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大宋之神箭无敌 >

第90部分

大宋之神箭无敌-第90部分

小说: 大宋之神箭无敌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而且要训练这些拉绳的抛石兵也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为他们拉绳发力的时间必须一致,而且在战场上抛石车还常常要转向,特别是对付机动性极强的蒙古骑兵。所以就得要求这些抛石兵也要跟着抛石车的转向,而整齐而快速的移动。这些没有一个月左右的训练,是得不到好的抛石效果的。而且就算经过了严格的抛石训练,也无法保证这近百人每次拉绳的力道都一样,这样就会造成攻击的不确定性,也就是每次石头的落点相差都十分大。所以想用这种抛石车精确地攻击到某个目标,是一件相当困难的事。

    能不能对这种抛石车做一些改进呢?我皱着眉头想道,用这种抛石车守城、攻城的话还可以,若是要将它拉出城去打野战,那么它最主要的问题就是操作它的人太多了。比如说我要保护一支万人的步兵在野外不受到蒙军骑兵的攻击,就要派出一万人的抛石兵去保护,这根本就是不现实也是不可能实现的。

    一幕幕在现代看过的古代战争片在我脑海里闪过,在我的印像里,战争片里的抛石车好像都不需要这么多人操作的。不过那些都是电影而已,自然是当不得真的,我也没有办法回到现代去找那些导演理论,所以要解决这个问题还是要靠自己的脑袋才成。

    根据以前所学的物理知识,我知道眼前这抛石车无非就是一根杠杆而已。动力是人的拉力,阻力就是抛石梢上的石头,动力臂小于阻力臂等等,为什么不可以用重物做动力呢?以重物代替人力,用辘轳将重物升起,装上石弹后只需将重物一放。一颗颗石弹划过优美的抛物线,往蒙军阵营飞奔而去的情景再次出现在我的脑海里。

    哈太完美了。

    如果您喜欢这本书,请来起点中文网om,章节更多,支持作者,支持正版阅读!

第180章 西川经略 试射() 
在木工与铁匠的协助下,经过数次失败与改进的过程,三日后,一辆造型奇特的抛石车终于展现在众人的眼前。王坚、张珏和数十名军士、木工聚拢在我身边,好奇地打量着这个“异类”。它的结构大体上与旧式的抛石车相差不大,只是原本该连着百余根麻绳的一端,现在已变成了一块巨石,巨石的后方还多了一套铁制的绞链齿轮。那丑陋的样子,活像一个挺着大肚子的村妇。

    “置使大人。”王坚这几日都在忙着监督部下制作火药,此次他还是头一回见着这个丑八怪,他略带不信的口气说道:“据说这种抛石车只需十余人便能操作,不知是否属实?”

    “试试便知。”我轻笑一声答道。

    在众人的期待的眼神和齿轮的咯吱声中,四名军士转动辘轳,巨石缓缓升起,抛石梢的另一端慢慢降至地面。很快就有两名军士转动主轴调整好方向,另有两名军士抬着一枚百余斤的石弹,将它固定在梢尾的金属挂钩上。石弹已磨得很圆,但表面非常粗糙。这种石弹是投车专用石弹,在成都的军器库中便存了许多。石弹有三十斤、七十斤、一百斤之分,分别用于旧式的单梢炮、双梢炮和多梢炮。而我则为这新式的抛石机选择了最重的一枚,它之所以打磨成这个样子,是为了在发射时增加它的摩擦力,使它不容易从抛石车上脱落。

    一切准备就绪,我点了点头,张珏便大喊一声“放”。随着轰隆一声,巨石被迅速放下,巨石的质量和下落速度产生的巨大冲量,让抛石梢瞬间便将那百余斤的石弹发射了出去。石弹在众人惊叹的眼神中,骄傲地旋转着飞向蓝天,然后再带着风声呼啸而下。“轰”,又是一声闷响,众人吃惊地望着远处像水花般飞溅而起的泥土,再定睛一看,石弹已有如打入豆腐块一般整个不见了踪影。

