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魔法玄幻电子书 > 天地之道 作者:玉栢林 >

第26部分

天地之道 作者:玉栢林-第26部分

小说: 天地之道 作者:玉栢林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胡长生被苏太守推醒,紧接着又被李国扶起来。他茫然四顾,终于想起是怎么回事了,有气无力道:“苏大人,唉,昨晚天气太热,本钦差上房睡一觉,不想被你们吵醒。”
  说着,他站起来,忽然脚下一软,一跤摔倒。
  苏太守和李国吓得屁滚尿流,四个人同时伸手,把疲惫不堪的钦差大臣搀起来。苏太守被胡大人带动,好悬像刚才李国一样滚落,人人都惊出一身冷汗。
  李国紧张道:“胡大人在房顶睡觉,可能受了风寒,快扶大人下去。”
  两名衙役在前,李国在后,苏太守留在最后。大家七手八脚将钦差大臣扶下梯子,李国背着大人进屋躺下。
  大事己毕,苏太守极其纳闷,夜里那么大雨,胡大人怎么可能在房顶睡觉?而且衣服干爽,没有梯子,他如何上的房?再有房门未开,他如何出来?苏太守疑问多多,终究不敢动问。
  此时李能刚刚醒过来,感觉头痛欲裂,一听胡大人受了风寒,大吃一惊,糟糕,自己只顾睡觉,没照顾好胡大人,回去如何向三公主交代?他急忙披着空心大褂,三步并两步跑到胡大人床前,急得团团乱转,高声大嚷:“苏太守,赶快叫大夫,最好的大夫,如果钦差大人有任何闪失,拿你是问。”
  苏太守不敢反驳,更不敢怠慢,心急火燎地派李县尉去叫大夫。
  没过多久,李国和几名衙役不管三七二十一,分别将城内六位大夫请到县衙,也不问他们是不是名医,只要能想到的,只要是大夫,全带来了。其实,小小县医能为堂堂钦差大臣看病,是他们一生的荣耀啊!
  六名大夫轮流为钦差大人号脉诊断,大家面面相觑,谁都不敢先表态。最后在苏太守的催促下,六人一致认为钦差大臣是疲劳过度所致,只要休息加营养,恢复几天就会好。
  疲劳过度?李能和苏太守惊疑不定,胡大人究竟做什么啦?怎么好端端睡得疲劳过度?难道是半夜上房累得吗?唉,疑点太多,想破脑袋也想不透。
  李能听说昨晚龙王亲自现身布雨之事,立刻转身抽了自己两嘴巴。他恨自己喝酒误事,没能亲眼见到龙王爷,然而他和苏太守都没把大雨和钦差大人联系在一起。任谁都不会想到,这场史无前例的倾盆大雨是胡大人干的。
  最让大家不明白的是,胡大人怎么会如此疲惫不堪?
  原来胡长生初次驭龙运水,就得心应手,哈哈,为己为民,特别是处在忘我的境界,感觉极度兴奋。他不知深浅,搬运如此大量的河水,用脱了力,以至疲劳过度,大病一场,在清平县衙好吃好喝,一连养了五天,才彻底恢复过来。
  在此期间,老百姓纷纷到县衙探望钦差大臣,啊,胡大人为民除害,感天动地,还以皇家至尊的身份感动了玉皇大帝,于是玉皇大帝派龙王爷亲自现身布雨,化解了清平县的旱灾,如此大恩大德,老百姓永世难忘啊。
  胡长生经过最近几个月的磨练,特别是经过这场运水济灾,性情变化极大,变得越来越沉稳、越来越平和了。有道是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他不再像过去那样自作聪明了。


第14回 岳山书院遇鸿儒 多情忘形惹双姝
  连日来,苏太守殷勤地陪伴在钦差大臣的病榻前,多次魂不守舍地描述那夜惊心动魄的场面,巨龙活灵活现地行空布雨无论结果如何,他彻底认命了。
  李能深入民间,替胡大人考察民情,搜集到的好消息数不胜数。他将这些激动人心的情报转述给钦差大人,感觉爽极了。
  胡长生欣慰之余,又深感不安,想那亿万鱼虾在河水中无忧无虑、自然嬉戏,没招谁更没惹谁,一夜之间,竟然无缘无故惨遭杀害,唉,这些无辜生命有苦无处诉,简直是上千古奇冤。寻根溯源,都是自己造成的恶果。读书人,怎能行如此恶事?
