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新军阀1909 >

第26部分

新军阀1909-第26部分

小说: 新军阀1909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练,历来从不放松。每日早上亲自带领毒人特战队出去进行极限体能训练,用他所能想到的一切先进的训练方法,极为苛刻严酷地捶打着毒人特战队员。下午就会抽空去临时的铁血军校校舍给一干学生上课,重点是灌输给他们责任和荣誉的理念,以及身为一名军人的使命和奉献精神。

    华飞极具漏*点的课程,每次都把那些冲动的学生青年军们听得是热血沸腾。我们的职责是战斗,我们的荣誉是战斗,我们的使命依旧是战斗。身为军人,就要把一切奉献给战斗,用坚不可摧的武力,重塑我民族的新生。用不可战胜的军队,复兴我中华的崛起。

    每个人都有一个理想,尤其这些千里迢迢奔来安徽参军的青年学生军们,他们谁没有奉献救国的理念。然而他们一直迷茫,一直找不到方向。华飞,似乎变成了一杆旗帜,他的每一句话,都如醍醐灌顶,点燃青年学生们狂热的学习劲头。

    只能容纳五十人的临时校舍,最后足足挤满了二百余人。这似乎还不够,就连窗户外,门外,到处都站满了其他课堂的学生们赶来旁听。只要是华飞的课,无论大家有什么重要的事情,一律不管,甚至连午饭也不吃,早早提前几个小时,就跑去抢占个好位置。

    有些活跃的学生,把在华飞课堂上的笔记,寄往各大报社投稿,不曾想等了好久,都没半点声音。

    来自上海的青年军沈贤等同学怒了,私下开始联合一些志同道合之人,借用他们自家的人脉和基础,迅速创办了《铁血军报》,大量刊载他们在华飞课堂中记载下的笔记,并采集一些军事新闻,不定期公开发售。

    沈贤本为上海某世家的子弟,在此思想激荡,革命风潮变革激动的岁月里,被华飞那句因为我们深爱着这片土地,因为我们深爱着我的祖国所感动,被那首‘为了革命’的歌曲感染,毅然离开家庭,奔赴安徽参加革命军。

    听华飞的课越多,他们就对华飞越了解,也深知外界关于他的传言,并不可信。每当看到报纸上污蔑华飞的新闻,沈贤等一干学生军常常愤愤不平,挥笔投稿驳斥,然而总被拒稿。

    这次华飞关于军人荣誉职责使命的演说,更是引起了广大青年学生军广泛的共鸣。他们不是粗鲁的武夫,他们弃笔从戎,就是为了使命,就是为了奉献,就是为了民族的新生。

    他们只是想告诉别人。告诉家人。他们地选择是正确地。然而就是这样漏*点昂扬地演说稿。竟然被许多报社拒退。这让沈贤等许多学生气愤不平。大家聚集一起商议。决定联合学生军中有人脉有能力地同学。筹办铁血军报。每期稿件写出。寄往上海沈家地印刷厂印刷成报纸。再公开发售。

    第一期一千份地铁血军报悄无声息地出现在上海地街头报亭。咦?铁血军报?新报纸?嗯?头版头条。关于军人地职责。荣誉。使命!作者。铁血军事学院校长华飞!

    华飞。安徽地军政长华愣子?他对于上海人来说。可不陌生。甚至算得上军政界地名人了。光复安庆。募晌演说。攻打南京。逮捕海军部军官等等一系列头版新闻。哪条地主角不是他华飞!

    于是好奇心驱使之下。许多人纷纷掏钱购买。只是第一篇文章。只是几句话。就把许多人看得热血澎湃。激动不已。

    身为军人。我们地职责是战斗。我们地荣誉是战斗……用坚不可摧地武力。重塑我民族地新生。用不可战胜地军队。复兴我中华地崛起。

    一句一句。犹如黄钟大吕。振聋发瞶。看得那些热血年轻人胸中瞬时燃烧起腾腾火焰。看得那些清廷地旧官僚。胆颤心惊。更有白发苍苍地老者拿着报纸不停地叹气。老了。老了。不然我也去参军报考这啥铁血军事学院去。一些本有此想法地青年。更是迅速奔回家边收拾行李。边大喊道。爸妈。我要去合肥。报考铁血军校。

    啊……唉,孩子,你即使要去,也要等明天吧,天都黑了!

