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都市言情电子书 > 大明奇女子 >

第66部分

大明奇女子-第66部分

小说: 大明奇女子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柳心一段时间没来,杂学院可变了样,人数居然暴涨到了八百人。

    原来杂学院的温室蔬菜和日产小物件在皇店一亮相,大小官员就眼红了。

    本来这杂学没人愿意学,可看见这些东西,大家明白了;这杂学院厉害呀!

    各家的子弟也不是都把四书五经学得那么好,以后也是要谋出路的,看杂学院能学到真东西,这下京城不少人家开始把孩子往通州送。

    另一方面这杂学院又是弄温室,又是做物件,还雇了周围不少人,在通州名声就传出去了,附近的孩子也送来不少。

    人太多,秦明武就让附近的孩子回家住,可以走读了,另外学院最近挣到了钱,就在食堂的伙食上加了分量,这下师生都高兴了,秦明武还和柳心商量要是以后再盈利就要给讲师发些薪酬,甚至给家庭贫困的孩子一些补助。

    这完全是后世学校的模式,柳心连连点头,对秦明武很是满意,想着以后更放心把杂学这块交给他了。

    秦明武今年才十七岁,算是柳心很得意的一个学生。

    柳心和明武说完学院的事,就把秦良玉的情况一说,看明武有什么安排意见。

    柳心来这的目的就是和明武商量下,看看应该拿多少种子,选派谁去?

    谁知柳心刚把情况说完,秦明武从椅子上一下子站起来,表示自己想去。

    看柳心诧异,明武郑重地说:“淑人,我们秦家已经是登州一等一的人家,在登州没有太大的发展,我才想到京城来,现在京城的杂学院已经办起来,而且这还有我们秦家这么多人在,完全能够支撑了。有机会到四川那儿闯一闯,把杂学院在四川办起来,我们就能和白杆军攀上交情,秦富大叔说的对,咱手里要有兵啊!登州咱有戚家军,我去四川再联系上白杆军,以后咱秦家在大明朝就有了依靠。”

    秦明武这段话让柳心震惊了,在柳心的心目中,明武还是个孩子,当年很腼腆的小小少年,因为学得好,柳心偶尔给他加点小灶,后来柳心天天事多,也没空关注族学的事了,没想到仅仅三四年,不经意间自己的学生已经成长到这个程度,不但可以把学院打理的井井有条,而且还能和自己侃侃而谈,满腹雄心壮志,要去闯一闯了。

    柳心虽然被明武的话打动,有心想让他去,可看看这个才十七岁有些青涩的大孩子,还是犹豫了。

    柳心不得不给他泼泼冷水:“明武,你可能不知道,四川那环境很苦,没听说过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吗,听说四川和云南边境还有什么瘴气,你在京城去四川,光路上就得走两三个月,要是再把玉米和番薯推广了,还不得三四年才能回来,现在兵荒马乱的,你可要好好考虑?”

    秦明武听完柳心的话,沉思了一小会儿,抬起头朝柳心笑了:“淑人,我们秦家本来就是秦家岗普通百姓人家,填饱肚子都难,现在已经出了好几个朝廷命官,这都是皇上的恩典,我们应该忠心报国才对。秦良玉老将军六十来岁,她自己的白杆军明明有饭吃,可为了当地百姓,还几千里奔波到京城求取种子,我还不到二十岁,又有什么去不得的。”

    秦明武这段话给柳心都说得惭愧了,仿佛自己是那小心眼儿的人。

    柳心对四川之行有着担心,但更多的是欣慰,当即就拍板让秦明武进川。

    接下来,柳心和明武两人统计下要带多少种子。

    徐家这个农庄是去年赏给徐光启,中等规模,有一千二百亩地。到现在种了三茬番薯,零星掺杂了几十亩马铃薯,一亩地的番薯产量是三千多斤,整个算下来有一千多万斤,不过看着数量多,可通州用了一些做种薯,大部分给了朝廷,现在手里只有三十多万斤,还得留够农庄用的,能拿出来的就不太多了。但是四川到京师这么远,路上还会坏掉一些,也不能拿的太少。

    两人细细算过,最后打算拉去一万斤番薯,到那儿怎么也能剩个几千斤,如果剩一半应该也能够种百亩地的。番薯这玩意一年能种两茬,要是一茬能种上百亩,两年就能普及开。

    玉米种子农庄这儿还有存货,即使没有也没关系,因玉米推广的早,在通州一带已经不是啥稀罕物,种子很好弄,柳心就放心地安排了两千斤玉米种子,因为玉米种子比较出数,一亩地用不了几斤,这两千斤也能种上几百亩。

