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风流探花帅承瀛 >

第3部分

风流探花帅承瀛-第3部分

小说: 风流探花帅承瀛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年八、九月间,李白经宣慰大使崔涣和御史中丞宋若思的审问,认为罪轻可赦,释放出狱,但肃宗的中央政权还是叛处李白长期流放夜郎。李白就是在一峰独秀的蔡山脚下的浔阳(黄梅县旧治)江畔开始流放生活的,他和内弟依依惜别,要内弟向妻子转达他的苦衷,由于他的遭遇而连累妻子,他一直深感不安和歉疚。李白望着长江排天的浊浪,从他自已的境遇想到屈原当年的被放逐,这种历史的悲剧何其相似,何等凄楚啊!
(三)
离开浔阳(黄梅县)的第二年,李白沿长江西行,向流放地夜郎走去。到了夔州的白帝城时,碰到大赦,李白也在被赦之列,得以释放,这真是绝处逢生。到达江陵后,诗人心中热情的火苗一下子点着了,诗句从口中奔涌而出:“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这就是脍灸人口的千古绝唱《早发白帝城》。李白很快回到了浔阳(黄梅县),又登上了蔡山,尔后返回南昌家中。
这是李白最后一次到蔡山,虽然已是迟暮之年,贫病交加,但他豪放不羁的精神,横空飘逸的才气仍然不减当年,真是难能可贵!谁能相信,本文一开始介绍的那首《江心寺》诗,就是刚刚摆脱缧绁之苦这次登山时所作。蔡山诗圣地,诗人爱蔡山。尽管个人的遭遇是那样不幸,但一看到他所钟爱的名山秀水,又放声高唱起来!
这次李白在蔡山时间不长,但写了几首著名的诗篇。比如《赠蔡山人》:
我本不弃世,世人自弃我。
一乘无倪舟,八级纵远拖。
燕客期跃马,唐生安敢讥。
采珠易惊龙,大道可暗归。
故山松月明,遐尔玩清辉。
这首诗景象开阔,气势磅礴,一直为人们所喜爱。
“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作为把“寻仙”和放情山水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李白,对蔡山怀有特殊的感情,因为在佛教盛行的唐朝,浔阳(黄梅县)境内几呼寺庙林立,禅宗四祖寺、五祖寺名动京师。据《黄梅县志》记载,唐朝有名的“口蜜腹剑”的奸相李林甫的女儿李腾空,就曾在蔡山求仙访道,“居江心寺之北”,李白也将此定为避居之地,也许和这一点多少有点关系吧。“相门女”遁世出家,这在唐朝并不稀奇,李白妻子宗氏也是“相门女”,同样醉心于道教,曾几次偕同李白到蔡山朝圣,直到李白长流夜郎,获释归家之后,宗氏还专门前往蔡山去烧拜佛,大概是祈祷上苍保佑李白不要再受劫难了。李白的《送内赴蔡山寻仙》写道:“慕君相门女,学道爱神仙。素手掬青霭,罗衣曳紫烟。一往屏门叠,乘鸾着玉鞭”,记叙的就是这件事。
李白自己对隐居蔡山“餐露嗽瑶泉”的那段生活常在心头怀念,在他晚年还希望再度上山隐居:“且谐宿所好,永愿辞人间”,不过,这个愿望最终并未实现。当然,我们可以看到,他“将不可求之事求之”的真实目的,是借以挥斥“人生在世不称意”的幽愤,是要永远辞去那个“使我不得开心颜”的人间,只是把虚无缥缈的神仙天界当作没有权贵的世界来追求罢了。
李白从蔡山回到家后,安史之乱尚未平息,战乱频仍,李白纵目河山,心绪焦急,“中夜四五叹,常为大国忧”。他还不顾六十二岁的高龄,参加唐太尉李光弼平定叛乱的东征,但在半途因病踅回来了,第二年便病逝于当涂。
是的,李白到了晚年直至离开人世之前,他的爱国热情还象人们在蔡山江心禅寺门前看到的那颗千年晋梅那样,怒放着,蓬勃地怒放着!
 
   寻访帅承瀛足迹之四 '本章字数:1101 最新更新时间:2008…02…11 21:09:07。0'
 
