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文学名著电子书 > 王羲之评传 >

第24部分

王羲之评传-第24部分

小说: 王羲之评传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肪挥刑峒埃热淮收呤橇何涞鄯⑾值模褂玫米盘蘸刖斑脒堵穑苛何涞墼凇吨郁硎榉ㄊ狻分兴担骸ㄒ萆僦裂е邮椋魄尚蚊埽捌涠涝耍馐枳只骸!ㄋ得魍豸酥爸邮橐院笃涫榉ㄗ髌肪哂邢拭鞯母鲂裕绻腥贤豸酥懈龃收撸枪僖院蟮淖髌啡潜鹑怂椤T趺茨芩低豸酥吹淖忠馐枳只耗兀垦畛嘉叭衔健ń允勾艘蝗耍ù剩ㄊ羌有槲谟械氖拢翘蘸刖氨嘣斐隼吹墓适隆Q畛嘉暗墓鄣闶侵档弥厥拥模墓鄣慵杏谝坏憔褪峭豸酥挥斜匾胍桓鋈宋剩扛稣H说男形怯卸湍康牡模豸酥豢赡芎廖弈康那肴宋省O衷谑O碌奈侍馐翘蘸刖坝治我蛄何涞郾嘣炷歉龉适履兀空馐浅鲇诤沃帜康模垦畛嘉叭衔何涞鄱酝豸酥氖榉ㄍ瞥绫钢粒浚康何涞墼凇ń癫蝗绻拧ǖ娜寮倚盘趺媲坝只袒罅耍耸沽何涞厶迕娴匕谕牙Ь常掷痰靡幌睢ǚ⑾秩āǎ蕴蘸刖昂嗔艘桓觥ù嗜恕ǖ墓适隆U饨鍪且恢滞撇猓狈τ辛Φ闹ぞ荩惶菀追恕1收呷衔杂谏鲜鑫侍馍写徊教教帧
① 杨臣伟:《王羲之末年〃皆使此一人(代笔)〃的质疑》,《书法研究》1991 年第1 期。附:王献之评传
 

《王献之评传》第一章 生平及其思想风貌
王献之生于东晋建元二年(公元344 年),卒于太元十一年(公元386年),享年四十三岁。一说卒于太元十三年(公元388 年),生年相同,享年四十五岁。字子敬,官至中书令,故又称王大令,是王羲之第七子,他与其父齐名,人称〃二王〃,父为〃大王〃,他为〃小王〃,唐代有人将他们父子俩合称为〃羲献〃。
王羲之曾为宁远将军、江州刺史,管辖江西,福建、湖北、湖南部分地区,治所设在九江市(古称江州、浔阳),这便是王献之的出生地,大约在他八岁左右,随父迁居会稽。
 

一、少有美誉《晋书·王献之传》云:
献之字子敬。少有盛名,而高迈不羁,虽闲居终日,容止不怠,风流为一时之冠。王献之在年幼之时就能镇静自若地处置突发事件,表现出非凡的才能①。与其兄王徽之在屋内,突然房子失火,这时王徽之连鞋子也来不及穿就怆惶出逃了,而年幼的王献之却毫不慌张,神情恬然,徐呼左右扶出。有一天夜间卧于斋中,小偷潜入室内,盗物将尽,这时王献之不慌不忙地说:〃偷儿,青氈是我家旧物,可特置之。〃吓得小偷鼠窜而逃。有一次王献之与其兄王徽之、王操之到谢安家,二兄多言俗事,而王献之不多言语,只是寒暄而已。坐客问谢公王氏兄弟优劣,谢安曰:〃小者佳。〃客问其故,谢安说:〃吉人多辞寡,以其少言,故知之。〃②很显然谢安把讪于言作为一种美德看待的,因为孔子曾经这样认为:〃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③。王献之熟读古籍,年纪很小时便能准确地运用一些典故。有一次他看到门生们摴蒱④,其中一方力量微弱,定会败北,他引用《左传》中的一句话说:〃南风不竞〃⑤,人们感到十分惊奇,但又轻视他,乃曰:〃此郎亦管中窥豹,时见一斑。〃王献之怒曰:〃远惭荀奉倩,近愧刘真长。〃①便拂衣而去。
 

