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风月天唐 >

第237部分

风月天唐-第237部分

小说: 风月天唐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陈浩虽然看穿了李明图的用意,但是却没有直言点破。如今他亲自来幽州拜师,也足以见得其诚心相求。当初陈浩在弱水城拒绝李明图的理由是不识时局,如今李明图携诚心而来,且有穆鲁诗雅从旁规劝,陈浩也没有理由拒绝他,于是便收下了这个徒弟。

    此番看似陈浩有些不情愿,但是陈浩的心中却是极其愿意。虽说李明图是在向他借势,他又何尝不是在向李明图借机?如今奚王匿舍朗膝下无子,不久死后必定会王权旁落。陈浩虽然算得上奚王的女婿,但是毕竟是个汉人,要想坐拥这个王位,别说奚族五部的百姓不答应,就是朝廷也不会同意。

    那么为了稳定北方的奚人五部,就必须有一人统率五部。这个人选尤为重要,因为这直接关系到大唐边境的安危。若是未来奚王倾向于契丹,届时两族合并就会后患无穷。精通史学的陈浩可是知道,奚族最后并入了契丹,而且契丹的第二贵族萧氏,就是奚族后来的姓氏。萧氏在其后的辽国朝代中,多位皇后皆是萧氏女子,由此可见两族合并的趋势已经潜移默化。

    这些不是陈浩想看到的,因此与其以后的奚王不受制约,倒不如力挺李明图为奚王。虽然陈浩深知越是精明的人就越难以控制,但是陈浩根本就没有想过控制谁,因此陈浩对于这份师徒名义看得很淡。在陈浩的看来,只要李明图的思想不倾向契丹,就是他要的最好结果。

    除了这些事情,陈浩还从穆鲁诗雅的口中得知,觉远大师自从入定之后,活化生成一颗舍利子。陈浩知道这是得道高僧在坐化之后,才会有几颗烧不坏的东西,佛门称之为舍利。而就是这颗舍利却在觉远大师坐化第三日,在无名寺丢失了。不但如此,伴随这个舍利子一起丢失的,还有那九十卷无人读懂的经文。

    陈浩听闻此事不由暗自讪笑,思忖这偷取舍利子倒是情理之中,毕竟对于佛家来说,这是得道之人的标志,也是与佛有缘的佛骨,可谓是无价之宝。但是伴随丢失的经卷,就着实让陈浩想不通,既然都看不懂又何必去偷,这不是自讨没趣吗?

    然而这些不待陈浩细想,接下来的事情却是让他头痛不已。自从他回到幽州之后,潭柘寺、光林寺、等众多寺庙的僧人,几乎每日里都在他的侯府门前转悠。近些时日里,关于陈浩一语破天机,点化觉远大师入定成佛的事迹,已然传遍的整个北地。所谓以讹传讹添油加醋者居多,一时之间众说纷纭议论纷纷。

    曾有人信誓旦旦的说,当时他看到陈浩走出会场的那一刻,天边突现祥云笼罩,借着晚霞之光,隐约可见陈浩的足下已有佛光泛起。妙语连珠句句箴言,使得觉远大师佛心深种,最终超脱生死顿悟成佛。

    之后又有人言之凿凿的说,当时他隐约看到陈浩的头顶有佛陀显现,又似莲花轻散香飘久远。在场的众人闻此异香,瞬感脱胎换骨神采奕奕。曾有多年积郁病症者,至此之后不药而愈。其后又有传言者,陈浩乃是神佛转世,特意下凡点化众生……

    面对这些种种传言,陈浩只能苦涩一笑。他也是之后才知道觉远大师圆寂的消息,他可不认为是自己的一句话,就让觉远大师入定成佛的。在陈浩看来这不过是一种巧合罢了,觉远大师已是耄耋之年,已经垂垂老矣之人。或许就因心中的一缕执念,才会坚持活到现在。

    如今陈浩一句话点透了他的心事,得以释怀的觉远大师自然没了牵挂。一个人若是没了牵挂,那所有的精气神也就自然而然的散了。因此觉远大师才会在释怀之后,入定圆寂而死。而这些谣传之人,陈浩知道,都是不怀好意之人。

    之所以如此沸沸扬扬,是因为这些奚族翘楚,不愿接受比箭失败的事实。因此才会故弄玄虚,以神佛之功来挽回他们的颜面。只为向世人说明一个道理:不是我草原民族不如陈浩,主要是因为我们是人,而陈浩,他不是人……

