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魔法玄幻电子书 > 马铃薯高效栽培技术 >

第6部分

马铃薯高效栽培技术-第6部分

小说: 马铃薯高效栽培技术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苷9痰鞍字屎臀谻的合成要受到影响,数量明显减少。缺钼时花特别小,没有开放能力。

    生产1000千克鲜块茎,需纯钼0。3~0。5克。

    7。氯元素

    增加叶绿素,对光合作用有帮助。需用量非常少。一般不用特意补充。

    马铃薯生长过程中对中量元素和微量元素的吸收都较少,除特殊区域,一般情况下土壤和农家肥中自然含量就能满足其需要。但近年来由于栽培技术水平的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大大增加,产量带走的营养元素较多,加上马铃薯种植区域比较集中,轮作倒茬间隔时间不够,造成营养缺乏,是比较普遍的。而人们往往只注意补充大量元素,忽视了补充中量元素和微量元素。要想获得更高的产量,我们必须及时补充中、微量元素,以满足马铃薯生长所需的全面的营养元素。

    skbshge

四、对光照的要求() 
“万物生长靠太阳”,马铃薯也不例外。所以,光照也是马铃薯正常生长不可缺少的条件。有了阳光,叶片中的叶绿素才能进行光合作用,把吸收到体内的水分、肥料和二氧化碳等制造成可供植株生长、人畜也可以食用的营养物质。

    马铃薯是喜光作物。其植株的生长、形态结构的形成和产量的多少,与光照强度及日照时间的长短关系密切。马铃薯在幼苗期、发棵期和结薯期,都需要有较强的光照。只要有足够的强光照,并在其他条件能得到满足的情况下,马铃薯就会茎秆粗壮,枝叶茂密,容易开花结果,并且薯块结得大,产量高;而在弱光条件下,则只会得到相反的效果。比如,在树阴下种植的马铃薯,由于光照不足,就长得茎秆细瘦,节间很长,分枝少,叶片小而且稀,结薯小,产量低。对日照时间长短的要求,马铃薯植株在各生长期不一样。在发棵期喜欢长日照;在结薯期要求白天的光照强度要大,但光照时间要短一点,并最好有较长的夜间和较大的温差,这样才有利于结薯和养分的积累,使块茎个大,干物质多,产量高。我国马铃薯主产区的东北、西北地区,华北北部地区和西南山区,或者是海拔高,或者是纬度高,因阳光充足,光照强,温差大,这样的自然条件非常有利于马铃薯的生长。另外,光照对马铃薯幼芽有抑制作用,在光照充足的条件下幼芽生长很慢,又短又壮,颜色发紫。这样的幼芽,种到地里就能长出健壮的植株,有利于增产。人们把这种芽叫做“短壮芽”。

    可能有人会说,阳光是自然的,光照时间和强度都是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所以光照这个条件是人控制不了的。其实不然。虽然我们无法调节光源,却可以采取不同农艺措施,使阳光更好地发挥它的有利作用,避免它的不利影响。比如,根据不同品种的植株高矮、分枝多少、叶片大小和稀密程度等情况,调整种植的垄距和株距,使它们的密度合理,各植株间不相互拥挤,避免枝叶纵横重叠,使底部的叶片也能见到阳光,又能通风透气等,这样就可最大限度地保证叶片都能接受到强光的照射,从而有利于光合作用的进行和有机物的制造。再如,马铃薯同高秆作物间套种时,要充分考虑马铃薯需光的特别要求,合理安排间隔和带距,尽量减少共生时间,缩小遮光的影响,就能充分利用土地和阳光,达到提高产量和产值的目的。

    怎样才能做到种植密度合理,这与叶面积系数(也叫叶面积指数)有关。马铃薯的不同品种,植株高度、分枝多少,叶片大小、多少都不一样,所以单株叶面积都不相同,截获阳光进行光合作用能力也不一样。种植的群体,由于密度不同,叶面积也有异,所以只有按叶面积系数计算,才有一致的标准。什么是叶面积系数呢?就是单位面积内叶片面积的总和与单位面积的比值。用公式表示即:

    叶面积系数在最佳数值时,截获太阳能的百分率最高;净光合生产率最大;干物质的日积累量最多。依据科学家试验研究结果,马铃薯块茎膨大期、干物质积累期的叶面积系数为3。5~4。5时,太阳能截获量、光合生产率及日积累干物质数量都最好;但是叶面积指数不是越大越好,超过4。5反而降低产量,小于2也影响产量形成。

