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林氏荣华 >

第116部分

林氏荣华-第116部分

小说: 林氏荣华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林信最大的优点就是听得进劝,且会思考。
  收到姑姑的信,这段日子以来被吹捧得飘飘然的心落了下来。回归了正常,才发现了许多被自己忽视掉的关键。
  他脸色微微一变,想了想便去拜访苏将军。
  苏章听说林信来拜访很是惊诧的挑了一下眉头,问随从,“来请我喝酒?”
  “奴看着不像,倒像是来请教的。”
  苏章挑了挑眉,“将人请进来吧。”
  林信的确是来请教的,因为他突然想起了一件事,押送俘虏入京时曾有人与他恭喜过,说他这次居功至伟,回到京城论功行赏一个校尉是少不了的。
  当时他只是总旗,若升到校尉便算是连跳三级了,谁知道他会直接升到杂牌将军?
  苏章很惊异的看了林信一眼,笑道:“本来是应只赏到校尉的,不过那段时间陛下念起林公功绩,想起了林氏四代皆为国尽忠。”
  意思是,你这杂牌将军是因为皇帝念起林家四代人的付出,这才多赏的。
  苏章虽然不知皇帝为何那段时间频频提起林颍,但却能猜出林信多跳了一级的原因。
  要知道陛下封赏一般是要参考他们上报的职务和功绩。
  他给林信报的就是校尉,本来他在活捉吕靖一事上出力甚多,连跳三级还在情理之中,连跳四级就有些急了。
  不过他不知道的事,林信可能知道,若林信也不知道,或许林家有人知道呢?
  他一进军营就带着护卫,却出身贫寒,依靠的是谁不言而喻。
  林信得了消息,便定下了请苏章吃饭的时间地点,然后才离开。
  随从很是不解的看了老爷一眼,老爷不是忙得很吗,竟然会答应跟一个杂牌将军出去吃饭。
  苏章却叹气道:“真是一代更比一代强啊,这么短的时间竟然就回过神来了。”
  换做他被这么吹捧,早找不着边儿了。
  本来还想等过一段时间和林清婉说说,让她劝劝人,结果他信都没来得及写,人家就从裹了蜜糖的砒霜里走出来了。
  倒显得他自制力差了。
  苏章再次叹气,陛下真要有意提拔林家,那林信将来的成就必定不会比他低。
  林信将京城这边的事写信告诉林清婉,很多事他都是一知半解,消息也不灵通,也就只能让九姑给他分析了。
  皇帝为什么突然提拔他呢?
  当然是运气,封赏递到皇帝手里最后过一道手续时,正好跟孙槐送上去的密折撞在了一起。
  林清婉和钟如英遇刺是大事,一个是功臣之后,一个是西南边区大将军,损失一个都是朝廷大事。
  何况出手的人中还有辽人,这更是能决定两国和平的关键,孙槐哪敢往正一片欢喜的朝廷里丢炸弹,他只能上密折。


