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都市言情电子书 > 成大事者处世101箴言 >

第11部分

成大事者处世101箴言-第11部分

小说: 成大事者处世101箴言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突厥是个大国,他们屡次要求与朝廷和亲,但是朝廷一直犹豫不决没有答应。现在应该派遣一个使者,到突厥去要求派一个大臣随从天子泰山封禅,他们必然会欣然从命。只要突厥派大臣来,其他国家没有不来的。这样,边境上就可以没有战事了。”张说对此十分赞同,立即向天子奏明,按照裴光庭的建议执行,派遣使者知会突厥。突厥果然派大臣阿史德颉利发入朝进贡,接着随从天子去泰山封禅。

    化敌为友最高明的做法就是向敌人求助。这种办法出于两个事实:一个是很多人喜欢好为人师,向他们请教实际上是满足他们的虚荣心;二是向敌人示弱,表明自己确实有很多不懂的地方,需要向他求助。即使敌人不提供任何帮助,他的虚荣心也会得到满足。有个下属自己十分聪明,也很有办事能力。但是他总是喜欢找同事来共同参与他所进行的事情,而且喜欢向他们寻求帮助。所有的同事都喜欢他,也十分乐于帮助他。似乎在他那里自己价值能够得到最大程度的体现,自己的能力也能得到发挥。

    狐狸的孩子问父亲;我们最大的敌人是谁?狐狸回答说是猎狗。狐狸儿子说:“如果遇到这种敌人该怎么办?”狐狸回答说:“最好的办法就是不要遇到它们。”在职场中,最好的办法是不要树立敌人。有一个公司老总招聘司机。有三个人进入了决赛。他问第一个司机,你能把车开到离悬崖多少米,这个司机回答说20米。他问第二个司机,你能把车开到离悬崖多少米,这个司机回答说5米。他问第三个司机,你能把车开到离悬崖多少米,这个司机说他从来不会把车开到悬崖去。结果第三个司机被录用了。在职场中最好的办法就是不要树立敌人,树立一个敌人会让你很多事情都束缚手脚,而且会遇到很多阻力。因为你的敌人即使是一个人,但是他背后还站着一帮人,他影响着这帮人对你的看法。

    在职场中,如果一个人太优秀了,必然会树立很多敌人。如果不想树立过多敌人,最好的办法就是在自己的职位上不要过分优秀。如果优秀的话必然要搞好领导关系,要获得职位上的晋升。当你升到一定的职位,你的敌人自然不会公开给你脸色看,你做事情的阻力会小得多。

    在组织中,经常会看到,如果一个领导升迁,他会带动一帮他的人共同升迁。这看起来有违公平原则,而且有些不道德。但是你反过来考虑一下,领导之所以要带动这些人升迁是为了让自己的决策更好地执行,因为只有这些人才会尽心尽力地为他工作。同时他也最了解这些人,这些人的经历他比较清楚,也容易控制。这也就是,如果自己死心塌地跟随的领导离开组织后,很多人都选择离职的原因。

    成大事者认为,化敌为友有时候并不需要花太多心思,而只需要你把细节做好就行了。你可以完全把敌人当作朋友来交往,你如何对待你的朋友,你就如何对待你的敌人,这也会得到敌人的认同。

第30章 不要太近,太近易伤() 
成大事者认为,人和人之间的关系不要太近,太近容易伤害双方。要学会把自己当自己,把别人当别人。

    人要学会把自己当自己,把别人当别人,时刻注意自己的生存之本。孔子的弟子子路武功不错,他在和人决斗的时候,一不小心把帽上的绳子弄断了。子路想到老师曾告诉他帽子不能歪戴,于是放下武器,把帽子扶正,结果瞬间敌人围了上来,一刀把他杀死了。

    对子路而言,在决斗的时候,最根本的是他自己的生存,而对于他一生来说,最重要的可能是他要遵从老师教给他的礼仪。他在这种关键时刻选择了礼仪,而不是生存,结果给后世留下了笑柄。

