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文学名著电子书 > 王羲之评传 >

第14部分

王羲之评传-第14部分

小说: 王羲之评传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不深。罗丹说:〃所谓大师,就是这样的人:他们用自己的眼睛去看别人见过的东西,在别人司空见惯的东西上能够发现出美来。〃①而王羲之对大自然充满激情,他感到造化的一切都是新鲜活泼的,它所含至深的〃理〃,给人以深刻启示和无比的兴味。尽管群籁参差,他所感受到的是新的生命,新的灵魂。王羲之以博大而纯净的胸襟去体察自然发现美,然而发现美要升华成艺术,还必须不断地进行艺① 传王羲之《笔势论十二章·健壮第六》。
② 《笔势论十二章·健壮第六》。
③ 《笔势论十二章·节制章第十》。
① 《〈兰亭集序〉美学思想初探》,《兰亭书会论文集》。
② 仰望,又作仰视,俯盘,又作俯瞰。绿水,又作渌水。寥朗,一作寥阆。新,又作亲。① 《罗丹艺术论》,人民美术出版社1978 年版。
术实践。〃侔造化,得妙悟于神会。〃②侔造化并不难,但能达到〃神会〃境界要求,就不是每个艺术家所能做得到的。这就要靠艺术家自身的知识结构、悟性和天才了,而王羲之却能做到这一点,所以他的书法艺术可以达到〃尽善尽美〃的艺术高度,不是偶然的。孙过庭在他的《书谱》中分析王羲之书法的情感抒发。他说:写《乐毅》则情多佛郁;书《画赞》则意涉瑰奇;《黄庭经》则恰怿虚无;《太师箴》又纵横争折,暨乎兰亭兴集,思逸伸超;私门诫誓,情拘志惨。
王羲之在写《丧乱帖》时,起初的〃羲之顿首〃写得比较工整,接近于行楷,随着行文中的内容变化,情感逐渐激动起来,写到〃痛贯心肝〃几个字时,字体变成了行草,痛贯两个字连写,写到〃痛当奈何,奈何〃,作者痛心疾首,情绪极度不安,文中草书二字一笔而成。
顺应自然,师法造化的审美意识,使王羲之的书法〃自然可观〃,形成了飘逸的艺术风格。他的书法作品技法纯熟,以韵相胜,落笔散藻,潇洒俊逸,既有理性法度又有感性的生动,就连字体、行距、每行字的排列都做到既严谨又不囿于常规。唐太宗说:〃势如斜而反正〃,是实事求是的评述。唐代张怀瓘说:〃逸少笔迹遒润,独擅一家之美,天资自然,风神盍代。〃①道出了王羲之书法美学的鲜明特点。
② '唐'李嗣真:《续画品录》。
① '唐'张怀瓘:《书议》。
 

