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穿越古今电子书 > 山环水绕俺种田 >

第13部分

山环水绕俺种田-第13部分

小说: 山环水绕俺种田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都要去吗?有没有可以不去的?”巧巧问道。

“娘说做官的可以不去,给钱的也可以不去,两条腿都瘸了的也不用去,再就是过了五十六岁的老人不用去。”虎子回答道。

“要给多少钱才可以不去呢?”巧巧问。

“一人一次二两银子。”虎子答道,二两银子就是两千文钱。

“这么多!为什么这几年没有了?”巧巧又问道。

“因为这几年没有打仗了,自然不用征兵。至于做苦力的活可能落到别的村去了吧。”虎子说道,神情并不轻松。

“喔!”

“大哥,我们村有谁会写字吗?”巧巧接着问道。

“村长一家都会,其他的就不知道了。”虎子平淡地答道,没有羡慕,也没有自卑。

巧巧想着,可能大家都不看重这些。

“为什么村长会写字?”巧巧好奇地问。

虎子转过头来,不耐烦地看着巧巧,皱着眉头说道:“你今天话真多!”然后又转过头,看他的青山绿树去了。

巧巧:“……”

本书由本站首发,请勿转载!

正文 第三十一章 小孩

今天曾大树不在家,去了巧巧的两个姨妈家所在的龙门村,给人做八十寿宴去了。

中午,赵杏花把菜端上桌,两个大碗里全是曾大树从酒席上带回来的菜,特别的丰盛。不得不说,自从曾大树做了厨子,他们家的生活质量是有了飞跃性的提高。一家人围着桌子吃饭的时候,虎子对赵杏花说道:“娘,从明天起,我跟着远山大叔去卖菜。”

赵杏花这次没有反对,看着虎子欣慰地笑着,说道:“好。我待会去和桂香嫂子说。”

“娘,我和大哥一起去。”小峰期盼地看着他娘说道。

“好。”赵杏花微笑着回答道。

“娘,我也去!”小山也期盼地叫道,两只大眼睛里全是兴奋的光芒。

“要是你们三个都去了,谁来帮家里拾柴啊?”赵杏花对小山说道。

小山看看小燕,又瞅瞅巧巧,最后只能化失望为力量,死命地吃饭。

下午,赵杏花就去了桂花婶子家,同她说这件事,桂花婶子爽快地答应了,对赵杏花说道:“虎子和小峰都是懂事的孩子,不过,孩子还小,菜别担得太多了,不然走不快。”

“哎,我会吩咐他俩的,倒是给你们添麻烦了。”赵杏花感激地说道。

“哎,这有什么麻烦的,不过是顺便的事。另外,这两天韭菜和胡萝卜卖得俏,可以多带些。”桂香婶子笑着说道。

“哎,多谢桂香嫂子了。”赵杏花欣喜的说道。

第二天天还没亮,在赵杏花的反复叮嘱声中,虎子和小峰两个一人担着两小半筐的菜出了家门,先去了桂香婶子家,然后和刘远山一道往青山镇走去,路上还碰到了村里的几个人,大家一路走着,有说有笑的。那几个人看到虎子和小峰,还吃了一惊,问刘远山道:“你怎么把大树家的娃娃给带出来了,这俩孩子看着还小呢!”

“阿让叔,我就快十一岁了,我哥十二了,我们已经不小了。”小峰大声地说道。

“哈哈……”几个大人听了他的话,顿时都开怀地笑了起来。

“不错,是懂事的孩子,比我家那小子强多了,呵呵。”唐阿让笑着说道。

虎子和小峰正月里曾跟着曾大树来卖过几天的菜,所以二人摆摊卖起菜来可谓是轻车熟路。先把一块旧的长布铺到地上,然后把菜整齐地摆放在布上,每一样都摆一些,放不下的菜先存放在筐里,边卖边加,把一个空的筐倒过来,把称放到上面,再把放钱的布袋子挂在脖子上,小峰站着,守着箩筐和菜,虎子蹲着,等着人来买菜。

天还很早,但买菜的人已经很多了,甚至在肉摊前排起了队。虎子和小峰俩人在卖菜的人里很是打眼,买菜的人在走走回回中总是能注意到他俩,长得小不算,哥俩还长得像,还一个站着一个蹲着,很多买菜的人都是有孩子的,难免对他们二人生出些怜悯之情来,所以这哥俩的菜卖得比旁边的人的要快得多,而且他们也学曾大树的法子,只要买了他们的菜,就搭送几根葱、大蒜或者芹菜。一个时辰后,筐里的菜就只剩下一点点了。

