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文学名著电子书 > 王羲之评传 >

第2部分

王羲之评传-第2部分

小说: 王羲之评传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门阀士族相率南渡过江,他们之中有很多著名的艺术家,这些艺术家将书法艺术等带到江南,使晋代的文化艺术延续发展下去。
由于较好地处理了南北士族之间和南迁侨民与上著之间的种种矛盾,所以出现了〃君臣和睦〃、〃君臣戮力〃、〃上下同心〃的政治局面。这对文化艺术的繁荣发展创造了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当然,这是就东晋初期的整体而言的,同部方面还有许多问题。以后,随着时间的推移,情况发生了变化,与前期就不能同日而语了。
东晋南北大族地主因为共同的利益而结合在一起,实行联合专政的门阀政治。封建统治者对农民实行〃按丁课田〃,强制每一个成年农民耕种一定数量的田地,并按一定的田地数量收取租赋,就是所谓的〃课田〃。世家大族地主们占有大量的土地而没有课田。当时的王氏家族经济势力强大,受赐钟山田八十多顷,他们〃汽山封水,保为家利〃。东晋世家大族经济的发展为东晋政治上的统治创造了物质条件,北方大族在江南为了保存既得利益不想收复失地,他们很明白〃舍安乐之国,适习乱之乡,出必安之地,就累卵之危。〃①离开苦心经营的江南沃土、产业,冒着很大的风险北伐,去收复失去的江山,士族中很多人都不愿意。对于北伐,虽然在一些北方来的将领中表现出强烈愿望,并付之于行动,但结果都失败了。这中间,除了他们个人的、客观的原因以外,缺少世家大族的有力支持也是主要原因之一。
从客观上说,这一阶段由于避免了大规模的战争,生产有了发展,人民生活也有了相对稳定的环境。
① 《晋书·孙楚附孙绰传》。
 