    合理的种植密度,也就是群体结构中有理想的叶面积系数。反过来说,要根据叶面积系数来确定合理的种植密度(每667米2

    株数)。确定某一地区某一品种的合理种植密度,首先应根据当地的条件确定所需的叶面积系数。水肥地力条件好叶面积系数可定低一点,在3。5~4。0;条件稍差点,则可定高一点,在4。0~4。5。之后用所种品种的单株叶面积参加计算(单株叶面积可在实践中调查积累接近准确的数据,也可利用前人提供的经验数据估算。一般早熟品种单株叶面积为0。3~0。5米2

    ,中晚熟品种单株叶面积为0。4~0。7米2

    )。确定好以上两个数值后就可按下列公式计算每667米2

    的播种密度了。

    例如,某种植大户在有大型喷灌条件下种植夏波蒂品种,叶面积系数确定为3。5、单株叶面积确定为0。7米2

    。

    如果种植在旱地上,叶面积系数确定为4,单株叶面积仍为0。7米2

    。

    另外,通过调整垄向可以更好地接受阳光,南北走向的垄比东西垄接受阳光好。据戴金城报道,采取作物定向立体集光的方法,使作物接受阳光直射、侧射、散射、反射4种光照,提升作物光能利用率,在不增加投资的情况下,可提升作物产量'具体方法见附录7定向行(带)农田设计'。

    skbshge

五、对土壤的要求() 
土壤是植物生长和发育的基地,不同的植物对土壤有不同的要求。马铃薯除了根系和地下茎长在土壤里,它的收获物——块茎也是在土壤里形成和长大的,所以它同土壤的关系比禾谷类作物与土壤的关系更为密切。土壤不仅给马铃薯提供了载体,使植株有了落脚扎根之地,同时也为植株提供了肥料、水分等制造有机营养的原料和氧气,使植株健壮成长,并为块茎膨大提供松软、使生长不受限制的环境。轻质壤土和沙壤土最适合马铃薯生长。这两种土壤疏松透气、富有营养,水分充足,并给块茎生长提供了优越舒适的生长条件。这种土壤还为农艺措施的实施,如中耕、培土、浇水、施肥等提供了方便。

    但是,也并不是没有这样的土壤就不能种植马铃薯。因为马铃薯的适应性比较强,同时还可以采取一些行之有效的措施。比如黏重的土壤,可以用高垄栽培的方法,垄大一些,注意排水,在中耕、培土、除草时要掌握住墒情,及时管理;沙性大的土壤易漏水漏肥,种植马铃薯时要增施农家肥并分期施化肥,注意保墒,同时深种深培等。

    马铃薯喜欢微酸性和中性土壤。据资料和专家提示以及马铃薯种植大户总结多年经验,认为土壤pH值在5~7。5种植马铃薯都能正常生长,最适合的pH值在5~7;pH值在5以下植株叶色变淡,早衰、减产;旱作条件pH值7。8以上不适宜种植马铃薯,特别不耐碱的品种会因幼芽扎不了根而不能生长或死亡。如果有大型喷浇设备,生育期间不断浇水淋溶,pH值8。2的土地还可以利用,但必须采取耕作措施,如播前起垄、种上垄,或施用石膏,增施酸性肥料,早期根外喷肥(叶面施肥),中后期仍以根外施肥为主等办法,但这样的地块创高产难度很大。

    注意,偏碱土壤种植马铃薯易发生放线菌造成的疮痂病,影响块茎质量。

    skbshge

一、种性退化现象() 
马铃薯连续种植几年后,常会出现植株矮化、丛生、长势衰退或叶片卷曲、皱缩、变脆、变色及出现黄绿相间的斑驳、环斑、条斑或叶脉黑褐色、坏死、叶片脱落,严重的全株枯死。它的块茎长得越来越小,有的块茎切开后薯肉上有褐色网纹,甚至坏死。特别是在马铃薯生长季节气温较高的地方,更容易出现这样的问题。而新从种薯生产部门调进的种薯,在第一年种植时则很少有这种现象出现。人们把马铃薯种植中自然出现的长势衰退、茎叶病态、产量质量降低的现象,叫做马铃薯种性退化现象。

