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文学名著电子书 > 四念处 >

第16部分

四念处-第16部分

小说: 四念处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一九八二年夏安居译于泰国萱木林寺
哲智明陀比丘
【编译者注】
一:普通人修习入出息观,有可能出问题。根据瑜伽师地论所说,由于呼吸太急、太缓或勉强用力呼吸,都可能会令身、心不平衡,使关节生诸疾病或令心生诸散乱,或极重忧恼逼切。所以还是要先具足正见、净戒及呼吸的技巧才好。

二、三、四:有关「取相」、「似相」建议参照本书「解脱心」和「正道足迹」中的开示,避免被幻相迷惑。






九、修习安那般那念的境界

 

汉译:求那跋陀罗(刘宋)
英译:Maurice Walshe
编译:曾银湖(台湾)

识界(意识的境界)(节译自英译巴利长部第9经,婆托帕达经,第8——20节)
我听说是这样。…… …… ……(第1——7节未译)「然后,婆托帕达,戒德完美的比丘,不论从那一方面,都不会见到危险……在这种方式下,他是戒德完美的。」

「他守护根门(眼、耳、鼻……等),达到初禅,住于其中。他以前所拥有的任何感官的贪欲消失了。在那时,呈现出一种真实而微妙的,喜悦和安乐的觉想,由离欲而生,而他成为觉知这种喜悦和安乐的人。以这种方式,某些觉想经由训练而生起,某些则经由训练而消失。」

「再者,比丘袪除忆想(汉译『觉』或『寻』,记忆的搜寻)和观想(汉译『观』或『伺』,观察思虑),由获得内在的宁静(汉译『内净』)和心意的和谐统一(汉译『一心』),他达到并住于第二禅之中,不用觉想和思虑,由定而生,充满喜悦和安乐。他的,早先由离欲所生,真实而微妙的,喜悦和安乐的觉想消失了,在那时,一种真实而微妙,由定所生,喜悦和安乐的觉想生起,而他成为觉知这种喜悦和安乐的人。以这种方式,某些觉想经由训练而生起,某些经由训练而消失。」

「再者,在喜悦消逝之后,他住于泰然、舍弃、念住、明觉(清明地觉知),而他在自己的身体上体验着——圣弟子所说:『快乐住于泰然、舍弃和念住者身上。』(汉译『圣说及舍』)——愉快的感受,而他达到并住于第三禅之中。他的,早先由定所生,真实而微妙的,喜悦和安乐的觉想消失了。在那时,一种真实而微妙的,舍和乐的感受生起,而他成为觉知这种真实而微妙,舍和乐的感受的人,以这种方式,某些觉想经由训练而生起,某些则经由训练而消失。」

「再者,断除苦与乐,以前的忧与喜消失了,他达到并住于第四禅——一种超越苦和乐,由舍弃和念住所净化的境界。他的,早先真实而微妙的,舍和乐的感受消失了,而生起一种真实而微妙的,既不是乐也不是不乐的感受(汉译为不苦不乐),而他成为觉知这种真实而微妙,既不是乐也不是不乐的感受的人。以这种方式,某些觉想经由训练而生起,某些则经由训练而消失。」

「再者,经由完全地超越身体的感受,由于(根尘)对立感受的消失(汉译为『灭有对想』),且对各式各样的觉想失去兴趣(汉译为『不思惟种种想』),见到空间是无限的,他达到并住于空无边处。以这种方式,某些觉想经由训练而生起,某些则经由训练而消失。」

「再者,经由完全地超越空无边处,见到意识是无限的,他达到并住于识无边处。以这种方式,某些觉想经由训练而生起,某些则经由训练而消失。」
「再者,经由完全地超越识无边处,见到无所有,他达到并住于无所有处。而他成为一个觉知这种真实而微妙的,无所有处的觉想的人。以这种方式,某些觉想经由训练而生起,某些则经由训练而消失。」世尊说道。

「婆托帕达,当一个比丘获得这种经过调教的觉想时,从那时刻起,他就一个阶段又一个阶段地,继续进行,直到他达到觉想的极限。当他已经达到觉想的极限,他想起:『心理的活动对我而言是很糟的事,没有心理的活动倒是较好。假使我要忆想或想象的话,这些(我已经达成的)觉想就会停止,而粗俗的觉想将会生起。让我不去忆想或想象吧!』所以他既不忆想也不想象。然后,于他,就只有这些觉想生起,而其它较粗俗的觉想则不生起。他达到了止息。婆托帕达,那就是经由连续的步骤达到觉想止息的方式。(本节应即汉译『非想非非想』和『想受灭』)」