    古时候有一些忠心耿耿的臣子,他们一生中最重要的是对国君的忠诚和对国家的贡献,却忘记了最根本的东西,那就是自己的生存。为什么范蠡要功成身退?为的是保证自己的生存,保证自己最根本的东西。他相信只要能够保证自己的生存,就一定能够得到自己最重要的东西。后来他去经商,结果成为巨富,名留千古,而且范蠡被世人认为是个绝顶聪明的人。这些荣誉和称赞是很多人最看重的东西,范蠡也不例外。与他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文种。文种最后是被勾践给杀掉的,而且在历史上并不怎么留名。原因很简单,他失去了生存下去的机会,失去了自己再创辉煌的机会。如果仔细考究历史,文种和范蠡的功劳都是相当大的,但是两人的境遇以及后世的评价却截然不同,都是因当初选择的不同而致。

    人要把自己当自己,在任何时候都不要忘记自己最根本的东西是什么。最根本的东西绝对不是荣誉或者财富地位,而是生存。做任何决定都不能忘记生存的根本。生存始终是最重要的,活下来可以做很多事情,可以做很多想不到的事情。古时的那些被杀的忠臣,他们过分地看重了他们认为的最重要的东西,即名誉。这种心态就决定了他们悲剧结局。如果他们能够及时功成身退,或许还能起到更大的作用。对大海而言,一滴水是微乎其微的,不足以珍惜的;但是对于这滴水而言,它本身就是全部,它本身就是整个世界。君王认为自己所拥有的臣民就是大海,而每个臣子就是一滴水。他认为即使把这滴水舍去,他的大海也不会受到影响。所以他才会肆无忌惮地去杀那些他稍微有点怀疑的臣子,哪怕是忠臣。如果杀错了,他也并不觉得可惜;如果杀对了,他自然更是庆幸自己果断行动制止了一场动乱。

    把自己当自己,把别人当别人。因为一个人没有办法让所有的人满意,同时也没有必要让所有的人满意。人要有一个自我的存在,不要将自己全部托付给别人,别人也承受不起。

    一个人要学会把别人当别人,对别人不可以要求太高,即使是最亲近的人。你的高要求别人同样也承受不起。我们看到了很多这样的表述:“我是为你好!”这种表述很是无奈的,为别人好,反而遭到别人的厌弃或者抵触,别人固然有其原因。但是自己对别人过高的要求,没有给别人生存的空间也是一个比较大的原因。

    把自己当自己,把别人当别人,不要对两人的关系过分高要求,这样才能在交往中做到从容大度。有的人希望和所有人都成为朋友,因此在交往的时候,经常委屈自己去迎合别人。这种做法短期有效,但是长期来看,你实际上给别人表现出来的一个并非真实的自己,恰恰给别人造成了不坦诚的印象。即使别人没有这种感觉,但“人无百日好”,迟早你会在他面前表现出真实的自己,这种转变很容易破坏两个人的关系,容易让别人发出感叹:“原来你不是这样的”,因此要学会展示真实的自我,不要委曲自己去迎合别人,这样才是长远交往之道。

    别人是别人,自己是自己。两个人关系再亲密,也一定要给对方一定的生存空间,不要让别人感到窒息。没有空间的交往是没有前途的,什么事情都要大小汇报,都要相互告知,总有一天也会厌烦的。在与人交往的言语中,一定要十分注意,要坚持一个基本的原则,把做人和做事分开,永远都不要在做人上苛求或者指责别人。应该如何做人是一个大问题。在做人上不要对人过于苛求。要想真正获得友谊,就不是要求朋友改正所有的缺点,而是学会包容朋友的缺点。这个缺点在别人身上可能是致命的,但是在他看来,或许他觉得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成大事者认为人和人的关系不要过于亲密,过于亲密就容易互相受到伤害。

第31章 得来太容易的东西未必可靠() 
成大事者认为,得来太容易的东西未必可靠,一定要多留个心眼。

    晋文公重耳结束流浪生活,回国即位以后,整顿内政,发展生产,把晋国治理得井井有条,晋国逐渐强盛起来。他特别希望能像齐桓公那样,做中原的霸主。

    不久,天子周襄王派人来讨救兵。原来周襄王异母兄弟太叔带,联合了一些大臣,向狄国借兵,夺了王位。周襄王只能带着几十个随从逃到郑国。他发出命令,要求各国诸侯护送他回洛邑去。但各国诸侯有派人去慰问天子的,也有送食物的,可就是没有哪一个国家愿意发兵打狄人。

    有大臣告诉周襄王晋国有力量打退狄人,周襄王于是打发使者去请晋文公护送他回朝。晋文公得到命令以后,马上发兵往东打过去,把狄人打败,又杀了太叔带和他的党羽,护送天子回到京城。

