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李赤然将军回忆录 >

第29部分

李赤然将军回忆录-第29部分

小说: 李赤然将军回忆录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03。营房建设

确定校址、抓紧营房建设、争取早日开学是当时最紧迫的任务。原二十四步校先期到京的同志在这方面做了大量富有成效的工作。

1953年7月,由宁贤文带领步校少数干部由桂林赴北京。8月,在军委防司直接领导下,于北海后门桥拐胡同,成立了驻京办事处,开始着手选择校址和营房筹建工作,为时几个月。经多次到现场察看研究,新建校舍定在清河镇以北西二旗与西三旗之间。此处远离市区,安静幽雅,四周开阔,交通水电都较易解决,有发展余地。1953年12月报军委批准后,留桂林的人员于1954年2月和5月分两批赴京。这时一部分从防空部队、机关、学校选调的干部也陆续报到,建校工作逐步全面展开。

此前,防空司令部军校处曾组织部分同志到解放军后勤学校、坦克学校、高炮技术学校等兄弟院校参观学习;还召开了团以上干部会,研究营建的总体方案和设计图纸,并广泛征求意见。1954年2月,专门成立了工地办公室,以协助总后勤部工程公司监督质量和进度。3月,开始征购土地工作。在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帮助下,购地工作进展十分顺利。在一个多月里,先后5次完成了勘探、丈量、定桩、审批等繁重任务。共购地470多亩。1954年4月中旬破土动工。

12月我到校时,四周空旷的田野上幢幢新建的校舍已拔地而起。

军委和防空部队党委对高级防校的营建始终非常重视。当时国家正执行第一个五年计划,财力并不富裕,却一次就拨营建费484亿元(旧币)。

营建过程中,全校员工怀着创业者的光荣感和责任感,艰苦奋斗、勤俭节约,克服了种种困难。开始没有现成的营房,所有干部、战士、职工及家属,分散在附近十来个村庄老乡的房子里吃、住、办公。负责营建工作的同志,自己动手搭草棚,垒锅台,吃住在工地。开大会就在露天,办事情就得步行。到市里联系工作要走几里到清河镇乘公共汽车。虽条件简陋,生活艰苦,但大家没有怨言,一心扑在工作上。特别是广大干部和党员接受任务不讲价钱,苦活累活干在前。

在营建中,我们还十分注意尊重地方干部,遵守地方政府法规,开展驻地附近的群众工作。经常为他们演戏、放电影,做到“三净一满”,即街道净、院子净、住房净、水缸满。农忙时帮助收割、播种、储运等。此外还注意与施工单位搞好团结协作。

经过8个月的奋战,到54年底,建成11幢教室、特种教室、宿舍、办公楼等,峻工面积达2。1万平方米,为顺利开学创造了基本条件。

04。选调人员  建立机构

在学校动工建设的同时,防空部队领导机关和学校着手各级干部和各类教员的选配与训练工作。根据军委颁发的编制,学校下设训练部、政治部、干部部、物资保证部、技术部、队列处、财务科,并直辖5个学员班和1个练习营。其中训练部下设教务处、教材处、翻译科、政治系、战术系、探照灯系、电工无线电系、火炮仪器系、射击系、雷达系、对空勤务系、汽车和电源站系、体育训练科等。

原二十四步校来京的干部教员,绝大部分经过革命战争考验,军政素质好,而且有丰富的办校经验,但普遍不懂防空业务技术,还有不少同志文化较低。符合要求的教员缺额较大,特别缺少教员领导干部和防空专业技术教员。

针对这一情况,我们一方面从原二十四步校的干部中选拔了130多名文化较高、有培养前途者到汉口防校、上海炮校、济南航校和防空部队学习。另一方面,请示防空部队领导机关为我校调配所需干部和教员。

军委和防空部队党委决定从防空部队、机关、学校选调一批既懂防空专业,又有作战和教学实践经验的师、团以上干部到校任各部、系领导或教员。各单位服从大局、大力支援,对我校急需人员,即使本身工作受到一些影响,也坚决调给。1954年下半年防空部队首长多次亲自签发电令,点名为高级防校选调人员。