「你认为如何﹖婆托帕达。你以前听说过吗﹖」
「不,世尊。就我所了解的,世尊曾说:『婆托帕达,当一个比丘获得这种经过调教的觉想时,从那时刻起,他就一个阶段又一个阶段地,继续进行,直到他达到觉想的极限?他达到了止息?那就是经由连续的步骤达到觉想止息的方式。』」

「正是这样,婆托帕达。」
「世尊,您教导觉想的巅峰是只有一个呢,还是有许多个﹖」
「我教导的,两种都有。」
「世尊,怎么说是一个﹖怎么说是许多个﹖」
「依照他连续地(逐一)达到每一(阶段)觉想的止息,所以我教导觉想的止息:如是,我教导单一(阶段)觉想的止息,也教导许多(阶段)觉想的止息。」
「世尊,是觉想先于知见生起呢﹖或是知见先于觉想生起﹖或是两者同时地生起呢﹖」
「婆托帕达,觉想首先生起,然后知见;而从觉想的生起导致知见的生起。当认知:『如是因缘,知见生起。』以这种方式,你可以看到觉想如何首先生起,然后知见,而从觉想的生起导致知见的生起。」

…… …… ……(第21~26节未译)
而尊者悉塔,调象师之子,成为另一个阿罗汉。
一九九五、十一、二十节译于台中远离轩
【注】
一:()中多为中译者所加,只供参考。
二:身心(名色)是缘意识(识)而产生的,因此修安那般那念而观察思惟身、心的人,有必要认识意识的境界,才知道每一修习阶段的觉想和意识层次。

 慧解脱(节译自英译巴利长部第15经,大缘经,第33~34节并予整编)
我听说是这样。…… …… ……(第1~32节未译)「阿难,有七个识界和两个境界。那七个呢﹖」
 (1)那里有身体相异和觉想相异的众生,例如人类、某些天神(中译注:四大天王天,三十三天〔忉利天〕,夜摩天,兜率天,化乐天,他化自在天)和某些恶道众生(中译注:畜牲、地狱、饿鬼)。那就是第一个识界(中译注:欲界,感官欲望强烈的世界)。

 (2)那里有身体相异而觉想相似的众生。例如梵天的眷属(中译注:梵众天、梵辅天、大梵天)(因为证得)初禅而生于那里。那就是第二个识界。
 (3)那里有身体相似而觉想相异的众生,例如阿巴色拉天(中译注:少光天、无量光天、光音天,是为二禅天),那就是第三个识界。
 (4)那里有身体相似而觉想也相似的众生,例如苏巴辛那天(中译注:少净天、无量净天、独净天,是为三禅天。另有四禅天【注一】。),那就是第四个识界。
 (5)那里有已经完全地超越一切觉想的众生,由于感官反应的觉想之消失,以及由于无意于种种觉想,思惟着:「空间是无限的」,他们已经达到了空无边处。那就是第五个识界。
 (6)那里有超越了空无边处的众生思惟着:「意识是无限的」,已经达到了识无边处。那就是第六个识界。
 (7)那里有超越了识无边处的众生,思惟着:「无所有」,已经达到了无所有处,那就是第七个识界,(而两个境界)则是无意识众生界【注二】和其次的,非想非非想处。
「现在,阿难,关于这第一个识界,有相异的身体和相异的觉想,诸如人类等,如果任何人要是了解它,它的缘起(集),它的止息(灭),〔它的止息之道(灭道迹)〕【注三】,它的染着(味),它的不安(患),从它解放(离),那他还会对它产生喜悦吗﹖」

「不,世尊。」
「那么,相同的,关于其它的识界和两个境界还会产生喜悦吗﹖」
「不,世尊。」
「阿难,比丘只要如实地认知这七个识界和两个境界【注四】,它们的生起和止息(以及止息之道),它们的染着和不安,免于执着,那么,阿难,那个比丘就称之为慧解脱者。
【中译注】
一:第四个识界里似乎也包含了四禅天:无云天、福生天、广果天、无想天、和音天、大自在天,以及阿那含圣弟子所住的五个净居天——无烦天、无热天、善现天、善见天和色究竟天。
二:至于无意识众生界,似为想受灭的境界。
三:根据汉译杂阿含四二经补入。
四:另有九居处的排列方式(根据解脱心)如下:
1。欲界——某些天神、人类和恶道众生。
2。初禅天——达到色界禅定的诸天。
3。二禅天——达到色界禅定的诸天。
4。三禅天——达到色界禅定的诸天。
5。四禅天——达到色界禅定的诸天。
6。空无边处——达到无色禅定者。
7。识无边处——达到无色禅定者。
8。无所有处——达到无色禅定者。
9。非想非非想处——达到无色禅定者。