    没关系,我们几个同学约定好了,乘货船去安庆,然后转道合肥。

    儿子啊,老爸支持你,带足盘缠。据说这华军长的训练很严格,会吃很多苦头,万一你受不了,就回来哈!

    爸,革命军人,就是奉献,死都不怕,还怕什么苦!

    ……

    一份课堂笔记稿,一张铁血军报,让夕阳下躁动的上海,更添几分狂热。那些歌曲创作者,又在开始构思新的歌曲。那些因为谣言而打消报考铁血军校的青年,看见铁血军报上刊载的文章后那是悔恨不已,差点就把胸口捶烂。

    华飞虽然知道一些学生在捣鼓什么铁血军报,但他并未干涉。深知舆论对于政治,乃至军事影响力的他,早就想拥有自己的宣传渠道。只是限于精力和人手的缺乏,一直没有付诸行动。如果这些学生能做出个什么名堂,对于华飞来说,未尝不是件好事。所以他背下知会过军校的一干负责人,对于沈贤他们的举动,给予一定的支持。并请求一部分教习加入报纸的编辑组,向普通大众普及一些军事常识。

    最让华飞头疼的,还是秘密安全侦察队的培训。由于没有合适的教官,而国外对此课目教学又极为保密,所以华飞只能用他那道听途说的经历,结合自己的理解,摸索着训练侦查小队。

    枪械军火厂招标已经收到数家国外知名兵工厂的回音,大都表示了兴趣。但对于如何合作,何时投标等具体事务,都避而不谈,更像是一种友好的敷衍。

    难道他们对于赚钱不感兴趣?绝对不是!华飞思来想去,觉得还是因为军事兵工厂机械太敏感所致。虽然华飞与南京政府面和心不合,但表面上,还是隶属于南京革命军政府。由于列强对于南京临时政府的警戒和排斥,导致了华飞的招标计划,从一开始就受到了很大的限制!

    就在华飞等待史密斯等人的消息时,竟然收到南京中央政府的电报。不日,法制局局长宋教仁将要前来三河,商谈有关事务!

    

 42 大借款

    宋教仁来三河做什么?对于这份电报,华飞还是极为意外的。 他分析来分析去,也弄不出个头绪,于是只好等待宋教仁的到来。反正兵来将挡水来土掩,见机行事罢了!

    宋教仁的确是身负重任前来三河,众所周知,自民国中央政府成立以来,由于国外势力的封锁,扣留关税,拒不承认南京政府的合法性,南京政府很快就面临财政窘迫的危机。当初各省议员选举黄兴为大元帅,而黄兴坚辞不授,很大一个原因,恐怕就是黄兴也明白,这样一个烂摊子,他根本无力接下来。

    孙文从国外回到上海,大受革命党人的欢迎,很大一个原因就是传说他在国外募得巨款。在上海刚刚下船,记者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孙先生,不知你这次归来,带回多少资金!

    然而,即使孙文带回了几百万资金,那也绝不够中央政府用度。南京临时政府成立不过一月有余,财政即面临困境。于是孙文电告江南各省,请求各省援助。但江南各省虽然纷纷独立,但完全控制在革命党人手中的只有江西和广东。其他各省无不支吾拖延,只求自壮实力。

    这样下去可不是办法,堂堂中央政府,竟然落到无米下锅的窘境,也算前无古人了。于是一干政府官员开始商议解决办法,财政次长王鸿猷赶往上海,企求在上海的钱庄银行能够贷到现银,而宋教仁则立即想到安徽的华飞。

    当初攻打安庆,据说他搬空了安庆的藩库。光复南京,那可是亲眼所见南京的藩银被全部运往三河。而且坊间还传说,当年上海的橡胶股潮,那个华飞很是大赚一笔,积财颇丰。并且他与美国人的关系不错,最近竟然用贷款的方式购买了一批军火。而且有消息称,那个华飞向全世界著名的几家兵工厂邀请招标公告,计划用现银建设一座先进的枪械兵工厂!

    一切的一切,都说明一个道理,那就是这个华飞有钱,而且非常有钱!

