季坚固如钢,春季一滩稀泥。”

    赵铁民感触的摇了摇头,继续说道:“铁路路基在高原冻土上根本就站不住,每年开春之后,由于路基变形下沉,钢轨像麻花一样被扭成无数段,而且唐古拉山、锡铁山等地区地震极为频繁,四级地震家常便饭,五级地震时常生,每隔几年还会生六级以上地震,因此在七九年青藏铁路的格尔木至西宁段铺轨之后,整个工程就全线停工了,部里一直在解决高原冻土,桥隧防震这种工程上的难题,直到八三年才把问题部分解决掉,八四年西宁至格尔木段才正式开通营运。”

    “从八四年到现在,冻土问题仍然没有找到解决的办法,东北机车厂若是打算研制进藏的高原机头,一定要做好长期坚持的心里准备,我估计八、九年后拉格段能复工都算极快的。”

    梁远若是在现场,一定会对赵铁民佩服有加,事实上直到新世纪,随着共和国国力的增强,工程建设技术的大幅进步,在2oo1年才正式开始了青藏铁路二期工程建设。

    梁海平到是听出了赵铁民的弦外之音,按正常情况八、九年之后,在座的三人肯定都不会在原职不动,像年纪较大的刘智高八、九年之后估计得退二线了。这种长的研制计划对梁海平个人绝无半点好处,风险到是不小。

    若不是知道梁远有把东北机车厂收编的念头,梁海平是绝对不会研时间跨度如此长的项目的,不过若是自家企业,时间长点也就无所谓了,反正肉在锅里,只是早吃晚吃而已。

    经过大半年的现实实例和潜移默化。梁海平压根就没想过梁远有失败的可能。

    自己侄子的这些小心思,梁海平哪能和赵铁民一一解释,不过赵铁民既然表达了善意。自己也不能视而不见,梁海平想了想说道:“赵总师,说心里话。东北机车厂若是生产电力和内燃机头底子太薄弱了,将来部里采购机头时,真没信心能生产出比大连和株洲厂还好的机车。”

    梁海平不着痕迹的捧了铁道部一下。

    “由于业务上的往来,东北机车厂同部队和中国科学院都有着不错的关系,在上打算燃气轮机车项目之前,我们曾找过中科院和部队的相关专家做过技术方面的前瞻性座谈,当时还把部里大同车辆厂前些年研制的长征一、二号燃气轮机车当作案例解析过。”

    “哦,海平快说说”技术出身的赵铁民兴趣大起。

    铁道部早就认识到燃气轮机车在青藏铁路上的牵引优势,1964年就启动了长征型燃气轮机车的研制工作,在东风4型内燃机的基础上。更换了涡喷动机改燃气轮机的动力核心,又从新设计了冷却系统,可惜的是国家的工业底子太过薄弱,长征型机车燃机的热效率一直不高,再加上共和国自产动机低劣的使用寿命。使得机车故障连连。

    因此长征型燃气轮机车一直没有正式投入到营运之中,不过铁道部在这上边也算是下了大力气了,在长征型燃气轮机车起火烧毁之前,铁道部一直在对机车进行着调试修改工作,从69年第一台样车下线到81年起火烧毁,铁道部在燃气轮机车上足足花费了十三年的时间。算是倾“部”之力了。

    梁海平和梁远不知道的是,在铁道部内部,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