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文学名著电子书 > 王羲之评传 >

第21部分

王羲之评传-第21部分

小说: 王羲之评传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体骨架挺立具有阳刚之气,即壮美。阴柔之气则产生风华神韵谓之秀美。风神在宋代以后则词意转为刚柔结合,成为书法的最高境界。姜夔在《续书谱》中云:〃风神者,一须人品高,二须师法古,三须纸笔佳,四须险劲,五须高明,六须润泽,七须向背得宜,八须出新意。〃书法的握笔用锋始起于造字之理和艺术家的性格、气质、修养,即人与自然的本性,书法作为艺术,它的内在的生命存在着阴阳二气的运动,可谓〃人化的自然〃,在它〃达于道〃时显示出〃混元之理〃,然而艺术家的创作亦是其〃本性〃的表现。
这是玄学思想在艺术理论上的典型表露。何为〃润〃?窦蒙《述书赋词例字格》解释说:〃旨趣调畅曰润〃。这篇书论认为,书法的要妙具体他说有以下几点:〃力圆则润〃,用力饱满则墨色酣畅淋漓,显得丰润。〃势疾则涩〃,因为运笔速度快,墨象则凝涩。《续书谱》云:〃润以取妍,燥以取险〃。徐畴《笔法》说:〃轻则须沉,便则须涩〃;〃不涩则险劲之状,无由而生。〃;〃紧则劲〃,用笔紧密有力;〃险则峻〃结体险则峻拔。《述书赋词例字格》云:〃不期而然曰险〃,〃顿挫颖达曰峻〃。字内贵盈满,字外贵空灵,古代书论中用笔、结字、布局黑为内、白为外,也就是说黑处要实在,而白处要求虚和。〃起不孤,伏不寡〃历来解释不一,一般认为提笔处不是单纯的提笔,做到提中有按,而按笔不只是一味地〃按〃,要按中有提。书法笔画结构,回仰处应不接近,背接处不远离;看上去飞动,但书写时心态虚静,不是以动制动,而应该是以静制动,这样整篇书法作品就能一气相贯,恭敬地采用这种方法,就能悟出书法的要妙。
 

第七章 文学方面的成就一、《兰亭序》的文学价值
王羲之在书法史上的地位,早被人们所公认,关于他在文学方面的成就,却很少有人涉及,这也许是被他书法名声掩盖的关系。
王羲之在文学方面的成就是不应忽视的,他的文学作品大多见于书帖,但他的文学创作同书法创作不一样:〃先乾研墨,凝神静思,预想字形,大小惬仰,平直振动,令筋脉相连,意先笔前〃。他没有长篇巨著,也不像某些文学家专注于某一文体的创作,刻意求索。他与陶渊明有相似之处,〃陶渊明为文不多,且若未尝经意。然其文不可以学而能,非文之难,有其胸次为难也。〃①那些文章好象是不经心写出来的,但这种文章不是靠死功夫就能学会的,不是文章难,而是没有那种情怀。在王羲之文学作品中,感情自然流露,题材也是根据需要信手拈来,不枝不蔓,或整或散,有一种〃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之美。他的作品与东晋时代的玄风相比更显得清新自然,特别是山水抒情散文,在当时是很负盛名的。
山水是自然界的一部分,自然界也包括人类自己。在一个很长的时期内,由于科学不发达,自然是神秘莫恻的,自然并不是审美对象,而是膜拜的对象。对日月星辰、风雨雷电、山川河流怀有敬畏心理。恩格斯曾经说〃自然界起初是作为一种完全异己的、有无限威力的和不可制服的力量与人们对立,人们同它的关系完全像动物同它的关系一样,人们就像畜牲一样服从它的权力。〃①随着时代的发展,文明程度也逐步提高,产生了〃天人合一〃的思想。《诗经》中有不少对自然风景的描写,例如〃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靠靠。〃(《小雅·采蔽》)〃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对自然景物的描写并不是表现其本身的美,而是为了〃比〃或〃兴〃的需要,一言以蔽之,是一种手段。
因此,人们的注意力往往在自然物形式属性及其象征意义上,而忽视了它的自然属性。孔子曾以山、水、松、柏等比喻人的品德。他说:〃知者乐水,仁者乐山。〃②汉代末期,自然界的山水才开始作为审美对象。《全后汉文》卷六七荀爽《贻李膺书》:〃知以直道不容于时,悦山乐水,家于阳城。〃就是证明。