    此后过了两年,宋襄公的儿子宋成公又来讨救兵,说楚国派大将成得臣率领楚、陈、蔡、郑、许五国兵马攻打宋国。晋文公心里明白,要想当上中原的霸主,就必须打败楚国。于是他率领三军去救宋国。

    公元前632年,晋军打下了归附楚国的两个小国──曹国和卫国,俘虏了两国国君。

    楚成王并不想和晋文公交战,一听说晋国出兵,于是立刻命令成得臣退兵。但成得臣以为宋国迟早可以拿下来,不肯半途而废。于是他派人向楚成王请战,其实这个时候将在外,军令有所不受。楚成王很不高兴,但还是派了少量兵力归成得臣指挥。

    成得臣通知晋军,要他们释放卫、曹两国国君。而晋文公则暗地告诉这两国国君,答应恢复他们的君位,但是要他们先跟楚国断交。曹、卫两国于是宣布和楚国断交。

    成得臣原本是为了救这两个国家,不料他们倒先来跟楚国绝交,因此十分生气。他立即下令,催动全军赶去和晋军决战。

    楚军一进军,晋文公立刻命令往后撤。后撤的理由是当初楚王曾经帮助过重耳,重耳在楚王面前答应过:要是两国交战,晋国情愿退避三舍。今天后撤,就是为了实现这个诺言啊。晋国不愿意对楚国失信,否则晋国会理亏。如果晋国退了兵,而楚国不肯罢休的话,那么自然是楚国不讲道理。

    于是晋军一口气后撤了九十里,到了城濮才停了下来,布置好了阵势。

    成得臣步步紧逼地追到城濮,跟晋军对峙。

    很快两军交战。才一交手,晋军就用两面大旗,指挥军队向后败退。他们还在战车后面拖着伐下的树枝,战车后退时,地下扬起一阵阵的尘土,显出特别慌乱的样子。成得臣一向骄傲自大,不把晋军放在眼里。他下令不顾一切地直追上去,结果是正中了晋军的埋伏。楚军大败,成得臣带了败兵残将逃到半路上,觉得没法向楚成王交代,于是自杀了。

    晋国打败楚国之后,晋文公就顺理成章地当上了中原的霸主。其实晋文公之所以要退避三舍是因为晋国军队处于不利的地形,退避可以变不利为有利,同时晋军还埋伏了伏军,退避的目的也在于将楚军引入晋国的埋伏地带。而晋国给了十分冠冕堂皇的理由:退避是为了报答楚王昔日的恩典,楚将居然相信了,最后一败涂地。

    对于那些冠冕堂皇、理所当然的东西最好不要相信。很多小人在进谗的时候总是会说些冠冕堂皇、理所当然的理由,总是站在国家和百姓的大义上讲问题,这种话经常让人头脑发热,一时间会冲动地接受。殊不知在这些冠冕堂皇理由后面隐藏着一颗满是私欲的心。

    成大事者认为,那些冠冕堂皇的东西都不要太相信,不要被一时喜悦冲昏了头脑。

第32章 关系维护在平时() 
成大事者认为,人与人的关系维护在平时,虽然不能也没有必要让所有人都满意,但是完全可以成为大家都喜欢的人。

    要成为大家都喜欢的人,就必须学会变通,不要太刚,不要过于强硬。太刚的人就像一块石头掉在水中,别人没有办法与他融合。太强硬的人往往容易让别人感到很不舒服。一个人刚和强硬应该表现在具体做事情上,而不应该表现在为人上。为人太刚和太强硬会给自己带来很多麻烦,而且朋友会很少。有些人或许认为相交满天下,知心能几人,只要有那么一两个知己就足够了,要那么多泛泛之交有什么用?这种想法是大错特错的。原因在于一两个知己并不能让你有所提高,就好像大侠一样,要炼就一身好武功,必须要学会博采众长,而不应抱残守缺。一两个朋友,即使他们的水平很高,也必然会有很多自己涉及不到的地方;即使他们做人很好,但也可能在很多方面表现得做人太过。因此要想提高,就应该和别人广泛交往,而要想在这种交往中提高自己,就必须成为大家都喜欢的人。

    其实成为大家都喜欢的人并不难,除了不要太刚太强硬以外,也不要表现出太优秀。优秀往往让人害怕。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