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大宋之神箭无敌 >

第89部分

大宋之神箭无敌-第89部分

小说: 大宋之神箭无敌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

    “置使大人是想让我等参与内政吧!”议事厅内,众将听完徐格所说六部的分工之后,都明白了我的意图。而张珏出身于官宦世家,对此事自然颇为敏感,所以他首先提出疑问道:“可是如今朝廷已封大人为西川制置使,那么想当然不过半月,朝廷便会派官员入川,到时我等”

    “这点无需张统领当心,郑言自会解决。”我呵呵一笑,心里早已打定了主意,这时侯是该让王夔客串一下他的老本行——山贼的时侯了。对付那些平时压榨百姓,战时望风而逃的贪官,想必王夔也是十分乐意这样做的。

    “大人该不会按朝廷的六部来打理西川吧!”李庭芝说道。

    “自然不。”我点头说道:“我等要管的是西川而不是一个国家,而且目前我们人手也不足,无法做到面面俱到。所以郑言归纳了一下,以为当务之急便是治民、治军、城建兵器三点。其余的可以暂缓,各位统领以为如何?”

    “属下等自是无异议。”闻言众将互相对望了一眼,都知道这三点是无论如何也不能拖的。

    王坚皱着眉头说道:“但是如何治民,如何治军,置使大人可否说得详细些?若还像宋廷一般治理,又何须我等动手?”

    “自是与宋廷不同。”闻言我笑道:“治民方面,郑言以为应当改革税制,鼓励生产,增加西川的财政收入,如此民兵才不至于发不出军晌、军粮,否则日久必生变。”

    “可是大人。”闻言张珏不解地说道:“所谓钱物只有一分,不在官就在民,如我等以术取财,在不归官即归民的原则之下,不是增加百姓的负担吗?”

    “此话怎讲?”我听了半天也听不明白张珏在说什么,心中暗道这张珏果然不愧是一个出生于官宦世家的读书人,说的话都是这么深奥。

    徐格在忙一旁解释道:“张统领所说的,实则是天禧年间,名相司马光的主张。司马丞相曾说过,‘财有定数’,国家富有,民间必穷。张统领所说的大致便是这个意思。”

    啊!还有这么一回事,听到这里我总算明白了张珏所要表达的意思。同时暗叫一声难怪了,难怪宋朝作为中国历史上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高度发达的一个朝代,但是财政的窘迫却至始至终一直伴随着它直到灭亡。我以前就在奇怪,为什么宋朝不管是明君还是昏君,无论百姓是富有还是穷困,朝廷都是一个穷光蛋,有时竟然穷得连郊祭的打赏都发不下去。这其中当然少不了三冗的原因,但这与朝廷和读书人都相信司马光这种“财有定数,国家富有,民间必穷”的谬论却是脱不了干系。

    如果您喜欢这本书,请来起点中文网om,章节更多,支持作者,支持正版阅读!

第178章 西川经略 逆转民风() 
原来宋朝于神宗年间,在京为官的大儒比如司马光、欧阳修等人,都看不起善于理财之人,认为理财不过就是擅长搜刮。在他们心里,以为国库的来源,无非便是按田地、丁口抽税,榷茶、榷酒、榷铁等等(榷指的是垄断生产,宋时茶、酒、铁、盐是不允许私制的),国富了民必穷,民穷必反,民反则社稷必乱。

    听完徐格的解释后,我不由暗叹了一口气,知道这些都是那些十指不沾泥、完全不知道实际情况的书生、大儒搞出来的理论。但我却着实没想到张珏也会信,而且我身边似乎还有不少人是赞成这个观点。看来这时代对读书人的毒害,还不仅仅只是三纲五常而已。

    想到这里,我环顾了一下四周说道:“财富不变这只是知其一而不知其二,郑言举个例子,假若某地受灾百姓无粮可种。此时若官府以低利贷粮于民耕种,则想当然便可增加生产质量。官府再修水利,使原是看天田变成水稻田,则生产必然增加。而抽税原则不变,因生产增加,我等税收也是水涨船高,这难道不是国富而民不穷之法么?”

    “置使大人说得有理。”王坚出声赞成道:“王坚是个粗人,不懂什么财富不变的大道理,王坚只知道我等若是帮助百姓生产,便是利已利民的好事,如何又会造成社稷之乱?”