魏晋时由于地主阶级的壮大,大庄园的兴起和老庄学术思想的盛行,以山水为内容题材的诗、画发展起来,我国的山水画都是以魏晋为源头的。这一时期的名人雅士们不仅游山玩水,而且吟咏山水之美。
〃(谢安)寓居会稽,与王羲之及高阳许询、桑门支遁游处。出则渔戈山水,入则言咏属文,无处世意。〃①王献之有帖云: 〃镜湖澄澈,清流泻① '清'刘熙载:《艺概·文概》。
① 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费尔巴哈》,《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 卷,人民出版社1958 年第1 版,第35 页。
② 《论语·雍也》。
① 《晋书·谢安传》。
注,山川之美,使人应接不暇。〃②宗白华在《美学散步》中作了这样的阐述:晋宋人欣赏山水,由实入虚,超入玄境。当时画家宗炳云:〃山水质而有灵趣。〃诗人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此中有真意,欲辨己忘言〃;谢灵运的〃溟涨无端倪,虚舟有超越〃;以及袁彦伯的〃江山辽落,居然有万里之势〃。王右军与谢太傅共登冶城,谢悠然远想,有高世之志。荀中郎登北固望海云:〃虽未睹三山,便自然使人有凌云意〃。晋宋人欣赏自然,有〃目送归鸿,手挥五弦〃,超然玄远的意趣。这使中国山水画自始即是一种〃意境中的山水〃。宗炳画所游山水悬于室中,对之云:〃抚琴动操,欲令众山皆响!〃郭景纯有诗句曰:〃林无静树,川无停流〃。阮享评之云:〃泓静萧瑟,实不可言,每读此文,辄觉神超形越。〃这玄远幽深的哲学意味渗透在当时人的美感和自然欣赏中。
晋未宋初的谢灵运以山水为对象集中描写,运用多种艺术手法准确地捕捉大自然的各种形象,形成了鲜丽清新的艺术风格,山水诗文从晋开始发展到唐代,成为中国文苑的一大宗派。〃谢灵运师承先辈谢安遗风,登山临水,并诉诸于诗篇??〃谢安与王菱之是同时代的人,可谓莫逆之交,情谊深厚。谢灵运的山水诗受到王羲之《兰亭序》的启迪和影响是必然的。
在论析山水诗的发展时,瞿蜕园认为:孙绰的《天台山赋》是替〃谢氏山水诗开了门径的启迪之作〃①。《天台山赋》是孙绰的力作,他自诩〃掷地要作金石声〃。《天台山赋》有许多特色,确实有较高的艺术价值,〃赤城霞起以建标,瀑布飞流以界道〃,意境深邃,词句精当,不愧为名篇佳作。孙绰被称为一代〃文宗〃也不过分。然而开谢灵运山水诗门径的应首推王羲之。王羲之和孙绰是挚友,曾应邀参加兰亭聚会,但《兰亭集》一致推举王羲之作序,而没有请孙绰撰写,可想而知王羲之在当时就其文采方面要比孙绰声名大得多。王羲之的文学地位在当时超过孙绰,就其作品而言,《兰亭序》要比《天台山赋》影响大得多。《晋书·王羲之传》云:〃或以潘岳《金谷诗序》方其文,羲之比于石崇,闻而甚喜。〃《兰亭序》和《与吏部郎谢万书》是王羲之文学方面的代表作。永和九年即公元353 年,王羲之邀请〃筑室东土〃、〃文义冠世〃的名人雅士谢安,郗昙、孙绰、孙统、李充、支循、许询以及王凝之、王徽之。王献之等四十二人,在现在的浙江省绍兴市兰渚山麓的兰溪江畔聚会饮酒赋诗,现存的兰亭诗三十六首为二十一人所作。《兰亭序》系王羲之为诗集所写的序言。《兰亭序》全文如下: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侈楔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元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是日也,天朗气清,重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乃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② 《全晋文》卷二七。
① 瞿蜕园:《汉魏六朝赋选》,中华书局1964 年第1 版。