到1955年12月,绝大部分部、系配齐了领导干部:军委防司副参谋长梁军任高级防校训练部长,西北军区干部部直属任免处处长王兴邦任干部部长,防空学校物资保证部部长刘万长任物资保证部长,防空学校技术部长王文清任技术部副部长。原二十四步校军务处长邓国彪任队列处长,原安东防司副参谋长陶继藩、郭超风分别任战术系主任和雷达系主任,高炮团副团长曹来杰任火炮仪器系副主任,高炮学校训练部副部长王荆耀任射击系主任,探照灯团团长符志行任探照灯系副主任,东北防空对空情报副参谋长张侠任对空勤务系副主任,东北防司教导大队副大队长孙虎任电工无线电系主任,原二十四步校训练部副部长兼政治教育系主任戴北星任政治系主任。

05。校党委一班人

1955年1月,经防空部队党委报总政治部批准,正式成立了高级防空学校党委,由李赤然、王智涛、宁贤文、梁军、刘万长、邓国彪6人组成。我任书记,王智涛、宁贤文、梁军和我为常委。1955年2月,调重庆西南军区政治干校训练部长张卓之任政治部主任,后军委增补他为校党委委员、常委。

校党委认真分析了全校人员的思想和组织状况。认为干部、教员来自四面八方,工作任务重、头绪多、条件差,要在短时间内做好各项准备,保证按时开学,就必须团结一致,艰苦奋斗,充分调动起大家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我们决心继承与发扬“抗大”的优良传统,加强思想政治工作,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而且要在一开始就把步子迈正。

我们结合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学习,深入进行了献身国防现代化、热爱防空事业的教育,使全校员工认清国内外形势和建设好高级防校的重要性和紧迫感。结合贯彻党的七届四中全会精神,使大家明确搞好团结是战胜困难,完成各项任务的根本保证。

首先应搞好党委“一班人”的团结。我和校长王智涛互相尊重、互相支持,经常通气。遇有重大问题,就提到党委会上讨论,以集思广益群策群力。个别人对王校长的生活习惯有所反映,我和他促膝交谈,要求他正确对待群众意见,多做自我批评,严以律己,以身作则。我在群众中宣传校长治校有方、经验丰富、学识渊博,能够将有关苏军正规化、现代化的第一手俄文资料直接翻译过来传授给大家等。我们要识大局、讲团结,对这样宝贵的专家应以爱护为主。校长威信树立起来,教学工作开展得更顺利。

在干部教员中,我们提倡相互学习,能者为师,取长补短。利用各种机会反复阐述“一加一等于二”、“一减一等于零”的道理,要求大家自觉维护团结、齐心协力,拧成一股劲,为建设学校、办好学校作出贡献。

我们始终十分重视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号召各级党员干部和党员处处严格要求自己,事事以身作则。而我们党委总是首先做出榜样,从而带动了广大群众以饱满的革命热情顺利完成各项任务。

06。教学准备

教学准备牵涉到各个方面,是一件复杂而细致的工作。能否如期完成任务,是保证顺利开学的决定因素。首先面临的是师资队伍问题。原二十四步校留下来的干部教员,不懂防空业务技术;从防空部队、机关调来的一批干部,熟悉专业,但缺乏办正规学校的经验;从防校炮校调来的干部教员,虽有一定的办学经验,可是缺乏培养中、高级指挥员的知识。再就是时间紧迫。虽于1954年6月已正式成立了训练部,但部长还没有任命;一些系的领导干部和教员,从1954年8月开始才从各地陆续调来。因此要在半年多时间里完成开学前的一切准备工作是十分艰巨的。幸亏有上级领导和各方面的大力支持。

早在1953年5月,防空部队首长就报告军委,要求聘请苏联专家来帮助指导建校和教学工作。1954年初,苏联顾问小组一行3人到达北京。曾在苏联卫国战争中参加保卫莫斯科的红旗高炮团团长库尔甘诺夫上校任校长顾问,切尔日诺夫上校任探照灯系顾问,邦达列上校任对空勤务系顾问。他们的到来,使教学准备工作得以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

