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蒙山军 >

第522部分

蒙山军-第522部分

小说: 蒙山军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廉二世在看完电报后得出一个结论。“俄国已经领先德国一周时间进行战争动员了,这意味着我必须立即进行战争动员。”
  也就是这天,俄国外交大臣萨索诺夫接到军方一个坏消息。军方说根本无法执行“战争准备期”的军事计划。这个只针对奥地利的“局部动员令”让俄军陷入了极大混乱,要么停止,要么就是战争总动员。萨索诺夫准备地理解了军方的质疑,他给沙皇尼古拉二世打电话,阐述军方的理由,请求沙皇批准实施总动员。但尼古拉二世断然拒绝了。萨索诺夫争取了好久,终于答应下午三点面谈。
  萨索诺夫与沙皇的会谈时间很长,沙皇显得很焦虑,这是任何一个拥有决策权的决策者在面对重大问题是难以回避的焦虑,特别是在如此重大甚至决定国家命运的时刻。萨索诺夫拼命说服沙皇,甚至举了四年前唐努乌梁危机的例证,动员不一定必然导致战争,假如当时俄国动员以威逼中国,或许他们退出的就不是唐努乌梁海了,恐怕连外蒙都不敢驻军了。但当时沙皇满足中国人主动撤退,就此结束了一次边境危机,算是开了一个不好的口子,奥地利人会不会想到远东那次冲突呢?
  沙皇焦躁不安地对萨索诺夫喊道,“德国不是中国!想一想你要我担负的责任!想一想你要我送成千上万人去死!”但萨索诺夫坚持认为,俄国的总动员未必会导致战争,关键的因素在德国,我们可以用外交渠道让德国人相信,俄国的总动员不针对德国!
  性格软弱的尼古拉二世最终答应了萨索诺夫的要求。他们忽视了俄国总动员带给德国的恐惧,德国的将军们必然要求政府作出反应以应对这场危机。尼古拉二世和萨索诺夫忽略了两个关键的问题,第一是他们没有想到德国的动员速度如此之快,第二是德国一旦动员,根本就停不下来,而且无法作出“灵活”的调整。
  事实上,在俄国进行总动员之前,德国是欧洲大陆唯一一个没有进行军事准备的国家。
  在奥地利对塞尔维亚宣战48小时之后,俄国决定实施战争总动员。俄国的决定使其增加了90万现役兵力,而且将征召400万预备役人员。如此庞大的数字足以吓坏地球上的所有国家,与俄国比邻的德国自然不会再犹豫了。
  鉴于已经掌握的情报,德军总参谋长毛奇带着战争大臣法金汉于当晚九时去了首相府面见首相贝特曼,告知他德国必须动员了:英国海军大臣丘吉尔已经命令英国大舰队在北海占据有利阵位,法国人也开始了行动,准备承担与俄国结盟的义务。而俄国更是明目张胆地行动了,德国处于极不安全的状态,决不能再等待了!
  贝特曼明白德国一旦进入总动员状态意味着什么,但也不愿意让自己的祖国处于不安全状态,于是他告诉来访的两人,明天,也就是7月31日中午前将作出最后的决定。
  这是人类进入空前惨烈的世界性大战前最后的和平希望。德皇和沙皇在进行了最后的电报交流,他们本是私交极好的表兄弟,现在则分别掌控着对立的两个国家,威廉二世要求尼古拉二世停止战争动员,否则德国将被迫在12小时后进入动员状态。尼古拉二世则明确告诉德国,从技术上讲,俄国的动员已无法停止了。但如果维也纳不对塞尔维亚开火,他的军队将绝对处于受控状态,不会与包括德国在内的任何国家发生冲突。
  和平随着俄国略带鲁莽的动员彻底破灭了。德国在7月31日中午对法俄两国发出了最后通牒,这就是著名的双重通牒。对俄国的通牒要求“如果俄国不停止针对奥匈帝国的所有军事措施,德国将在12小时后进行战争动员。对法国的通牒则要求法国宣布中立。截止时间是次日(8月1日)下午。
  德国的双重通牒可以视为在绝境中最后一次避免战争的努力,更多的是在外交努力失败后为西线动武提供借口。因为德国总参谋部已经有针对法俄两国的完整的战争计划,那就是著名的施里芬计划。德国将采取西攻东守战略,在俄国尚未正式攻击德国之前(德国人清楚俄国人的道路状况和效率,估算俄国没有一个月无法完成军队的集结)用一次决定性的战略突击先击败宿敌法国,然后掉头收拾地域广大的俄国。所以,德国人在“被迫”进入战争状态后,必须刺激法国,以找到对法开战的借口。所以,德国人在双重通牒之后,通过外交渠道给法国人提了一个他们难以接受的附加要求,即中立的法国应交出凡尔登和土尔的大型军事要塞,待德国与俄国的战争结束后再行交还。德国人很清楚,因为普法战争对德国心怀仇恨的法国人根本不会接受这样的要求。
  德国因为其尴尬的地理位置,决定了速度将是取胜的关键。它无法等待,等待意味着灭亡。要么不干,要么早干。它必须在俄国进入攻击状态前解决西面的敌人。所以,外交方面的虚耗时间是德军将领们深感恐惧的。如果法国和俄国全部做好了准备,德国将面临两线作战的困境,不需要多么高深的军事素养也清楚,面积尚不足50万平方公里的德国是不能做持久作战的,它必须速战速决,先打倒一个敌人,然后再对付另外的敌人。首先选择的进攻目标必然是法国,而不是有着极广战略纵深的俄国。
  德国的“双重通牒”自然遭到了拒绝。8月1日,德国在法国进入战争动员后15分钟正式进入了战争总动员状态,欧洲的局势终于由一次愚蠢的刺杀而不可收拾,数十年积累的财富,整整一代人,甚至对世界的领导地位,都将在空前惨烈的战火中化为乌有。
  