“哥,我们俩换换吧,我来蹲着。”小峰说道。

“行,称称的时候留心些。”虎子嘱咐道。

“知道了。”

又过了大半个时辰,他们的菜就卖光了,虎子把钱袋收进衣服里面的口袋里,两人把东西都收好,挑着空箩筐去找和他们相隔不远的刘远山。刘远山的菜还剩下一些,倒是同村的另一个人的菜已经卖完了,虎子和小峰就跟着那个人先回了家。

“娘!我们卖完菜回来了!”才走到院子门口,小峰就兴奋地大声叫道。

赵杏花闻声跑出来,看着两个儿子,笑道:“这么早就卖完了?可是和你们远山叔一起回来的?”

虎子和小峰把箩筐挑进堂屋里放下,小峰跑着去倒水喝了,虎子把钱袋拿出来,递给赵杏花,说道:“娘,这是卖菜的钱。我们的菜卖得快些,远山叔的还剩一些,正好唐家富伯伯的菜也卖完了,我们就跟着他一起回来了。”

小峰端着一碗水进来,递给虎子。

“哥,喝水。”虎子笑着接过。

赵杏花把钱袋打开,里面装着七文钱。赵杏花看着两个儿子,不禁热泪盈眶,背过身把眼泪擦干,回过头来,见两个儿子正一瞬不瞬地看着自己,顿时只觉得整颗心都柔软了起来,笑着摸摸他们的头,说道:“不错,比你们爹卖得还要好上许多,娘觉得高兴,呵呵……”

“娘,我也好高兴的,我们卖得可快了,比旁边的人都快!嘿嘿……”小峰仰着脸对他娘笑道。

——

虎子和小峰两个的菜卖得是红红火火的,下午的时候,两人也和以前的曾大树一样忙着侍弄蔬菜,完全接替了曾大树做厨子以前在家干的活计。

小燕和小山则是忙着捡柴,以前是四个人一起捡,现在四个人的任务都落到他们两个人身上了,辛苦的程度可想而知。虽然巧巧也能帮上一点忙,但那一点点的忙实在是太小了,基本上可以忽略不计。

而巧巧也有她忙活的事情,她心里有一个想法,那就是让虎子、小峰和小山都去读书考秀才,不为了做官,只为了能够免除徭役之苦。可是,她还不知道这里的秀才能不能被免除徭役,而且也不知道能不能让虎子他们都去念书考秀才。

要想解答疑问,就需要收集信息!

巧巧的第一询问对象就是赵杏花和曾大树!

“娘,大哥说村长一家都会写字,是不是真的啊?”巧巧问赵杏花。

“是啊,就因为村长会写字、认字,所以才让他做村长的。听说村长家以前还出过秀才的。”赵杏花说道。听到“秀才”两个字,巧巧的眼睛立马就亮了。

“娘,什么是秀才?”巧巧接着问道。

“嗯?我也说不清,反正秀才要读书认字,好像还要到县衙里去考试。娘还没有见过秀才呢。”赵杏花笑着答道,心想她的这个小女儿就爱问东问西。

“那秀才有什么用处?”巧巧又问道。

“娘也不知道,等晚上问你爹看看。”赵杏花说道。

巧巧心想:晚上?爹晚上回来得很晚的,我还是不要去打扰他了,而且他明天一大早又要出去。

此路不通,就只能再辟蹊径了!

地点:山上。人物:巧巧和她的一群小伙伴们。

“你们知道秀才是什么吗?”巧巧问众人。

“不知道。”

“巧巧,你知道吗?”众人问道。

“我娘知道,她说秀才就是读书认字的人,而且还要考试。”巧巧说道。

“巧巧,你娘平时都和你说这些啊?”穗穗问。

“是我先问我娘的,我大哥说村长一家会写字,我就去问我娘是不是真的,然后我娘说村长家以前出过秀才。我娘是不是很厉害啊?她什么都知道!”巧巧故意夸道。

“你娘知道,我娘肯定也知道的。”

“是啊,是啊,我娘一定也知道的!”

……

“可是,你们都还没问,怎么就知道你娘就一定知道呢?”巧巧说道。

“那我要先回去问我娘,看她知不知道。”小花说。

“那我们要问新的问题才行。”巧巧说道。

“嗯!”

“那我们问什么新问题呢?”

“我有一个主意,我们问不一样的问题,好不好?”巧巧说道。

众人皱眉思索,不一样的问题?

