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都市言情电子书 > 帝国往事:国史经典蚜 >

第64部分

帝国往事:国史经典蚜-第64部分

小说: 帝国往事:国史经典蚜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和经事三朝,先后七奉使,所历占城、爪哇、真腊、旧港、暹罗、古里、满剌加、渤泥、苏门答剌、阿鲁、柯枝、大葛兰、小葛兰、西洋琐里、琐里、加异勒、阿拨把丹、南巫里、甘把里、锡兰山、喃渤利、彭亨、急兰丹、忽鲁谟斯、比剌、溜山、孙剌、木骨都束、麻林、剌撒、祖法儿、沙里湾泥、竹步、榜葛剌、天方、黎伐、那孤儿,凡三十余国。所取无名宝物,不可胜计,而中国耗废亦不赀。自宣德以还,远方时有至者,要不如永乐时,而和亦老且死。自和后,凡将命海表者,莫不盛称和以夸外番,故俗传三保太监下西洋,为明初盛事云。

    延伸阅读

    郑和下西洋的传奇

    明朝的士大夫们将郑和下西洋视为君主炫耀武力、宫廷肆意挥霍的弊政。明清两代的舆论承袭了这种观点,是以明史记载郑和下西洋时不无微词。

    清末,欧洲地理大发现的故事逐渐传入中国。1904年,梁启超在新民丛报上发表祖国大航海家郑和。在此文中,梁启超从海洋探险的角度,重新叙述了郑和下西洋。他将郑和与地理大发现时代的欧洲航海家们相提并论,称赞郑和的成就有过之而无不及。梁启超的原意是提倡探险者的开拓勇气,鼓舞近代中国的国民舆论,为政治改良张本。梁启超的观点并非严肃的历史研究,却意外地感动了几代读者。

第80章 于谦保卫北京() 
(清)张廷玉等

    导读本文选自明史卷一七〇于谦传。

    朱棣以“靖难”之名起兵,夺位自立。士大夫的反抗遭到残酷镇压,建文年间的文治一度岌岌可危。但对愿意合作的士大夫,朱棣十分优容,以此保证朝廷的文治传统。正是在士大夫的支持下,继位的宣宗镇压了一位企图重行“靖难”故事的皇子。宣宗时期,朝廷放弃了对蒙古、安南的开拓政策以及规模浩大的远洋航行。皇帝又减免宫廷开支,施行文官内阁制度。这一切,都意味着士大夫影响的日渐复苏。“土木之变”后力挽狂澜的于谦,就是在宣宗时期崭露头角的。

    于谦在永乐年间中进士,在宣宗朝升兵部右侍郎,巡抚河南、山西二省,政绩卓著。北元灭亡后,蒙古诸部以瓦剌部最为强盛。宣宗去世后,英宗继位。瓦剌入袭,年轻的英宗决意效法太祖、成祖北征蒙古的故事,率大军北征。明军出师不利,在土木堡战败,英宗被俘,史称“土木之变”。瓦剌挟持英宗,以为奇货可居,进兵北京。于谦坚持抵抗,拥立英宗之弟继位,是为景帝,以英宗太子为景帝的皇储。瓦剌见北京守备严密,无机可乘,遂退兵北去。

    景帝时期,朝廷大臣多为英宗旧臣,朝野舆论也对景帝在位颇有疑虑。景帝同意了朝廷大臣迎回英宗的请求,勉强度过了一次政治危机。但景帝迎回英宗后,将其软禁,又改立皇储,企图父子相传。此举在士大夫眼中形同篡位,自然引起了激烈抗议。于谦被卷入残酷的继位斗争,处境十分艰难。他既受到正统派指责,又为景帝疏远。不久,景帝病重,一些政治投机者发动政变,拥戴英宗复辟。于谦被政敌处死,景帝被废黜,不久之后被害。

    于谦,字廷益,钱塘人。生七岁,有僧奇之曰:“他日救时宰相也。”举永乐十九年进士。

    十三年以兵部左侍郎召[十三年:指正统十三年(1448年)。兵部左侍郎:兵部副职,仅次于尚书。1]。明年秋,也先大入寇,王振挟帝亲征[王振:太监。颇得英宗宠爱,蒙古瓦剌部首领也先率军侵犯,他鼓动英宗亲征,结果土木堡之役英宗被俘,王振死于乱军中]。谦与尚书邝埜极谏,不听。埜从治兵,留谦理部事。及驾陷土木,京师大震,众莫知所为。郕王监国,命群臣议战守。侍讲徐珵言星象有变,当南迁。谦厉声曰:“言南迁者,可斩也。京师天下根本,一动则大事去矣,独不见宋南渡事乎!”王是其言,守议乃定。时京师劲甲精骑皆陷没,所余疲卒不及十万,人心震恐,上下无固志。谦请王檄取两京、河南备操军[备操军:后备军],山东及南京沿海备倭军,江北及北京诸府运粮军,亟赴京师。以次经画部署,人心稍安。即迁本部尚书。