    “二百三十步”负责丈量距离的军士的高喊声,再次让在场的众人惊愣当场。二百三十步,这个长度只有旧式的单梢炮发射三十斤重的石弹才有可能达到,而这新式的抛石车竟然将百余斤重的石弹抛射出二百三十步!而且还只需八个人的操作!在场的众人简直就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呵,呵呵”良久,身旁才传来了王坚的一阵傻笑,王坚有如看着自己的情人一般,目不转晴地盯着那辆抛石车,眼里有充满了一种说不出的温柔。其它人也都为这次成功的试射,而且距离又创新高而雀跃不已。

    我脸上也情不自禁地露出了笑容,只不过,心里还有那么一点点的遗憾。

    本来我做出这东西是想在野战中对付蒙古骑兵的,却没想到原来的抛石车经过我的改进后,操作人数大大减少了是不错,但是用作动力的几百斤重物,再加上用来拉起重物的滑轮组,足足让这家伙的重量增加了一倍有余。这样改装的后果,便是让这外表看起来像孕妇的玩意,走起路来也跟怀胎八月一样。用这种蜗牛速度的投石车,到野外去对付高速机动性的蒙军轻骑?我想都不敢想了。

    但所谓“有心栽花花不成,无心插柳柳成荫”,新制的这种抛石车虽然离我所期望的还有些距离,但它却有足够的优点将那旧式的抛石车汰淘了。

    首先,最大的优点便是操作它的人数由原来的百余人减少到了十五人,其中八人是负责控制发射的,另加七人是协助推动抛石车和输送石弹的。

    其次,这种抛石车由于是用重物做动力,所以它每次发射的动力大小都完全一样。只要控制好巨石的高度,就可以大略地估算出石弹的落点,即可打近也可打远。这样无疑可以大大地提高了射击的精度,只要我愿意,我甚至还可以在抛石车上标注瞄准的刻度。

    最后一点,便是这种抛石车堪称抛石车中的傻瓜机,使用它的人无需经过什么专业训练,只要有足够的力气转动辘轳便会用了。换句话说,有了这种抛石车后,成都之战空有抛石车而无人会用的情形再也不会出现了。

    再加上这家伙那令人恐怖的射程,已足以让它登上这时代最具威力的十大远程武器的冠军宝座了。若我再将它的石弹换成铁制的炸药弹,呵呵

    “属下参见置使大人。”李庭芝的叫声让我清醒过来,只见李庭芝不解地望着我身旁还在围着抛石车跳着笑着的军士,不解地问道:“置使大人,这是”

    “哦,没事。”我随口回答道:“适才王统领讲了个笑话,此时他们正高兴着呢!”

    “笑话?”李庭芝满面不信地望着我说道:“王统领会说笑话?”

    “所以才好笑啊!”我呵呵一笑,说道:“李统领来找郑言可有什么事吗?不会也是来听王统领讲笑话的吧!”

    “自然不是。”闻言李庭芝轻声一笑道:“自从得置使大人的教诲之后,属下这几日一直都在制定着治军的计划,今日终于已初具规模。是以属下想与大人参详一番,听听大人的意见。”

    “嗯,不错。”为了不致于被那群还在欢呼的军士打扰,我带着李庭芝走向一边,同时心里暗赞了李庭芝一声。

    做实事的人有两种,一种是不用头脑,接到任务埋头便干的。这种人的精神可嘉,但这种人做事大多都要经过很多次失败后,才能总结出经验成功地完成任务,而且往往还会将事情搞砸。另一种是先制定计划,然后在动手做之前,认真地分析每个计划的可行性。这样做通常都会少走许多的弯路,能用最短的时间完成任务。而李庭芝显然便属于后一种。

    “李统领不妨将计划”

    “轰”的一声巨响毫不容情地将我的话打断。

    我苦笑了一声,知道这又是那群还不过瘾的人,在“折磨”着那辆新研制的抛石车了。我转头望向李庭芝,却见他已是目瞪口呆地望着那冲天而起的巨石,半天也说不出话来。

    如果您喜欢这本书,请来起点中文网om,章节更多,支持作者,支持正版阅读!