  他前生不知屠杀了多少生灵,大至三味巨蟒,小至田鼠青蛙,除了杀人之外,从来不假思索,哪一样不是烤熟就吃?何曾有过忌讳?如今却大不一样,书读多了,各种礼仪多了,思想的束缚也越来越多。
  李书记官却思路畅通、笔下生辉。他将神龙布雨的经过密奏皇上,仿佛亲眼所见一般。这种天兆祥瑞非同寻常,正应验了当今皇上册封五方龙神,二十万百姓皆可作证,所以他理直气壮。李能还特意为钦差大臣涂脂抹粉一番,因为此事也隐含着自己的光彩,正所谓一荣俱荣,一损俱损。至于胡大人的异常表现,他反复考虑,不得不刻意隐瞒下来,这种连自己都说不清楚的怪事,可不敢胡乱猜测,必须继续深入观察了解才行。
  胡长生也写了一封情真意切的家书,向严父慈母报平安。
  半个月后,皇上派新蜀州太守走马上任,把苏怀远降为清平县令,原县令刘为民和巫波神汉当众处斩,此事轰动了蜀州全境。
  胡长生在第六天恢复如初,由于老百姓对钦差大臣热情有加,常来衙门前探视、嘘寒问暖,所以他不想在此招摇,没等圣旨下来,就和李能继续南行了。
  一路上,他始终为枉杀千万生灵闷闷不乐,所以行程极其缓慢。主仆二人时走时停,蹉跎岁月,一晃两月过去了,行路仍不过千里。
  李能察觉胡大人愁眉不展,不知他为何心事重重?想问又问不到点子上,只好旁敲侧击地劝慰,可是劝也劝不到点子上,唉,书记官看在眼里,急在心头,莫非三少爷被龙王吓着啦?否则何以一病至斯,郁郁寡欢?
  这一日,二人来到远近闻名的岳山。但见连绵起伏的山峦蔓延开去,四面八方郁郁葱葱,雄伟的岳山巍然屹立,在西湖碧水映衬下异常壮美。其实此山高不过九百丈,算不上大山。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岳山没有神仙,却有一座声名远播的千年书院,集聚着十几位当代鸿儒,培养出一批又一批饱学之士,有些曾在科考中大放异彩。岳山书院曾在战乱中两遭焚毁,又两次重建,成为天下三大书院之一。这座书院建在岳山南坡,俯瞰风光旖旎的西湖,可谓依山傍水,人杰地灵。
  胡长生和李能在山下驿站交存马匹,然后进店喝茶。
  小二见两位读书人进来,立刻热情招呼,一边提锡壶沏茶、一边陪笑道:“小的看二位客官骨骼清奇,想必是去书院研究学问的,小的虽然不才,却熟悉书院情况,愿意为客官介绍。”
  他久在客栈,深为自己沾染书卷气息而自豪。
  “多谢。”
  胡长生来到岳山,感觉这里生机勃勃,心里敞亮了不少。他鼓励小二说下去,这位小伙计蛮有趣儿,视读书人为贵客,有意炫耀本事,不过道听途说而己,怎么可能熟悉岳山书院?
  小二双手叠于腹前,卖弄道:“二位客官,岳山书院占地八百亩,在全国首屈一指,有学田两千亩,藏书十万,学子两千,教授过百,一个个博学多才、满腹经纶,书院有先圣殿、藏书楼讲堂三百余间,绝对称得上天下第一”
  胡长生频频点头,起身说了声“不错”挥手示意李能打赏,然后踱出后门。
  这座客栈建在西湖岸边,他一面欣赏美景,一面回望书院,心想岳山书院人才辈出,博学之士甚多,说不定能解开自己的心结。不过,凡事大多言过其实,不知此书院比之太学院如何?如果相差无几,就太令人失望了。
  李书记官赏了小伙计一块碎银,为今后的安逸打好基础,然后匆匆出来,站在胡长生身后鼓动道:“大人,您看沿湖绿荫环抱,山色葱茏,碧波荡漾,画桥烟柳逶迤于群山之间,如此大好风光,何不作诗一首?”
