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毒清 >

第721部分

毒清-第721部分

小说: 毒清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么做,谋得是将来,而不是眼前,或许你们不清楚,但在这事儿上,不要再质疑了!”

    大清与沙俄之间的战争,杨猛起初就定在了消耗战上,想要轻轻松松拿下沙俄的西伯利亚领土,没有几十上百万的死伤,是根本不可能的。

    虽说在军械上,杨猛的兵工厂领先了沙俄一个时代,但这些军械,都是依附在现如今的工业水平上的,杨猛能制造出来,沙俄也能仿制出来,无论是后装炮、火箭炮还是连发的步枪,这些只要有了成品,都是可以仿造的。

    保密,战争之中,难免会有错失之处,只要沙俄手里有了这样的缴获,战场很快就会有这样的军械出现,沙俄的工业水平虽说不高,但相对于大清来说,还是有一定优势的。

    先用军队的数量,拖垮沙俄的国内经济,让沙俄的工业能力,在战争之中毁于一旦,最后让新军带着最先进的武器,给予沙俄致命一击,才是战争取胜的根本,将好东西第一时间投入战场,那最终失败的就是杨猛。

    有了英法或是欧洲国家的支持,在工业能力上,大清是远不如沙俄的,没有一定量的消耗,想要放倒未来的北极熊,门儿也没有!

    “三爷要用的可是属国藩篱?”

    听了杨猛的答复之后,徐子渭沉默了一段时间。有些狐疑不定的问了这么一句。

    “你们认为如何?”

    杨猛直接肯定了徐子渭的这个想法。在占了沙俄大半领土的前提下。与沙俄直接接壤,是极为不利的,将沙俄的一些领土分给蒙古诸王,建造一个缓冲地带,才是对后世最好的交代,直接占了沙俄,要与欧洲对立,直接与沙俄接壤要与以后的北极熊对立。这一仗就是杀的人再多,也不可能杀绝沙俄人口的。

    “那就是要留着沙俄喽?”

    “差不多吧!灭掉沙俄,咱们付出的太多,以后还要与欧洲对立,咱们打掉沙俄大半领土的能力有,灭掉沙俄就有些力有未逮了!

    欧洲的德意志要崛起,势必要与沙俄开战,咱们搞掉的沙俄领土,是可有可无的,沙俄真正的核心在欧洲。只要德意志与沙俄对上,咱们之间的仇恨就变得可有可无了。

    这次咱们与沙俄开战之后。英吉利必然要退缩的,英法两国的退缩,将来德意志的侵略,这些仇恨,沙俄多半会归结到欧洲身上,他们打生打死,咱们安坐看戏,这不好吗?”

    根据以后的形势,杨猛对欧洲将来的局势做了一个预测,打掉欧洲之后,他就要想办法,分裂米利坚了,这样一个超级大国,杨猛是不会让他建立起来的,对于海外领土,近邻小日本也有些诉求,将来把小日本支到米利坚,应该是个不错的选择。

    “三爷高明,如此一来,咱们就高枕无忧了!”

    与岑毓英、李秀成商量了一下,徐子渭也算是认同了杨猛的谋略。

    “如今只有一个大概而已!广州的五国船厂很重要,有些事儿能不能成,不在沙俄,而是在于欧美诸国!

    好了!将来的局势你们也大体了解了,说千道万,如今咱们的重点就是战争与粮食,你们三人协调与沙俄之间的战争,老子做粮食和五国船厂的文章,大事成不成,就在这四五年之间,错过了这个机会,以后的路未必好走!

    计长,你来安排曾涤生的湘勇,这湘勇留不得,哥老会这样的会党,断不能在军队之中任其发展,一旦军队之中,有了会党的苗头,无论是好是坏,一律都要扼杀!

    军队就是军队,听从的是国家意志,任何想要变乱军队的举动,都必须要扼杀!”

    如今这时候,有些东西可以给徐子渭等人透露一下了,与战争相比,五国船厂的作用更大一些,与官员相比,军队的作用更大一些,即使将来的杨家不参与政事,军队还是要掌控的。

    说完了这些,杨猛就离开了签押房,过几天曾涤生是一定要来登门拜访的,有些东西,杨猛也要提前准备一下。

    得了要随着湘勇调职西北的圣旨,曾涤生的心里‘咯噔’一凉,难不成这杨老三,要悖乱了?