    科学家多年研究的结果表明:马铃薯种性退化的主要原因,是多种传染性病毒病对马铃薯的侵染所造成的。这些病毒通过健康植株与带病植株茎叶的接触和摩擦,昆虫特别是蚜虫和跳甲的咬食,或刺吸病叶汁液后再咬食或刺吸健康植株叶片,就把病毒传给了健康植株。通过工具和人的衣物碰撞等也能传毒。健康植株受感染后,病毒会在植株体内繁殖,增加数量,并在体内活动,引起不同症状。病毒也会积累在块茎中,经过块茎的无性繁殖,世代传递,并且数量越积累越多,病毒种类也随之增加。所以,危害逐年加重,使马铃薯的种性丧失。这就是马铃薯种植时间越长、退化越严重、减产越多的原因。

    科学家发现,病毒病的发展与温度有关。温度低,病毒增殖慢,在马铃薯植株中发展也慢;温度高,病毒增殖快,在马铃薯植株中引起病状也快。这就是马铃薯在低纬度、低海拔、高温度的南方退化快,而在高纬度、高海拔、低温度的北方退化慢的原因。

    科学家还发现,使马铃薯受感染的病毒,在茄科植物和烟草等植物上也有,说明它的毒源是比较多的。但是,马铃薯体内感染的病毒,在幼龄部位也就是新芽或茎的尖端,含病毒量最少或者没有病毒。科学家依据这一原理,采取茎尖组织培养的生物技术,培养出马铃薯脱毒苗,扩繁成脱毒种薯在生产中使用,解决了马铃薯种性退化问题。即切取马铃薯茎尖生长点(长度只有0。2~0。3毫米),经过在培养基上培养成苗,再经过检测,确认不带病毒后成为脱毒苗;进行扩繁后成为脱毒种薯。这样的脱毒种薯就是健康的种薯,恢复了原品种的面貌,比退化的种薯增产30%~60%。目前这一技术在全世界得到普遍应用,我国也正在加大力度普及。

    据国际马铃薯中心(CIP)资深病理学家LuisF。Salazar博士所著《马铃薯病毒及其防治》书中介绍,按植物病毒组分类有以马铃薯卷叶病毒(PLRV)为代表的黄症病毒组、以重花叶病毒(PVY)和轻花叶病毒(PVA)为代表的马铃薯Y病毒组、以普通花叶病毒(PVX)为代表的马铃薯X病毒组、以潜隐花叶病毒(PVS)和副皱缩花叶病毒(PVM)为代表的香石竹潜隐病毒组等19组病毒;还有纺锤块茎类病毒(PSTVd)为代表的类病毒、以类菌原体(MLo)为代表的植原体和以黄脉病为代表的尚未确定的病毒病,计22组。

    其中形成退化危害严重的病毒是卷叶病毒(PLRV)和重花叶病毒(PVY);其次是普通花叶病毒(PVX)、副皱缩花叶病毒(PVM)和轻花叶病毒(PVA)。还有类病毒(PSTVd)。

    所以,在马铃薯茎尖脱毒过程中,把上述几种病毒、类病毒脱掉,薯苗就能健康的正常生长,获得较高的产量。

    skbshge

二、品种混杂现象() 
在有自留种薯习惯的地方,连续使用几年后的种薯,在田间所长出的植株除了出现退化现象外,还常常出现不同于原品种的植株。它们长相不一样,高矮不一致,叶色不相同,花色各相异,分枝有多有少,成熟有先有后,薯形也不同,单株产量多少不一。从而导致马铃薯产量下降、品质不理想、商品率下降,产值降低。有人说这是“串花”即杂交所造成的,其实这是不确切的。因为“串花”只有进行有性繁殖才会出现,而马铃薯在生产上,是用块茎进行无性繁殖的,无性繁殖不会有“串花”的可能。田间品种混杂的主要原因是种薯的机械混杂。一般一个农户种植马铃薯都在两个品种以上,还常相邻种植,收获时虽分别收获,但稍一不注意,就会有小量掺混的可能。在贮藏过程中,混进几块不同品种的马铃薯也不可避免。翌年把它们种到地里,又不认真去杂,这样就越种越混,几年过后就成了混杂的品种了。

    要解决品种混杂问题,一是要定期选用种薯生产部门专门生产的种薯,更替旧种薯;二是自己留种时必须在有隔离条件的地块单独建立留种田,在生育期中认真去杂去劣去病株,方可保证种薯的纯度,使田间不出现品种混杂的现象。

    skbshge

三、块茎畸形现象() 
在收获马铃薯时,经常可以看到与正常块茎不一样的奇形怪状的薯块,比如有的薯块顶端或侧面长出1个小脑袋,有的呈哑铃状,有的在原块茎前端又长出1段匍匐茎,茎端又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