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都市言情电子书 > 成大事者处世101箴言 >

第12部分

成大事者处世101箴言-第12部分

小说: 成大事者处世101箴言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其实成为大家都喜欢的人并不难,除了不要太刚太强硬以外,也不要表现出太优秀。优秀往往让人害怕。有的人在优秀的人面前自惭形秽,自然不愿意和优秀的人过多交往;有的人在优秀的人面前横生嫉妒,这种嫉妒心往往产生出一种怨恨。有的人在优秀的人面前期望太高,他们认为优秀的人处处都很优秀,优秀的人在他心目中就是个完美形象,因此只要有一点不符合他的想象,他就会开始怀疑。而我们都知道只要一个人对另一个人心存怀疑,这种怀疑总是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地被扩大的。因此要想成为大家都喜欢的人,就不能表现得过于优秀。为人一定要低调,越是居于高位,越是要学会谦虚;越是有成绩,越是要表现出自己尚有不足。

    要想成为大家都喜欢的人还要学会不要在任何一个人面前表现出和第三个人很好。就好像妻子得知丈夫还有个很好的红颜知己会醋意横生一样,你的朋友如果知道你还有很好的朋友,甚至听你娓娓道来,你与这个朋友的关系比他还亲密,自然会疏远你。与人交往同样如此,当别人都知道你是一个和所有的人都可以来往的人,自然会觉得你对所有的人好,就是对所有的人不好,而不愿意跟你过多交往。人在朋友的问题上是很自私的。因为他们在朋友面前往往毫无顾忌,经常会“裸露”灵魂。因此他们对自己的朋友有比较高的要求,希望朋友能够对自己也很是偏袒的,在任何时候,任何问题上都毫无理由地站在自己这一边。当结果并非他们所意料的那样时,他们自然会有一些怨恨,自然会远远地离开。为什么有些人会在别人面前说他和第三人的关系很好呢?很多时候是出于一种炫耀的心理。就像我们经常说我们认识某某权贵一样,这种心理本身是不健康的,是需要彻底根除的。

    要想成为大家都喜欢的人还要学会谨慎言行。不要多说话,不要议论别人的是非。今天议论别人的是非,明天别人自然会议论你的是非。是与非说多了,听的人自然会看不起你。本以为你很崇高,但是没有想到也不过如此,这样又怎么能成为大家都喜欢的人呢?和朋友相处,也不要谈论别人的是非,是非谈得多了,自己就变得很俗气,不招人喜欢。和朋友一起谈是非还容易破坏朋友之间的关系。张三把对王五的是非告诉了自己的好朋友李四,有一天王五很是生气地指责张三,张三肯定第一个就怀疑自己的好朋友李四对王五说了些什么。事实上,很可能李四什么也没有说。这种误会一造成,想解都解不开,你都不好意思去解。

    成大事者认为,要成为大家都喜爱的人,就要从平时的一点一滴做起。

第33章 至巧不敌至拙() 
成大事者认为,至巧不敌至拙。一个人说十句话,如果有九次都正确,人们往往不会称赞你,因为只要你有一句话说得不对,就会受到众多的指责;一个人如果十个谋略有九次成功,人们往往也不会十分赞赏,因为如果有一次谋略失败,人们就会纷纷批评起来。因此,君子应该宁可保持沉默也千万不要浮躁多言,宁可表现出来十分笨拙也千万不要自作聪明。

    卫国人吴起是个十分善于用兵的人,他曾经为鲁国国君出力。后来鲁国遭到齐国的进攻,鲁国国君特别想任用吴起为将军,然而这时,有人偷偷告诉国君说吴起的妻子就是齐国人,如果任命他当将军,鲁国恐怕会很快灭亡。国君听说后,就不敢用吴起,然而吴起一心想成功立业,于是杀了妻子,用此来表明他绝对不会去亲附齐国。鲁国国君看到以后,被吴起的诚意所打动,于是任命他当将军,不久,鲁国军队就把齐军打得大败。