    虽然陈浩深谙其中道理,但是世人却不这么认为,你陈浩声称谣言有误,那觉远大师为何因你点拨,就可以入定成佛?陈浩每每辩驳遇到这类问题,都是哑口无言不知该如何解释。他总不能说,觉远大师是年迈而亡?这话别说这些人不相信,即使相信陈浩也不敢说。

    要知道觉远大师在北方有着极高的影响力,修佛之人都希望入定成佛,若是陈浩非要说觉远不是入定成佛而是年迈而亡,那定会遭来千千万万的僧人抨击。所以这一次,陈浩只能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

    之后此事犹如一阵飓风,刮过北地接着席卷南方。当南方众人听闻此事之后,更是将故事润资润色。同时将陈浩当年太和县根治天花的事情也挖了出来,之后又联想到了当今圣上的消渴之症痊愈的事实,一时之间南北合唱民意传扬,陈浩神佛转世的这一不是事实的事实,终于在这一刻得以坐实。

    近几日整个幽州不但涌进入不少僧侣,还涌入了不少久患疾病之人。这些人每日里都在后府门外排队等候,以至于陈浩这几日都不敢出府门半步。

    侯府的花园内,陈浩坐在凉亭内独自喝着闷酒。这时穆鲁诗雅却蹦蹦跳跳的来到近前,看着陈浩面露愁容的样子,不禁噗嗤一笑:“本公主远在北地就听闻,大唐第一才子洞悉事实,自入世以来未有解决不了的难题,为何如今却面露愁容之色?”

    “秋雨,别闹了,府门外你又不是没瞧见……”陈浩此刻哪里有心事开玩笑,于是抿了一口酒无奈的说道。

    一想到近日的种种传闻,穆鲁诗雅也是乐得想笑,当初她就在陈浩身旁,何曾见过祥云、莲花、异香……这些扯得可真够离谱的。不过在她看来也挺好玩的,于是趴在石桌上,歪着头瞅着陈浩笑道:“那岂不是很好,有些人想要美名还没资格呢!”

    陈浩没有因为穆鲁诗雅的话而神色改观,缓缓起身凝望远方蓝天,自言自语凝重道:“这美名恐怕凶大于吉!”

    饮下壶中酒中殇,一缕斜阳映影长……

第415章 道士遇到僧() 
中元节,在农历七月十五日,俗称七月半,唐代各种宗教盛行,世俗人与佛、道信徒都以七月十五为节日。道教认为,七月十五地官下降,以定人间善恶。寺院常于七月十五日起盂兰盆法会,以百物供奉三宝。僧俗大众常在节日集会于寺庙,既是祭祀,又是娱乐。

    今年的中元节较之往年却是非同一般,新皇登基不久,孝丧之期也已尽满,如今河朔三镇已然平定,因此中元节既是宣宗一朝的终结,也是李渼新皇的开端。这一次陈浩回京述职并不是一人,因为这一次他带上了穆鲁诗雅一起回京。

    虽然河北战事已经过去近半年之久,但是陈浩对于朝廷的安排很不赞同。河北一战奚人虽然没有直接援助朝廷,但是在平州陈兵三万铁骑,可是有效的制约张允伸的兵力。此等功劳朝廷竟然丝毫不予封赏,这实在是有些说不过去。因此这一次他带上穆鲁诗雅回京,既是向圣上言明迎娶奚族公主之事,也是要替奚族讨一个说法。

    说起这奉旨回京,陈浩心中还是有着那么一丝庆幸。所谓世事无常祸不单行,这里的佛家僧侣就已经让陈浩头痛不已,而就在他回京之前,又一件事情将他推到了风口浪尖之上。

    由于陈浩一有空闲就在厢房内,给昏迷不醒的紫鸢说着自己改编的封神榜,故事中的曲折离奇满天神佛,让府内的岳梦琪、穆鲁诗雅等人听入了迷,整天吵着陈浩给她们说故事。陈浩虽然心中是一万个不情愿,心道你们真把我当做说书先生了?但是也经不住软磨硬泡,于是就将改编过的《封神榜》讲述于众人听。

    陈浩觉得这样也没什么不好,不久他就要回京述职,说不定什么时候才能回来。若是让林月瑶与岳梦琪二人听完故事,再代替他将故事说与紫鸢听,也未尝不是妥当的方法。陈浩之所以给昏迷的紫鸢说《封神榜》,一则是想通过聊天唤醒紫鸢苏醒的意念,二则也是希望满天神佛能够保佑紫鸢能够早日醒来。然而陈浩的这番无意之举,让他成了佛、道两教的争论焦点。

    在几位佳人之中,若是论及学问,当属岳梦琪为最高。为了能够将故事温故而知新,因此在岳梦琪的提议下,三人分别执笔记录陈浩所讲述的故事。半个月的时间里,陈浩除了忙于公务外,就是坐在紫鸢的榻前给四女讲故事。

