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游戏竞技 电子书 > 我的农场在沙漠 >

第144部分

我的农场在沙漠-第144部分

小说: 我的农场在沙漠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家客栈刚好位于全村最高点,蔡鸿鸣修炼后,站在楼顶栏杆边上,放眼望去,只见清蓝色天空下,灰瓦屋顶密密匝匝,一片连着一片,错落有致。

    薄雾迷朦,笼罩在晨光雾霭中的村庄,显得那么的安静与祥和。

    渐渐地,寂静村落开始有了声音,被放出门的鸭子,一排一排的往溪边走去,也不顾初春溪水的清凉,扑通扑通的跳下去游玩嬉戏,吓得溪里刚刚冒出头呼吸空气的鱼儿瞬间遁入水中不见踪影。

    慢慢的,墙院里冒出锅碗瓢盆的叮当,巷弄里也出现村民忙碌的身影。

    他们有的拿衣服到溪边洗,有的开始拣茶炒茶、晾晒山货,一幅幅平常不过的场景,拼凑出一幅淳朴美丽的山村画卷。

    这里是下梅村,位于武夷山市东部,建于隋,兴于宋,隆于清,是国内排名有数的历史文化名村。据说在商周时期下梅村就有新石器时代人类在活动。

    昨天他们一家乘飞机到武夷山市后,租了辆越野车来这边,到的时候天差不多黑了,就先找了家客栈住下,其它的事等睡醒再说。

    回到房间,师婉儿和小楚楚还猫在被窝里。

    小家伙紧紧的抱着妈妈的两座伟岸山峰,一手抓着,一手扶着。嘴凑在胸前。时不时砸吧几下,似乎在梦中也在喝奶,让人看了都不知说什么。

    蔡鸿鸣进来,师婉儿睁开眼。朦朦胧胧的问道:“几点了?”

    “还早,你继续睡吧!”

    “嗯”师婉儿就继续抱着女儿睡了起来,再醒来已是八点左右。小楚楚不知什么时候起来,已经被爸爸穿好衣服。父女俩正坐在床边打闹,她连忙起床洗漱。一起去吃早餐。

    山村的早点泛善可陈,没有蔡鸿鸣最喜欢喝的粥,只有面。

    若非现在下梅村已经成为旅游景点,平时有游人住着,估计他连面都没得吃,所以也不能挑剔,只得将就。

    去年时候,蔡鸿鸣已经和卖茶树苗的老板联系过,前天又联系了一下,说是今天过来看茶树苗。只不过今天天气不错。他不想这么早过去,打算先带老婆女儿在村里玩玩,等下午睡醒后再过去,反正也不急这么一时半会儿。

    下梅村地形,是武夷山典型的一个小盆地,俗称“锅庄”,意指下梅地形如一口锅,村庄就座落其中。

    有一首“山环水抱聚宝盆,青龙白虎遥山横。财源广进流不去,乡关肘里鸡犬闻。”的诗很恰当的描写了下梅村风水意象。

    从下梅村一处名叫“白岩岗”的地方俯瞰下梅。只见四面八方向下梅延伸的九座山冈恰似九条蛟龙,同时潜首下梅村盆地。因此,清代下梅首富邹氏茂章,为了以文韬武略来涵养九只蛟龙。就建了文昌阁,想藉此来锁住蛟龙灵性,让它接受文昌帝君教化,使下梅村的后人文运亨通,科第峥嵘。

    在旧时,下梅村是武夷山地区重要的茶叶集散地。据《崇安县志》记载:“康熙19年。武夷岩茶茶市集崇安下梅,每日行筏三百艘,转运不绝。”

    邹氏因茶而富,富而想贵。

    只可惜,人终究敌不过天意。

    鸦片战争后,由于当时清政府被迫开放五个通商口岸,武夷岩茶只要顺闽江而下就可出口。于是,武夷山地区的茶市中心从下梅转移到赤石,盛极一时的下梅慢慢走向衰落。

    蔡鸿鸣把女儿放在肩膀上,让他抱着自己脖子,和老婆慢慢走在这古香古味的乡村小路上。

    楚楚坐在爸爸肩膀上,高兴的“驾、驾”叫着,小屁股还不停的扭来扭去,好像真的在骑马似的。

    “你再动来动去,信不信我打你小屁屁。”蔡鸿鸣不满的对女儿说道。

    楚楚很聪明,看爸爸脸色不对,就不再叫了。不过片刻后,就又开始比手划脚的“哈、哈、哈”嚷嚷着。看得旁边师婉儿哈哈大笑起来,蔡鸿鸣对这母女是彻底没了办法。

    下梅村有条小溪,名曰当溪。

    当溪就像下梅村的中轴线,将一个村子分为两半。当溪两岸,是青瓦屋顶覆盖的两条长街,街面每隔一段便会有一条下行石阶通往溪边,那是旧时搬运茶叶的码头。在旧时,下梅村是武夷山地区重要的茶叶集散地。

