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文学名著电子书 > 四念处 >

第5部分

四念处-第5部分

小说: 四念处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比丘答:「会陷入的,世尊。」
「为什么呢﹖因为石头比泥沼沉重,所以一定会陷入。因此,若有出家修梵行的人不能正确地建立身观念处,往来游行时很少用心的人,就会被魔王波旬所窥伺、寻求其控制之方便,而且必能得逞的。为什么呢﹖因为那个出家修梵行的人内心空虚而没有身观念处的缘故。

「若有出家修梵行的人能够正确地建立身观念处,往来游行时充满无量专注之心者,虽被魔王波旬所窥伺、寻求其控制之方便,终不能得逞。为什么呢﹖那个出家修梵行的人内心不空虚而具有身观念处的缘故。就像大力士把轻毛球(絮)水平掷往窗户门扇一样,你们认为会不会丢进窗户门框里面去呢﹖」

比丘答:「不会的,世尊。」
「为什么呢﹖因为毛球(絮)很轻,窗户门扇平行而立,所以丢不进去。因此,若有出家修梵行的人能够正确地建立身观念处,往来游行时充满无量专注之心者,虽被魔王波旬所窥伺、寻求其控制之方便,终不能得逞。为什么呢﹖因为那个出家修梵行的人内心不空虚而具有身观念处的缘故。」

「若有出家修梵行的人不能正确地建立身观念处,往来游行时很少用心的人,就会被魔王波旬所窥伺、寻求其控制之便,而且必能得逞的。为什么呢﹖因为那个出家修梵行的人内心空虚而没有身观念处的缘故。就像有人用枯槁的木头和干燥的钻子来钻木取火一样,你们认为那个人能取得到火吗﹖」

比丘答:「取得到,世尊。」
「为什么呢﹖因为用干燥的钻子钻入枯槁的木头,所以一定取得到。因此,若有出家修梵行的人不能正确地建立身观念处,往来游行时很少用心的人,就会被魔王波旬所窥伺、寻求其控制之方便,而且必能得逞。为什么呢﹖因为那个出家修梵行的人内心空虚而没有身观念处的缘故。」

「若有出家修梵行的人能够正确地建立身观念处,往来游行时充满无量专注之心者,虽被魔王窥伺、寻求其控制之方便,终不能得逞。为什么呢﹖因为那个出家修梵行的人内心不空虚而有身观念处的缘故。就像有人用潮湿的木头和钻子来钻木取火一样,你们认为那个人能取得到火吗﹖」

比丘答:「取不到,世尊。」
「为什么呢﹖因为用潮湿的钻子钻入潮湿的木头,所以取不到。因此,若有出家修梵行的人能够正确地建立身观念处,往来游行时充满无量专注之心者,虽被魔王波旬所窥伺、寻求其控制之方便,终不能得逞。为什么呢﹖因为那个出家修梵行的人内心不空虚而有身观念处的缘故。」
【十八项功德】
「这样修习身观念处,这样广为解说者,当会得到十八项功德。那十八项呢﹖」
(1)比丘能够忍受饥渴、寒热、蚊虻、蝇蚤、风日的煎熬,恶声漫骂、木杖捶打也能忍受。身体遇到各种疾病,极为痛苦,几乎丧命,种种不愉快的事皆能忍耐。这样修习身观念处,这样广为解说者,就是第一项功德。

(2)其次,比丘能忍耐不愉快,若发生不愉快的事,内心终不执着。这样修习身观念处,这样广为解说者,就是第二项功德。
(3)其次,比丘能够忍耐恐怖。若发生恐怖的事,内心终不执着。这样修习身观念处,这样广为解说者,就是第三项功德。
(4)(5)(6)(7)其次,比丘若生起三恶念,欲念、恚念、害念,若生起三恶念,内心终不执着。这样修习身观念处,这样广为解说者,就是第四、五、六、七项功德。
(注:汉译可能有误,三件事却列了四项功德)
(8)其次,比丘离欲、离恶不善之法乃至得到第四禅成就,这样修习身观念处,这样广为解说者,就是第八项功德。
(9)其次,比丘三结(注:身见、戒禁取见、疑法)已尽,证得须陀洹果,不再堕入恶趣,必定趋向正觉,最多再经历七次往返于人间、天上的生命旅程,就会超越苦海的边际,这样修习身观念处,这样广为解说者,就是第九项功德。