二、工草隶善丹青
王献之自幼受到良好的书法教育,有人说他五六岁开始学习书法,有的① 《晋书·王献之传》。
② 《晋书·王献之传》。
③ 《论语·里仁》。
④ 《资治通鉴》九三《晋记》注:〃晋人多好摴蒱,以五木掷之,其采有黑 犊,有雉,有卢,得卢者胜。〃⑤ 《春秋传》曰:〃楚伐郑〃。师旷曰:〃不害(不害怕,不可怕),吾骤歌 《南风》,南风不竟,多死声,楚必无功。〃杜预曰:〃歌者吹律以咏入风,南风音 微,故曰不竞也。〃说法不一。① 《晋书·王献之传》。《世说新语·德行》云:〃《刘尹别传》曰:'惔字真长,沛国萧人也,汉氏之后。真长有雅栽,虽革门陋巷,晏如也。历司徒左长 史、侍中、丹阳尹。为政务镇静信诚,风尘不能移也。'〃认为〃学书之始,大约在七岁前后〃。最初的老师是卫夫人和他的父亲王羲之。当时卫夫人年事已高,她写了一篇《大雅吟》给王献之以资鼓励。他的这位表姑奶奶谢世后,王献之的书法就由王羲之亲授。祖上留下的枕中秘……《笔论》,这时成了教科书。王羲之还写了正楷《乐毅论》以作书法教材。王献之从最基本的执笔方法学起,切实做到指实掌虚。有一次,他父亲从背后掣其笔而不脱,感叹道:〃此儿后当复有大名〃。王献之和几位长兄如王凝之、王徽之、王涣之、王操之同时学习书法,后来都有成就,但王献之比他们高一筹。王羲之是一位杰出的书法教育家。他本人转益多师,所以他知道研习书法不能只限于某一家,某一种书体,他对儿子的教育亦是如此。王献之在向父亲学习时,特别注重学习张芝草书。
有人认为,王献之学习张芝书法是在王羲之死后,看来情况不是这样,因为在王羲之还健在时,他就曾建议父亲将张芝变章草为今草的经验用于创制行草书。如果他没有仔细研究过张芝草书,怎能向父亲提出很有见地的建议呢!王献之与他父亲一样,学书不仅限于一门,也不是专攻一体,对名家之长兼收并蓄,在向传统、向别人学习的基础上,创造出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人们常说名师出高徒,名师教育学生不能以自己的作品为标准,而是要超过自己,创造出新的风格。
做到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王轰之的教育在王献之身上达到了理想效果,项穆曾道:〃书至子敬尚奇之门开矣。〃①据《晋书·王献之传》记载:〃工草隶,善丹青??尝书壁为方丈大字,羲之甚以为能,观者数百人。〃关于书壁大字,虞龢《论书表》云:见北馆新泥垩壁白净,子敬取帚沾泥汁书方丈一字,观者如市??有一好事年少,故作精白纱眩乓枳泳矗蛔泳幢闳∈橹⒉葜钐逑け福叫浼耙F略周。年少觉王左右有凌夺之色,掣讯摺W笥夜鹬懊磐猓氛至眩倌瓴诺眯涠9赜谕跸字难榫凇堵凼楸怼分杏姓庋募鞘觯撼寄甓模窒掠蟹赡瘢笫殖种健⒂沂殖直剩莩嘉灏倨呤抛帧3嘉淳恢埽问品路稹F湮恼虏恍岩跃渴丁:笤刂埽员艹涑猓缆沸拮瑁蚴逞镏菔猩稀R焕夏感丈颍饨莩家徊停抟源鹌湟猓加诔酌嫔献饕弧ㄒ埂ㄗ郑畋闶姓壅呷豆壅叨淳眨旎袂Ы稹
很显然这是虚构的故事,是王献之编造出来的神话。孝武帝司马曜要求王献之用小楷写出他学书的经过和秘诀,当时王献之实在不愿从命,但也不敢违命,于是他想到了一个绝妙的办法,把他编造的故事写出来,这样不但可以交差,而且可以提高自己的声望和地位。此事迷惑了不少人,连唐代书法家虞世南也信以为真,他的《劝学篇》说:〃羲之于山阴写《黄庭经》,感三台神降;其子献之于会稽山见一异人,披云而下,左手持纸,右手持笔,以遗献之。〃①孙过庭却根本不相信王献之遇到神仙的事,告诫人们〃以斯成学,孰愈而墙〃,以此求学书法,会碰壁的。
王献之与他的父亲王羲之一样,不仅是一位杰出的书法家,而且是一位出色的画家,很小的时候就学习绘画,善画畜兽一类的动物,据传曾有《渥① 马宗霍辑:《书林藻鉴》卷六,卷五九,文物出版社1984 年第1 版。① '宋'陈思:《书苑菁华》。
洼马图》、《画符及神》各一卷留传后世。曾经有这么一件事,〃桓温,赏使书扇,笔误落,因画作乌駮牸牛,甚妙。〃②中国画的山水画泼墨、泼彩就是将墨、颜色随意倾倒在宣纸上,然后根据气势和形状进行皴染、勾画,表现出山峦、树石、沟壑、飞瀑,泼墨写意需要很高的技艺,否则一榻糊涂。王献之将笔误落染在扇子上的墨团画成一头妙趣横生的牛,可见他的绘画功力不同一般。绘画讲究〃意在笔先〃,〃应物象形〃,在这里全颠倒了,成了〃意在笔后〃、〃应形象物〃了,这是一个特例罢了,一切艺术规律都是相对的,这就是艺术辩证法。
 

