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文学名著电子书 > 2010年公务员考试相关资料及常识精选 >

第48部分

2010年公务员考试相关资料及常识精选-第48部分

小说: 2010年公务员考试相关资料及常识精选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C。 物质是运动的,意识是不运动的
D。 物质是具体事物,意识是物质的派生物
二、多项选择题
1。中国古代哲学家方以智指出:“气凝为形,蕴发为光,窍激为声,皆气也。”这句话在哲学上表达了()。
A。 物质运动形式多样性的思想
B。 万物都是物质的不同表现形式的思想
C。 朴素辩证法的思想
D。 物质和运动不可分的思想
2。关于物质运动的绝对性和静止的相对性的辩证统一,正确的说法是()。
A。 绝对运动是具体物质形态产生的根源,相对静止则是物质存在和分化的条件,二者的统一,说明物质世界的无限多样和丰富多彩
B。 只有承认和肯定相对静止,我们才能具体认识和区分事物,对事物及其运动作定量分析;也只有肯定和承认物质的绝对运动,我们才能够因势利导,改造事物
C。 割裂物质运动和静止的辩证统一,就会导致形而上学的不变论和相对主义的诡辩论
D。 正确处理社会改革与社会稳定的关系,注意政策的调整与连续性,符合物质运动的绝对性和静止的相对性的辩证统一原理
3。运动和静止的关系表现为( )。
A。 运动和静止不同时存在于一个物质中
B。 绝对和相对的关系
C。 静止中包含运动
D。 运动时有静止的存在
4。关于意识的起源正确论点是(  )。
A。 一切物质都有意识 B。 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C。 意识是社会的产物 D。 意识是人脑客观建构的产物
5。“拔苗助长”这个成语的哲学寓意是()。
A。 发挥主观能动性,要尊重客观规律
B。 事物之间的联系是客观的
C。 内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发展变化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D。 辩证的否定是发展的环节
6。“闭门造车”的错误在于()。
A。 否定物质决定意识   
B。 否定意识决定物质
C。 否定意识的能动作用   
D。 否定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
7。人的意识的主观性表现为()。
A。 反映形式的主观性  B。 不同主体的意识之间的差别性
C。 对客观事物反映的近似性 D。 对客观事物反映的超前性
8。“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东西而已”,这一观点表明()。
A。 人脑是意识的源泉
B。 意识是人脑产生的特殊物质
C。 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D。 观念的东西同物质的东西是具有同一性的
9。辩证唯物主义所建立的物质观具有重大意义,它们是()。
A。 坚持了物质是世界的本质,与唯心主义划清了界限
B。 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惟一特性,与具体的物质形态和结构区别开了
C。 物质能够被意识所反映,与不可知论划清界线
D。 强调了物质世界的多样性和普遍性
10。 现实生活中虽没有龙,却有龙的形象,龙的概念。这一情形表明() 。
A。 意识对物质有反作用,它可以在一定条件下能动地创造物质
B。 有的意识不是对物质的反映
C。 意识通过对现实材料的加工,可以创造出新的形象、新的概念
D。 能动地反映外部世界是意识的重要特点
三、判断题
1。哲学上的物质就是实物。()
2。脱离物质的运动和脱离运动的物质都是不可想象的,因此,运动就是物质,物质就是运动。()
3。静止就是不动。()
4。意识是人脑产生的特殊物质。()
5。意识单纯是自然界长期进化的结果。()
6。思维模拟是人的物化的一种表现。()
7。世界上既有物质现象又有意识现象,所以世界的本质既是物质的又是意识的。()
8。没有感觉就不能认识事物,但客观事物是不依赖感觉而存在的。()
9。我们应该跟着感觉走。()
10。 由于在客观规律和主观能动性的关系中,客观规律是第一性的,主观能动性是第二性的,所以说人的主观能动性并不重要。()
四、论述题
1。 试述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的辩证关系及其对实际工作的指导意义。
2。 为什么说一切从实际出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辩证唯物主义的根本要求?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A 2。D 3。C 4。D 5。B
6。C 7。D 8。C 9。C 10。 A
二、多项选择题
1。ABCD 2。ABCD 3。BCD 4。BC 5。ABC
6。AD 7。ABCD 8。CD 9。ABC 10。 CD
三、判断题
1。 ×【解析】实物是物质的具体形态,是具体存在的东西,而不是物质的惟一特性,不是哲学上的物质。哲学上的物质是对万事万物共同本质的概括,客观实在是哲学上的物质的惟一特性。旧唯物主义认为哲学上的物质是实物,是物质形态、物质结构。上述观点混淆了辩证唯物主义物质和旧唯物主义物质的界限。
2。 ×【解析】这句话的前半句正确,后半句错误。因为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但二者并不能等同。
3。 ×【解析】这个命题把相对静止夸大成绝对静止,否认了运动的绝对性。物质世界中一切事物都处在永恒运动中,根本不存在绝对静止。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因此,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不动的静止是根本不存在的。
4。 ×【解析】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对物质世界的反映,意识是精神活动,而不是特殊物质。认为意识是人脑产生的特殊物质是庸俗唯物主义的观点。将意识归结为特殊物质,抹煞了物质和意识的本质区别,否认了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对物质世界的反映。
5。 ×【解析】意识不仅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而更重要的是社会发展的产物。
6。 √
7。 ×【解析】世界统一于物质,物质是世界的本原。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纷繁复杂、无限多样的世界是物质世界,即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物质是不依赖人的意识并能为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人类社会实践和科学发展的成果都证明这一原理的正确性。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本质是物质的,意识不能脱离物质独立存在,把世界本质说成既是物质又是意识必然会导致唯心主义。
8。 √
9。 ×【解析】此观点否定了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否定了世界的本原是物质。哲学上的物质是客观实在的,是人类通过感觉感知的,但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所以我们不该跟着感觉走。
10。 ×【解析】肯定主观能动性,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认识客观事物,掌握和运用客观规律的必要条件,因此主观能动性在实践探索中是十分重要的。
四、论述题
1。 答:(1)主观能动性是人们能动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实践能力和作用。客观规律性是指物质运动过程中本身所固有的本质的必然联系。
