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一世吉祥 >

第252部分

一世吉祥-第252部分

小说: 一世吉祥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就算皇帝准了他的辞官返乡的奏章,在圣旨未下之前,满世界的窜门辞行显然不太合适。所谓辞行,其实也就是那么回事。无非是逐一打个招呼,告诉他们哥要滚蛋了,有意思么?
  往日的梅妃、现今的太后,赵妍带了杨家老二入宫辞行,不见得有多么纯粹。卫府与秦府,冠之以兄弟结拜之私谊,任谁都无话可说。徐府原也想去的,……但还是算了吧!省得到时候大家都不自在。
  摆平朝议已属不易,之后皇帝足足花了近半个月的功夫,才得以落实。
  杨致在等待的时日里无所事事,赵启却每日却无一刻消停。关乎筹银三策,群臣一致反对,自有他们的道理。一旦付诸实施,不可不慎,或成或败的每一个细节都需反复仔细推敲。准许杨致辞官归乡,属意蒋弼接任,如何才能为诸方势力所接受。任用杨致统军灭楚,亦许多方协调,连何日颁旨为宜,都需认真思量。
  四月十九日,颁下两道圣旨:着户部会同礼部、兵部发行国债筹款一千万两,大夏各州府县官吏该当怎生配合云云。
  着户部与兵部共同署理粮秣、军资采买事宜。凡采买数额上十万两以上者,一概施行分期付款方式。
  四月二十日,着户部与兵部共同署理捐纳事宜。朝臣捐纳一万两以上者,详列其名载诸邸报。明发天下,以示旌表。百姓捐纳十万两以上者。赐以子爵,荫其一子免试进入太学读书。
  同日。皇帝明旨表彰,大夏海关总督、钦封飞虎侯为国解忧,率先捐银二百六十五万两,堪称人臣楷模。
  在几道旨意之后,都附有几句冷冰冰的话:此三事皆由都察院遣派专人监管执行。但有胆敢上下其手、伸手贪墨者,当诛九族,追赃直至后世儿孙。
  从四月二十一日开始,君臣之间一个坚辞、一个坚留的戏码正式上演。如此这般四日之后的四月二十五日,杨府终于迎来了皇帝一道骈五骈六的圣旨。绝大多数人都听得云山雾罩,但总的意思还是弄明白了:你不就是想走吗?我不留你了,滚吧!
  同在四月二十五日夜,杨致收到常三转呈的夷州密报:四月上旬,玲珑、江城璧、李照按照杨致的既定部署,遣派部将刘升荣兵不血刃的占领琉球全境。于琉球那霸港驻扎三艘大舰、五艘中型舰只,十艘快船组成的舰队,驻军五千人,构筑永久性海防工事。并以每户每人无偿分配田地山林二十亩、夷州大本营出资建造果酒作坊一座、事渔渔民所有鱼获回购包销等优惠条件。开始有步骤的移民五至十万人。
  杨致的回书极为简单:甚善。请郡主携子女尽快至信阳团聚。
  自四月二十六日起,皇帝走马灯似的相继召见诸多宰辅重臣与军中将领。从陈文远、刘秉德、王雨农、徐文瀚、耿进、周挺、蒋弼,到卫飞扬、沈重、刘当、张得胜、陈准,无一遗漏。
  禁军将领除陈准是骁骑将军的头衔。沈重、刘当、张得胜只是一介偏将,卫飞扬现今在禁军的职司仅是都尉,与其说是将领。还不如说都是中下级军官。能获皇帝单独召见,已是无上殊荣。
  明眼人都能看出。几位宰辅重臣与军方大佬几乎撑起了大夏朝堂的大半边天,而皇帝召见的几位禁军将领。无一不与刚刚卸任海关总督的杨致有旧。联想到抛诸朝议的陈文远与王雨农联袂力谏杨致的奏章,皇帝任用杨致统军挂帅应已毫无悬念。赋以举国过半兵力之任,同时允其家眷迁居还乡,这在大夏开国以来堪称前所未有。
  四月二十九日,圣旨下:翰林院掌院大学士蒋弼公忠体国,能才俱佳,堪当大任。着其接任大夏海关总督之职,五日之内赴金陵就任。
  四月三十日,圣旨下:查禁军骁骑将军陈准,知兵善战,谙熟军械,即日赐封伯爵。查禁军偏将沈重、刘当、张得胜,练兵勤勉,即日晋升骁骑将军。查禁军都尉卫飞扬,勇略过人,即日擢升骁骑将军。
  五月初二日,圣旨下:钦封飞虎侯杨致有大功于国,兵韬超卓,有统帅之才。经枢密院太尉陈文远、枢密副使刘秉德、龙渊阁大学士王雨农、集贤殿大学士徐文瀚、武英殿大学士耿进、禁军大将军周挺联名举荐,赐封杨致为征楚大将军。襄阳边军、余杭驻军、长江水师及夏楚沿线各州府县府兵等大夏水陆大军,自即日起,皆受其节制。禁军骁骑将军陈准、卫飞扬、沈重、刘当、张得胜,拨至其帐下听用。