    “不若这样。”看了看四周兀自将信将疑的众将一眼,我知道要改变他们根深蒂固的观念绝不是一日两日的事,于是我苦笑一声道:“我等在西川试行改革一年,各位统领可前后对比百姓生活的好坏,我等用事实说话如何?”

    “甚好。”闻言众将纷纷点头应声。

    “只不过”张珏问道:“不知置使大人将如何改革税制、鼓励生产呢?”

    “具体如何改制还待访察民情,了解西川的税制和生产状况后才能制定。”说到这里,我望向徐格道:“徐先生所知内政当胜过在座的任何一位,治民这难事,还望先生莫要推却了。”

    “愿为大人分忧。”徐格欣然应道,他作了多年的金国军师,当然知道安民治民乃治国之本,我会将此重任交给他,无疑是对他的一种重用和信任,当下也不推辞便对着我拱手拜谢。

    “只不过,这却该称作什么官?”我尴尬地摸了摸鼻子,直到此时我才发现,原来我对官名知道的还是非常有限。

    “回置使大人。”见此,张珏不由有些好笑地说道:“治民可称作安抚使,治军或可称为都统,而负责城防建设与兵器制造,则不妨称作监薄。”

    “哦。”我笑着点了点头,同时感激地望了张珏一眼,心中暗道这小子倒机灵,免了我再问两次。

    “如此,徐先生便为安抚使,都统则非李统领莫属,而城建和兵器,则要王统领和张统领操心了。”

    “是”王坚与张珏会意地齐声回答道,他二人自然知道我让他们负责城建和兵器的原因,那便是他二人都曾和我一起制过火药。而火药在战场上表现,已足以让二人下定决心能制多少便制多少了。

    “置使大人。”只有李庭芝却是眉头紧皱地说道:“大人将治军大任交与属下,属下不胜惶恐,只是属下才疏学浅,恐难胜任”

    “哦,差点忘了。”闻言我笑着对李庭芝说道:“李统领不必过谦,以李统领对军队的熟悉,对于军队的训练和管理,李统领还不是得心应手。不过我却希望在李统领的管理下,能够出现一支文武同酬,文武同责,且要让百姓以当兵为豪的一支军队。”

    “文武同酬,文武同责?还要让百姓以当兵为豪?这”李庭芝为难地望着我,说道:“这如何可能?”

    “没有什么不可能的。”我拍了拍李庭芝的肩膀说道:“宋廷宰相月支三百贯,而大将军月支仅六十贯;文官掌军权,而武官只管打仗;更有甚者百姓个个都以当兵为耻,这些归根结底都是宋廷重文轻武所造成的。”

    “置使大人的意思是改变重文轻武的民风?”李庭芝难以置信地望着我说道。

    “不错。”我点了点头说道:“重文轻武的结果,文风虽是鼎盛,但我等却不能以诗词去打倒敌人,也不能以三寸不烂之舌将敌人劝降。打仗是血淋淋的事,一刀一枪都是实实在在。而武力却可以兴国,也可以得主天下,如今我等要面对的是凶残的蒙古,不发扬尚武精神显然是行不通的。”

    说到这里,我偷看了一眼张珏,却见他果然如我想像的那样,脸上露出了些许不满之色。见此我不由苦笑着摇了摇头,暗道如果作诗作词有用,那么史上的欧亚大陆,也不会在如同野兽般的蒙军的铁蹄下呻呤了。

    “但所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李庭芝皱着眉头说道:“大宋重文轻武已有数百年的历史,要想扭转此风,却是谈何容易?”

    “李统领可有听过一句话,叫‘男不封侯女作妃,看女却为门上楣’?”

    “置使大人说的可是杨贵妃?”李庭芝不解地回道,他显然想不出这又与杨贵妃有什么关系。

    “不错。”我笑了笑道:“由于战乱减丁,所以百姓中自古便有重男轻女之风。郑言不敢断言此风到底已横行多久,不过大慨自有战争时便该有吧。但这横行数千年的民风,却只是因为唐明皇对杨贵妃的宠爱,便让天下人都渴望生女孩了。所以郑言才会以为,如今我等要逆转百姓重文轻武的民风,并不是一件不可能的事。”

    “多谢大人提醒。”闻言李庭芝有如醍醐灌顶一般猛然醒悟,面露喜色地对我拱手说道:“属下知道该如何做了,请置使大人放心,属下必不会让大人失望的。”

    如果您喜欢这本书,请来起点中文网om,章节更多,支持作者,支持正版阅读!

