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文学名著电子书 > 毕加索传--创造者与毁灭者 >

第5部分

毕加索传--创造者与毁灭者-第5部分

小说: 毕加索传--创造者与毁灭者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做”幸福咖啡馆“(café de la Alegría),然而不管是”伊甸园“还是”幸福“,巴塞罗那那些敬畏宗教的人对私下里管它叫”堕落馆“,因为只有那些不思进取、甘于堕落的人才会到这里流连忘返。毕加索就是在这里认识了运送食品的安吉尔·索托(Angel de Soto)和拉蒙·雷文托(Ramón Reventós),并且通过安吉尔,认识了他的哥哥雕刻家马托(Mateu de Soto)。这些少年一起在巴塞罗那的兰布勒大街(Rambles)上闲荡,在古城区的街巷中穿行,要么就是在妓院林立的唐人街寻花问柳。毕加索经常伙同另一个美术学院的同学约昆·巴斯(Joaquim Bas)光顾这些妓院,毕加索就是在这里的妓院中初次学会了云雨之道。未满15岁的少年毕加索在这鳞次栉比的妓馆中无数次流连忘返,以此满足狂热的性欲,以及一如既往地逞现自己专长上的游刃有余。'图907'
在这一场场寻欢作乐中,女人浓妆艳抹,逢场作戏。毕加索也只是受好奇心和性欲的驱使。这里根本毫无爱情可言。事实上,”亲密挚爱“对毕加索而言,更适合他的那些个玩伴游侣。1896年巴塞罗那的嘉年华会上,毕加索和帕拉尔都曾装扮成女人的样子,然而无论他和同性朋友的肉体吸引到了何种程度,他都只是把这种感情升华到自己的作品里,升华到渴望出人头地的梦想里。
毕加索却始终不能出人头地。1896年4月,他的作品《初次圣餐》(The First Communion)参加了巴塞罗那美术展,与之同时参展的有鲁斯诺尔,卡萨斯,以及一些久负盛名的卡塔卢尼亚画家。毕加索极想凭此画赢得一项奖项,或者至少卖掉这幅标价为1500比塞塔银币的画作。一切都未能如他所愿。它只是被允许参加展览而已,《巴塞罗那日报》(Diario de Bacelona)上也只是不咸不淡地写了几句:”《初次圣餐》出自新人帕布罗·鲁兹·毕加索,我们看出画作中主要人物值得肯定,局部轮廓线条分明。“'图006'
毕加索的画作《科学与善心》(Science and Charity)参加1897年马德里大众美术展,第一次使毕加索扬名于世。该画在马拉加省际展览会上又获得一枚金奖。荷西在该画中充当医生的角色,给一个病妇把脉,这代表着”科学“。同时画面上还有一个颇像少年的修女代表”善心“。病妇人的原型是街头一个携儿乞讨的乞丐。毕加索是在自己的独立画室创作的这幅画,这间画室位于从巴塞罗那美术学院回家的路上,这个画室是1986年秋天荷西特意给儿子开辟的。当毕加索在马德里得奖的消息传到了荷西的画家朋友们耳朵里,其中一个朋友约昆·马提尼兹(Don Joaquim Martínez de la Vega)提议说,要泼这小子一头香槟以庆祝他成为画家。'图010'
父辈们视毕加索为同侪,同学游伴们视之为”所有天赋集于一身“,而毕加索却对自己未来的前途抉择不定。'图904'他不知道自己是应该画反叛传统的画作,还是应该画那些能博得展览会大奖的巨幅经典画作。毕加索有时候也沉浸在名利梦里,幻想着有朝一日能平步青云。更多的时候他一心沉浸在自己的作品里,相比之下,别的都不那么重要了。毕加索接连画了两幅自画像:一幅短短的头发,正凝神思索,未脱稚气而有些迷茫;另一幅像是18世纪的贵族形象,庄重而矜持,戴着浅色假发而略显孤傲。
毕加索正处于青春期走向成年的阶段,而当他和帕拉尔站在画室屋顶上向下面光着头的路人扔石头时,他又显得很稚气了。有一次,他们的目标是一个戴着高礼帽的绅士。他们一下子扔石头打中了,却没来得及躲起来。那个绅士看见他俩,就跑去叫来了警察。毕加索和帕拉尔蜷缩在油画《科学与善心》背后,听着警察一遍一遍敲着画室的门。直到敲门声消失了,门房扯着嗓子告诉他们没事了,他们才敢出来。
