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最后的叹息 >

第26部分

最后的叹息-第26部分

小说: 最后的叹息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公公,还不快给是皇上跪下!’’
    两个小太监跪在地上直磕头, “皇上,是奴才,“不懂的东西’光绪手一挥,”权当看在太后六十庆典面上罢了!
    两个小太监的心松了下来,
    “喳!奴才,喳一声就算了?”他忽觉没想光绪反倒又发起了脾气,自己的肚子,这才记起今儿一早吃汤圆的!
    表急急地说:传御膳房……
    一个小太监立马脖子一昂, ’传御膳!,喊出来,、太监侧头听听也纳闷,竟没听见一声声的“传御膳房”递出去,理味到是因了太后过大寿的缘故。便机灵地一下子从地上蹦起来。奔了御膳房光堵返身踱进了养心殿,剩下的那小、太监,已是立即把一杯新切的茶送了上来。
    翁同酥却是在身后说, ’老臣请舌宰了 光绪一把抓住了翁同酥的手说:师傅与朕一同进膳。 翁同酥推辞一番 终于还是坐下来直说皇恩浩荡了!
    光绪此刻的心情比较的自在!
    
    ☆、第三十章  国耻马关
    第三十章 国耻马关
    
    握朝廷大权的主和派人物慈禧太后和李鸿章,从战争一开始就不打算使主张求和的慈禧太后那拉氏战争继续下去。
    平壤战役和黄海战役相继失败后,1894年9月底,慈禧太后重新起用1884年被她罢黜的恭亲王奕欣主持总理衙门。
    奕欣原先就主张对外国屈服,10月初,奕欣亲自出面,请求联合和沙俄共同调停甲午战争。
    由于每 ,德 ,沙俄三国各有各的打算,加上东洋人的拒绝,英格兰于10月6日提出的调停建议没有获得任何结果。
    1894年11月初,倭寇侵入辽东,将战火烧入大清国关内。
    清廷十分恐慌其“龙兴之地”遭到兵燹之灾,又转请每 利 坚驻华公使田贝出面调停。
    这时,每,国政府认为对清政府进行讹诈的时机已到,表示愿意居间 “调停”。
    由于急于求和,李鸿章在恭亲王同意下派遣了一个德意志人,即担任天津税务司的德璀琳作为自己的代表到东洋人去探商议和的条件。但德璀琳到了东洋人后,东洋人人拒绝和他谈判,同时日,本又通过每,国人要求清政府派出 “具有正式资格的全权委员”。
    东洋鬼子虽然在战场上连战连捷,但毕竟国力有限,战争带来的巨大消耗进一步加重了日 本国普通人民的负担,自1894年底以来,东洋人不少地方都爆发了农民暴动,社会动荡不安。
    而且东洋人首相伊藤博文亦很重视西方国家的态度,“他清楚西方列强的骨子里并不欢迎东洋人的崛起,妒忌东洋人在清国分食西方人的利益”。
    此外,伊藤明确反对军部大本营的直捣北平紫禁城的“直隶平原作战计划”
    ,他认为如果这样做,清政府将会失去合法政府作为勒索对象,从而招致各国干涉,而且在天寒地冻的渤海上进行运输也很困难,他在1894年12月4日建议先攻取威海卫和台湾,作为将来和谈的筹码,如果“待春暖时清廷犹踌躇而无向我请降之意”,则再进攻北京也不迟。
    天皇采纳了伊藤的建议,稍早前还按伊藤的意思召回了正在辽东战场准备攻打山海关的山县有朋。这表明到1894年末的倭寇政府不再单方面追求军事胜利,而是企图从对清和谈中捞取更大的利益。
    此时清朝方面求和的欲望则更加强烈。
    当时旅顺已失守,慈禧太后害怕东洋鬼子进犯京津,便不顾光绪皇帝等人的反对,先指使奕欣委托田贝秘密向日本疏通,后于1895年1月14日正式派户部侍郎张荫桓、湖南巡抚邵友濂为全权大臣。
    并聘每国国务卿科士达为顾问,赴日求和。当时东洋鬼子正在猛攻威海卫,由于军事上的胜利,东洋鬼子的侵略胃口非常大,气焰极为嚣张,它觉得使清政府无条件投降的机会还未到来,因此借口“全权不足”,在广岛将清政府的这两位求和代表侮辱一番,驱逐回国。同时,东洋鬼子首相伊藤博文于1895年2月2日在驱逐张、邵二人时,通过清廷代表团中的伍廷芳向清政府提出了和谈的要求,并指名要恭亲王或李鸿章充当全权代表。1895年2月17日,即东洋鬼子攻陷刘公岛、北洋水师全军覆灭的当天,东洋人又通过每国人向清政府提出,必须以割地、赔款为 “议和”条件,否则就无需派代表前往日。