    吴起获得胜利以后,受到了一些人的嫉妒。这些人开始诋毁吴起。他们说吴起为人猜疑残忍。吴起很年轻的时候,本来家里很是富有,但是他一心想当官,于是耗尽了家财去求官,最后什么都没有得到,家产也消耗殆尽。后来同乡因为这个事情嘲笑他,他一生气就杀了三十多人,然后逃跑了。他和母亲分别的时候,放出了狠话,如果他做不到卿相,就绝对不会再回到卫国。后来他去拜曾子为师。不久,吴起的母亲去世了,他都没有回去奔丧。曾子因此特别看不起他,和他断绝了师徒关系。他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才来鲁国,通过他所学的兵法来侍奉国君。国君一怀疑他,他就立即杀掉妻子来表明心迹,无非是想谋求一个职位。然而,鲁国是个太小的国家,现在却成了战胜国,相信过不了多久,其他各国都会过来谋算鲁国。而且鲁国和卫国本来很友好,如果国君重用吴起,那么必然和卫国结仇。鲁国国君听到这话,逐渐开始疏远吴起。

    为此,吴起郁郁不得志,于是跑到魏国去。魏王问大臣:“吴起究竟是个怎么样的人?”大臣回答说,吴起贪恋成名而且十分爱好女色,但是如果让他去打仗,恐怕司马穰苴都不会是他的对手。听了这话,魏王决定起用吴起为主将。吴起果然不负魏王重托,攻打强大的秦国也能大获全胜,夺得了五座城池。

    吴起当主将的时候,和士兵同甘共苦,跟士兵穿一样的衣服,吃一样的饭,睡觉从来不铺垫褥,行军打仗也从来不乘车马。有一次,有个士兵生了疮,吴起亲自为他吸吮。这件事被士兵的母亲知道了,立马放声痛哭起来。有人很是不了解,说你儿子不过是个小兵,而将军亲自为他吸吮毒疮,你为什么这么悲伤?那位母亲说:“当年就是吴将军替孩子的父亲吸吮毒疮,所以孩子的父亲在战场上只知道向前冲,从来不知道逃跑,结果死在敌人手中。现在吴将军又替儿子吸吮毒疮,我都不知道他以后会死在什么地方?”可见吴起是多么受到士卒爱戴。魏王也因为吴起十分善于用兵打仗,而且特别廉洁,待人很是公平,于是任命他担任西河地区的长官,主要对抗秦国和韩国。

    魏王死后,新的大王即位。刚开始的时候,新大王对吴起很是器重。但是有个叫公叔的人当了国相。公叔虽然娶了国君的女儿,但是他对吴起特别畏忌。公叔的侍从分析吴起的为人,认为吴起为人有骨气又特别喜爱名誉和声望,因此劝告公叔跟国君说吴起特别贤能,但魏国实在太小,又与强大的秦国接壤,吴起必然没有长久留下的意思,国君必然会问这该怎么办。公叔可以建议大王用下嫁公主的办法来试探吴起。如果吴起打算长期留在魏国,一定会十分开心地答应娶公主。如果他并没有长久的打算,他肯定会推辞。然后公叔再找个机会请吴起一起到自己家中,故意让妻子对自己大发雷霆,而且对自己很是鄙视。这样吴起就会认为公主们都是这样,肯定会有损他的威望,于是绝对不敢娶公主。公叔觉得这个办法可行。于是依计而行,果然吴起见到公主如此刁蛮,很是委婉地谢绝了大王。于是大王对吴起产生了怀疑,吴起担心因此而遭到祸害,于是离开了魏国,去了楚国。

    楚王一直就听说吴起很是贤能,吴起一到楚国便被任命为国相。吴起果断地进行改革,而且制定了很多严格的法律,依法而行,这对那些肆意妄为的王公大臣来说,无疑是个重大的打击。于是他招来很多的怨恨。与此同时,他十分注重军事力量,不但向南平定了百越,吞并了陈国和蔡国,而且还打退韩、赵、魏三国的联合进攻,并且讨伐了秦国。各国都对楚国的强大十分忧虑,楚国的一些人也对吴起十分嫉恨,但是由于有楚王的保护,吴起也能够令行禁止,有很高的声望。等到楚王一死,一些对吴起有仇的人就发动亲信攻打吴起,吴起逃无可逃,只得逃到楚王停尸的地方,趴在楚王的尸体上。于是,那帮人趁机用箭射杀吴起,但同时也射中了楚王的尸体。后来太子即位,将那些人统统诛杀,因此而被诛灭的人有七十多家。

    吴起在楚国的改革令行禁止,因此得罪了很多的人。如果吴起能在楚国变法成功之后,在楚王去世之前及时身退,隐姓埋名,远走他乡,或许还可以保住自己的性命,而用不着被乱箭射死,当然吴起很是聪明,他临死的时候还设计了一个圈套,最后让他所有的仇人都陪上了性命。