  着禁军骁骑将军陈准领三万京畿禁军,开赴襄阳。禁军骁骑将军卫飞扬、沈重、刘当、张得胜,各领亲卫二百,护卫征楚大将军杨致家眷送返原籍信阳之后,同赴襄阳。
  朕定于隆昌二年五月初六日,亲率文武百官出长安城南三十里,为征楚大将军杨致置酒壮行。
  五月初一日,当秉笔内侍将赐封杨致的圣旨呈送至御书房的案头时,赵启不禁长长舒了一口气。
  拿起拟就的圣旨又认真看了一遍,转头向金子善问出了杨致在场说不定会当场喷饭的话:“老金,你怎么看?”
  万言万当,不如一默。金子善伺候了新老两代皇帝,这点觉悟还是有的:“皇上圣明。”
  赵启皱眉道:“只要朕愿意,你这样的屁话一天少说可以听上成百上千遍。说实话!”
  金子善委婉答道:“回皇上,如果奴才没有记错的话,皇上微服造访杨府应该是在四月十二日。明日颁旨已是五月初二日了。杨侯统军挂帅还能举家迁返原籍,且命麾下将领各率二百亲卫护送。据奴才所知,杨侯此等恩遇。大夏开国以来尚属首例。然圣虑深远,奴才愚钝,不敢妄言。”
  赵启幽幽叹道:“朕不敢自诩圣明,但自以为也不是太蠢。朕心里非常明白,任用杨致统军灭楚,实际上就是一场豪赌。纵观大局,与杨致相比,朕自认手上的赌本还算雄厚。若朕输了也输得起,大不了多花十年时间励精图治。重振大夏。若朕赢了也赢得起,为大夏创下不世功业,成就千古一帝的声名。所以,朕认为值得一赌!”
  “父皇曾经不止一次的与朕说过,做个好皇帝其实是天下间最苦、最累的差事。这世上从来就不存在什么天上掉馅饼的好事,想成大事,必须付出代价。从四月十二日至今日,算起来已近二十日了。你都看到了,朕可曾有过一日懈怠?耗用准备、粮秣筹划、大军调动、人事考量、诸方势力协调。无论哪一件都马虎不得,哪一件都是急不来的。……老金,与你说句实话,朕委实累得紧。”
  “关于杨致。朕也想开了。此人不比其他文臣武将,人家手底下是真有过硬的东西啊!如你早日所言,他说得出就做得到。至今从未失手,一次都没有!与这样的人打交道。只能秉承利益交换的原则,尽量满足他的要求。小家子气的温吞水。只会适得其反,不如索性装个大方。”
  “朝堂内外心怀叵测、唯恐天下不乱的人,你敢说没有吗?不仅有,而且还不止那么一两个。不管谁动了杨致的家眷,人们的第一反应,只会把账算到朕的头上。到时候难道让朕去向杨致解释、每日都去辟谣吗?依照杨致的做派,对家眷一路上的安全不可能不作妥善安排。再加上四位将领率八百亲卫护送,发生意外的几率应该极小。”
  金子善思索片刻,犹豫道:“奴才心中有个小小忧虑,不知当讲不当讲。”
  “在朕面前还有什么好藏着掖着的?有话就直说吧!”
  “奴才斗胆问一句,不知杨侯有没有向皇上提及过军械采买这方面的事?”
  “杨致提过一次,但只是一语带过。”赵启沉吟道:“他当时只说每年至少会花费二百万两以上采买军械,以尽可能的减少我军伤亡。”
  “其实朕也认真想过这事。为此还特地召来工部主管造办处与匠作处的郞官问询过,因为两处设计监造的火炮、重弩、火铳等军械,当中质量上乘者仅与海关总督衙门衙役的配属基本相当,加之造价高昂,是以各地军中目前只是少量配发,并未大规模装备。但是,即便于常人而言,也不会将最为精良的军械配属给海关衙役,更别说是杨致了。”
  金子善颇显实在的谏言道:“皇上,请恕奴才多嘴,灭楚之战只能采买杨侯提供的军械了。但着眼于长远打算,皇上最好还是对工部造办处、匠作处予以重视,拨付的耗用不仅要充分保证,而且必须逐年增加。一朝受制于人只是权宜之计,长久受制于人则是莫大隐患。”
  赵启深以为然:“言之有理。”
  五月初六日,皇帝亲率文武百官出长安城南三十里,为杨致置酒壮行。旌旗烈烈,军容整肃,气氛庄严,场面极显隆重。
  杨致两个儿子杨猛与杨骁,一左一右的围在祖父杨炎身边,祖孙三人目不转睛的看得意兴盎然。
  杨猛一脸兴奋的道:“爹爹真够威风的!日后我要是有爹爹那般威风就好了!”
  杨骁则有些不以为然:“大哥,你懂什么?爹爹再怎么威风,有皇帝舅舅那般威风么?”
  杨猛反驳道:“爹爹只是大将军,自然要听皇帝舅舅的。你倒是说说,爹爹如何才能比皇帝舅舅更威风?”
  杨骁拧眉弄眼的想了想,随即满脸放光的道:“这有何难?叫爹爹把皇帝舅舅干掉不就行了?”
  话音未落,头上冷不丁挨了一记重重的爆栗。老爷子几乎连脸都吓白了:“你个小兔崽子!这种大逆不道的话岂是随便乱说得的?!”(未完待续。)