“我同意。”小桃第一个答应。

“好吧,我也同意。”有了带头的人,后面的人就都没什么问题了。

“巧巧,你觉得我问什么好?”小桃问巧巧。

“嗯?要不你就问做秀才有什么好处。”巧巧说。

“嗯,我记住了,做秀才有什么好处。”

“那我呢?”

“你就问哪里可以学写字。”

“那我呢?”

……

第二天,地点还是山上,人物还是巧巧和她的小伙伴们。

“你们昨天都问了吗?”其中一个说道。

“我问了。”

“我也问了。”

……

“我们一个个轮着来说,好不好?就从小桃开始。”巧巧说道。

“好,我先说。我娘说做秀才可好了!会写字、会念书,还不用去打仗,也不用去做苦力……”

“我娘说……”

“……”

有了巧巧的小伙伴军团的帮助,巧巧总算知道了一些眉目。比如:念书要去镇上的学堂,念书很贵,秀才很难考,秀才免军役和劳役,现在的乌山村是没有孩子进学堂念书的,村长会写字是村长他爹教的,村长的儿子也会写字……

巧巧为自己制定的第二个计划,就是让曾大树主动送虎子他们去学堂念书,因为她觉得她的三个哥哥都很聪明,考秀才还是可以试一试的。而且,从长远来看,考秀才是最好的一条路了。事实上,在徭役面前,他们家可走的可能只有三条路:顺从、花钱、考秀才。他们家一共有四个男丁,一人一次二两银子,最大的问题上是万一次数多了怎么办?而且虎子和小峰他们也要成亲生孩子,然后又会有更多的男丁。还有就是,发财容易守财难,何况他们家还没有发财呢。

就目前来看,考秀才是必行!可是目前曾大树做厨子赚的钱应该还不够三个哥哥去念书的,怎么办?还有,要怎么劝服曾大树和赵杏花呢?

前路充满了艰难,下一步要如何走才好?

本书由本站首发,请勿转载!

正文 第三十二章 插秧

作为一个读了十二年书的人,巧巧深知读书的好处,但在这里,她并不奢求虎子他们成为满腹经纶、学富五车的大才子,她希望她的哥哥们能够识字、会写字,而不是只会种地、对压迫只能用身躯甚至是生命去忍受的贫穷庄稼汉。不识字的人容易被别人欺骗和蒙蔽,不会写字的人就干不了需要写字的活计,能够考上秀才并且被免除徭役自然是天大的好事,不过,就算没考上秀才但能写会认的话,也是可喜的,毕竟这样又多了一条活路,不至于受因不识字而被骗之苦,而且还能把自己的所知传承于子孙,就像乌山村的村长一家一样,能够世代识字在这里已经是稀罕的幸事了。

二月中旬的时候,水田里的秧苗已经长出来了,乌山村的人们开始准备插秧了!

首先是犁田,水田经过一个冬天的雨雪霜露的滋润和灌溉,已经是名副其实的水田了,水田的主人借来牛和犁耙,人赶着牛,牛拉着犁耙,就这样子,一人一牛一犁耙在水田里来来回回地不留空隙地走着,把田里的泥浆翻起,把已经腐烂的前一季的稻子的根翻出,让土和肥充分地混合,让整个水田里的土壤都变得平整起来,以保证即将到来的秧苗宝宝能够在这里舒适地成长。

此时,庄稼人的认真和仔细不亚于一个想为自己的孩子营造出舒适的生长环境的母亲。

乌山村需要犁田的人家很多,可是牛却很少,只有六头,而且借牛的人家在借来犁田的牛的同时,还需要把牛的主人一并给请过来。因为牛这种动物特别认主人,别看它总是低头沉默着,其实它生性野蛮好斗、力大无比,特别是它头上的一对牛角又尖利又强硬,极其具有攻击性,它一旦发起狂来,足以令人当场丧命。面对这种田多牛少情况,人们只能轮流着借牛,一般需要借牛的人要提早向有牛的人家打好招呼,而有牛的人在犁完自家的田后,会根据关系的好坏、亲疏、远近,选择先帮谁犁、后帮谁犁,但收取的代价都是一样的,借牛的人家要供牛和它的主人吃食,另外还要给牛的主人钱,按照一亩地一文半钱计算。

曾大树像往年一样,借的是曾阿牛家的牛。因为曾大树在村里的人缘一向极好,再加上他现在又是远近闻名的厨子,曾阿牛在帮自家兄弟犁完田后,第一个想到的就是曾大树了。曾阿牛在自家吃过早饭后,来曾大树家打过招呼,就带着牛去犁曾大树家的水田了。到了中午,小山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