二、家 世
王羲之,字逸少,号澹斋①,小字阿菟。祖籍琅邪临沂(今山东临沂市南)。生于西晋惠帝太安二年(303 年),卒于东晋穆帝升平五年(361 年),②享年五十九岁,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世称〃王右军〃、〃大王〃。
玉羲之出身名门望族,琅邪王姓原本出自姬姓,其家史可以追溯到周代。根据记载:〃周灵王太子晋以直谏废为庶人,其子敬宗为司徒,时人号曰'王'家,因以为氏。〃③王羲之十七世祖王元为避秦乱由咸阳迁至琅邪。从太子晋算起,到王羲之曾祖父王览已有二十六世。④王览和王祥是同父异母弟兄,他们有这样一个故事,也许人们并不陌生。一年冬天寒风凛冽,大地冰封,一位青年正脱去上身的衣服,俯卧在河面的冰上,不多时他胸下的冰冻化成一个窟窿,忽然一条鲤鱼从中跳了出来,那青年用双手捉住,兴冲冲地向家奔去。因为这个青年的继母,身患疾病,想吃鲜鱼,这便是家喻户晓的〃二十四孝〃里的〃卧冰求鲤〃的故事。那位青年就是有名的孝子王祥。王祥常受继母的打骂虐待,从不记恨在心,他与同父异母的弟弟王览感情甚好,弟弟在母亲毒打哥哥时经常以自己的身体作掩护。
这些动人的故事在民间传为美谈。王祥受聘出任徐州别驾时,管辖沂海地带,其间〃教化大行〃,故而在临沂流传〃海沂之康,实赖王祥,邦国不空,别驾之功〃的歌谣。后来王祥官职很高,为大司农,晋武帝时拜太保,晋爵为公。王览亦官至光禄大夫,他共有六个儿子,排行第四是王正,他就是王羹之的祖父。父亲王旷,字世宏。西晋末年任丹阳太守,永兴二年(接上页注)〃少而好兵〃,在赞扬他的武功时批评了他缺乏文治之才) 王贲(秦统一六国的功臣。《史记·白起王翦列传》附载〃王翦子王贲,与李信破定燕、齐地。秦始皇二十六年,尽并天下,王氏蒙氏功为多,名施于后世。〃) 王离(《史记》载:〃陈胜之反秦,秦使王翦之孙王离击赵,??项羽救赵,击秦军、果虏王离。〃《宗谱》说王离〃字文明,封武城侯〃。
上离生二子元、威、王威为太原王氏始祖) 王元《秦末大乱,国破之后由秦都咸阳迁居琅邪皋虞城(即今山东墨城) 王谆王渊(〃字光杰,仕汉至吏部侍郎〃)…王吉(〃字子阳,汉宣帝时为博士,后至谏议大夫,自即墨迁琅邪临沂都乡南仁里〃,《汉书》卷七二有传。)王骏(《汉书》说:〃骏以孝廉为郎,左曹陈咸荐骏贤,父子经明行修,宜显以厉俗。光禄勋匡衡亦举骏有专对材,迁谏大夫,迁越内史??〃)王崇(〃字安庆,① 据浙江嵊县《金庭王氏族谱》。
② 王羲之生卒年学术界有多说,本书采用303 年生一说,其他说详见本书 《有关争论的问题》章节。③ 根据《宗谱》所载:周灵王泄心公元前571 年即位,公元前545 年逝 世。其子景王贵不是灵王泄心的长子,是在周灵王废太子晋为庶人的情况下登上 王位的。太子晋改名为王侨。王侨生一子,名敬宗,据此王敬宗为王羲之的第二 世祖。王羲之的世祖依次列如下: 王侨(原为太子晋)…王敬宗(曾为周朝司徒)…一王森。(〃多智略,任上卿, 封平安公〃)…王斌(东周中军大夫)…王升。(〃以文学著名,隐居不仕〃)…王 昱(官任大司徒,退居后作《道义论》)…王硕(〃勇力过人,力能举鼎。仕魏, 赠广武君。〃)…王错(〃官任上军大夫〃)…王谕(〃仕秦为大将军〃)……王息 (在秦国〃官任司寇,敬陈条策,封忠烈侯〃)…王恢。(〃仕秦封侯阳君〃)…王 永(官任中军大夫,后恬退,屡召不就〃)…王颐(〃善承先志,累征不仕〃)一 王翦(秦代名将,司马迁在《史记·白起王翦列传》中说他(转下页注)④ 同上又字德礼,以父任为郎,历刺史、郡守、治有能,上擢为大司徒,封平阳侯,三世并以清廉著名??〃〕 王遵(字伯儿为后汉中大夫,封义乡侯) 王书(〃名音,字少元,官至大将。〃)…王融(字巨伟,官至散骑侍郎)。王羲之二十五世祖。元配姜氏,生一子王祥。
继配朱氏,生一子王览。王览为王羲之自祖父。(305 年)十二月,右将军陈敏反叛,攻秣陵,王旷弃官逃归淮北。司马睿过江称晋王,他〃首创其议〃。文献载:〃大将军(王敦)、丞相(王导)诸人在此时(王汝涛按,指公元307 年春夏之交)闭户共为谋身之计。王旷世宏来,在户外,诸人不容之。旷乃剔壁窥之曰:'天下大乱,诸君欲何所图谋?将欲告官',遽而纳之,遂建江左之策。〃在建立东晋过程中,王旷〃功当不在王导之下〃。①永嘉三年(公元309 年),任淮南内史的王旷奉命与刘聪在〃长平之间〃交战,部下施融将军主张利用河水以阻刘聪,王旷不但不听,反而认为施融焕散军心,削弱斗志,故而一意孤行,致使施融与另一将军阵亡。上党之役惨败后,王旷情况如何,特别是在318 年司马睿称帝后,历史缺乏记述,故后人有很多猜测。
王羲之有一胞兄王籍之,在《晋书·王羲之传》及其他史籍中均无记载。王羲之在《誓墓文》中曾说,〃羲之不天,夙遭闵凶,不蒙过庭之训。母兄鞠育,得渐庶几。按他自己所述,他有个胞兄,在他少年丧父以后全靠母兄抚育成人。晚清鲁一同在撰写《右军年谱》时,也未指出《誓墓文》中的〃兄〃是何许人。王羲之叔父王彬传中记有〃敦平,有司奏,彬及兄子安成太守籍之并是敦亲〃。王彬有两个长兄,一是王旷,另一人是王廙,王廙子中没有籍之,推测应为王旷之子即王羲之胞兄。王籍之在〃敦平〃(即公元324 年)任安城太守,王玉池根据王羲之《建安》、《灵柩垂至》、《硬安和》等帖认为〃似籍之后又曾任建安太守,卒葬其地,至羲之晚年才迁会稽〃。
伯父王廙①(276…322),字世将,晋室过江之前他的书法号为独步:〃工于草、隶、飞白,祖述张(芝)、卫(瓘)遗法??其飞白志气极古,世将书独为最。垂雕鹗之翅羽,类施旗之卷舒??〃②他同时也是文学家、画家、音乐家,精通史籍、美术、音乐、杂技等。③〃羲之少朗拔〃,幼年丧父,很受王厚的赏识与栽培,在书法和绘画上得到王廙的悉心指导。王羲是晋元帝姨表兄,曾是晋明帝少年时代的绘画老师,王廖逝世时,〃帝犹以亲故,深痛愍之。丧还京都,皇太子亲临拜柩,如家人之礼。赠侍中、骠骑将军,谥曰康。〃④王廙如此高的社会地位和与皇室的特殊关系,对王羲之的成长无疑是有很大帮助的。
王羲之族伯王敦(266…324),字处仲,小字阿黑。扬州刺史,都督征讨诸军事。据记载,他甚喜颠草,〃初以工书得家传之学,其笔势雄健。〃① 《太平御览》卷一八四引裴启《语林》。
① 旧说王旷为王正的长子,王廙为王正次子,推之王廙为王羲之叔父。据《王氏谱》、陈直《摹庐丛著·南北朝王谢元氏世系表》、《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载王廙系王正长子,是王旷胞兄,故应是王羲之的伯父。② [唐]张怀瓘:《书断》。
③ 《晋书·王廙传》云:〃工书画、善音乐、射御、博弈、杂伎。〃④ 《晋书·王廙传》。
王羲之从伯王导(276…339),字茂弘,官至太傅,拜丞相,封武冈侯,谥文献。工行,草书,〃晋元、明二帝并攻书,皆推难于导,故当世尤所贵重〃。东晋初期,王、谢、郗、庚(又称王、谢、袁、萧)为四大家族。后来〃四家〃的说法虽有不同,但王、谢总在其中,王、谢两家集中皇室朝廷的大部分重要权力,这在中国历史上实属罕见。无怪乎羊士愕咏出这样诗句:〃山阴道上桂花初,王、谢风流满晋书。〃情况正是如此,在《晋书》中王氏、谢氏列传占据很大的比例。王羲之随父母迁至建康后,住在繁华街市夫子庙附近的一个巷内。因为王、谢两家多芽皂衣,后来此巷索性改称为〃乌衣巷〃。此巷那时非同一般,轿起轿橰,车水马龙,达官显贵,络绎不绝,然而历史的风云驱散王公贵胄们的宴席,这里也由盛而衰,故而唐代诗入刘禹锡在《金陵怀古》中这样写道:〃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⑤ 《宣和书谱·草书二》。(撰人不详,有人认为是元代延陵吴文贵所撰。)⑥ 《宣和书谱·草书二》。
 