    马铃薯的种子实在是不多,而且还要在通州做推广,最后俩人商量匀出了五百斤。

    安排好事情,柳心回去给秦良玉报信,明武留在杂学院安排以后的教学管理问题,再把种子单独分出来。

    第二天一大早秦良玉来到秦宅,不一会秦明武带着四个人从通州赶回来了,这四个人都是秦家子弟,听说明武要入川,也都想去助明武一臂之力,就跟着明武一起回来了。

    秦良玉看见送给自己这么多种子,还有五个秦家子弟随行,感动的热泪盈眶,从腰间解下随身佩剑递给柳心:“淑人大恩,秦良玉无以为报,这是老身佩戴多年的宝剑,虽然说不上削铁如泥,但也很是锋利,请淑人收好,日后但又能用到白杆军的地方,老身定当从命。”

    柳心也郑重和秦良玉说:“秦老将军,有人说我是第二个秦良玉,我心下汗颜,和老将军一比,我还是肤浅的很,把这些种子带去,希望能造福秦老将军的乡里,也算晚辈对您的一点敬意。”

    “哦,还有人说你是第二个秦良玉,你可比我强多了,我就知道打打杀杀,虽然打了几次胜仗,但是和你这救苦救难的活菩萨相比,我可是不如你,我倒宁愿说,我是第二个柳心呢。”

    哈哈哈哈,两个人同时大笑,相互又报了抱拳。

    秦良玉回去安排车辆尽快出发。柳心赶紧给这五人打理行装,又拿了些银两,让他们随身带着。

    这是柳心多少年的经验,手里没钱不行,穷家富路,千里迢迢得多些银子傍身。

    秦良玉是个大大的忠臣,明明在崇祯那儿没讨到种子,还是柳心帮的忙,但她还是赶紧到皇宫给崇祯上折子,说柳淑人给自己调配了一万多斤种子要送去四川,同时杂学院秦明武等五人要跟去四川帮助种植,请皇上恩准。

    崇祯是一个心理很复杂的人,他对柳心真的说不上好,即使柳心种植了番薯,而且他的儿子秦明远还救了太子,当了太子的伴读,甚至现在柳心还给太子和皇后挣点银子花花,但在崇祯的心中,柳心还是一个不让他喜欢的角色,目前只能是勉勉强强,不难为她而已。

    如果这次是柳心上的奏折,崇祯就会眼眉跳一跳,想象柳心是不是耍什么新花招,是不是有什么阴谋论,可秦良玉不一样,秦良玉是六十岁的老太太,而且有过崇祯三年解京城之危的壮举,崇祯从内心深处是敬服他的,秦老将军到京递了求取种子的奏章,崇祯脸上是有些冒汗的,因为秦良玉千里迢迢到京师只是求点种子,于情于理都应该给,可种子真是不足,这几天他正在伤脑筋从哪里能余出几百斤给秦良玉。

    今天,崇祯帝看到秦良玉的请示奏章,原来通州杂学院给安排了种子,而且还要派人去,让自己批准。

    看来秦良玉的问题解决了,崇祯这颗心也放到肚子里。顿时对自愿跟着上四川送种子的杂学院五个人有了好感,同时也自动地把柳心对这事出的力过滤掉。

    崇祯一琢磨杂学院是徐光启的产业,这五个是自己老师那儿的人,不免心里挺高兴。于是一激动就下了一道圣旨,对应秦良玉奏折上写的秦明武等五人,崇祯大笔一挥,给秦明武一个正七品四川农学使的官衔,其他四个是正八品石柱农学使,让他们奉旨去四川帮助种植。

    秦良玉接到圣旨通知了明武几人,五个人又去皇宫谢了恩。

    有了圣旨就好办了,说明皇上对四川重视,对白杆军重视,秦明武五个人更是有了意外之喜,因为本来只是一腔情愿去四川支农,可现在一下子有了官身,虽然这七品八品,也没啥权限,就是个虚名,但也是值得庆贺的事。