三、婚姻与仕途
子女到了一定的年龄,父母总要为他们的婚姻操心。古今一样。不过在婚姻是〃父母之命〃的古代,做父母尤感责任之重大。王献之的父亲王羲之自然也不例外,他曾有《与郗家论婚书》,书云:〃??献之,字子敬,少有清誉,善隶书,咄咄逼人。仰与公宿旧通家,光阴相接,承公贤女,淑质直亮,确懿纯美。敢欲使子敬为门闾之宾,故具书祖宗职讳,可否之言,进退惟命。〃①经过订婚等一番过程,王献之在他二十二岁(365 年)与表姐郗道茂正式结婚。当时王羲之已经去世,郗道茂父亲郗昙也不在人间,在王献之母亲的主持之下,郗道茂过门到了王家。王献之与郗道茂从小在一起长大,可谓青梅竹马,婚姻算是美满的。王献之的这门亲事不像他的父亲带有政治色彩,是亲上亲。然而在封建社会里,上层人士的婚姻总与政治纠缠在一起的。公元371 年,王献之与郗道茂离异,诏尚简文帝女新安公主。新安公主又称余姚公主、新安愍公主,名司马道福。道茂、道福仅一字之差。新安公主很受父亲简文帝、母亲徐贵人(徐淑媛)的宠爱,后来将她许配给桓温的儿子桓济。作为驸马的桓济并不安分守己,他与其兄桓熙密谋杀害叔父桓冲(桓车骑)。桓冲〃累迁车骑将军,都督七州诸军事〃②。桓冲〃生性俭素、而谦虚爱士,言不及私,以国计为重,与谢安有将相之和,对谢多有谦让,忠言嘉谋每尽心力,胸怀博大〃①。桓济谋杀叔父未遂,阴谋败露后,朝野议论纷纷,影响很大。桓温早有谋夺君位的野心。所以桓济谋杀叔父,实际上是反对朝廷反对皇帝之举。有鉴于此,桓济被流放长沙服刑苦役。这时简文帝决定将新安公主改嫁王献之,并拔擢王献之为中书令。王献之在《别郗氏妻》写道:虽奉对积年,可以为尽日之欢,常苦不尽触类之畅,方欲与姊极当年之足,以之偕老,岂谓乖别至此,诸怀屒塞实深,当复何由日夕见姊邪?俯仰悲咽,实无己无已,惟当绝气耳。
王献之与郗氏离婚以后,心情极度内疚,离别自己的妻子永不得见面,俯仰悲咽在情理之中。王献之与妻离异成了简文帝的驸马,后人均抱谴责态② 《晋书·王献之传》。
① 《汉魏六朝百三名家集》。
② 《世说新语·夙惠》。
① 《汉魏六朝百三名家集·王大令集》。
度,〃别妻一帖,俯仰悲咽,既笃伉俪,何不为宋大夫之却湖阳乎?〃②意思是说王献之为何不像宋弘拒绝湖阳公主那样呢?后汉时期,帝姐湖阳公主婚后不久,丈夫亡故。帝劝其改嫁,公主云:〃宋公(弘)威仪德器,群臣莫及。〃帝曰:〃方且图之〃,公主坐在屏风后,弘被帝引见,帝曰:〃谚言贵易交,富易妻,人情乎?〃弘曰:〃臣闻贫贱之知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帝对公主说〃事不谐也〃。由于宋弘态度坚决,不肯与原来的妻子离婚,公主改嫁于他的事,只好作罢。原来王、郗两家关系十分亲密,王献之的几位长兄见大舅郗愔十分恭敬有礼,〃常蹑履问讯,甚修舅甥之礼。〃王献之与郗氏离婚后,特别是郗愔之子郗超死后,情况大不一样,见郗愔〃皆著高展,仪容轻慢。命坐,皆云'有事不暇坐',既去。〃甚至〃命席便迁延辞避〃,郗愔对此很气愤,感慨道:〃使嘉宾(郗超)不死,鼠辈敢尔!〃郗超有盛名而且获宠于桓温,桓温掌握实权,对于郗超的父亲谁也不敢怠慢,而今郗超已经过世,情况自然就不同了。①王献之与新安公主结婚后,双方感情并不深厚,故引出一段与侍妾的风流韵事。〃复缠绵妾侍,发其讴吟。〃王献之曾为侍妾桃叶作歌词两首,在江南广为流传。歌词是:
桃叶复桃叶,渡江不用楫。
但渡无所苦,我自迎接汝。
桃叶复桃叶,桃树连桃根。
相怜两乐事,独使我殷勤。
桃叶答王献之《团扇歌》三首云:七宝画团扇,粲烂明月光。
与郎却暄暑,相忆莫相忘。
青青林中竹,可作白团扇。
动摇郎玉手,因风托方便。
团扇复团扇,持许自障面。
憔悴无复礼,羞与郎相见。
桃叶心中很明白,王献之与她相善,是填补感情上的空虚,亦或看重她的美貌容颜,当她岁增憔悴时,又怎样呢?会不会像石崇对待其爱婢翾风那样,被退为〃房老〃,被主人遗弃呢?所以桃叶的答歌与翾风的《怨诗》有相似之处,有顾影自怜的意味。诚然,王献之与桃叶的感情与石崇有不同之处,但正如《汉魏六朝百三名家集·王大令集题词》所云:〃中书风流,上掩季伦(石崇),但无颜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