    但如今的局势,曾涤生很难做出什么反抗,想了一个晚上之后,曾涤生留下九弟在津口掌控湘勇,独自一人直奔京师而来。

    “三爷,直隶总督曾涤生拜见!”

    “哦……来的挺快,本以为还要等两天的,让他进来吧!”

    换做以前,曾涤生上门只能算是登门造访,而如今,就只能是拜见了,大势之下想要昂着头,那就是找死了。

    “涤生拜见公爷!”

    “嗯!可是为了西北之事而来?西北的战事重要,你曾涤生是个稳妥之人,左季高虽说善战一些,但在稳妥这两个字上,他还差了一些,这次去西北督战,左季高管战事,你曾涤生掌大局。

    临行之前给你八个字,属国藩篱、兴灭继绝!若是无事,你自去吧!”

    西北之战,也算是大清读书人最后的昙花一现了,文人督军、文人战争,之后就不会再有了,军队就是杀伐的武器,掌控军队作战的还是应该归于将领的。

    “公爷,涤生还有话要说!”

    从早年间,杨老三低自己一头,到如今自己参拜杨老三,不过区区数年而已,如今的杨老三已然有了上位者的威势,恐怕这大清的国祚,也就这几年了。

    “有话要说?若是西北的战事就免了,若是朝廷的大事,但说无妨!”

    西北的战事,杨猛这边已经有了定计,放倒沙俄是必须要做的事情,在战争上的劝诫,杨猛是不会听的,如今两人的地位已经变了,虽说曾涤生还有些用处,但换个人未尝不可,若是曾涤生不识相,有的是人要占他的位子。

    “涤生要说的正是朝廷大事,公爷,不知这大清的国祚,还有几何?”

    没有什么试探,也没有什么委婉,曾涤生直视杨老三,直接问出了最为敏感的话题,野心这东西,是不需要外漏的,如今杨老三的地位,决定了他的野心,他做的比朝廷做得好,如今的朝廷就是杨老三的傀儡,说别的多余!(未完待续。。)

 第八百四十三章 当篡

    “国祚?曾涤生,这话说出来就没有什么余地了,遮遮掩掩,咱们彼此之间还能多走几年,若是翻脸,血流五步呐!”

    眯着眼瞧了瞧曾涤生,既然要摊牌了,杨猛也不打算隐瞒什么,但曾涤生若是想阻拦的话,杨猛也不介意,今天就送他归去。

    “涉及教派、涉及国祚,从来都是血流五步的,公爷但说无妨,曾涤生担得住!”

    既然要摊牌了,曾涤生也不似刚刚进来之时那么谨小慎微了,直愣愣的瞪着杨猛,要等的只是答复。

    “好!老子一路走来,玩的就是江湖把式,既然你曾涤生想要硬碰硬,那咱们也没必要抻着了,坐!

    曾涤生我来问你,大清的国祚传承至今,可有延续的可能?”

    伸手示意曾涤生入座,杨猛抿了口茶之后,问的问题也极为敏感。

    “若是只有长毛贼,大清的国祚,可延续五十年!但有了公爷,怕是……”

    若是杨老三不掺和洪杨之乱,朝廷不是不能延续国祚,但有了杨老三,有了之前京师的数次叛乱,如今大清的宗室,零零散散不过十几几十之数,想要延续国祚怕是难了!

    “有了杨老子,若是没有杨老子,你们如何平定洪杨之乱呢?

    洪杨祸国乱民,是断不能让他们延续下去的,单单一个拜上帝教,就决定了洪杨的归处,如今洪杨已死,断灭太平天国之事。老子已经做完了!

    没有老子。内有洪杨外有列强。怕是大清想要延续国祚,也要不断的各地求和吧?

    台澎、西北、东北、蒙古,这些地域要划出去多少?这赔款,朝廷又要付出多少?

    内有洪杨致使战事不断,外面的列强肆意搜刮朝廷,曾涤生,老子来问你,这大清的百姓。究竟要死伤几何?

    几十万?几百万?还是几千万?”

    曾涤生要玩真格的,杨猛也不客气,言语之中虽说没有谩骂之辞,但语气也是相当的恶劣。

    “这……”

    几十万?洪杨变乱的死伤,恐怕就不止几十万,若是没有杨老三,江南的良田怕是多半都要撂荒的,加上这几年的水旱灾荒,怕是死伤的人数,几千万不止!