毕加索从前心里的一些挣扎,现在都集中在了他父亲身上。他从小就对父亲有很真挚的感情,而现在他要从脑袋里和作品里消灭这种感情。从科南娜时期的素描册子里两幅荷西的肖像画中可以看出毕加索的复杂心理。帕罗·法布里认为:”这两幅素描,看起来是一气呵成的,当然也不排除两幅同时创作的可能。其中一幅肖像上,荷西看着自己刚刚完成的画作,脸上显出快活的神气。而第二幅肖像里,他的脸就被故意画成很沮丧的样子。两幅画中荷西的表情突然变得大相径庭。荷西坐像的’轮廓‘(椅子、身体姿势、手和腿)在两幅画中基本保持一致,而表现出来的精神状态却大不一样。“
到底是父亲的精神状态一日之间发生了巨变,还是儿子对父亲的看法发生了巨变呢?在巴塞罗那,毕加索继续把父亲画成毫无生气的、绝望的样子。这些肖像画中的凄惨气氛到底是真的还是假的?也许这只是毕加索内心里希望摆脱父亲、渴望独立的艺术夸张写照,以此来摆脱父亲那种苛求细节、一丝不苟的完美主义风格。荷西是一个模仿、写实的画家,同时他也能通过拓展深度和空间感,来表现深邃的思想。荷西是个正直君子,谦逊无私,温文尔雅,也就是大家公认的那种君子形象:英俊挺拔,谈吐优雅。而少年毕加索突然把自己一向热爱的父亲,看成了自己的对头。毕加索矮墩墩的,跟他父亲的优雅风度相去甚远。毕加索曾说过:”每次我画男子都会想到我父亲。对我而言,我心目中真正的男人永远是父亲荷西。“
然而荷西为人师表,就得摆出一副老师的样子。而毕加索已经开始厌烦他的说教和批评了。大概是因为荷西太了解儿子的优点和缺点了,毕加索索性转而投向无原则溺爱自己的母亲。虽然从小都是父亲抚养和栽培他走向绘画的道路,可是他回忆起从前,却只记得那被自己美化了的母亲。他最终采用的名字”毕加索“也是母亲的姓氏。
毕加索回忆起他母亲是一个”非常非常矮的女人,坐在凳子上脚都够不着地。“玛丽亚有点霸道,又有点小聪明,善于驭夫,俨然一家之主。毕加索1896年画的一幅水彩画中,她不苟言笑地坐着,不怒而威。不过她很少对毕加索发威,她对儿子倒是无条件地宠溺。她对儿子自信满满:”要是你当兵的话,肯定会当将军。要是你出家修行,你肯定会做到教皇!“若是儿子在学校里什么也没学到,她便觉得这点东西儿子早就懂了,要不然就是不重要,根本犯不着去学。对于刚愎的毕加索来说,偏爱溺爱自己的母亲也不足为奇了。
玛丽亚对儿子一无所知,却对他盲目地崇拜。荷西却时刻鼓励着儿子,给他提供画室,给他当模特摆各种各样的姿势,给他评判作品的良莠。在毕加索的一些速写上面,题着荷西写的”优“(6分)、”劣“(4分)。而毕加索很反感父亲对自己的作品指手画脚。在《出埃及记》 (Flight into Egypt)一画中,圣父约瑟夫被画成荷西的模样,长着红胡子,跪在年幼的基督跟前。由此看来,毕加索很可能把父亲看成自己的”天命辅佐“,或许他觉得这是自己命中注定的。或许正是这种过分依赖感,导致了毕加索后来想要打破这种关系。他强迫自己毁灭掉心目中的父亲形象,这样才能成长为不受别人左右的画家、才能突破传统、突破历史、突破前辈。毕加索把荷西画成一个潦倒失意的男子,而毕加索本人却叛逆而又迫不及待,想要从父亲的影子里走出来。这就是毕加索给父亲画的肖像,不论是画里画外,荷西都被画成一个潦倒的窝囊废,这也就是荷西后来的真实写照。
1897年秋天,16岁的毕加索来到马德里的圣费尔南多皇家学院(The Royal Academy of San Fernando)继续深造。这所学校是西班牙艺术类的最高学府。毕加索后来在官方履历中填写的启蒙老师不是他父亲荷西,而是这所学院的风景画教师安东尼奥·穆诺兹·德格兰。这又是一个毕加索藐视父亲的例子,安东尼奥取代了荷西在这少年心中的偶像地位。不过没过多久,安东尼奥也被毕加索弃若敝屣了。因为毕加索觉得这位新偶像同样也过于学究气,太拘泥于老套。毕加索回顾起当年在巴塞罗那美术学院生涯时,说道:”我讨厌在巴塞罗那那段学习生涯。“这回。他期望马德里会有所不同,能给他提供机会扩展和开拓自己的艺术视野。
