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一世吉祥 >

第253部分

一世吉祥-第253部分

小说: 一世吉祥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自随州兵败以来,赵当每日说得最多的话就是“想当年”。如若杨致战败。无疑是对他军事能力的最好证明,也是对皇帝用人的莫大讽刺。
  在赵启看来,赵当与耿进是一回事,是以直接询问周挺道:“周大将军对此持何看法?”
  周挺是先帝苦心栽培的铁杆重将,平时对圣旨只管坚决执行而不问因由,于军政要事极少谏言。皇帝点名相询,既是间接否决了赵当的看法,也是看重周挺的公允忠直。
  周挺答道:“皇上,此奏所议颇有见地,但臣认为应该不是出自杨侯。”
  “哦?”赵启问道:“周卿为何这般肯定?”
  周挺的一句大实话,令赵当羞躁无地,其余重臣无不莞尔:“若是杨侯所奏,皇上糊名作甚?”
  赵当讪讪的道:“即便不是杨致所奏,出自他的授意也并无分别。”
  赵启直言驳斥道:“皇兄此言差矣!朕不妨坦白告诉你,这道密奏乃是出于卫飞扬之手。无非三层意思,一是怕误了前方战事,二是怕朕怪罪杨致,三是所言在理。”
  “皇兄未免太过小看了杨致。杨致但有允诺,必当倾力而为。要么当面奏事,言尽其详。总之绝不会利用任何借口推诿拖延,更不会借他人之口代为陈述。”
  赵启加重语气强调道:“还有,杨致精于筹算,每每付出最小的代价得以成事,十分体恤下属、爱惜他们的性命!”
  宁王赵当与康王赵敢确实具有相当的军事才能,在武成一朝各领大军镇守襄阳与幽州时,都是战绩斐然,令南楚与北燕闻之胆寒。但二王有个共同的特点、或者说是毛病,为求战胜往往不惜代价,每战动辄死伤数万将士,给大夏在战后的抚恤与兵力补充方面造成了巨大的压力,一度令先帝对此极感头痛。
  赵启这么说,无异于触动了二王的痛脚。然而眼下二人手中已无一兵一卒,康王赵敢语带酸味的插言道:“皇上既是对杨致如此看好,那我等只好静待他早日凯旋了。”
  “会的。”赵启平静的道:“朕相信他一定会!”
  赵启自认对为杨致较为了解,在场众人也都不是外行。除非是轻骑赶路,在携带粮秣辎重的情况下,每日能行进百里左右几乎已达极限。若是运送火炮等重火器,每日能行进五十里就已经很不错了。皇帝他们哥仨明里暗里都还在较着劲呢!
  赵启的判断非常准确,卫飞扬一路上很是担心。杨致反而并不着急。几番催促之下,杨致笑道:“我们已经走得不慢了。莫非你以为我们生了翅膀?急的应该是南楚,张博虎巴不得我立马到任才好。”
  卫飞扬不解的问道:“南楚攻占随州、杨耀身死。两度大胜,他们要急什么?再说张博虎若真有与你并肩称雄之才,未必就会怕了你。都说兵贵神速,还请三哥教我!”
  杨致一口回绝道:“不教。自个儿琢磨去!”
  五月二十一日,杨致一行安抵信阳。玲珑带着一双儿女,已于五月十七日先行到达。常三在秦氏的鼎力配合下,早已命人将与杨家老宅相邻的几处宅院悉数买下,整葺一新,诸般物事一概添置齐备。与玲珑随同前来的六十名护卫。也已基本整合配属完毕。