    吴起可谓是聪明绝顶,他知道如何得到国君的信任,他知道如何得到士卒的拥护,他也知道如何才能建立一个军事大国。他对外用兵,很少有吃败仗的时候。他也遇到十分善待他的国君,但为什么他不得善终呢?原因就在于他太聪明了。殊不知至巧不敌至拙,他如果表现得十分地笨拙,肯定会麻痹很多仇敌,肯定也不会遭到如此的攻击。

    成大事者认为,学会表现笨拙,是为了更好的适应。表现太优秀的人容易受到攻击。

第34章 糊涂大度,推行仁义() 
成大事者认为,人应该学会糊涂大度,推行仁义,要长期培养自己的品行和修养。

    人如果是通过提高品行和修养获得了财富、地位和名声,那么财富地位和名声就会像生长着的漫山遍野的花草,会繁荣昌盛,绵延不断;如果人们是通过建立功业换来的,那么财富地位和名声就像生长在盆中的花草,会因为一些迁移变动要么很是繁茂,要么变得枯萎;但如果人是通过玩弄权术或者各种暴力来获得一切,那么必然会像插在瓶中的花草一样,因为并没有根基,所以很快就会枯萎。

    人的品行和修养是获得财富地位和名声的一个方法。然而这是个比较慢的工夫,正是因为它需要长期培养,所以才会根基深厚。智者懂得长期培养自己的品行和修养。他们绝对不会对人刻薄,刻薄不仅会伤害到别人,而且也不会给自己带来财富、地位和名声。人要学会行仁义,要学会糊涂大度,这样才能赢得人心。

    人还要学会宽容,学会大度,学会去原谅别人。其实原谅别人也是原谅自己。如果一个人对不起你,你总是生他的气,那么毫无疑问你是在拿他犯的错来惩罚自己。如果气一直不消,那么这种惩罚就在持续,其实自己并没有做错什么,为什么要对自己如此惩罚呢?

    人们要明白,其实人一生不能过于认真,不能对任何事情都算得清明的。如果那样斤斤计较,生怕自己吃亏,生怕别人占了便宜,自然会对别人相当刻薄起来,这样不但自己得不到好处,而且也会损失很多好的朋友。毕竟没有人愿意跟刻薄的人交朋友。

    葛朗台是个很刻薄的人,他对金钱无休无止地追求和守护,最后并没有让他幸福起来。不但如此他还毁掉了他女儿一生的幸福。其实他积攒了那么多金钱,到最后也没有用出去,他也没有带走分毫。

    对事情的要求可以高一些,但是对人的要求一定要放低一些。人可以很严格地要求自己,但是千万不要特别严格地要求别人。一来别人是个独立的主体,过于严格很容易破坏你们之间的关系;二是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和主张,都有自己认为对的事情。在做人上没有谁对谁错,每一个人都在扮演一个角色,关键是这个角色扮演的价值大小。

    很多时候人们即使是帮助别人,也要有一种指导意识,而不是指挥意识。要尊重别人的想法和主张,只要不偏离基本的方向,让别人按照自己的想法来。这样不仅别人积极性会很高,而且自己也懂得自己做事情是要承担后果的。很多人以帮助别人为名义,对别人过于刻薄,什么事情都给别人安排周到,这种做法实际上就限制了别人的自由空间。

    当遭到别人侮辱的时候,固然可以果断地反击,但是如果能做到不将侮辱看成是侮辱,假装自己根本就不知道这是侮辱,那么既不会伤害别人,又不会伤害自己。其实骂人的人是没有修养的,但是你阻止不了别人骂什么,他骂人无非是想伤害你,你根本不把它当成一种侮辱,他爱怎么骂就怎么骂去。那么他也伤害不了你。有些时候人们是把别人看得太重了,所以才过分在乎。有时候一颗糊涂的心往往能让自己赢得人心。

    成大事者认为,通过一种糊涂大度,来推行仁义,能够提高自己的品行和修养。

第35章 一诺千金,有诺必践() 
成大事者认为,人应该做到一诺千金,有诺必践。千万不要失信于人。

    周幽王得了一个难得的美人褒姒,十分高兴。但是褒姒不爱笑,幽王想尽办法想博得褒姒的开心一笑,但始终不行。有一天,幽王陪着褒姒登城楼观望,幽王突然之间想起了一个绝妙的高招,让大臣点燃了烽火。周朝的规矩是只有在外敌入侵时,才能举烽火报警。结果各路诸侯领兵都纷纷赶到,看着诸侯们忙乱的样子,褒姒大笑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