(10)其次,比丘三结已尽,淫、怒、痴转薄,证得一来果(注:斯陀含果),只要再经历一次人天往返的生命旅程,就会超越苦海的边际。这样修习身观念处,这样广为解说者,就是第十项功德。
(11)其次,比丘五下分结(注:贪欲、瞋恚及三结)已尽,生于阿那含天便得般涅盘,得不退法,不还生此世间。这样修习身观念处,这样广为解说者,就是第十一项功德。。
(12)(13)(14)(15)(16)(17)其次,比丘若有息解脱、离色得无色、如其像定、成就以身作证,以智慧观察、知漏(烦恼)断漏,这样修习身观念处,这样广为解说者,就是第十二、十三、十四、十五、十六、十七项功德。

(18)其次,比丘得如意足、天耳通、他心通、宿命智、生死智,诸漏已尽,得到无漏的心解脱和慧解脱。于现法中(此时此地)当下自知自觉,自行成就以身作证,如实地知道: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再受后有。这样修习身观念处,这样广为解说者,就是第十八项功德。

「这样修习身观念处,这样广为解说者,当明白有此十八项功德。」佛陀这样解说,诸比丘听闻之后都欢喜奉行。
一九九五、十一、四语译于台中远离轩


 



四、解脱心

 

公元1929年左右尊者阿迦曼在清迈为大众演说「渐进的修行系列」
英译:佚名
中译:曾银湖(台湾)

 一、修习才能保持正法的纯净
佛陀说过,当他的正法放入凡夫的心中时,必然会彻底地败坏无余;但是如果放入圣弟子的心中,必定是真正的纯净和可靠,同时也是不能被抹灭和遮蔽的。
所以,如果我们只是致力于正法理论的研究,那是起不了作用的,只有当我们已经训练自己的心意去消除它的反复无常——也就是它的烦恼尘垢时——它才会充分地利益我们——也只有这样,才能保持正法的纯净,避免扭曲或偏离了它的原始法义。
 二、追随佛陀,在训练别人之前我们必须先训练好自己
「可化丈夫调御士,天人师,佛,世尊。」
我们的佛陀在成为世尊…向可化(可调教的)众生说法者,之前,先行调御(调伏训练)自己达到无上正等正觉,成为佛陀——觉者。惟有如此,他才能成为尊师,人类和天众中开发程度值得予以教导者的老师和训练者。因此,他的声誉流传四方,直到今天。

所有过去的圣弟子们也是一样,在帮助老师传播他的教导给予大众之前,他们都善予训练和调伏了自己,所以他们的声誉就像佛陀那样的流传着。
然而,如果一个人没有先行训练好自己,就宣扬教法,他的恶名将会流传四方,由于他犯了没有遵守佛陀和过去所有圣弟子们的典范的错误,他的恶名将会流传四方。
 三、根本的财产,自我训练开始的本钱
为什么聪明的人们,在诵念、受戒或做任何其它功德之前,总是 na mo「南无」(中译注:以唐音、闽南音读之)做为他们的起点?为什么 na mo「南无」从未被省略或被抛弃?这暗示着
na mo「南无」一定是有意义的。如果我们把它加以思考,我们发现na「南」代表水元素,而 mo 「无」代表地元素——于此,心里记起一行经文:
「父母所生,粥饭所养。」
「当母亲和父亲的生殖元素结合时,身体成为生命。当他从母亲的子宫生出来后,用米饭和面食来喂养他,因此才能发育和长大。」 na 「南」是母亲的元素;mo「无」是父亲的元素。当这两个元素结合时,母亲的火元素于是热暖结合物,直到它成为所谓的「哥拉拉」,一个微小的油滴。这就是接着的识能够进行连结的地方,所以心意就与
na mo「南无」元素结合。一旦心意住止了,油滴就蕴育成一个血球。从一个血球成为一个杆状体,然后是一片肉。然后它扩张成一只蜥蜴的形状,有五个延伸处:双臂、双腿和头。
(至于元素风和火,它们后来才住止,因为它们不是心意所执着的。如果心意不执持小油滴,油滴就消失了或像无用之物般的被抛弃了。它没有风或火,就像当一个人死亡,而风和火从身体消失的时候一样。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说它们是次要元素。重要的因素是两个原始的元素
na mo 「南无」。)
小孩子生下以后,他必须依赖 na 「南」…他的母亲,和 mo 「无」…他的父亲,来照顾他,用米面一类的食物来哺育他,同时教导和训练他各种美德。因此母亲和父亲被称为孩子最初的启蒙师。母亲和父亲对于他们孩子的慈爱是无法衡量或计算的。他们给我们的遗产——身体——是我们最基本的财产。外在的财富,银或金,都从这个身体而来,如果我们没有这个身体,我们就不能做任何事,也就是说我们将会一无所有,因此,我们的身体是我们承继父母所有遗产的根本,那也就是为什么我们说他们给予我们的恩惠是无法衡量的,聪明的人们因此决不会忽略或遗忘他们。