    郕王方摄朝,廷臣请族诛王振。而振党马顺者,辄叱言官。于是给事中王竑廷击顺,众随之。朝班大乱,卫卒声汹汹。王惧欲起,谦排众直前掖王止,且启王宣谕曰:“顺等罪当死,勿论。”众乃定。谦袍袖为之尽裂。退出左掖门,吏部尚书王直执谦手叹曰:“国家正赖公耳。今日虽百王直何能为!”当是时,上下皆倚重谦,谦亦毅然以社稷安危为己任。

    初,大臣忧国无主,太子方幼,寇且至,请皇太后立郕王。王惊谢至再。谦飏言曰:“臣等诚忧国家,非为私计。”王乃受命。九月,景帝立,谦入对,慷慨泣奏曰:“寇得志,要留大驾,势必轻中国,长驱而南。请饬诸边守臣协力防遏。京营兵械且尽,宜亟分道募民兵,令工部缮器甲。遣都督孙镗、卫颖、张、张仪、雷通分兵守九门要地,列营郭外。都御史杨善、给事中王竑参之,徙附郭居民入城。通州积粮,令官军自诣关支,以赢米为之直[赢米为之直:用余下的米作为工资],毋弃以资敌。文臣如轩者,宜用为巡抚。武臣如石亨、杨洪、柳溥者,宜用为将帅。至军旅之事,臣身当之,不效则治臣罪。”帝深纳之。

    十月敕谦提督各营军马。而也先挟上皇破紫荆关直入,窥京师。石亨议敛兵坚壁老之。谦不可,曰:“奈何示弱,使敌益轻我。”亟分遣诸将,率师二十二万,列阵九门外:都督陶瑾安定门,广宁伯刘安东直门,武进伯朱瑛朝阳门,都督刘聚西直门,镇远侯顾兴祖阜成门,都指挥李端正阳门,都督刘得新崇文门,都指挥汤节宣武门,而谦自与石亨率副总兵范广、武兴陈德胜门外,当也先。以部事付侍郎吴宁,悉闭诸城门,身自督战。下令,“临阵将不顾军先退者,斩其将。军不顾将先退者,后队斩前队”。于是将士知必死,皆用命。副总兵高礼、毛福寿却敌彰义门北,擒其长一人。帝喜,令谦选精兵屯教场以便调用,复命太监兴安、李永昌同谦理军务。

    初,也先深入,视京城可旦夕下,及见官军严阵待,意稍沮。叛阉喜宁嗾使邀大臣迎驾,索金帛以万万计,复邀谦及王直、胡?等出议。帝不许,也先气益沮。庚申,寇窥德胜门。谦令亨设伏空舍,遣数骑诱敌。敌以万骑来薄,副总兵范广发火器,伏起齐击之。也先弟孛罗、平章卯那孩中炮死。寇转至西直门,都督孙镗御之,亨亦分兵至,寇引退。副总兵武兴击寇彰义门,与都督王敬挫其前锋。寇且却,而内官数百骑欲争功,跃马竞前。阵乱,兴被流矢死,寇逐至土城。居民升屋,号呼投砖石击寇,哗声动天。王竑及福寿援至,寇乃却。相持五日,也先邀请既不应,战又不利,知终弗可得志,又闻勤王师且至,恐断其归路,遂拥上皇由良乡西去。谦调诸将追击,至关而还。论功,加谦少保,总督军务。谦曰:“四郊多垒[四郊多垒:犹言大敌当前],卿大夫之耻也,敢邀功赏哉!”固辞,不允。乃益兵守真、保、涿、易诸府州,请以大臣镇山西,防寇南侵。

    景泰元年三月,总兵朱谦奏敌二万攻围万全[万全:地名,明设都司。治所在今河北宣化],敕范广充总兵官御之。已而寇退,谦请即驻兵居庸,寇来则出关剿杀,退则就粮京师。大同参将许贵奏,迤北有三人至镇,欲朝廷遣使讲和。谦曰:“前遣指挥季铎、岳谦往,而也先随入寇。继遣通政王复、少卿赵荣,不见上皇而还。和不足恃,明矣。况我与彼不共戴天,理固不可和。万一和而彼肆无厌之求,从之则坐敝,不从则生变,势亦不得和。贵为介胄臣,而恇怯如此,何以敌忾,法当诛。”移檄切责。自是边将人人主战守,无敢言讲和者。

    初,也先多所要挟,皆以喜宁为谋主。谦密令大同镇将擒宁,戮之。又计授王伟诱诛间者小田儿。且因谍用间,请特释忠勇伯把台家,许以封爵,使阴图之。也先始有归上皇意,遣使通款,京师稍解严。谦上言:“南京重地,抚辑须人。中原多流民,设遇岁荒,啸聚可虞。乞敕内外守备及各巡抚加意整饬,防患未然,召还所遣召募文武官及镇守中官在内地者。”