'邪云曲 第378章 谁急谁知道

  生活在杨府那种宽松的家庭环境下,加上老爷子几乎三百六十度全方位无死角的惯纵溺爱,指望杨猛与杨骁成为什么老实听话的乖宝宝,无疑是件很困难的事。
  小哥俩挨揍乃是家常便饭,当下都不以为意。祖父本来就是个老无赖,所以在他老人家面前耍赖放泼通常是没用的。于是就刚才讨论的话题,由公开转入地下,由毫无顾忌的大声嚷嚷,改为交头接耳的低声细语。
  杨猛虽然只比杨骁大了不到一个月,但平日总被“你是哥哥”这个强悍的理由绑架,是以也比弟弟杨骁稍显老成。
  “老二,我们看着皇帝舅舅与爹爹那般威风,按书上的说法,那叫大丈夫当如是。”
  “这还用你说?显得你很有学问么?爷爷总骂我们是小屁孩,应该说是小屁孩当如是才对嘛!”
  “……那倒也是。记得说这话的人是叫刘邦?后来就是他把楚霸王项羽给干掉了。”
  “项羽不是也把秦王给干掉了?为什么我们就不能呢?奇怪!”
  杨骁倡议的把皇帝舅舅干掉的设想,被老爷子当机立断的掐灭了,但并未能解决在兄弟二人心中留下的困惑。
  沈玉与赵妍由于家世、性情、素养的不同,因而平时的教子理念与方式也是天差地别。
  当天晚饭时分,杨猛好奇的向母亲问起,为什么不能干掉皇帝舅舅。沈玉的回应简单、直接而粗暴,却极具神效:“臭小子,你若不把这碗饭与碗里的鸡腿干掉。老娘待会儿就会把你干掉!”
  相比之下,杨猛还算是幸运的。掌灯之后。从赵妍房中蓦然传来了杨骁杀猪一般的惨叫:“我娘杀人了!我娘杀人了!救命啊!”
  “……因蒙皇上隆恩,受妇孺辎重所累。一路虽自精心筹算,每日行进仍不足百里。此皆出于无奈,恳请皇上恕罪。”
  “臣窃以为,襄阳乃是两国必争之地。大夏坚守据之,是为关中门户,亦是南下攻略之基。南楚攻而取之,可倚为抗夏屏障,可当十万雄师。然两国交战,并非只是两军对阵厮杀。人君之志、朝堂之愿、粮秣之备、军心之向。缺一不可也。臣观南楚主庸臣弱,文武不睦,上下离心。堪可一战之师,唯有文焕章麾下二十万兵马而已。且去岁至今春,业已折损数万。随州一战,南楚胜在侥幸,足以令其沾沾自喜。如若大举攻取襄阳,一时恐难决断。”
  “我大夏之援军调动、粮秣军械之运送,亦须时日。臣斗胆据实启奏。万乞皇上见谅。”
  这道密奏于五月十六日送呈长安宫中之时,恰逢皇帝召集陈文远、刘秉德、宁王赵当、康王赵敢、耿进、周挺等知兵重臣,在御书房商议南楚方面的战事。
  赵启本无隐匿之意,心念一动。命近侍遮糊名字,将奏章交与众人传阅。之后不动声色的问道:“众卿以为这道奏章如何?”
  陈文远与刘秉德默然不语,耿进与周挺只是微微摇头。宁王赵当与康王赵敢不无幸灾乐祸之意。赵当回奏道:“皇上,这还用问吗?从古至今。哪儿有先护送家眷再去上任的统军将帅?杨致这不摆明了是推诿塞责么?”
  自随州兵败以来,赵当每日说得最多的话就是“想当年”。如若杨致战败。无疑是对他军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