  为免惊扰当地官府与百姓,奉旨护送的几位将领除了各带十名贴身亲卫入城,其余卫队皆驻扎在信阳城外。
  直至此时,杨致一家才得以真正团聚。老爷子颇有几分“我胡汉三又回来了”的气概,进门之后的第一件事,就是虔诚的去祖宗灵位前上香叩拜。
  沈玉与赵妍虽对玲珑闻名已久,今日得见真人,仍为玲珑的姿容风华所倾倒,甚至禁不住暗生嫉妒。玲珑气质贵雅而不失温婉大方。又与朱灵儿相熟,是以四个女人乍一见面就迅速“姐姐妹妹”的打成了一片。
  杨猛与杨骁早就听说在夷州还有一个弟弟和一个妹妹,很快就对年岁稍小、样貌相若的杨玲与杨珑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不到半日功夫,四个孩子便已哄笑玩闹成了一团。
  杨致看到这等情形。心中油然生出一种前所未有的满足感与成就感:人生如此,夫复何求!
  感概过后,该说的还是要说清楚。反复叮嘱老爷子。回是回来了,只要不仗势胡来。您老人家想干什么都可以。对四个妻妾的交代则更为直白:大家都是一家人,没有什么你的我的。我待全家安顿下来便要赶赴襄阳。你们安心侍奉好老人,看顾好孩子,别给我添乱!
  事实上,张博虎的处境比杨致预料中的更为艰难。
  放在前世,张博虎的经历堪称励志典范。当年侥幸在杨致刀下捡回一条命,几经辗转而流落南楚。以一介残疾之躯,费尽周折才得以被南楚权相谭重元聘为幕僚,娶之为妻、以为进身之阶的谭重元那个女儿,其地位尚不及相府一个稍有权势的下人。即便如此,也蛰伏隐忍数年才被谭重元荐至军中效力。
  随州两战两胜,一举成名。南楚老帅文焕章一心只想乘胜攻克襄阳,为南楚赢得抵御大夏的屏障,于两国对峙中占据战略主动。然而楚帝昏庸,朝堂众臣各怀心思。在说服楚帝下定决心、抚恤死难将士、征募补充兵力、保证粮饷支应等诸多方面,都须倚靠把持朝政的谭重元的支持。
  谭重元举荐张博虎的初衷,是为了在军中安插自己的耳目。这个便宜女婿的出色表现,委实给了他一个意外的惊喜。但谭重元绝不希望看到军方主战派势力得势坐大,张博虎的智计谋略,成了牵制文焕章的重要筹码。
  既要达到自己的目的,文焕章与谭重元又谁都不能得罪、他也得罪不起,张博虎身处夹缝之中的尴尬,可想而知。
  两国交战,互遣细作密谍刺探军机,乃是常事。张博虎之前已向文焕章详细解说过杨致的本事、脾性与做派,收到夏帝决意任用杨致统军的密报之后,立刻对前方楚军全军以及随州城防作了相应布置。
  随后收到夏帝恩准杨致护送家眷还乡,张博虎犹自半信半疑。几经确认后,依然不敢懈怠。弓弦绷得再紧,时间长了都难免有所松懈。眼巴巴的等了将近一月,连久经沙场的文焕章都有点不耐烦了:“张先生,杨致尚未到任,我军之军心士气已显疲态。杨致也是人,先生这般风声鹤唳,是不是太过了?”
  张博虎冷冷答道:“杨致武技强悍,为人坚忍果决,行事往往出人意表。纵然不是由他统军,我军时刻保持高度戒备,亦是理所当然,属下以为并无错处。”
  “别的不说,杨致轻装单骑,一个昼夜可行进四百余里。敢问大帅,楚军诸将,谁能做到?他随时都会来!”(未完待续。)