  第五节德国的条件
  
  中国军事代表团与德国同行的合作在8月2日暂时被终止了,德国已经全部行动起来,包括看上去与战争毫无关系的平民。作为德军大脑的总参谋部,已经迅速进入了战争状态,没有精力再和中国人商谈交流了。
  中国代表团仍然受到了周到的接待。中国人提出近距离观察德国军事动员的要求被满足,他们分为了几个组,各自承担不同领域的观察学习使命,大部分留在柏林,少部分则在德国同行的陪同下离开了柏林。
  程建国的那部分工作已经基本完成。最关键的资料移交是一款最新定型的单座双翼战斗(侦察)机,这是总参航空局1913年底的作品,刚刚装备了两个飞行大队。
  这款飞机空重680公斤,最大起飞重量920公斤,最大速度每小时190公里,续航力为一个半小时,发动机原型为德国梅赛德斯公司的产品,输出功率为134千瓦(180马力),前舱装备两挺山东军工集团生产的7。62mm口径重机关枪,备弹2500发。另外,飞机还悬挂了四枚小型炸弹用于对地攻击,是对付炮兵阵地的利器。在莱州举行的中德联合军演中,这款飞机犀利的对地攻击给德国人留下了深刻印象。在确定中国军事代表团访德事宜时,德方点名索要这款飞机的全部技术,特别是武器方面的技术。作为交换,德国愿意提供梅赛德斯公司的该型发动机全部技术资料。
  之所以用发动机技术来交换。是因为中国人之前向德国购买了该型60台发动机。上海已经建成了中国第一家发动机工厂,技术和装备完全来自福特汽车公司。但美国人的产品装上飞机后却不匹配,中国人选用了德国产品后试验获得了成功,于是购买了德国的成品。本来只想买四台发动机用于仿制研究,但德国人坚持必须批量购买。最后商定了60台的基数。由于莱州演习的成功,德国人为了获得中国人已经摸索出的战术和武器,“慷慨”地将这款发动机的全部图纸交给了中方。
  除了发动机外,这款飞机完全是中国人设计定型,包括飞机的武器——两挺重量比马克沁轻了21%,但性能完全不次于马克沁的重机枪。全部是中国人的作品。依照德国人的工业实力。在获得图纸后,他们可以在三个月内实现批量生产,唯一的问题是机载武器——德国枪械口径是7。92mm,但中国人已经将他们的制式口径统一至7。62mm了。
  为此。程建国在驻德武官高明少校的陪同下去了法兰克福。那里有德军一个航空训练基地。程建国向德国同行讲解了中国航空兵研究的编队战术。受到了德国同行的欢迎。内行更容易接受或者否定业务内的东西,德国人很快就明白,在航空兵领域。中国人已经走在了德国之前了,当德军仍将飞机主要用于通讯和侦察时,中国同行却将其用作了作战——击落对手的航空器和对地攻击,尤其是后者引起了德国人极大的兴趣。所以,程建国受到了极大的尊敬,他的行期被延迟了,当然取得了冯国璋的同意,总统有明确的表示,对于航空兵的一切东西,可以毫无保留地交给德国人。
  欧战正式爆发后,程建国和高明仍在法兰克福,并未返回柏林与大队会合。他们目睹了德国因战争爆发而呈现出的狂热——到处是欢呼战争爆发的集会,到处是奔赴集结地的军人,家属在欢送他们的儿子、丈夫出征,国歌和欢呼声不绝于耳,还有大量的鲜花被掷向列队行进的军人。