三、少有美誉
永嘉五年(311 年)六月,匈奴首领刘聪命刘曜、石勒攻克了西晋都城洛阳,怀帝被俘,这位阶下囚于永嘉七年(313 年)死于平阳(今山西临汾西)。这段时间社会动荡,人心惶惶,加之司马睿在江南招揽人才,北方士族大批南迁。书法与文化教育联系在一起,当时的平民百姓没有受教育的机会,缺少文化,更谈不上有什么书法家。而士族中的人文化程度较高,自然书法家全集中在他们中间。北方士族南迁,北方的书法也随之带到了江左。这就是书法史上常说的〃渡江〃。由于交通等原因形成的两大书派,这次得到了会合与交融,促进了书法艺术的发展并为书法新秀的成长,营造了一个良好的环境。就是在这一背景下,王羲之家于313 年随琅邪王氏家族迁居建康。①王羲之自小求知欲很强,善于思考,对什么事都想弄个究竟。他十二岁的时候发现父亲经常一人待在书房里,拿出一本书来阅读,神态极其虔诚和认真,然后磨墨写字,最后小心翼翼地将那本书放在枕中。王羲之乘父亲外出的机会,偷偷地溜进卧室,将那本书拿了出来。此书原是卫夫人所藏的蔡邕的《笔论》②,先由王旷存放,等王羲之年龄稍大一些以后,便作为教科书学习之用。
蔡邕,东汉陈留园(今河南杞县)人,官至左中郎将,人称〃蔡中郎〃。
〃蔡邕飞白得华艳飘荡之极,字之逸越,不复过此。〃①《笔论》是他的著作之一,是一本传授笔诀,进以书法启蒙教育的学习真书、行书的好教材。
王羲之看到这本《笔论》后,按图索骥,不断地临习,纠正自己的笔法错误,在书法上大有长进。作为父亲看到儿子的进步,自然喜出望外,感到由衷的高兴。当父亲仔细察看儿子的书法时,突然警觉起来,终于发现了秘密:断定儿子对于枕中《笔论》必〃窃而读之〃。②王旷直接了当地提问儿子① 根据《临沂县志·古迹》载:〃王右军故宅??诸王南迁,舍宅为寺〃。 此寺几经更名,金皇统四年(1144年)修建时。觉海和尚集唐代著名书法家柳 公权墨迹面成的〃集柳碑〃碑文,以记盛况。碑文云:〃其地盖东晋右将军王羲 之逸少故宅也。昔晋祚中缺,元帝渡江,临沂诸王去乱南迁。〃〃晋祚中缺〃是抬 两晋怀帝从311 年被俘到313 年〃驾崩〃一段皇位空缺时间。《晋书·王舒传》云: 〃及元帝镇建康,因与诸父兄弟俱渡江委质焉。〃王舒系王导的弟弟,王氏家族的 南迁是在元帝改建邺为建康后,正式改名的时间是313 年,故王羲之南迁为313 年。此注参照唐士文《王羲之生卒年和南渡时间》一文。② '东汉'蔡邕的《笔论》流传于后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