 八解脱(节译自英译巴利长部第15经第35节)
我听说是这样。…… ……(第1~32节未译,第33~34节见本书慧解脱)
「阿难,有八解脱。它们是那些呢﹖」
「(1)拥有形体,观察形体。那是第一解脱。(汉译:内有色想,观外色解脱。)(中译:取自身相加以观思惟而进入初禅。)
(2)不觉想自己内在的物质形体,而观其外在的物质形体。那是第二解脱。(汉译:内无色想,观外色解脱)(中译:以遍处〔四十业处中有十遍处〕之似相,解析物质而进入第二禅)
(3)思惟着:『它是美妙的』,而专注于它。那是第三解脱。(汉译:净身作证具足住解脱)(中译:对于色身次第认清而证得清净解脱。只思惟箸:「净也」)
(4)由于完全地超越一切的觉想,由于根尘对应的觉想消失,由于不再注意种种觉想,思惟着:『空间是无限的』,他进入并住于空无边处,那就是第四解脱。(汉译:空无边处解脱)
(5)由于超越了空无边处,思惟着:『意识是无限的』,他进入并住于识无边处。那就是第五解脱。(汉译:识无边处解脱)
(6)由于超越了识无边处,思惟着:『无所有』,他进入并住于无所有处。那就是第六解脱。(汉译:无所有处解脱)
(7)由于超越了无所有处,他达到并住于非想非非想处。那是第七解脱。(汉译:非想非非想处解脱)
(8)由于超越了非想非非想处,他进入并住于想受灭。那就是第八解脱。(汉译:灭受想定解脱)」
「阿难,当比丘一旦达到这八解脱,(就能)顺着次序,逆着次序,顺逆着次序,随其所愿的久暂,进入或潜出其中,并由他自己当下(此时此地)的超越知见,证得不退堕的心解脱和慧解脱,那个比丘就称之为『俱解脱(解脱具足)』,阿难,没有比这个『俱解脱』更优越或更完美的了。」

世尊如是说。阿难尊者踊跃欢喜。
【中译节录】
(一)离贪欲者心解脱,离无明者慧解脱。(杂阿含七一○经及一○二七经)
(二)有七处善,三种观义,尽于此法得漏尽,得无漏心解脱、慧解脱。(杂阿含四二经)
⊙七处善——如实知 '1'色(受想行识)'2'其集(缘起)'3'其灭(止息)'4'其灭道迹(止息的方法)'5'其味(染着)'6'其患(不安)'7'其离(
超越)
⊙三种观义——观察'1'阴'2'界'3'入,方便思惟其义。综合上述南北传圣典可以知道,修习安那般那念能够离欲而进入并住于各种解脱的境界中,这就是心解脱。在各种境界中又以七个善巧(七处善)来观察阴、界、入三种身心的交互作用(三种观义),以内明的智慧充分地看透各种境界的真相,免于执着,不生欣悦,这就是慧解脱。两者都具备了就称为「俱解脱」。
修习安那般那念的境界
注:( )表示未注明具体引用章节
┌───┬───────────────────┬────────┐
│﹨身│身心(色、受、想、行、识)的状态│解脱│
│ ﹨ ├──────┬────────┬───┼─────┬──┤
│境﹨心│诸行(受)渐次│觉、观、喜、乐、││心(八)解脱│慧离│
│ ﹨ │止息寂灭│舍、一心的取舍│ 心态 │于欲离欲│解无│
│界﹨│││││脱明│
╞═══╪══════╪════════╪═══╪═════╪══╡
│欲界│(五蕴炽然)│(于阴界入生诸贪 │(烦恼)│(结缚)│于蕴│
│││ 欲,以苦为乐)│││此、│
├───┼──────┼────────┼───┼─────┤九集│
│初禅│言语止息│离欲、恶不善法,││有色者观诸│居、│
│││有觉有观,离生喜││色得第一解│处灭│
│││乐。守护根门。││脱│之、│
├───┼──────┼─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