第五章 书法艺术一、书法的鼎盛时代
魏晋南北朝时代,是我国历史上文学艺术得到很大发展的时代,无论是文学、绘画、书法、雕塑、音乐都是大家辈出,留下了许多不朽的作品。这些作品〃无不是光芒万丈,前无古人,奠定了后代文学艺术的根基与趋向。〃①特别是书法艺术对后世影响极大,魏晋南北朝时代是书法艺术发展的鼎盛时期,只有在这书法艺术的鼎盛时期,才能造就王羲之这位书法艺术的巨匠。那末,为什么在魏晋南北朝时代书法艺术如此兴盛呢?
文学艺术不可否认要受到经济基础的制约与影响,但它更直接地受到当时精神气氛的影响。在汉代,对人们思想精神影响最大的莫过于孔子的学说了。孔子是礼法社会的建设者,他创立的道德体系、儒家学说是人们所遵循的唯一标准。孔子提倡〃臣事君以忠〃,主张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尽力事君,〃臣事君以忠〃是有条件的,那就是〃君使臣以礼〃,如果君行无道,那就无所谓忠了。自从董仲舒提出〃推明孔氏,抑黜百家〃的主张被汉武帝采纳后,儒学被定为一尊,君权被极大的强调,提出天…君…臣…民,天子法天而行道,有绝对的权威,对于君,对于政权要求不加任何前提地〃忠〃,自己要承受屈辱以至牺牲生命,为天、君而存在。孔子的道法精神是〃仁〃,爱人是仁的出发点,这必须建立在诚的基础上,在于真性情,真血性。孔子曾说:〃人而不仁如何礼?〃假借名义为其私,那就是孔子所说的〃乡原〃,孔子是深恶痛绝的,他说:〃乡原,德之贼也〃。当时推行的〃九品中正制〃带来豪门横行,政治腐败,俗儒钻进利禄之途。乡原满天下,儒学成了一部分人谋取利禄的手段,成了一切寡廉鲜耻的遮羞布。
魏晋南北朝时期,统治阶级的内部矛盾尖锐,战争不断,人民颠沛流离,知识分子痛苦失望。
他们寻求解脱和心理上的平衡,于是终日醉酒吃药,裸裎放诞,追求刺激,他们思考宇宙、生命的本质,发挥个性;他们以狂狷来反抗乡原社会,反对统治者借礼教维护自己权位的恶势力。这当然是要付出代价的,他们不顾名誉、地位,甚至杀身之祸,与虚伪的礼教社会作斗争。曹操以〃败伦乱俗、讪谤惑众、大逆不道〃的罪名杀了孔融,孔融七岁的女儿、九岁的儿子都死于曹操的刀下,曹操维护伦理的虚伪性可想而知了。司马昭用〃无益于今,有败于俗,乱群惑众〃罪名杀了嵇康。嵇康临刑东市,神气不变,索琴弹奏《广陵散》,悲壮而感人。
魏晋风流名士反对名教到极致的程度,例如孔子的二十代裔孙孔融,曾大胆反对名教对待父母的理论,他说:〃父之于子,当有何亲,论其本意,实为情欲发耳。子之于母,亦复奚为?譬如寄物缻中,出则离矣。〃①孔融从生物家的观点阐述父母之情,令人想到了今天的试管婴儿,可谓妄为大胆,这是一般入难以接受的,但这种对儒家〃君要臣死不得不死,父要子亡不得不亡〃的伦理纲常不能不说是一种叛逆。许多事实使士人对君主,对朝廷失去了信仰,更多的人再不把忠于朝廷看成是天经地义的事,被强化① 宗白华,《论〈世说新语〉和晋人的美》,《美学散步》。
① 见《后汉书》卷七○,中华书局版,简装本第2278 页。
了的儒家伦理观念的种种束缚开始松动了,他们任情纵欲,尽情享乐人生,用多种方式表现自我,价值取向由原来的一元化向多元化发展,从一个规范的理论天地向感情的世界过渡,名士风流受到了崇尚。
不拘礼法,放浪形骸,风流潇洒,成为魏晋的一代风尚,这一时期精神得到了解放,人的个性得到充分的显示。在这方面有许多例子。根据《世说新语·品藻》记载:桓温〃少与殷侯齐名,常有竞心,桓问殷:〃卿何如我?〃这里的殷侯是指殷浩,殷浩回答他的是〃我与我周旋久,宁作我!〃桓温走过王敦墓,叹曰:〃可儿!可儿!〃他不拘泥于世俗观念,这是发自内心的声音。晋代许多名士都具有鲜明的个性,例子不胜枚举。魏晋人士自我价值的肯定、个性的解放,对文学艺术的创作起到了十分积极的作用。一个人不受有形无形的束缚,个性发挥了,人格才不受扭曲,才能发挥最大的创造性,他的作品才能不因袭前人。艺术在于创造,人的创造在某种意义上就是一种心灵的选择。
士人们追求精神寄托,寻找哲学理论的根据,而老庄的〃玄虚〃正是他们所祈求的,故而老庄哲学便发展兴盛起来。
东晋名士们在国破家亡中逃离出来,心中充满了悲伤,但到了江左,进入一个偏安环境,他们潇洒任诞,讲究风度,追求高雅宁静的人生,留连于山水之间,投身于大自然,研习书法、音乐,享受艺术美。
宗白华说:晋人风神涝洒,不滞于物,这优美的自由的心灵找到了一种最适宜于表现他自己的艺术,这就是书法中的行草。行草艺术纯系一片神机,无法而有法,全在于下笔时点画自如,一点一拂皆有情趣,从头至尾,一气呵成,如天马行空,游行自在。又如庖丁之中肯棨,神行于虚。这种超妙的艺术,只有晋人潇散超脱的心灵,才能心手相应,登峰造极。魏晋书法的特色,是能尽各字的真态。??〃晋人结字用理,用理则从心所欲不逾矩〃。唐张怀■《书议》评王献之书云:〃子敬之法,非草非行,流便于行草;又处于其中间,无藉因循,宁拘制则,挺然秀出,务于简易。情驰神纵,超逸优游,临事制宜,从意适便。有若风行雨散,润色开花,笔法体势之中,最为风流者也!??〃他这一段话不但传出行草艺术的真精神,且将晋人这自由潇洒的艺术人格形容尽致。中国独有的美术书法……这书法也是中国绘画艺术的灵魂一是从晋人的风韵中产生的。魏晋人的玄学使晋人得到空前绝后的解放,晋人的书法是这自由的精神人格最具体最适当的艺术表现。这抽象的音乐似的艺术,才能表达出晋人空灵的玄学精神和个性主义的自我价值。
作为东晋名士的王羲之,他的行为举止、心态品格自然打上了风神滞洒的印记,而风神潇洒的心灵又直接与他的书法艺术相联系。朱熹在《晦庵题跋》评《十七帖》中云:玩其笔意,从容衍裕,而气象超然,不与法缚,不求法脱,真所谓……从自己胸襟流出者。窃意书家者流,虽知其美,而未必知其所以美也。
王羲之的书法作品之所以具有从容衍裕、气象超然、不为法拘的美,是由于这种美源发于王羲之的纯静心灵、潇洒风流,超然出尘的品性风格,这种美是〃一一从自己胸襟流中〃的① 宗白华:《论〈世说新语〉和晋人的美》,《美学散步》。
 