    于时八月,上皇北狩且一年矣。也先见中国无衅,滋欲乞和,使者频至,请归上皇。大臣王直等议遣使奉迎,帝不悦曰:“朕本不欲登大位,当时见推,实出卿等。”谦从容曰:“天位已定,宁复有他,顾理当速奉迎耳。万一彼果怀诈,我有辞矣。”帝顾而改容曰:“从汝,从汝。”先后遣李实、杨善往。卒奉上皇以归,谦力也。

    景泰八年正月壬午,亨与吉祥、有贞等既迎上皇复位[亨:即石亨,北京保卫战后,曾推举于谦的儿子为官,遭于谦拒绝,怀恨。吉祥:太监。有贞:即上文徐珵,主张迁都遭于谦斥责。],宣谕朝臣毕,即执谦与大学士王文下狱。诬谦等与黄竑构邪议,更立东宫[“诬谦等”至此:意谓诬蔑于谦与黄竑共同谋划提出了重立东宫这样的邪议],又与太监王诚、舒良、张永、王勤等谋迎立襄王子。亨等主其议,嗾言官上之。都御史萧惟祯定谳,坐以谋逆,处极刑。文不胜诬,辩之疾,谦笑曰:“亨等意耳,辩何益?”奏上,英宗尚犹豫曰:“于谦实有功。”有贞进曰:“不杀于谦,此举为无名。”帝意遂决。丙戌改元天顺,丁亥弃谦市[弃市:古代在闹市举行死刑,暴露尸体于街头,表示与众共弃之。],籍其家,家戍边。遂溪教谕吾豫言谦罪当族,谦所荐举诸文武大臣并应诛。部议持之而止。千户白琦又请榜其罪,镂板示天下。一时希旨取宠者,率以谦为口实。

    延伸阅读

    大礼议

    孝宗朱祐樘子嗣多早夭,唯有一子朱厚照长成。朱厚照后来继承帝位,就是武宗。武宗死后无嗣,孝宗一系自此中绝。内阁、宫廷联合草拟遗诏,选立最近的皇族继位。孝宗的弟弟朱佑杬已经去世,但是留有一子朱厚熜。朱厚熜是孝宗的侄子、武宗的同辈,他的继承权无可非议,这就是后来的明世宗。

    但不久之后,在对帝位继承权的理解上,内阁与新君发生了分歧。根据内阁、甚至还有孝宗皇后的理解,世宗是被过继给孝宗,延续孝宗世系之后,再以皇太子身份登基为帝的。但是世宗自认为是直接继承皇统,从而开创了一个新的皇族世系。前一种理解被称为“继嗣”,而后一种观点被称为“继统”。根据“继嗣”的观点,世宗应称孝宗为父,称孝宗皇后为母。孝宗自己的父母则改为叔、叔母。若依照“继统”的观点,则孝宗可以顺理成章地追封自己的父母。“继嗣”和“继统”的分歧,首先发生在礼仪的选择上。为明示“继统”的立场,世宗坚持追封自己的父亲为皇帝,母亲为皇后。内阁臣僚先前已经就继承权的理解达成一致意见,他们拒绝向世宗妥协。在以后几年里,“继嗣”的立场由于严格符合程朱理学,在臣僚之中依然保持着广泛的影响,甚至足以让世宗徒唤奈何。后来世宗得到新晋官员的协助,坚持依照“继统”立场追封自己的父、母亲。

    世宗此举引起了极大的非议,保守的臣僚视之为谋逆,他们集会抗议。世宗命令惩罚抗议的臣僚,大批抗议者受刑,其中一些人伤重而死。世宗朝初期发生的此次争议,就是后来明史上著名的“大礼议”事件。这一事件波及朝野,对明后期的政治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明清两代学者也以极大的兴趣关注此事。关于礼仪的争论和纠葛,其实是新继位的君主和臣僚就政治权力分配的争执。明宣宗继位后,刻意加强文官的权威,这一传统在以后几位皇帝在位时得到延续。文官们不负众望,引导帝国度过了“土木之变”英宗复辟以及几位藩王的叛乱等危机。世宗继位后,希望以“继统”的立场加强新君的权威,为遂行自己的意愿甚至不惜扼制文官传统。此后,皇帝被文官疏远,力不从心地统治着一个渐渐衰落的帝国。

第81章 王守仁开创阳明学() 
(清)张廷玉等

    导读

    本文选自明史卷一九五王守仁传。

    南宋朝廷多次禁止朱熹一派的道学,但后者学脉不绝,同道遍及朝野。南宋理宗末年,道学获得官学的地位,自此被称为理学。元代科举没落,士人晋身艰难,但理学在民间广有影响。朱元璋攻掠浙江后,当地的士人纷纷投身朱元璋幕府,其中有开国功臣刘基、宋濂。由此可见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