第166章 恨意
  所以林清婉和钟如英遇刺的事在江南已不是秘密时,朝中知道的人却没多少。
  当时他们正一片欢欣的等着看苏章进京献俘,献俘过后还要论功行赏,对外面的消息接收便有些不畅。
  皇帝也不想让这件事坏了献俘的气氛,毕竟这些年大梁虽大小仗不断,胜仗也不少,可真正算开疆扩土的就只有这一次。
  可是心里不是不恼的,辽人在他的地界上如此胆大妄为,这是把大梁当成了自家的后花园?
  皇帝不由想起林颍在时辽人的避让,一个林颍便让辽国老实了三十年。
  加上林清婉的身份,皇帝不由心中有愧,正好林信也出自林家,出于补偿心理,他便提高了封赏。
  且他也想看看这个苏章嘴里夸的将才能不能长成林颍那样的功臣。
  东北军已在他手里三十余年,他根本不怕林家人会把东北军再变成林家军。
  别说林家现在只出了一个将才,再来三五个他也敢用。
  所以林信就这样连跳四级成了杂牌将军。
  外人不知这些巧合,只觉皇帝对林家实在优容,只怕林江的余威还能存在很长一段时间。
  这样的情况下,林清婉遇刺的消息传来,甭管之前她跟部分朝臣闹得多不愉快,此时大家都一致的站她那边讨伐辽人。
  尤其是在钟如英也在车队中的情况下,别管部分朝臣私底下怎么看不起钟如英,非议她一个女子混在男人堆里,但她打仗的确是很好。
  虽然跟大楚关系很差,时不时的就要打一仗,但人家没丢过地啊,大梁若失了她,大家心里还是很痛的。
  即使有不少人盼着钟如英出事,好把位置让出来,可更多的人明白,不会有人比钟如英更适合西南军统帅了。
  所以这次朝廷重臣无比的统一,在孙槐的明折姗姗来迟后一起讨伐了辽国。
  礼部表示要写国书与辽国表示严正的抗议,兵部表示可以让东北军最近去边界多转转,刑部则表示他们会加强大梁治安,重点打击他国细作的恐怖活动……
  与此同时,大家也知道了孙槐近日来打击细作的成就和查到的东西。
  没有人提为何事情发生了一个多月孙槐才上折,这还用问吗,当然是给大家庆祝的南征大胜的时间了。
  皇帝将孙槐查到的东西交给刑部和大理寺,让他们照着再查下去,务必将国内的辽国细作一网打尽。
  把他们的内应也一并揪出来。
  过了朝堂的东西,该知道的人,不该知道的人自然都知道了。
  赵捷也一样,即便他不在京城,也还是很快就收到了消息。
  他有些惊讶于孙槐上的明折,“你不是说他都查到了灵州吗?为什么上的折子却定在了江都?”
  心腹跪在地上道:“将军,他当时的确顺着查到了乌九。”
  他蹙眉不解的道:“难道他没从乌九那里拿到我们故意留下的线索?”
  赵捷脸色微青,紧攥着拳头道:“老二灭了口,他还是顺着查到杭州,又摸到江都,你觉得他会没发现你们特意留下的痕迹?”
  心腹脸色微白,“我们当初怕弄巧成拙,已经很小心的东西查去一半,看上去就像是我们惊慌失措弄丢了些东西而已,按说他不应该生疑……”
  “行了,”赵捷挥手打断他的话,咬牙道:“你全部去处理干净,此事到此为止,我们只当什么都不知道。”
  心腹脸色一白,垂下脑袋问,“乌九也清理吗?”
  赵捷没说话,意思不言而喻。
  心腹垂下眼皮,起身躬身退下,心里却有些难过,这次他们清理掉太多人了,大部分都不认识,动起手来还好,可当中也有认识的人,甚至有一起并肩作战过的同伴。
  只是因为被孙槐发现了蛛丝,为了不暴露便把牵涉到的所有人灭口。
  心腹以为自己在战场上磨炼得够硬够寒了,此时觉得浑身冒着寒气,一种从心底升起的胆怯包围着他。
  而在大帐中的赵捷也不好过,这次赵家可谓损失惨重。
  也不知道孙槐是怎么查的,明明老二派出去的人都是最外围的,和他们有关的人已经被清理过,但他还是查到了赵家身上。
  而且有越查越详的趋势,还透过他们这边的线索摸到了辽国那边。
  赵家与辽国的关系绝对不能曝光,所以即便再心痛,他也只能将这些人都清理掉。
  多年培养起来的人才一夕之间便都没了,赵捷恨得眼中几欲滴血。
  林家,林家,又是林家!
  祖父那时也是因为林家……
  赵捷闭了闭眼,赵家几次繁盛的机会都是被林家断掉的!
  赵捷恨得嘴里都染上了血腥味,本以为这一次林颍,林智,林江皆不在了,他们能够彻底让林氏嫡支从世间消失,却没料到反倒是他们自己吃了个大亏。
  赵捷平复下胸中的郁气,抽出一张白纸来摊开写信,他们又得和以往每一次遭受打击一样蛰伏起来,待他们发展起来寻了时机再说。
  不过林家是赵家的克星,那对姑侄……
  赵捷眼中闪过杀意,信上却严令赵胜不要再去招惹林清婉,能避林家就避。