二、师 承
古代练习书法是出于实用和教化的需要,其中很多人是为了达到参与政治、进入仕途的目的,而作为艺术审美则是次要的,尽管在古代学校教育中书法教育占有重要的地位,然而它并不是以培养书法家为目的的。文字的功用在〃前人所以垂后,后人所以识古〃。所谓〃以书取士〃是考核和选拔官员的重要科目,并不是从艺术角度选拔书法家。诚然,书法是在书写和应用的过程中产生的一门艺术,但书法艺术是较高层次的要求,学校并不承担这方面的责任。所以书法艺术和写字是有区别的。早在周代把书法列为〃六艺〃之一,所谓六艺即:礼、乐、射,驭、书、数。表明书法是文人之艺。进行书法的研习培养,一般平民百姓难以做到。这种书法艺术的教育培养一般都是个别教授、辅导。这就是师徒相授。早在东汉时期,识字、书写练习和书法艺术人材的培养就已分野,三国两晋时期更加明显,而且十分重视师承门户和流派。
王羲之少年时代向表姑卫夫人学习书法。传为王羲之撰写的《题卫夫人(笔阵图》后》,做了这样的记述:予少学卫夫人书,将谓大能。及渡江北游名山,见李斯、曹喜等书;又之许下,见钟繇、梁鹄书;又之洛下,见蔡邕《石经》三体书;又于从兄洽处,见张昶《华岳碑》。始知学卫夫人书,徒费年月耳。
卫夫人(272…349)名铄,字茂漪。河东安邑(今山西夏县)人,汝阴太守李矩妻。卫铄是西晋著名书法家卫恒的从妹,是东晋女书法家。师钟繇,善隶、楷,唐人称她书法为〃碎玉壶之冰,烂瑶台之月〃;〃插花舞女,低昂美容〃;又如〃美女登台,仙娥弄影〃;〃红莲映水,碧沼浮露〃。卫夫人曾带着自己的儿子李充在王家任王羲之的书法老师。李充楷书写得很好,《晋书》称他善楷书,〃妙参钟、索,世咸重之〃。他的书法对王羲之也有示范启发作用。李充后来成为知名的学问家和书法家,官居大著作郎、中书侍郎。李充〃幼好刑名之学,深抑虚浮之士〃,这一点与王羲之的观点相近,也许因为这一点,他曾应邀参加了以王羲之为盟主的兰亭雅集。
对于《题卫夫人〈笔阵图〉后》不少人认为是出于后人手笔。沈尹默认为〃这段文字,不能肯定是右军亲笔写出来的,但流传已久,亦不能说它无所依据,就不能认为他没有见过这些碑字,显然其问有后人妄加的字样,如蔡邕《石经》句中原有的〃三体〃二字,就是妄加的,在引用时应该把它删去。尽人皆知,《三体石经》是《魏石经》,但不能以此之故,就完全否定了文中所说的事实。文中叙述,虽犹未能详悉,却有可以取信之处。〃①王羲之书法师从卫夫人是可信的。南朝宋羊欣《采古来能书人名》云:晋中书院(侍郎)李充母卫夫人,善钟法,王逸少之师。
唐代张彦远《法书要录》卷一收录了一篇《传授笔法人名》这样写道:① 沈尹默:《书法论丛·二王书法管窥》上海教育出版社1984 年第1 版。蔡邕受于神人而传之崔瑗及女文姬。文姬传之钟繇。钟繇传之卫夫人。卫夫人传之王羲之。王羲之传之王献之。
卫夫人对王羲之的学习态度和成绩有高度评价,她在一封信中说:〃弟子王逸少甚能学卫真书(即今楷),咄咄逼人,笔势洞精,字体遒媚。〃①《题卫夫人〈笔阵图〉后》云:王羲之渡江北游见到以前名家的书法碑版后,发出感慨,从而改弦更张,即所谓〃始知学卫夫人书,徒费年月耳,遂改本师〃,王羲之学书期间未曾北游,向卫夫人学习书法是〃徒费年月〃,有人认为是虚构的,但先学卫夫人后改师伯父王廙倒是事实。
王廙在司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