    “说不出来?那老子给你算一算。不算别处,单单算一算。你的家乡所在两湖吧!

    这些年,老子在两湖,舍粮的花费数以百万计,若是没有河道工程,两湖饿死的人口,当在五百万左右!

    若是辐射一下江南,无粮饿死的人口,要在两三千万左右!

    没有老子,江南五六千万、北方两三千万的人口,都要饿死的!战死人口不算,这就是老子这些年的功绩,对此老子也不避讳什么的!

    满清朝廷,自是不用去管老百姓的死活,当年满清入关之际,死伤的人口,也是数以千万计的,让朝廷体恤百姓,当句笑话说说还成,当真,那你就是笑话了!

    此话可有假?”

    兵灾之中救活了数以千万计的百姓,杨猛一直就把他当做了自己的功绩,为救人而杀人,也是杨猛一直以来,寻求心理平衡的办法,说不说,这些东西都摆在了那里,若是换了朝廷做事,一两千万百姓饿死,那是最少的了!

    “公爷所言,句句属实!但如今朝廷的根基已然稳固,行那事,怕是要不得人心了!”

    对于杨老三所说的活数千万人之功,曾涤生也是认可的,但如今大清上下,安稳异常,在这个时候行悖乱之事,怕是要引得国家四分五裂的。

    “根基已然稳固?这话你也敢说!这稳固的根基只是一时的,西北之战乃是国战,没有胜负是断然不会停歇的,固河修渠兴商事,为的就是这场战争。

    老子不瞒你曾涤生,固河修渠兴商事,就是老子为这场战争打下的伏笔,无论战争的结果如何,当年雅克萨割出去的土地,道光帝那时候割出去的土地,老子都是要收回的。

    而时间,就在这四五年之中,朝廷的根基稳固,这话你曾涤生,听了这些之后还敢说吗?”

    有些讥讽的看了曾涤生一眼,欺上瞒下对于四色棍之流或许好使,对他杨猛来说,就是嘲笑,大清如何,都是他杨猛一手谋划出来的,大势在手,曾涤生想凭着大势说服他杨猛,太过轻视他杨老三的本事了。

    “这……委实是风雨飘摇!”

    听了这些,曾涤生不由的有些气结,不说收不收回割让的土地,单单西北的战事,就不是朝廷可以承担的了。

    “说白了,这些都是老子一手谋划出来的,今年的粮食,马上就要丰收了,各地的局势都不错,今年的粮食,将是去年的三到五倍也是事实,但这些还不足以支撑西北的战事,今冬征税,也是必然之举。

    说了这些,老子的目的你曾涤生应该清楚了吧?想一想,给老子一个答复!”

    粮食产量一翻就是三到五倍,也就今年这一次了,前些年,因为水旱灾害,因为撂荒,大清的一多半土地都是没有产出的,有了水渠这么个玩意儿,保证九成九的土地有收成,很简单!

    但今年过后,粮食产量想要翻番,就要以五年十年来计算了,水利、化肥、良种,这些都需要时间来实现,虽说杨猛正在谋划大型化肥厂,但这些化肥只能保障很小一部分土地的增产,想要在全国范围之内推广化肥的使用,三年怕是不成的!

    水利、化肥、畜力、农具,这些东西,想要一一实现,十年怕是底限了。

    打仗,单单有了粮食是不够的,军饷的真金白银哪里来?杨家不可能出。朝廷出不来。这羊毛出在羊身上。征税、加负是最简单的办法了。

    虽说军队用的是劫掠之法,但想要劫掠到足以承担军费的现金银还是有极大难度的,而且国内基础设施的建设也需要真金白银,虽说都是内部消化,但倒手的过程还是免不了的。

    为了之后的战争,征收对大清百姓来说,近乎于极限的税赋,五年的时间。足以败坏大清所有的统治基础了,杨猛摆出了这个,曾涤生再想着推脱也难了。

    “公爷,湘勇如何?”

    没有什么沉思,曾涤生又问出了一个更为敏感的话题,湘勇的归路。

    “若是没有哥老会,湘勇可学着楚勇的法子,并入军队之中,但有了哥老会,湘勇……”

    杨猛的话没有说完。因为他看到了曾涤生脸上的疑惑,恐怕湘勇的现状。这位主帅也不怎么清楚吧?

    “哥老会?公爷此话怎讲?”

    湘勇之中,有哥老会的成员,曾涤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