(2)二者之间的辩证关系为:①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基础。只有尊重客观规律,才能更好地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如果违背客观规律,就会受到它的惩罚。②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是认识、掌握和利用客观规律的必要条件,因为客观规律是隐藏在事物内部的深刻的东西。要正确地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有效地改造世界,更需要在实践中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因此,如果不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就无法认识、利用和掌握客观规律。③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是相辅相成、辩证统一的,既要尊重客观规律,又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把坚持唯物论和辩证法有机统一起来。
(3)意义:①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是我们反对唯心论、形而上学,反对右的和“左”的错误的思想武器。否认要尊重客观规律,夸大人的主观能动性,就会陷入唯心主义,其表现是“精神万能论”。它的危害是:在革命和建设中往往会导致超越历史发展的阶段,在政治上犯冒险、盲动主义的“左”的错误。夸大尊重客观规律性,否认人的主观能动性,就会陷入形而上学机械论的错误,其表现为“宿命论”。它的危害是:在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往往会导致落后于历史发展的阶段,在政治上开历史的倒车,犯右的错误。②它对四化建设的指导意义:在社会主义四化建设中,必须尊重社会主义建设的客观规律,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同时必须充分发挥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把革命热情和科学态度结合起来,才能开创新的局面,加速我国的四化建设。既要反对不尊重社会主义建设发展规律的唯心主义、精神万能论,又要反对拜倒在规律面前,否认发挥人民群众主动性、创造性的机械论,才能搞好四化建设。
2。 答:(1)从实际出发,就是从客观存在的事实出发,从其中引出规律,作为我们行动的导向。“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的事物,“求”就是我们去研究,“是”即事物的内在规律性。解放思想就是要冲破落后的传统观念的束缚,善于从实际出发,努力开拓进取。(2)它之所以是辩证唯物主义的根本要求,主要是因为它体现了以下唯物论、辩证法的原理。第一,它坚持了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原理。我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时,从客观存在的事实出发,去研究客观存在的事物及其内在的规律性,作为我们行动的导向,这正是坚持了“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唯物主义路线,坚持了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第二,它坚持普遍发展的辩证原理。辩证唯物论认为,物质是处在永恒运动、变化和发展中的,物质运动有自己固有的规律。我们从实际出发,找出事物的内部规律,作为我们行动的导向,要不断解放思想,适应新情况,不能因循守旧,固步自封。这正是唯物辩证发展原理所要求的。
总之,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解放思想,既坚持了世界物质统一性的原理,又坚持了世界普遍发展的原理。因此,它是马克思主义唯物主义彻底一元论的根本要求,又是它的具体体现。同时,它又是我们党在长期斗争中形成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坚持和发扬它,对于加速我国社会主义四化建设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第三章 物质世界的辩证图景
大纲要求
第一节 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
理解并掌握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和发展观的基本要点;认识事物的联系引起事物的发展,发展的实质是旧事物的死亡和新事物的产生。
第二节 世界永恒发展的一般规律
1。 掌握质、量、度、量变、质变等基本概念;理解质量互变规律及其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2。 理解并掌握对立统一规律的内容及其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正确认识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及其实际意义,能够运用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法观察和处理问题;理解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区别和联系,懂得在实际工作中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
3。 理解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能够运用唯物辩证法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坚决反对形而上学。
第一节 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
和永恒发展
一、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
世界上的万事万物是纷繁复杂的,同时又是普遍联系的。普遍联系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第一个总特征。
联系是指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
唯物辩证法认为,联系是相互区别的事物、现象或要素之间的联系,事物的相互联系与相互区别是互为前提的。任何事物都有它不同于其他事物的特殊本质,都有其相对独立性,因而是与其他事物相互区别的;同时,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总是同其他事物联系在一起的。事物之间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这是事物的本来面貌。如果只见区别不见联系,就会把本来有联系的事物孤立起来,孤立地看世界,这就是形而上学的观点。相反,如果只见联系不见区别,就会抹煞事物之间质的界限,把世界看成是不分彼此的混沌状态,这就是相对主义的观点。
事物之间的联系是客观的。联系的客观性是指联系是客观事物本身所固有的,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因为只有客观的联系才是真实的联系。所以坚持联系的客观性,就要反对那种只承认主观联系而否认客观联系的唯心主义观点。
联系的普遍性是指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地存在,都同周围的其他事物联系着;每一事物内部的各个要素也不能孤立地存在,都同其他要素联系着;整个世界是一个万事万物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而不是各种孤立的事物的机械堆积、组合。
联系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我们用联系的观点看世界。
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普遍的,又是复杂多样的。大体上说有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本质联系和非本质联系、必然联系和偶然联系、主要联系和次要联系、直接联系和间接联系,等等。不同的联系,对事物的存在和发展所起的作用是各不相同的。我们必须对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