    之前清政府已求和三次,其中两次派使被拒,这时清政府十分害怕战争继续下去,为了求得停战,决心不惜任何代价。慈禧太后在得知日,的要求后立刻召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李鸿章入京,任命他为全权代表赴日议和。李鸿章入京以后,慈禧太后又称病不出,让光绪皇帝负责接见。
    在1895年2月22日的朝会中,光绪帝让李鸿章与众臣议论媾和之事,李鸿章坚决反对割地,翁同龢主张倘若可以回避割地,即便巨额战费赔偿,也可以忍辱负重。大臣孙毓汶、徐用仪认为当前形势急迫,若回避日,割地条件,和平交涉将无法继续。文廷式还主张效仿俄国沙皇亚历山大一世迁都最终战胜拿破仑的故事,要求迁都再战,但很快被否决。李鸿章声称:“割地则不行,议不成则归耳!”其后李鸿章又拜会各国公使,乞求干涉,但均无结果。李鸿章见割地已成定局,便于3月2日就割地一事上奏皇帝,要求“面谕训诲”,非要从光绪帝口中得到明确的割地的授权不可。光绪帝无奈,只好表示可以授予李鸿章“以商让土地之权”。于是在1895年3月13日,李鸿章以头等全权大臣的名义,带着每,前任国务卿科士达为顾问,率100多名随员前往东洋人马关(今下关),与东洋人首相伊藤博文、外务大臣陆奥宗光进行谈判。1895年3月19日,李鸿章抵达东洋人马关,住在接引寺(古代为朝鲜通信使的住所)。3月20日双方在春帆楼(下关有名的东洋人料理旅馆,以烹调河豚闻名)会见,正式开启了和谈。
    中方参加谈判的有:头等全权大臣李鸿章、参议官李经芳(李鸿章养子)、参赞官罗丰禄、参赞官伍廷芳、参赞官马建忠、参赞官卢永铭、参赞官罗庚龄为翻译官。
    日方参加谈判的有:全权办理大臣伊藤博文、全权办理大臣陆奥宗光、内阁书记官长伊东巳代治、外务书记官井上胜之助、外务大臣秘书官中田敬义、外务省翻译官陆奥广吉、外务省翻译官楢原陈政。
    从1895年3月21日到24日清政府与日,双方进行了前三轮谈判。当时北洋水师虽全军覆灭,但是辽东战场争战方酣,而且日 军在谈判前的3月16日成立了所谓“征清大都督府”,以参谋总长小松彰仁亲王为大都督,准备进驻旅顺,直捣北平。
    指挥“直隶平原作战”。
    所以李鸿章要求议和之前先行停战,日方提出包括占领天津等地在内的四项苛刻条件,迫使李鸿章暂时撤回停战要求。李鸿章遂问及条款,日方决定在下一轮谈判中出示条款。
    伊藤博文在第三轮谈判中透露割让台湾岛之事,李鸿章答以英国将会干涉,伊藤微笑说:“岂止台湾而已!不论贵国版图内之何地,我倘欲割取之,何国能出面拒绝?”总之,在前三轮谈判中,伊藤博文对李鸿章极尽羞辱之能事,而李鸿章则委曲求全,惟恐和议中梗。日方以酷苛的条件使清政府方面自动撤回了停战的提议,达成了不停战而和谈的目的。
    后期谈判
    3月24日第三轮谈判后,李鸿章回接引寺住所的途中突然遭倭寇人小山丰太郎枪击,造成李鸿章左眼下受伤。此次意外事件的发生使东洋人的谈判优势锐减,令倭政府极为狼狈,气急败坏,承认“由于此次凶变,帝国不得不立于甚为困难之地位,反之,清国却因此对各国得到最好的口实,清政府使者或将立即归国。
    而当其向各国哀诉时,各国将向彼表示同情,且难保不转而以其联合之压力抑制我方”。倭担心造成第三国干涉的借口,一方面由天皇、皇后亲遣医生和护士对李鸿章进行治疗并给予慰问,另一方面自动宣布承诺休战。
    李鸿章也没有像东洋人所担心的那样立即归国,而是继续谈判。3月30日,双方签订休战条约,休战期21天,休战范围限于奉天、直隶、山东各地。
    此时东洋鬼子已于3月23日袭占澎湖,造成威胁台湾之势,停战把这个地区除外,保持了倭在这里的军事压力。
    这一风波平息后,倭方代表以胜利者的姿态,继续进行威胁和讹诈。