'邪云曲 第379章 升帐

  襄阳对于夏楚两国的战略地位非常重要,为大夏攻占已逾二十年之久。先帝眼光长远,将襄阳视为攻略南楚的前进之基。不仅城墙修筑得高大坚固,而且一直驻有重兵,也囤积了大量粮秣军械。
  即便南楚挟随州两胜之余势倾力相攻,襄阳也是一块足以磕掉满口大牙的硬骨头。何况大夏举国尚武,名将辈出,远非南楚朝野颓靡、唯靠文焕章独力支撑可比。自随州失陷,大夏中州驻军三万、精锐禁军三万相继来援,大有一雪前耻之势。
  是以张博虎头脑十分清醒,在这等情势下,楚军能够守住随州就已经很不错了。在必要的时候,只能放弃随州。
  张博虎非常清楚,他正处于极为矛盾的两难境地。
  在战术上,他已借随州之战证明了自己的能力,获得了谭重元与文焕章的认可。夏军的报复反扑,乃是意料中事。在楚军由士气大振的骄兵拖成疲兵之前,在谭重元决定在后勤支应上卡文焕章的脖子之前,急需与夏军再打一仗。
  若胜,既可重挫夏军换帅反攻的锐气,谭重元迫于朝野上下的压力,没有理由去干卡扣粮饷的蠢事。若败,既可令楚军部分将士心中滋生的骄狂之气重归正常,收缩休整,自己也可在文焕章与谭重元之间趁隙回旋。
  在战略上,他必须为自己争取足够的时间。他需要在军中进一步建立威望,需要在朝堂确立应有的地位。他要竭尽所能的引导楚帝,全面走上与大夏的争霸之路。成为一代名臣。
  张博虎也很有自知之明。先前利用南楚君臣坐收渔利的心理,竭力鼓动谭重元对索力许以重金。暗中与突厥结盟,以求牵制大夏无暇分兵他顾。孰料夏帝悍然发动与突厥的生死之战。且大获全胜。尔后并未休兵罢战,而是调兵遣将挥师南向。夏帝在两国对峙的漫长边境线上,咬牙布设集结了三十余万水陆大军,不惜同时启用杨致与卫飞扬统军领兵。
  如果只是为了对付他一个张博虎,何须排出偌大阵仗?夏帝意在灭楚!而南楚连统军大帅文焕章都还有点不以为然!他还有时间么?还有机会么?
  不管怎么说,杨致还是来了:五月二十七日,杨致率卫飞扬、沈重、刘当、张得胜诸将抵达襄阳到任。同日,陈准所率三万禁军的先头部队也已在城外扎营。
  自武成二十四年宁王赵当挥军攻克随州,襄阳百姓已然安享了近十年的太平日子。如今却再度成为夏楚两国对峙前沿的一座兵城。当日随州陷落、杨耀殉国的消息传来,城中不少富户往大夏腹地迁撤。
  听闻夏帝诏令杨致挂帅统军之后,原本想走的人竟然大多又决定不走了。杨致威名赫赫,又因为死难将士捐纳二百六十五万巨银而得夏帝明旨表彰。甚至传得神乎其神的是,他是因此而至“散尽家财”,只得举家迁回信阳老家居住。这位侯爷等于是自个儿带了银子来玩命,能不卖力吗?
  尽管如此,襄阳诸将还是很难高兴得起来。
  杨致吊唁杨耀、捐纳巨银,确实博得了襄阳边军将士的好感。但此人血战大漠已是八年之前的事了。此后再未任过军职,谈不上有什么统军作战的经验。俗话都说一朝天子一朝臣,此人点选了五名将领一同前来上任,焉知不是为了削夺襄阳诸将的指挥权取而代之?败军之将难以言勇。败战之师士气低迷不振,连接风宴上的气氛都是无比沉闷。杨致也只是神色淡然的与诸将照面认了个脸,既无豪言壮语。更无一字抚慰。
  次日一早,奉旨暂代杨耀的于化龙循例向杨致交割职事。随后请示道:“大帅。不知对新的帅旗可有属意的文字图形?末将尽快命军中书吏与军匠绘制织造。”
  “老杨帅的帅旗安在?”
  “……军械库中应该还留存些许。”
  “那就不必麻烦了。一笔写不出两个杨字,就用老杨帅先前的帅旗好了。”
  都说新人新气象。杨耀战死,杨致履新,居然连帅旗都打算用现成的,大多数人嘴上不说,心里却难免觉得有些不吉利。
  “大帅,这……这恐怕不太好吧?命军匠赶制只需一两日功夫便好,也花不了几个银子。”
  杨致是真不在乎:“老于,不就是一面亮明字号的帅旗么?何必那么费事?我看就挺好。如今已是无人不知此杨非彼杨,老杨帅英灵不远,定会护佑我军捷报频传。”
  令襄阳诸将颇为困惑、亦感无语的是,除了帅旗是用现成的,此后接连几日杨致别无举措。既不升帐议事,又不召见任何一位旧将,也无须旁人引领,只是与带来上任的几位将领分头在各处军营转悠。
  四日之后的六月初二日,杨致颁下到任以来的第一道帅令:六月初四日全军公祭老帅杨耀以及所有死难将士,尔后升帐议事。除平南大将军叶闯所部,其余实领一万兵马以上的将佐,尽皆不得缺席。
  到了此时,有心人对杨致极为务实的行事风格已然稍有领略。沿用现成的帅旗并非只为图个方便省事,公祭杨耀与所有死难将士,都是对襄阳边军莫大的尊重与敬意。将公祭与升帐定在两日之后,是因襄阳驻军众多,路程最远的往东南方向前出近两百里,为与会将领留余充足的赶路时间。将叶闯所部排除在外,同样是因为两地相隔太远,没必要那么来回折腾。
  现下杨致统辖的大军,实际上分成了五部人马:襄阳边军,相继来援的中州军,禁军,长江水师,吴越方向的叶闯所部。
  想要居中协调,协同作战,并非易事。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前任老帅杨耀不仅是死于时运不济,力不从心也是一个重要原因。事实证明,老一代大夏名将当中,耿进、卫肃、宁王赵当都是合格称职的统帅,他们脾性或许各不相同,但无一例外都是能掌控全局的狠人。
  所谓升帐议事,其实就是高级将领的军事会议。
  诸将参拜见礼之后,杨致从来不怎么讲究官样排场,直言道:“大家都忙,本帅也没有太多工夫闲扯,咱们长话短说,尔后还是各归本职,听候调遣。当然,也不是只让你们做个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