    一时之间整个侯府丫鬟仆役们,都在私下议论着这件事,正因为陈浩口中故事引人入胜,也使得陈浩说故事的消息不胫而走。起初陈浩也未有太过在意此事,毕竟小说这种文体直到几百年以后才流行于世。此间年的文人墨客只知道诗词歌赋、吟风弄月,可谓太过乏陈、难以出新。

    正如当年在扬州之时,对于叶白衣撰写《锦瓶美》一书,陈浩就很是赞赏。虽然他至今不知这是叶白衣本性如此,还是以此掩盖他太极门少门主身份,但是这并不影响一种文化形式的推陈出新。

    然而让陈浩没有想到的是,这部小说竟然会带来难以估量的影响。自从此事一经传出之后,涌入幽州的僧侣就更加的多了。若说之前前来拜会的都是一些小角色,那之后涌来的都是各寺院的主持方丈,众人面带愠怒之色纷纷赶奔侯府,势必要寻陈浩当面辩解佛理。

    这一次可是将陈浩吓得不轻,思忖这一本小说故事而已,至于闹这么大的动静吗?你们这些老和尚都是古稀、耄耋之年的老者,远道而来就不怕旅途颠簸有来无回?最后细一思量陈浩才猛然明白过来,这群大师远道而来还真不是无的放矢。这《封神榜》虽然只是一部小说,但是却有着佛道之争。如今是虽然是各种宗教盛行,但是现今佛教已然凌驾于本土的道教之上。

    宣宗李忱在世之时本就是弘扬佛学,使得佛教已有压制道教趋势,之后宣宗因追求长生服食铅石丹药,最后药石无灵半百之年便驾崩而去。如此以来更让李渼这位新皇,有了厌恶道家的心理。不过碍于李氏自称是道教之祖老子的后人,因此才没有严厉打击道教。

    如今陈浩这本《封神榜》一出,可谓是搅乱了整个风云。《封神榜》中无论是接引、准提渡东方修士入佛,还是函谷关老子化胡为佛,都在无形的阐述着一个思想,那就是佛本是道的延续,佛教之前已然有道。尚且不论此事到底是真与假,但是这个故事出自陈浩之口,所产生的连锁反应不可为不大。

    先是一语道破天机,指点觉远高僧入定成佛,使得众多僧侣趋之若鹜,都希望陈浩能够点拨自己几句,说不定就可以入定成佛。然而就在众人抱着虔诚之心前来拜会之时,这则故事却将众僧震撼的无以加复。待众人缓过神之后,纷纷立场临阵转变,由原来的虔诚拜会转变成现今的斥责诋毁。

    这个时候陈浩才知道此事的严重性,于是下令焚毁三女记录的《封神榜》,但是令陈浩没有想到的是,如今这本书的整个内容,已经在范阳流传开了,流传之快让陈浩也为之咂舌。思忖这古代的盗版水准,较之一千年后也不遑多让。

    不过既然有僧人反对陈浩妖言怪诞,自然就有人出面反唇相讥。这些反唇相讥的,自然是被陈浩无意捧起的修道之人。北地沙门中人众多,但修道之人也不少。秀才遇到兵是有理说不清,可是道士遇到僧各较各的真。于是乎,因为陈浩的一本新编《封神榜》,引发了北地一场佛道之争。

    僧人各回寺庙翻阅经书引经据典,而道士也不落于后,纠集一众老道在道观里研究道家经典,想知道陈浩这本书的渊源出自何处,但是可惜的是,翻阅所有道家箴录他们没有找到。不过这不要紧,只要能够找出一些是是而非的佐证,证明陈浩撰写的内容真实,而且在道家典籍之中有记载,这些就已经足够了。

第416章 长安,我回来了!() 
虽然因为此事陈浩被逼得一直拒不见客,以至于最后悄无声生息的回京述职。但是北地的佛道之争在陈浩走后可谓是愈演愈烈,这已经不是陈浩一个人的事情了,而是两个宗派名誉的一种争夺。而此事的始作俑者陈浩,不过只是一个导火线罢了。而恰恰因为这个导火线,不久之后在北地上演了一场影响甚远的辩论。

    陈浩一行人浩浩荡荡,马不停蹄地向京城赶去。不消数日一行人便来到了长安城下,看着阔别已久的长安,陈浩有种怅然若失的感觉。当年一同出京城的佳人,却没有与他一同回来,而是生死迷离的躺在幽州。陈浩心中暗暗发誓,此次回京一定要拿到东海五色珠。长安,我回来了!

    此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