 药典载名  挪园传奇
…李时珍与黄梅县紫云山
                      詹  玮

在中国医药发展的悠久历史上,有这样夺目的一页:李时珍用二十七年辛勤劳动编纂完成了长篇巨著《本草纲目》。二十七度的春播秋收,他身背药筐,肩扛药锄,不畏山高路远,不顾酷暑严寒,跋山涉水,治病采药,终于把一部博大精深的药物典籍献给了人类。
李时珍久闻黄梅县北部紫云山的盛名,早就向往着叩开它的大门,探寻它的宝藏。
李时珍带着学生庞宪和儿子建元,从家乡蕲州出发,徒步来到了邻县黄梅县紫云山。老祖寺、虎引洞、紫云泉、万堡寨、擎天松、望郎石、陆羽石、温泉等处都留下了他跋涉的足迹和劳动的汗水。通过实地考察,《本草纲目》比较详细地记载了十多种与紫云山有关的药典,如瑞香、温汤(即温泉)、云母、菩萨石、石炭、阳起石、石耳、马鞭草、菖蒲、竹笋、金鱼等。寻找药物,区别药性,本当是一项细致严谨的工作,但是,紫云山的几种药物却偏偏和五光十色的神话传说有关,也许李时珍当年同样听到了这些故事,这位独好医书、沉醉事业的药物学家可能在繁忙之中也曾感受到了一点儿轻松吧。
李时珍和庞宪、建元一连几天,出入千年古刹老祖寺采集草药。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记载的瑞香,就生长在这个山谷里。
瑞香是一种常绿的小灌木,俗称“风流树”、“夺香花”、“睡香花”。关于“睡香”的来由,则出于一个动人的传说。
相传在遥远的年代,老祖寺住着一个千岁高龄印度籍宝掌和尚,他喜欢在大石岩下睡觉,梦中常常闻到异香扑鼻,竟使得他惊醒爬起来寻找,终于发现了这种花。于是,他就把这种花取名为“睡香”。从这以后,“睡香”即为人们所注意,从野生作物变为栽培作物,并赋予瑞祥征兆之意,故名为瑞香。有的诗人曾为它写下了这样的诗句:“曾向紫云睡里闻,香风占断世间春。窥花莫扑枝头蝶,惊觉南窗午梦人”。
李时珍和庞宪、建元一起,白天或去采药,或去走访药工、土医以及当地居民,晚上制作标本,整理资料。如此日复一日,为了实践医家“布医济世”的格言,他们从未中断过紧张和繁杂的工作。
另外,石耳和石鸡、石鱼,都是黄梅县紫云山的特产,被称为紫云山的“三石”。石耳与黑木耳同科,是一种野生的肢菌植物,它不仅是味道鲜美的佳肴,而且是十分名贵的药物;石鱼就是现在紫云山泉中的“龙鱼”,在《本草纲目》赤鳞鱼一栏中有这样的记载:“肉'气味'甘,卤咸平无毒”。“'主治'久痢。”此外,还有一个附方。石鸡,牛蛙科,是黄梅北部山区的一道美味佳肴;据说是国家野生保护动物,有“活化石”之称。紫云山的一草一木、一鱼一蟹都成了李时珍研究的对象,并使它们为人类作出各自的贡献。
 
   寻访帅承瀛足迹之五 '本章字数:1015 最新更新时间:2008…02…11 21:14:23。0'
 
 游黄梅北山宝相寺
            文/詹玮
            QQ空间:329362217
 
倘不是身临其境,亲眼目睹,我怎么也不会相信,在黄梅北部山区的古角山森林公园的北山风景区,竟会有宝相寺寺奇观。
 
日前,友人相邀同游古角湖畔宝相寺。我笑笑,宝相寺为无迹祖师道场,宝相寺以山西恒山的为绝,除外云南、河北等地还有几座,而华中江北未尝听说有宝相寺,莫非好事者粗制滥造?“不,绝不。”友人一脸的真诚。
 
挡不住的诱惑,禁不住好奇,我随友人来到大别山南的黄梅县。踏上古角山,登高百十步,便见一条石板古道在迎接游人。随着导游小姐徐徐上行,前方云雾缭绕、青山葱茏中隐隐闪露出一排排红中微紫的建筑来;渐渐地,这些飞檐翘角又呈现出一半倚山而建、一半悬空而筑的雄伟气势。“友人没有骗我。”尚未睹全貌,我即扪心自答,呢喃有声。
 
上得山来,沿着悬崖峭壁中开凿出的栈道、狭径、长廊,我们来到宝相寺。在一间间亭台楼榭的逶透衔连中,宝相寺顿显主体建筑的规模,没有池水塘波的映衬,只有山风松涛的作伴,宝相寺更显挺拔伟岸。宽敞的宝相寺里,从左至右依次矗立、端坐着孔子、太上老君、释迦牟尼、吕洞宾的金色塑像。游人们络绎到此,或顶礼膜拜,或举首瞻仰,或驻足欣赏。从游客们流露出的满足神情;我知道;人们在这里了解宗教的知识,获取文化的薰陶,得到艺术的享受。
 
宝相寺开山于唐代长庆年间,距今有有1000余年的历史。北山有三大建筑寺群。除了宝相寺,还有地藏王大殿、天香阁。前者供奉地藏王,在后者处,可看到国内罕见的正反两面都是笑容的巨大的弥勒佛。
 