第179章 西川经略 抛石车() 
“这便是抛石车了!”在张珏的指挥下,十余名军士将一辆抛石车推到了我的面前。

    这抛石机是存于成都的兵器库中的,丁黼的武卫军被赵彦呐调走时,并没有将这些重型武器带走,而且成都原本便是做为西川的一个后备兵器库,所以在成都的库房中,各式各样的重武器比如说三弓床弩、排子驽等并不缺少。当初成都之战时它们没有派上用场,只是因为我手下都是民兵,没有人会用而已。

    自从分配下内政的任务之后,我便加入到张珏与王坚当中,与他们一起进行城建和兵器的制作。因为我觉得至少在这一方面,凭着我比他们多了近千年的见闻,应该还是大有作为的。

    火药的制作我已经放开手让王坚负责,他手下仅存的几百名骁骑军骑军,个个都是信得过的人。火药的制作过程并不复杂,重要的就是安全和保密,所以让他们做却是再合适不过了。

    不过火药制作出来后,很快就要面临着如何应用的问题。霹雳火球我是不打算再作了,虽然它在战场上的表现很好,但也暴露出很多问题,比如说重量过大,无法将它抛得远;杀伤力不足;携带不方便等等。这很快就让我想到了现代所使用的木柄手雷,它是靠爆裂开的弹片伤人,而不必像霹雳火球那样要在中间加上许多铁蒺藜,从而可以减轻不少重量;它还有一个手握的木柄,所以它也可以抛得更远;再有木柄手雷也不像椭球形的霹雳火球一样难以携带,它只需一个手榴弹袋,便可以让每名军士都轻松地装备上四枚这样的手雷。当然,到现在我还是觉得重装步兵装备手雷是完全没有必要的。因为厚重的盔甲使他们在投掷手雷时,会出现许多的困难,作战时也会因此发生许多没有必要的意外。而且我若是能将这种手雷装备到每位骑兵和弓箭兵身上,那数量我想已足够应付任何一场战争了。

    当然,这些手雷与现代的手雷还是有一定的差距的,因为我还是没办法制出现代这种拉弦式的手雷,它们还是靠点燃木柄中的引线引爆的。虽然对这点还是一种遗憾,但是这种手雷在宋朝,却绝对是一个高科技产品。可以想像,它在宋朝的守城战、攻城战、巷战还有近身肉搏战中都能起到决定胜负的作用。所以我很快就画下图纸,吩咐张珏按照图纸中的比例大量生产这种手雷。

    但我又不得不承认它并不是万能的,因为军士们就算有经过专门的掷弹训练,也无法将手雷掷得比弓箭,比抛石车还远,再加上它们必须点燃引线才能引爆,所以引爆时间过长,爆炸时间不确定等缺点,注定了它还是无法在野战中与以弓箭为主的蒙古骑兵相抗衡。

    这就让我很自然地想到了抛石车,当初看到抛石车时,我就想像过一个个炸药包由抛石车发射到蒙古骑兵群中的景像。虽然抛石的机动性极差,但是在一支万人的部队里,若是有百辆这样的抛石车,那么这些抛石车就可以很好地保护着这支部队不受蒙古骑兵的攻击。

    只不过

    看着眼前的连在抛石梢上的百根麻绳,我不禁暗自摇头苦笑。这是我首次以研究的心态打量着抛石车,宋朝的抛石车的构造并不复杂,甚至可以说很简单。简单到几乎可以说,就是一辆平板车上立着一根可以旋转的粗木,然后在这根粗木顶端加上一根抛石梢而已。二十名木匠,在木料充足的情况下大约两个时辰的时间便可以制出一辆这样的抛石车。但就是这样看了一眼便能记住构造、知道如何制作的东西,操作起来却是十分复杂。每辆单梢的抛石车都需要近百人拉绳,若是多梢的则需更多。百辆抛石车,真是谈何容易。一百辆抛石车也就意味着我需要一万人来操作它们。如果我要用这玩意对付蒙古骑兵的话,那么以后我所带的兵,也许全都要转型成抛石兵了。

    而且要训练这些拉绳的抛石兵也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为他们拉绳发力的时间必须一致,而且在战场上抛石车还常常要转向,特别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