我们首先必须要拥有这个身体,这个 na mo「南无」,然后我们才能顶礼膜拜。把 na mo「南无」翻译为恭敬皈依只是诠释了这个动作而已,并未说明动作的来源。
同样这个根本的财产,就是我们用以训练自己,开始时的资本,所以当论及修习所需要的资财时,我们不须感到欠缺或贫乏。
 四、修习的根本基础
当提到 na mo「南无」两个元素本身时,并不适当也不完全,我们必须重排元音字母和子音字母如下:从n 取 a 给 m,从 m 取 o 给 n,然后把
ma 放在 no前面,这就给我们 mano ——心意,现在我们有了身体伴连着心意,而这就足够做为修习的根本基础了,mano…心意,是最初的,伟大的基础,我们所做或所说的每一件事都从心意而来,如佛陀所说:

「诸法意为先导,心意最胜,心意所成。」
「一切法以心意为先导,由心意所支配,由心意所成就。」佛陀从这个伟大的基础——心意,来明确解说所有的正法律,所以当他的弟子们依据正法律思惟,直到namo
「南无」完全地清楚明白时,然后 mano「心意」做为详细解说的结束,也就是它位于所有解说之后。
所有的想象来自心意,我们每个人都有他自己的重担,我们带着它做为假设和公式,随波逐流,直到它们生起无明,也就是创造「有」和「生」的因素,都是从我们对这些事情无知,从我们愚痴地执着它们都是「我」或「我的」而起。
 五、世间万物的根本因缘


七册的阿毘达磨(论藏),除了发趣论之外,都有一定的范围;至于发趣,它的范围是无限的。只有佛陀才能了解它的全部。当我们思考巴利圣典,它以因缘相应开始,我们发现宇宙万物持续的主要因缘不外是心意,心意是伟大的因缘,它就是主要的,就是重要的。所有的事情除了它之外就是果报或因缘。在发趣论里所提到的其余因素,从所缘到不离缘,能够作为持续的因素,就是由于这伟大的因缘,心意,首先来到。如是第4节里讨论的
mano ——心意;第6节里即将讨论到的「住地」;和这里讨论的伟大因缘都是指同一件事,佛陀能够明确解说正法律,以他的十力直觉了知事物,并了解一切法,正因为以这个大因缘做为主要的因素,他的理解范围是无限的。同样的,所有的弟子们也以这个伟大的因缘做为他们的主要因素,所以才能如实知道佛陀的教导,这就是阿说示尊者(马胜比丘),五同修(比丘)中的第五位,所教导舍利弗尊者的——「诸法因缘生,亦从因缘灭;我师大沙门,常作如是说」

「诸法因缘生…………」由于这个伟大的因缘是重要的因素,主要的因素,因此当阿说示尊者达到这个程度时——伟大的因缘——舍利弗尊者怎能不深入于法流?——世间一切法都是因此大因缘而生,即使是超越世间的法义也是由此大因缘达到的,这就是为什么说发趣论的范围是无限的。任何人,训练心意——伟大的因缘——直到它明亮灿烂,便能够无限地了知内在和外在的各种事物。
 六、生死轮回的根本教唆者
「缘无明住地而生行,……取……有……生。」
我们每个人生为人类都有他的生处,也就是我们都有父母做为我们的生处。那么为什么佛陀解说因缘法只从无明开始?无明从何而来,他并没有说,无明就像我们一样,一定有它的父母,我们从上面知道「住地」是它的父母,「住地」是指最初的心意。当最初的心意浸染了愚痴,就有持续的因素:无明的因缘。一旦有了「无明」,它就成了「行」——心理形成的因缘,伴随着对它们的执着,这就长养了「有」和「生」的状态。也就是这些事情将必继续生起并持续地相互增长,它们被称为缘起,因为它们互相支持强化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