    在外人眼中,许多人觉得这个华愣子蛮横粗暴不讲理,贪财嚣张无法纪。不过与华飞接触过几次后,宋教仁觉得华飞绝不像外表所看到的那样。他做事虽然出人意料,但总是很有分寸,似乎把一切都控制在可以控制的极限。他虽然嚣张蛮横,但眼中还是有国家,有民族的责任感。

    所以宋教仁相信,只要他晓以大义,深明利害,华飞终究会为了革命事业,而拿出一部分银元救急中央政府。

    从长江乘船,沿裕溪河入巢湖,虽然明知道华飞可能在三河,但宋教仁还是准备先去合肥。近来中华大地传的沸沸扬扬的铁血军事学院,就设在合肥偏郊。虽然自清末以来,中华大地设立无数的陆军学堂。但明确提出军人的职责,荣誉和使命,铁血军校还是首倡此训。

    刚一下船,宋教仁立即就感受到这里和别处的区别。首先路上的行商比别处要多上许多,虽然华飞鼓励工商的经济刺激措施还未吸引到大的商家,但不少小商贾,已经开始纷纷入驻庐州境内。

    另外沿湖码头。重要地关卡路段。都驻有全副武装地保卫军战士。令宋教仁佩服地是。这些保卫军士兵军纪极为严明。别地随处可见地骚扰平民事件。在这里走了许久也不曾见着一出。不少一身白衣地宪兵队正在四处巡视。对于他们地冷酷与铁纪。宋教仁可是早有领教。

    还有。虽然南京中央政府发出禁制蓄辫地政令。但在各地。还是能常常看见留着马尾辫子地百姓。但一入庐州境内。尤其是来到合肥。举目四望。你几乎再难以发现有谁留着辫子。

    铁血军事学院实行封闭化管理。所以宋教仁欲入而不可得。只是外面那些走过地学生。一个个充满了飞扬地漏*点。就让宋教仁留下非常深刻地印象。

    越往三河走。宋教仁就越是吃惊。沿途不断看见载满货物地马车驰骋而去。一队队巡警骑着马匹在路上巡视。许多工厂在三河与合肥之间建设着。无数地工人挥汗如雨。干劲十足。田地里。四处是民夫劳作地身影。所有人地脸上。大都洋溢着淡淡地微笑。这里。朝气蓬勃。这里。充满了无数新鲜地气象。与别处那种死气沉沉。黯淡地灰色相比。这里犹如是另一个世界一般。

    “报。军长。南京政府宋局长来到三河。屋外求见!”

    “哦?宋先生已经来了?快快请进来。不。我亲自去迎!”虽然宋教仁在临时政府中地职位并不高。但华飞对这位为了共和宪法而流血地第一人。一直以来还是抱有极大地敬意。

    见面一番客套自不用提,宋教仁很快就把话题转移到他沿途的所见所闻,边说边大发感慨,意致十足。

    “唉,华军长,宋某今日所见,方知同是革命,宋某远远不及华军长一半啊!这才几月时间,庐州府在华军长的治理之下,已经现出勃勃生机,一派复兴的景象。羞愧,宋某人羞愧难当啊!”宋教仁今天的确是大受刺激,在他想来,如华飞这样的军事莽夫,哪里会懂得什么民生治理。然而今天的所见所闻,彻底颠覆了宋教仁对于华飞的印象。

    “宋先生严重了,如无诸位革命先驱的努力与奉献,又何来十月武昌起义的成功?我中华落后已久,想要复兴,任重而道远。此时,哪敢提什么复兴的景象啊!”

    华飞有些意外宋教仁竟然如此激动,不过他看到的大都是合肥到三河的景象,毕竟三河的发展,早在华飞从上海炒股回来,就已经起步。有了今日的气象,绝对算不得什么。至于庐州府其他几个州县,情况改变基本不大。

    “华军长谦虚了!其实宋某今日来,是有事相求!惭愧惭愧,看到华军长治下如此景象,宋某发觉,此言实在难开!”宋教仁连连摇头,他已经不确定华飞能拿出多少钱了。这些工厂,据说大都可以向庐州军政府申请无息贷款。而且连接合肥到三河的那条水泥马路,恐怕就需耗费不少的资金。

    终于提到正题了,华飞笑着摸了摸铜扣纽子,缓缓道,“宋先生远道而来,有何难处,但说无妨。华某若能办到,无不尽力而为!”

    “这……其实……”宋教仁略一犹豫,还是缓缓把南京中央政府的困境道了出来,最后极为恳切地道,“我知道身为中央政府,向华军长提出如此要求,实在有些不堪。然华军长如能暂借一些资金帮助中央政府度过难关,中国的革命历史,是不会忘记华军长的功勋的!”

    原来是跑来借钱!华飞意外地笑了笑,虽然他早就知道南京政府陷入财政困境,但怎么也没有想到,他们竟然借钱借到自己头上了!

    是借还是不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