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涎,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这篇文章首先交持了时间地点,接着写集会的原委,即修禊事。古代每年的农历的三月上旬已日为修禊日,魏以后改在3 月3 日为修禊日。修禊是古代一种风俗,人们聚集在河边溪旁借水消除灾祸,以求得吉祥。所有参加聚会的人都是当时的名流雅士,〃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毕至〃和〃咸集〃意思相近,一义重复,加强了聚会的人的隆重感,增强了可读性。
第二段介绍聚会地点……兰亭周围的宜人自然风光。这儿有崇山峻岭,茂密的森林、修长的翠竹。清沏的小溪奔流向前,它像透明的带子一样,环绕左右。将酒杯放人曲曲弯弯的水道①,人们在曲水旁〃列坐其次〃,酒杯停在谁的面前谁就饮酒赋诗。当时虽然没有乐器演奏助兴,也足以使人有畅叙幽远的情怀,其乐无穷。
这一天〃天朗气清〃,春风徐徐,令人心情舒畅。这时由天气联系到广袤的宇宙,俯察世间万物,就显得非常渺小了。放眼世界,畅怀遇想,耳目舒畅,实在是一件令人高兴的事。和大家在一块儿,俯仰之间就度过一生。有的人与朋友在室内,面对面的交谈,倾吐胸中的抱负,也有人寄情大自然的山水,旷达不拘,超越自我。人的态度千差万别,性格也不一样,当人们获得喜欢的东西,感到愉快满足时,还不知道老死之期即将到来。对向往或得到的事物感到厌倦时,感慨也随之而来,过去喜欢的东西很快变为陈迹,而不能不引起感触。生命长短由造化而定。这里引了一句孔子的话〃死生亦大矣〃,死生也是件大事。〃岂不痛哉〃,言外之意是说人生要有所作为。
最后一段,发表自己的观点:每当我们看到古人对人生的感叹,原因几乎与自己完全契合,没有一次不对他们的文章而感叹悲伤。庄于把死与生看成一样,是虚无荒诞的。将八百岁寿终的彭祖和夭折的孩子等量齐观也是谬妄之论。后代人看待我们今天,犹如我们看待古人,如果下匡正古人的荒谬重蹈覆辙,岂不可悲!所以将参加兰亭聚会的入的诗作、记录、汇集起来有着积极的意义。虽然以后时代不同,事情也有变化,但借此可以让后世的读者对这些诗文抒发自己的感想。
这篇序言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王羲之的思想观点、志向和对人生的基本态度。《晋书·王羲之传》认为〃羲之自为之序以申其志〃。本文从兰亭聚会的时间、地点写到周围的秀丽风光,很自然地联系到气象天体。与宇宙相比,生命短暂,在举出对人生的几种态度后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要在有生之年作出自己的贡献,〃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表现出作者对人生的积极态度。接下去作者批判了庄子的生死观,指出照搬他的观点是可悲的。文章的最后又回到序言上,录其所述。〃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人们自己可以领悟到写作、著文必须为后代负责。
本文脉络清晰,顺理成章,逻辑性强,没有虚浮雕琢的痕迹。这篇散文叙事、写景和说明,一切都围绕着兰亭聚会进行。由兰亭聚会的目的引发出议论,发表了作者自己的观点。有玄理的意味,但又不是虚妄空谈,所表述① 〃流觞曲水〃所用的〃杯〃,根据沙孟海先生考证,实际上是椭圆形双耳的饮器……觞。详见《书法研究》1992 年第。期《曲水流觞杂考》一文。
的是切近的宇宙观念和东晋人所产生的时空观念意识。《兰亭集序》这种由某一事物引发议论构成了后来的游记范例,开拓了游记文体的先河,提供了序言文体的楷模。
吴楚材、吴调侯在《古文观止》中评论《兰亭集序》时说:通篇着眼在〃死〃、〃生〃二字。只为当时士大夫务清谈,鲜效实,一生死而齐彭殇,无经济大略,故触景兴怀,俯仰若有余痛。但逸少旷达人,故苍凉悲慨之中,自有无穷逸趣。
作者在放情山水的同时,〃感慨系之〃,倾吐自己的肺腑之言。余嘉锡曾说:〃右军亦深于情者。读《兰亭集序》足以知其怀抱。〃《兰亭序》有虚有实,虚实结合,使文章既有空灵的氛围又实在可信,它创造了序言散文化的形式。其描写和叙述性语言都十分质朴,平和。它情理并茂,在申理时伴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