  赵胜比赵捷还要恨,虽然很想亲自动手杀了林清婉,但此时却不得不听他大哥的话……
  林清婉可不知赵家兄弟心中的恨意更深了,她此时和林玉滨才回到苏州,也才拿到林信寄回来的信。
  林信不知原因,但林清婉心里算了一下时间便明了,多半是与孙槐递上去的密折撞在一起了。
  林清婉微微一笑,给林信回信,顺便将东北军中一些主要的事迹和将领给他整理好寄去。
  他会到东北去任职,以后在东北军中这些都会用得着。
  林清婉将信交给林管家,道:“着人回族问问林信的祖母与母亲,问她们可有要捎带的东西,一并给她们送去吧。”
  林管家应下,第二天回话道:“老太太说要来给您谢恩呢,小的没敢应下,只说等秋收结束姑奶奶会回族去看他们。”
  林清婉微微颔首,“她们过得如何?”
  “姑奶奶放心,族长老爷一直派人帮扶他们,而信少爷升了官后送回来不少饷银,加上族中帮忙,奴看她们的日子过得比以前还要好。”林管家顿了顿又道:“这次信少爷送回来的赏赐还有给姑奶奶和大小姐的呢,小的没敢擅接,只是老太太固执得很,只怕忙过这段就会送来。”
  林清婉点头,“她再送来你就收下吧。”
  也免得对方心中不安。
  林清婉不再过问此事,而是问起夏收来。
  现在已经快秋收了,林清婉没赶上夏收,虽然钟大管事给她写了信,可写的并不够详细。
  提起夏收钟大管事就高兴,今年比去年的收获还要好。
  一是因今年都是冬小麦,二是因经过头年的耕种,这一年的地比较熟,且今年的肥足。
  “如今小麦都晒好入库了,有不少商家都来问话,姑奶奶,我们要出多少?”
  “你看着算算吧,”林清婉道:“现在夏粮刚出,粮价必定下跌,我们没必要在这时出太多。”
  “那我只出一些把人打发走。”
  林清婉点头。
  钟大管事又拿出一本册子道:“姑奶奶,这是今年出陈粮的账册。”
  今年粮价暴涨,尤其是二三四月青黄不接的时候,粮价飙升,林清婉看着不成样子,便让钟大管事慢慢出手库中的陈粮,一是为了出手陈粮,二则是要压一压粮价。
  后来朝廷插手调节粮价,粮价降得愈快,但粮价依然比往年要高得多。
  钟大管事在夏收在即,确信收成不会差后便将剩下的陈粮也出了,林清婉由此赚了一大笔。
  今年丰收,有新粮入库,林清婉总算是安下心来。
  她是不愿意此时出太多粮的,谷多伤民,反正她现在也不急着钱用,且再等一等吧。
  钟大管事从今年的粮价中尝到了甜头,也想把粮食留到年前年后那段时间。
  林管家却有些不赞同,“姑奶奶,就算因为两收粮价下降,也不会降太多的,要知道今年朝廷刚收服了南汉大半的领土,那些新设立的州县肯定是需要粮食的,不如我们雇了商队去南汉?”
  林清婉摇头道:“没必要,我们就安心种地就好。”
  收服回来的州县还没彻底安定下来,她麻烦的事已经够多了,可没必要再给自己找一项麻烦。
  林清婉点了点书局的账册和文园送来的账册,嘴角挑了挑,反正她现在不缺钱了不是吗?
  不缺钱的感觉可真好啊。
  林清婉决定,“去问问大小姐缺什么,明儿让人上街给她买些东西,再去几家绸缎庄看看,让他们选些料子来给我看看,玉滨也快要出孝了,我们该开始准备出孝后的东西了。”
  一有了钱就忍不住买买买,忍不住打扮自己的小姑娘啊。
  钟大管事和林管家对视一眼,都看出姑奶奶的好心情,俩人齐声应了一声,笑着退下。老爷的孝期满了,姑奶奶和大小姐的确要好好的打扮一下了。


第167章 成长
  江南丰收,夏收的小麦开始出来后,市场上的粮价在突的上扬了几天后便开始落下。
  一直到秋收之际粮价才慢慢平稳下来,即便如此,粮价依然比往年要高一些。
  相对的,农民们卖给粮商们的价格也跟随上扬了一点。
  不管被人如何,大部分农民心中是高兴的,今年他们总算是赚了一笔。
  以前也有过丰收,但粮食多了,粮价就贱,其实除了留的口粮多一些外,大家赚的钱并不多。
  要是年年都能如此就好了,丰收了粮食也卖得出价钱,家里肯定会好过很多。
  只有少数几个大粮商知道,这样的事只怕很难遇到。
  今年丰收,他们是想把粮价压下来的,但朝廷似乎有意与农民购买粮食运往南疆,加上他们想谈的几大家的粮食都没谈下来,别看江南丰收,其实市面上流通的粮食并没有多少。
  他们还想从南疆那里赚一笔呢,所以虽不愿,却也不得不把粮价往上提。
  这些事都是林清婉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