徜徉、攀登、穿行于地藏王大殿、天香阁,但见这两处建筑的风格跟宝相寺一模一样。寺之殿堂楼阁亭台廊榭,无论巍峨、小巧,均开凿于峭壁上,镂建在岩体中。目睹这些,我不由叹为观止,赞佩建设者的巧夺天工。
 
宝相寺不仅人文景观壮美卓绝,自然景观也瑰丽多姿。这里山高林密,溪清水澈,环境清幽。在宝相寺主峰旁的峡谷中,我们看到一道白练自上而下垂落,形成跌宕飞泻的三折瀑布,汇成潺潺流淌的长谷溪流,十分秀美,十分壮观。
 
而北山主峰古角峰更令人叫绝。从侧面看,险峻挺拔的古角峰酷似一尊天然石佛,五官惟妙惟肖。导游告诉我,这是迄今为止我国发现的最大天然立佛。
 
在黄梅古角湖畔就能欣赏到鬼斧神工的大自然杰作,能领略到巧夺天工的宝相寺,真是不虚此行。 

 
   寻访帅承瀛足迹之六 '本章字数:910 最新更新时间:2008…02…11 21:19:06。0'
 
 黄梅戏祖邢秀娘故里行
 
                                  文/詹玮
                                 QQ空间:329362217
 
从江城武汉沿长江东下,经鄂城,过黄石,驱车前行约150公里,即到达我国16世纪伟大的黄梅戏艺术家邢秀娘'1744?1811'的故乡…黄梅县孔垅镇。
 
人文荟萃的黄梅,享有“黄梅戏故乡”、“天下祖庭”、〃废名故乡〃;〃岳家拳故乡〃;〃挑花故乡〃;“诗词之乡”、“楹联之乡”等美誉。文学大师废名、公安派诗人喻文鳌、佛学哲学大师汤用彤、电影艺术家石联星;矿业之父王季良等520余名享誉海内外的专家学者,都诞生于这块钟灵毓秀的地方。而从这块土地上走出的一代戏祖邢秀娘,更使黄梅人民数百年来引以为自豪与骄傲。
 
而今,在邢秀娘故里…孔垅镇,邢秀娘故居整修一新。邢秀娘故居坐落在孔垅古镇东北邢圩村邢大墩,故居是两间土砖屋,里面陈列着邢秀娘青少年时的木床外,还有演戏用的戏装以及手抄剧本。与她故居隔塘相望的是邢秀娘墓,虽经数百年之久,古墓保存完好,墓碑文字迹清晰。墓地周围,松柏长青,一棵梅树清香四溢,生机盎然。
 
墓地西侧,拟建明清建筑风格的邢秀娘纪念馆。拟陈列邢秀娘使用过的木床、连厢、道情筒、戏装和剧本以及建国后黄梅戏有关史料。
 
漫步孔垅古镇,这里有闻名遐迩的大戏台…万年台,每逢节会,这里好戏连台,海内外游客慕名前观光和商贸洽谈,为当地的两个文明建设带来了活力和生机。
 
一代戏宗邢秀娘为黄梅戏唱响京城作出了重大贡献,乾隆皇帝御赐“采茶名伶”金匾,已广为世人所知。在戏宗故里,人们可随时听到有关邢秀娘的生平故事。
 
清康熙年间'1744年',邢秀娘出生于孔垅镇一个普通农民家庭。小时候跟兄嫂学唱采茶戏,出嫁后,因夫亡以回到娘家与兄嫂生活,农闲时搭班唱戏,工小旦。她戏路很广。道光初年,因孔垅又遭水灾,流浪到江西、安徽一些地方传艺、唱采茶戏。历经磨难,后辗转到京城,乾隆皇帝看了邢秀娘的戏后,被其婉转动听的曲调和生动的表演艺术所感动,御赐“采茶名伶”金匾。

 
   寻访帅承瀛足迹之七 '本章字数:2004 最新更新时间:2008…02…11 21:20:59。0'
 
 黄梅山随笔
 
                       文/詹玮
                       QQ空间:329362217
 
久闻黄梅山,乃鄂东名山之一,与友人乘车至山脚,驻足观之,黄梅山呈东南至西北走向,绵延数里,横跨黄梅、武穴两县市,如一巨龙横亘天际,云遮雾罩,青黝黝,朦朦胧,恍如神仙境界,雄奇、壮丽、神秘,仿佛喷出一股震慑心魄的超自然力量,心中升起一种对大自然的神秘之美的惊羡。
 
稍停之后,车子顺着新修的简易公路,向山顶爬去,约半小时便到达山门,下车徒步入内。
 
行约里余,便到达殿宇区,山坡上散落着许多高低大小不一的殿宇,其间有小径和石阶相连,香烟缭绕,木鱼声声,钟馨相闻,游客络绎,看上去颇有生气。
 
不觉行至一殿前,猛一抬头,门楣上竟将“佛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