    现在没在秦家岗也摆不了酒,而且马上接近年关,秦良玉还着急走,大家不能在京城过年了,余出来两天时间只在杂学院和秦宅,大家给五个人践了一下行。

    腊月十九,秦良玉带着一溜的马车,装着满满的种子,秦明武五个人随着出发了,杂学院和秦家的人把明武一行送出城门口,大家洒泪而别。

    从此,秦明武开始他四川之行。

第103章 历史在嘲笑自己() 
在短短几天之间,柳心结识了徐老夫人,结识了秦良玉,又送走了秦明武,对她触动真的很大。

    现在她想静下心来,可是却静不下来了,她觉得仿佛有一种灵魂的东西在触动自己。

    在二十一世纪,柳心是个公务员,二十多年的基层小领导,虽然也抱怨自己职位没有晋升,但是为民情怀却一天也没有变过。

    到了这大明朝,从崇祯二年到现在四年多时间,她培育了玉米番薯,办了杂学院,打赢了登州保卫战,到京城又和太子和皇后拉上了关系,还把秦家人培养出来,除了几个当官儿的,秦家成了登州最大的地主,自己成了三品淑人,看在谁的眼里她都是成功的。

    可是徐老夫人,一个快七十岁的宗室老格格,为了克鲁,不顾自己年迈,也不顾了宗室的脸皮,委曲求全在京师四处奔走,攒家底找人脉,安排人手布置眼线,不管说最终对与错,就这份心胸和这想法,柳心就不知道说什么好,相比下觉得自己缺了点魄力。

    再说秦良玉,同样是个六十来岁的老太太,一生保家卫国,功成名就,自己的部队也有饭吃,可为了百姓,几千里来京师求援,为了这1万多斤种子,对自己感激不尽,最后把自己的佩剑拿出来当信物,承诺自己有命无不从。更是对崇祯皇帝忠贞不二,回去还想好好练兵,等有一天誓死报效朝廷,自己和她一比缺了一份赤诚。

    就连自己的学生,小小的秦明武也想放弃这安逸的生活,闯一番事业,还有登州的秦富大哥,那个穿着百户的官服满脸激动地到登州谋个差事,自己和他们一比缺了点斗志。

    还有克鲁,踏上了为母报仇之路,虽然不知道他怎么样,在干什么,但毕竟在专注的干一件事,自己和他一比好像又缺了点目标……

    柳心觉得自己不能再想了,越想越乱,突然觉得自己很渺小。

    自己有着几百年后的经历,有了对历史如此精准的把握,有着在二十一世纪多少年的领导经验,如果自己真的义无反顾,这四年应该能做更多的事儿。

    在内心深处,她知道自己还是有着后世的疑心病和冷情,面对风雨飘摇的大明朝,她是想过改变这个历史,但她的小心思更想保住自己的小命,她不想惹这个政治中心,她不想走到前台,她不想对崇祯指手划脚,都是因为她怕,怕自己吃了亏。

    现在崇祯六年了,崇祯十年开始全国大旱,长达七年。这场特大旱灾,其持续时间之长、受旱范围之大,为近五百年所未见。中国南、北方大半个省区相继遭受严重旱灾。干旱少雨的主要区域在华北,河北、河南、山西、陕西、山东,这些地区都连旱5年以上,旱区中心所在的河南省,连旱7年之久,以崇祯十三年干旱最为猖獗。干旱事件前期呈北旱南涝的格局,且旱区逐年向东、南扩大;崇祯十三年以后北方降雨增多,转变为北涝南旱。在这期间瘟疫流行、蝗虫灾害猖獗。

    大明朝的这场灾难,导致几千万人饿死,那是几千万条人命啊!柳心想到这里,心头那块大石头又一次重重地压上来,让自己喘不上来气儿。

    在前世自己抱怨,没有一番作为,到了大明朝,白捡了二十年光阴,难道就为了多活些年,过自己的小日子,一辈子荣华富贵。

    如果自己还是慢吞吞的,还在缩手缩脚,看着那几千万条人命逝去,大明朝的灭亡,满清的入侵,那么自己多活这一世,就不是自己在冷眼看历史,而是历史在嘲笑自己。

    柳心悲从心起,眼泪像卸闸的洪水再也忍不住哗哗地流下……

    柳心在屋子里一动未动,已经坐了三个时辰,中途杏花嫂子端着午饭送进来,柳心置若罔闻,一口未动。

    太子今天跟着明远过来找柳心商量一下铺子的事,可坐在客厅大半个时辰了,杏花嫂子还是摇头,淑人可能是生病了,我送饭没吃,和她说话也没应一声。

    “我们去看看淑人吧!”小正太朱慈烺对明远说。

    两人轻手轻脚进了内屋,看到的却是泪流满面的柳心。

    “娘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