    茶市的繁华带动了下梅村的繁荣,各地茶商纷纷在此设下茶庄,精选茶叶,销往各地。

    遥想当年,这水运之路必然热闹非凡,下梅街市也是繁华无比。只是如今,一切不过是过眼烟云,只剩下眼前这古旧的街道屋宇供人凭吊。

    春节刚过,又非放假时期,所以来下梅村旅游的人很少,只有三三两两的游人在白石铺就的街道上晃荡。

    今天天气晴好,一缕缕阳光照下,赶去山间的清冷。一些老人就出门来,坐在临溪的廊道上,一边晒太阳,一边谈笑。看到坐在蔡鸿鸣肩膀上好奇的四处张望的小家伙,还乐呵呵的隔空逗了几下。

    再过去是邹氏家祠,后面不远就是大夫第。

    沿着青石板路走去,一面镶嵌着无数美好寓意的浮雕的砖砌门楼顿时映入眼帘。走进里面一看,高堂之中,雕梁画栋,精美的石雕和木雕把整间房子烘托得富丽堂皇,可以想象当年主人家的富有和显赫。

    在老房子中逛了一会儿,他们就走向卖东西的小街。

    小街上卖的最多的是茶叶,如今正是一年中最好的茶叶明前茶的出产时节。

    明前茶指的是清明节前采制的茶叶,因为受虫害侵扰少,芽叶细嫩,色翠香幽,味醇形美,所以是茶中佳品。但同时,由于清明前气温普遍较低,茶叶发芽数量有限,生长速度较慢,能达到采摘标准的产量很少,所以又有“明前茶,贵如金”之说。

    若是茶叶好,蔡鸿鸣倒不介意买一点回去,毕竟这时节的茶叶最难得,也最好喝。

    小街边上,有一家清末开的老茶馆。

    一般若是想买这种贵重的明前茶,想品尝一下再买的话都会到老茶馆去。因为那店里有街上所有茶叶店里的茶叶。

    明前茶昂贵,人家卖茶的人可不敢给买茶的老板一一泡一壶过来,但也不能让人家不尝就买,所以他们就让买茶的老板到老茶馆去,想要什么样的茶,老茶馆里都有。而小街上的茶叶店都是固定的老店,出品的茶叶质量大家心中有数,大家也就把招待客人的活交给了老茶馆。

    客人若是对品尝的茶叶满意,就会到茶叶店里买茶,不满意就要付茶钱。

    一般而言,客人要什么档次的茶叶,老茶馆里的老板就会给你泡什么样的茶。

    蔡鸿鸣来的时候已经查过,知道这边的规矩。于是就向老茶馆走去。

    走进老茶馆,只见老式的穿斗房内黑乎乎的墙面露出斑驳的痕迹,上面还挂着一些毛伯伯时期的照片。墙角老旧的案台上摆放着小小的竹篱筐、铜茶壶,木、竹质的八仙桌凳凌乱地散开,土陶茶碗安静的被倒扣在桌上。。

第一百五十三章 社前茶() 
到老茶馆中喝茶的大多是老人,有自己倒茶慢慢品的;有自个带着糕点,一边品茗一边尝的,也有来谈生意的。

    像蔡鸿鸣一家这样的年轻人到老茶馆来显得有点异类,老人们不由抬头看了一下,但迅即低头说起话来。

    蔡鸿鸣带着老婆女儿找张干净的桌子坐下,茶馆老板走了过来,“老板,您是来买茶还是喝茶呢?”

    这话里有讲究,若是来喝茶的,那就用后面煤炭炉子上铁壶烧开的水冲茶伺候,一般一个大瓷壶五块、十块、二十块不等。当然,也有更好的。但若是来买茶,那就得用小铜壶装山间清泉,放在南州特产的无烟龙眼木炭上烧开,然后拿小瓷盏慢慢泡。

    这喝的已不是茶,是意境,是韵味。

    “买茶。”蔡鸿鸣回道。

    “那老板您想要什么茶。”

    这个问的是档次,看你要高档、中档、低档的茶叶,每一种价格都不一样。

    “你这边有什么好茶?”蔡鸿鸣财大气粗的问道。

    “您来巧了,我们这边正好还有一点社前茶,您要不要?”