不管是父族还是母族,几乎每个家庭成员和亲戚都出钱出力供应毕加索昂贵的学费。他们把整个家族的期望都寄托在马德里,期望毕加索能光耀门楣。从萨尔瓦多叔父到埃拉迪亚和荷里欧朵拉姨妈,每人每月都省出一个比塞塔银币来供养他。然而施舍便成了负担,变成了毕加索最想要摆脱的东西。于是他瞧不起这些支援:”哼!杯水车薪!“这一大笔资助款项只博得一声:”就这么几个钱!刚好饿不死而已,不济!“
他给巴塞罗那美术学院的朋友约昆·巴斯写信,把马德里皇家学院的这些不幸教他绘画的老师们大肆评点了一番:
亲爱的巴斯,这里都是些狗屁画家!一点常识也没有!跟我原先想的一样,就会照本宣科,讲的都是老一套:说起绘画来就是委拉斯凯兹,谈起建筑必然是米开朗基罗 (Michelangelo),不外乎就这么几个人…… ……有天晚上,教写生课的莫里诺·卡伯尼诺(Moreno Carbonero)说我画人像比例和素描都还行,不过画的时候得辅以直线,这样才能把所有的内容都”装进箱子“里(但愿你没理解成拳击)。他的意思是得画上边框,在框框里画画。你肯定也不会听他们的鬼扯,是吧?不过不管他怎么想的、想得对不对,我得说他还是肚里有货的,至少他画得还不坏。我得告诉你,为什么他在这里算是画得好的,因为他去过巴黎,在那里的好几所学校进修过。不过你可不要以为我们西班牙人生来就蠢,实在是因为我们没受到良好的教育。
这就是为什么我从前跟你说的,如果我有个儿子想学画,我一刻都不会让他呆在西班牙。当然,我也不会送他去巴黎(虽然现在我自己很想去),而是把他送去慕尼黑,那是个可以认真学画的好地方,大家犯不着去理会那些什么点彩派之类的条条框框。我倒未必认为那样学画就不好,只是很讨厌一旦有人采用什么画法成功了,大家就一窝蜂去学他。我不可不想单单遵循哪一种画派,这样只会导致教条和偏执。
美术馆的藏画非常精彩:里面藏有委拉斯凯兹的最好的作品,还有埃尔·格雷科 (El Greco)画的美丽头像,穆利洛 (B·E·Murillo)的画作我倒不见得都喜欢…… ……还有,马德里到处都是漂亮姑娘,想必土耳其美女都要相形逊色。
我要把一幅画寄到你那里,你拿去给《巴塞罗那画报》(Bacelona cómica)投稿。不过被要是他们采用了的话,估计你都会要笑死。这是”新艺术“ (Art Nouveau)一类的东西,正投这些刊物的口味。什么诺尼尔 (Isidro Nonell)、年幼无知的神秘主义派、皮乔特 (Ramon Pichot)之流,统统都要对我的画作甘拜下风,连我的一半都比不上。你等着瞧吧。
那么,再见!原谅我在巴塞罗那的时候没跟你道别。用(此处画着一枚金币,上面有侧面女像,括号内写着”一盎司“)吻(此处画着拿着一朵花的纤手)迪尔。
你永远的,P·鲁兹·毕加索
巴斯是随同毕加索在巴塞罗那的唐人街眠花宿柳的主要玩伴。信中所提到的吻是给毕加索曾经的相好——罗斯塔·迪尔·欧罗(Rosita del Oro),毕加索巧妙地用一朵花和一枚金币来指代这个名字。
马德里很多人眼里,毕加索还只是个毛头小伙。然而毕加索已经下定决心不去理睬那些学院派的意见了。事实上,过了几天失意的日子后,毕加索就很少再涉足这皇家学院了。他追逐着那些”让土耳其美女都相形逊色“的马德里姑娘们,每天睡到日上三竿,然后到雷提罗公园(Retiro Park)速写周围的人物和事情。毕加索不停地搬家,也许是他自己不消停,也许是房东们受不了他那放荡的生活方式。他很少正儿八经画油画。不过多久,他这种昏天黑地的生活方式传到了马拉加,萨尔瓦多叔父以及其他的几个姨妈姑父等立即中止了对他的接济。亲戚们认为,只有德才兼备才配得起他们这样辛苦去供养。只有他父亲还继续”竭尽全力“地供养着他。
到了春天,毕加索病倒了,据说是猩红热,或是胸膜炎,也有人说是花柳病。不管是什么,反正毕加索非常不体面地告终了在马德里的生涯。他觉得病稍微好了点,就回到了巴塞罗那。这段时间他画的自画像《迷惘的毕加索》(Picasso Bew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