第一阶段自1954年6月至10月,在校部领导尚未全部到职的情况下,由军委防司军校处梁家珍副处长领导,组织机关的参谋人员和学校的10名教员,在苏联顾问具体帮助下,拟定训练大纲;并组织有关人员学习和了解具体的训练任务及要求;编制教学设备所需预算;并先后派出多批人员,分赴各军区防司和部队,收集、购置了大批教学设备和器材。

第二阶段自1954年11月至开学前,主要采取教学法集训的形式。集训队由陶继藩任队长,王荆耀任副队长,李衍任指导员。以处或科、系、课程为单位编组,采取集中听报告,分组进行各自的专业或业务学习和教学准备的方法。集训期间,防空部队谭家述司令员向学校排以上干部、教员做了《目前形势与高级防校建校方针、任务》的报告。学校举办了有关苏联军事教育学原理、教学组织与实施,以及教学制度等方面14个专题报告。

通过集训,统一了教学思想,明确了训练任务、内容和要求;分清了各部门的职责范围及相互关系;初步掌握了组织与实施教学的基本程序和方法。同时,还拟定了教学实施计划,建立了各种教学制度,编写了开学后一段时间内所需的教案、讲义和作业指导法927篇;制作了图表922张及模型、示教板425件;布置了专业教室27个,并完成了一部分教练场的设备工程任务。各系还大力抓了教员的备课和试教练讲活动。

在这期间,领导机关还先后给学校调来教学所需的兵器装备,仅高炮就有100毫米的8门;85毫米的9门;57毫米的6门。还有探照灯6部,各型指挥仪6台,以及有线无线通讯设备等。

这段工作令人紧张而难忘。当时学校教室和礼堂尚未建好,教、职员就在室外上课、听报告和学习讨论;办公桌椅不够,大家就在小马扎上备课写教案。很多人每天工作十三四个小时,有的甚至好几个月没有进过北京城。经过团结一致、艰苦奋战,终于能够开学了。

07。以教学为中心

1955年4月1日防空军高级防校迎来了第一期学员。开学典礼上,防空军副司令员成钧代表防空军党委向学校授予了兵团级军旗。他在讲话中指出,高级防校是防空部队建设中的“重工业”,是防空部队的“鞍钢”。高级防校要在正规化、现代化建设上成为防空军院校的表率、防空部队的榜样。一定要培养出无限忠于党、无限忠于人民、具有高度军事和政治素养,善于组织指挥防空部队诸兵种协调作战的中、高级指挥员。

学校第一期学员共381名,其中高级班27名,高炮班204名,对空勤务班72名,探照灯班27名、政工班51名。东北防空部队政委周彪、中南防空部队副司令员王作尧、原安东防空区司令部第一副参谋长刘鹏等都是高级班的学员。同时还接受了4名越南师团干部学员。

我们清醒的认识到,实现第一期开学,仅是第一步。要办好学校,培养出合格学员,就必须把学校领导工作的中心和重点转到教学上来。在当时的情况下,要真正贯彻落实以教学为中心的思想并非易事。有的认为“什么中心不中心,还不是各搞一套”;有的认为自己的工作是“保证别人”的,感到低人一等;也有认为“以教学为中心就是以我为中心”,“以某个部门为中心”,自恃特殊。

针对出现的各种问题我们除在历次会议作出的决议、指示中加以强调外,还通过各种场合反复阐述“以教学为中心”的正确含意。指出这是由学校所担负的任务和所具有的特点而决定的。教学质量的优劣是衡量学校办得好坏的重要标志,也是衡量各部门工作质量的重要标志。学校的一切组织机构都是为此而设立的,都只能围绕教学工作而努力。我们及时表彰了在这一方面做出成绩的单位和个人。如表扬门诊部医生到学员宿舍巡诊,表彰了把所需物资直接送到学员宿舍的军需科等。

在学校整体工作安排上,密切围绕教学这个中心,通盘计划,严密组织,搞好各部门的协调配合。一些重大的教学活动,如组织学员实弹射击、阅兵、结业考试等,都要召集各部门领导集体办公、明确分工,及时解决问题。

我们特别强调学校领导干部一定要把主要精力放在领导教学上,放在教学方针原则的贯彻、训练大纲的研究,以及教员队伍的建设、教学内容与方法的改进等问题上。所有涉及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