    茶馆老板看他这么豪爽,顿时笑了起来,脸上褶子都纠成一团。因为每卖出一份茶,他就有一份佣金,就算最后没卖出去,也有茶钱收。可比冲那个大瓷壶好挣的多。

    “社前茶?”蔡鸿鸣一脸疑惑,他听过明前茶、雨前茶,社前茶可从来没听过。

    看他不懂,老板就解释起来。

    古时贡茶求早求珍,于是,就把春茶划分为“社前”、“火前”和“雨茶”三种。

    社前,指的是春社前。古人一般会在立春后第五个戊日祭祀土神,名为开春,又叫社日。按干支排列计算,社日一般在“立春”后的41天至5o天之间。大约在“春分”时节(3月2o日左右),也就是比“清明”早半个月,这种时节采制的茶叶是一年中最珍贵细嫩的。曾经从唐朝广德年间到明洪武八年一直被列为贡品的阳羡紫笋茶,就是这种珍贵无比的社前茶。

    唐6羽在所著的《茶经》中记载:“阳崖阴林。紫者上,绿者次,笋者上,芽者次”。

    说的就是在社前时候紫笋茶的叶子是带紫的,过了这个时节就会变绿。品级也随之降低。

    火前,即明前。古人在寒食节有禁火三日的习俗,也就是三日内不生火做饭。寒食节在清明节前一天,因此“火前茶”实际上就是“明前茶”。清代乾隆皇帝下江南到杭州龙井观看龙井茶采制时,曾作诗《观采茶作歌》,有诗句云“火前嫩、火后老,惟有骑火品最好”,指的就是“清明”前一日采制的龙井茶品质最好,过早采制太嫩,过迟采制太老。这也是明前龙井闻名于世的原因。

    雨前。就是谷雨前,4月5日以后至4月2o日左右采制的茶叶称雨前茶。

    雨前茶虽不及明前茶细嫩,但由于这时气温高,芽叶生长相对较快,积累的内含物也较丰富,因此雨前茶往往滋味鲜浓而耐泡。

    听茶馆老板引经据典的说了一大堆后,蔡鸿鸣总算知道社前茶是什么东西。既然来了,那当然得买最好的茶叶。茶馆老板听了,顿时欣喜的进去把红泥小火炉搬了上来。

    不一会儿,殷红的炭火就把小铜壶中的泉水烧开。

    茶馆老板抱了张凳子坐在旁边。开始娴熟的备茶、洗茶、泡茶,然后递上茶水。

    蔡鸿鸣双手接过茶盏,只见茶汤橙黄清澈,弥漫着淡淡**。又带有一股肉桂香味,入口醇厚回甘,咽后齿颊留香,真是不可多得的好茶。以前他只觉得家中那几百块的茶叶和玉珠里面的虫茶好喝,如今那些想法全部抛诸云天外,只剩下眼前这泡社前茶了。

    见他一脸满足。茶馆老板摸着下面些些白须洋洋自得的说道:“不错吧!你们也是有福之人,要是来晚了,可指不定有这茶喝。”

    接着,茶馆老板便说起这社前茶的来历,说着说着,又说起了他研究的茶道。蔡鸿鸣只能在旁边洗耳恭听,偶尔还奉上几句自己的浅薄见解。老板顿时将他引为知己,更加卖力的说了起来。

    喝茶、聊天的时光总是匆匆易逝,不一刻就到中午。

    看时间不早,蔡鸿鸣连忙打住他连店里老客也不顾都要跟他侃下去的劲头。

    “老板,这茶还有多少,我都要了。”

    茶馆老板好心提醒道:“咱这社前茶可不比其它,有点贵。”

    “多少?”

    “起码要十二张红票子。”

    那就是一千二了,这可不是有点贵,是很贵、贼贵。怪不得他感觉家里那几百块钱的茶叶比不上这泡社前茶了,价钱差这么多,可想而知。不过也算是物有所值,社前茶也不是什么时候都有,一年也不过这么一茬。蔡鸿鸣点了点头,很爽快的把剩下的社前茶全部买下来。

    茶馆老板连忙让孙子去茶叶店拿茶叶。

    这时,蔡鸿鸣才看到柜台那边还趴着一个半大的小子拿着个平板电脑在打游戏。

    听到爷爷的话,那小子一忽溜跑了,一会儿就拎着一个袋子进来。袋中装的是包好的茶叶,3克一小包一小包的包着,外面是一个长方形的纸盒,看起来十分高端上档次。

    茶馆老板将纸盒打开让蔡鸿鸣看。

    “这是一斤,全村就只剩下这些了。”

    这些社前茶原本是他

    一个老友准备留下来自己喝的,后来感觉喝上千的茶有点太奢侈,会心痛,才拿出来卖。所以茶馆老板才说蔡鸿鸣一家是有福之人。要不然前几天有个大老板过来搜茶,一斤都开到一千五百块的价格了。

    付过钱,蔡鸿鸣就带老婆女儿离去。

    已是中午,他们去找了家饭店吃饭。

    中午的饭菜要比早上丰富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