    美国顾问科士达则想方设法怂恿李鸿章赶快接受条件,以便从中渔利。在1895年4月1日举行的第四轮谈判中,倭方提出十分苛刻的议和条款,要求中方在三到四日内答复,主要包括:确认朝鲜独立;
    清政府向倭赔偿军费库平银三亿两;
    清政府割让台湾岛及其附属岛屿、澎湖列岛、辽东半岛给倭;清政府向倭开放北京、沙市、重庆、苏州、杭州、湘潭和梧州七处通商口岸;长江、西江、吴淞江及运河等内河航行权范围;倭驻军地点及所需军费。
    李鸿章对倭的狮子大开口大为震惊,他一面奏报朝廷,一面对除“确认朝鲜独立”以外的条款进行逐条驳斥,并采取拖延战术。
    其后在倭的要求下,清廷改命李经方为全权大臣,随李鸿章一起议约。伊藤博文则在4月8日约见李经方,警告他一旦谈判破裂,“北京之安危亦有不忍言者”,要求尽快接受日方条件。
    4月9日,中方将条约修正案交予倭,修改内容主要是将赔款减为1亿两和缩小辽东半岛的割让范围。次日(4月10日)举行的第五轮谈判中,伊藤博文提出日方的最后修正案,其中对辽东半岛的割让范围适当收缩,赔款减为2亿两,通商口岸减为4处,这是东洋人根据西方国家的态度做出的一点让步,但仍十分苛刻。伊藤对李鸿章说:“中堂见我此次节略,但有允、不允两句话而已。”
    李鸿章问:“难道不准分辩?”伊藤博文回答:“只管辩论,但不能减少。” 此间,李鸿章每日给总理衙门发回大量电文报告会谈进展情况,往来的电报均被日方截获破译。伊藤由此完全掌握了清政府决意回避谈判破裂局面的底线,同时也意识到拖延谈判对东洋人不利,故采取了更加强硬的立场。
    而清廷则一直对东洋人提出的要求束手无策,几番折冲后看见事情已无回旋余地,遂于4月14日电谕李鸿章:““原冀争得一分有一分之益,如竟无可商改,即遵前旨,与之定约”。
    4月15日,清廷与倭双方举行最后一轮(第六轮)谈判,会谈从2时半延续到7时半,其间李鸿章苦苦哀求减轻勒索,但均遭拒绝。陆奥宗光对此记录道:“会见的时间虽长,散会时已到上灯时间,而其结果,他(李鸿章)惟有完全接受我方的要求。李鸿章自到马关以来,从来没有像今天会晤这样不惜费尽唇舌进行辩论的。
    他也许已经知道我方决意的主要部分不能变动,所以在本日的会谈中,只是在枝节问题上斤斤计较不已。例如最初要求从赔款二万万两中削减五千万两;看见达不到目的,又要求减少二千万两。甚至最后竟向伊藤全权哀求,以此少许之减额,赠作回国的旅费。
    此种举动,如从他的地位来说,不无失态,但可能是出于‘争得一分有一分之益’的意思。”1895年4月17日上午11时40分,李鸿章代表清政府与东洋人在马关春帆楼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其主要内容包括:清政府承认朝鲜独立;割让台湾岛及其附属岛屿、澎湖列岛与辽东半岛给东洋人;赔偿东洋人2亿两白银;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通商口岸;允许倭人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1895年5月8日,中日两国在芝罘(今山东烟台)交换两国皇帝的批准书,条约正式生效。
    按:《马关条约》包括《讲和条约》11款,《另约》3款,《议订专条》3款,以及《停战展期专条》2款。中文本称“清廷”,日文本称“清国”。
    大清帝国大皇帝陛下及大东洋人帝国大皇帝陛下为订立和约,俾两国及其臣民重修和平,共享幸福,且杜绝将来纷纭之端,大清帝国大皇帝陛下特简大清帝国钦差头等全权大臣太子太傅文华殿大学士北洋通商大臣直隶总督一等肃毅伯爵李鸿章、大清帝国钦差全权大臣二品顶戴前出使大臣李经方、大日帝国大皇帝陛下特简大东洋人帝国全权办理大臣内阁总理大臣从二位勋一等伯爵伊藤博文、大本帝国全权办理大臣外务大臣从二位勋一等子爵陆奥宗光为全权大臣,彼此校阅所奉谕旨,认明均属妥实无阙。会同议定各条款,开列于左:第一款
    清政府认明朝(鲜)国确为完全无缺之独立自主国。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