  “以后再说,先吃饭,尽早上山。”
  二人吃罢午饭,略事休息,走出客栈,步行到岳山脚下的文华街。仅仅一条长街,就让人充分体验到书院的魅力,两旁买卖笔墨纸砚的店铺鳞次栉比。
  胡长生拾级上山,周围奇花异草、清香四溢,松柏、银杏、枫香、樟树应有尽有,千年古树多达数十种,蓬蓬勃勃、参天而上,越发衬托出岳山书院的雅静气息。他越走越精神,李能也不住赞叹。二人驻足向山上眺望,映入眼帘的殿脊错落有致、相映成趣,整座书院应该分成讲学、藏书、祭祀、住宿几部分。
  一刻钟后,二人来到书院前,回首远望,山峦环绕、水碧山青,美不胜收。
  书院大门呈拱形,仅开一道侧门,两侧各有一联,当真是龙飞凤舞。
  近四旁惟中央,统泰华衡恒,四塞关河拱神岳。
  历九朝为都会,包伊洛瀍涧,三台风雨作高山。
  好大的气魄,胡长生观赏左右对联,忍不住抚掌赞叹。
  李能大步走进门房,拱手递上名贴,称有京城学子胡长生游历至此,请教治学精义。
  不多时,从影壁后面转出一位年轻学者,身穿长衫,气质文雅,目光飘逸,虽面带傲然之色,却不失风范礼数。只见他拱手含笑:“原来是京城学者,幸会幸会,学生杨瑞安请教。”
  一面说,一面把主仆二人让进第一排的迎客厅。
  胡长生知道杨瑞安自称学生,但肯定不是学生,难道是讲书?如此年纪轻轻就登堂讲学,很了不起啊。他坦然坐下,李能站在身后,看书童上茶。
  双方客套己毕,杨瑞安端详京城学子胡长生,猜测他八成是故作风雅的贵公子。
  胡长生明白了,原来杨瑞安任掌书一职,这也很不简单。
  杨瑞安目光转向悬挂的一幅书法,上写“闲人免进贤人进”他做了一个请的手势,含笑道:“不好意思,这是书院亘古不变的规矩,请胡公子对联。”
  李能看得清楚,略一思索,立刻上前两步,拱手笑道:“区区小事,何足挂齿?李某不才,还能应付,我替公子代劳吧。”
  杨瑞安愕然,吃惊地看了一眼胡公子,又望着神气活现的李能。心想这位家人居然轻狂至斯,主人在此,他竟敢随意出头,哼,不知深浅的家伙,且看他如何代劳。
  李能走到案前,伸手拿起毛笔,蘸墨挥毫,片刻功夫写好下联,后退一步,请杨瑞安过目。
  胡长生看书记官笔法走势,己知其意,不禁点头微笑。
  杨瑞安走过去,轻声念道:“盗者莫来道者来。啊,好对,没想到公子的家人满腹学问,失敬失敬。既然如此,请胡公子出一上联,由学生应对。”
  他见京城学子比自己年轻,嘴上表示尊敬,心里并没重视。
  胡长生心想如此礼尚往来,合情合理,很公平。他潇洒起身道:“请杨兄指教。”
  然后提笔写出上联:游西湖,提锡壶,锡壶落西湖,惜乎锡壶。
  杨瑞安见此上联,一时面红过耳,额上涔涔汗出。他强自镇静,在屋里来回踱步,一连绕了十圈,最后不得不停住脚步,尴尬道:“这个学生对不出,不好意思,公子稍坐片刻,学生马上回来,失礼之处,请胡公子包涵。”
  说完,快步走了出去。
  “好联啊,大人,您真乃天下第一奇才也。”
  李能不失时机地恭维,摇头晃脑道:“游西湖,提锡壶,锡壶落西湖,惜乎锡壶,绝妙无比的上联啊。”
  胡长生淡然一笑,不置可否。等了一会儿,仍不见杨瑞安回来,他不急不燥,兀自悠闲喝茶。
  李能在屋里来回走动,搜索枯肠,竭力想把下联对出来,打算借机显示自己的才华,可是想了半天,无论如何办不到。他起初抓耳挠腮,后来愁眉不展,最后破罐子破摔,竟然幸灾乐祸起来。只见他搓了搓手,嘿嘿笑道:“大人,这样前所未有的妙联,下官相信任何人都对不出来,这回岳山书院该热闹啦。”
  胡长生打量案上的笔墨纸砚,感觉非常亲切,左右闲着无事,他起身走到桌前,提笔写下四个字:“岳山书院”笔法遒劲,气势磅礴。之后略一思索,又挥笔写两条竖幅:衔远山含西湖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送夕阳迎素月当夏秋之交草木际天。
  李能连声喝彩。胡大人才华横溢,天下无双啊!
  正在这时,杨瑞安领着一位三十岁温文尔雅的白面书生进来。一进门先介绍:“这位是京城来的胡公子,这位是我师兄王朝海讲书。”
  王朝海文质彬彬、雍容雅步上前行礼道:“胡公子通才练识、卓而不群,学生佩服之至。”
  他一眼瞥见桌上墨迹未干,当即过去浏览一遍,情不自禁道:“胡公子,这幅字是为书院题写吗?太好啦,请公子随我来,朱教授有请。”
  说着,他双手捧着桌上的宣纸,当先走出客厅。
  胡长生含笑道:“有劳两位学长。”
  杨瑞安伸手示意,恭敬道:“胡公子请。”
  胡长生见杨瑞安和颜悦色、谦恭有礼,心想他年纪轻轻,居然知耻立改、宠辱不惊,此人大有潜力,前途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