  在航空基地不远有一座横跨莱茵河的铁路桥,站在机场塔台上即可清楚地看到通过铁路桥的军列,在8月7日那天,德军右翼的强大攻击集团已经按照施里芬方案在占领卢森堡铁路枢纽后攻入了比利时,正在费力攻打挡住了德军大队前进的列日要塞。程建国等人得不到具体的战况,但看到了通过莱茵河上铁路桥的军列呼啸而过,那天至少通过了600列!这是程建国和高明计算的结果,他们对此极为震惊。当就此向陪同他们的德国总参谋部军官询问时,德国人毫无隐瞒,他们介绍了德国实施战争动员的基本方法,核心就是围绕着铁路进行的。可以这样说,德国战争动员就是铁路战争,所有的预备役人员到最近的铁路站集中,在那里领取个人装具,被编组,然后登车向下一个集结地行进。就这样,由连而营,由营而团,到最终集结地时,部队就已经完成了编组。成为可以执行战略任务的野战大军了。
  德国人在战争爆发后表现出的动员能力令中国同行极为震惊!回到柏林准备返回中国的程建国跟总参动员部第一处徐树铮上校交流了自己的看法,对德国人的动员水平赞叹不已。
  留在柏林的徐树铮对此印象更为深刻。他是毕业于日本陆士步兵科的科班生,锦州战役时为段祺瑞秘书,1910年后经段祺瑞推荐进入总参,时任动员部一处处长,1911年被授予中校军衔,1913年底出任处长,军衔升为上校。他对程建国说,德国人对我们很是友好,一些在我看来的绝密情报并不封锁,预计将在极短的时间内,德军从和平时期的70万人左右将飙升超过200余万。这真是不可思议的速度,相比德国,我们的动员能力差的太多了。如果将国防军人数翻上两番,我们恐怕要搞三个月以上,而且还不考虑于武器的储备状况。徐树铮坦承,不是亲眼所见,很难想象德国的组织能力。这背后是强大的工业基础。原来还为国防军四年来的进步所陶醉,看起来还是总统高明。我们距离欧洲一流军队的差距是巨大的!回去必须彻底研究我们的动员体系,抓紧追赶。
  在程建国眼中,已经爆发的战争可以归纳为铁路战争。铁路已经成为军事动员及部队调动的主要依赖。程建国注意到了这一点,在8月7日那天,通过莱茵河上铁路桥的军列至少超过了600列。这是高明在塔台上呆了两个钟头后推算出的结果。具体的情况德国同行当然不会对中国人全盘托出。实际情况是这样的,从8月6 日起,到8月12日,德国150万野战军(大约40个军)已经通过纵横发达的铁路网部署到位了。一个野战军需要多少列车呢?事后披露的数据是这样的:军官需要车皮170个,步兵965个,骑兵2960个。炮兵和辎重部队1915个。一共6010个。它们被编组成为140列军列。而它们的补给车队大约还需要同样数量的列车。在德国总参谋部铁路局的精心编组下,每列军列准时发车,准时通过交通枢纽,像一部准确无比的钟表。科伦的霍亨佐伦桥。每十分钟便通过一列军车。没有一点差池。显示了德国人不可思议的高超的组织艺术。将日耳曼人一丝不苟的精准性格彰显无遗。
  当程建国提出这点时,徐树铮完全赞同。他说了从德军将领那里听来了的一则并不好笑的笑话。说德国军事学院最优秀的毕业生都被分入了铁路局,此铁路局不是彼铁路局。是总参编制下的军属运输机构,这些德国培养的一流军事人才在铁路局被榨干价值后,疯人院就是他们的唯一归宿。中国国防军也设了军事运输部,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