第181章 西川经略 治军之道(1)() 
“属下认为,治军之道,首在将帅。”当我与李庭芝在一间军舍中坐下时,李庭芝才从刚才的情景中缓过神来。他恭敬地为我敬上一杯清茶,然后垂首对我说道:“所谓千军易得,一将难求。军队如人体,将帅为头颅,士兵则是手足。只有头脑睿智清醒,手足才会伸展自如建立功勋。将帅英明果敢,疲弱之军亦能击败虎狼之师;将帅懦弱无能,虽强悍之师亦难撼疲弱之敌。”

    不错,我点了点头,示意李庭芝继续说下去。

    “宋军力弱,在很大的程度上便是由于以文统武,好以文官为将。一军若是由武将统领,则往往要听命于文官,或是受制于监军。”李庭芝喝口茶润了润喉,接着说道:“宋廷的文官全都是科举出身,上任之前大多都未上过战场,也未习过任何作战、为将之道。他们赖以为官为将的,无非便是脱口能诵的孙子兵法,这些也只不过是纸上谈兵而已。至于那些监军”

    说到这里,李庭芝只是摇头苦笑,没有再说下去。我知道他不屑说下去的原因——监军。所谓的监军,顾名思义就是监视军队的意思,也就是皇帝派下来监视军队的人。在宋朝担任这一职务的有皇帝庞信的文臣,也有长居宫中的太监,在军队中监军名义上虽没有实权,但实际上权力却是十分大。用现代的话说,监军就相当于皇帝的特派员,他是直接向皇帝汇报情况的人。所以在军中无论是将军也好,元帅也好,都得把他们当作祖宗伺侯着。这还也罢了,更让人气愤的是,这些不懂打仗的监军,却最爱在军队里指手划脚地瞎指挥,战败之后却在皇帝面前将责任推得一干二净。所以在宋朝为官为将的,没有不讨厌监军的,当然只能在心里讨厌。所幸我在做骁骑军统制的时侯,赵昀还没有派哪个监军来监视我,也许是赵昀觉得骁骑军不过是一支一万人的军队,没那必要吧。

    “那么李统领觉得我等要在此点上,该如何改革呢?”

    “重用武将。”李庭芝抬起头来望着我说道:“数日之前,大人以杨贵妃一事点醒了属下,让属下知道了民风不是掌握在百姓手中,而是掌握在朝廷手里。宋廷以文治军,以科考选官,百姓中便有重文轻武之风。反之,若我等以武治军,以军功晋官,那么百姓自然便会慢慢转变为重武轻文,甚至还会出现大宋境内的武人纷纷投往西川,而西川境内的文人也会不堪其虐,纷纷避往宋境的情形。是以属下便拟了一套以军功晋官的晋升制度,请大人过目。”

    接过李庭芝草拟好的制度,粗略的看了一遍之后,我暗暗欣喜自己果然没有用错人。李庭芝作了十分大胆的改革,在这份制度里几乎已经看不到宋廷晋升制度的一点影子了。

    比如说:士兵只要斩获蒙古鞑子一个首级,就可以获得爵位一级、田宅一处。斩杀的首级越多,获得的爵位也就越高,甚至还可获得仆人。然后视军功和能力,再给予晋级。

    只要打仗打得好就可以授爵,一授爵就有一定的土地、有一定的房子,还有仆人。那么,百姓的整个生活就跟打仗挂钩了。可以想像,一户十余口人,只需有一名青壮当兵,且这名青壮一旦取得一定的爵位,那么这户人家全都可以衣食无忧了。这么好的事又怎能不让百姓争相当兵?又怎能不让当兵者拼死效命?而且这样的条件开出来,我好像也不用当心逃兵的事了,因为若还有人逃兵,也许他一回家就会被家人给骂死了。

    若是这样的一套晋升制度在军中实行,可以想像那些不会打仗的文人是没办法在军中取得职位的。

    只不过

    我苦笑了一声,说道:“这些制度好是好,可是我等哪来这许多的土地和宅子来奖赏军士?”

    “有。”闻言李庭芝一挺胸膛,铿然说道:“成都以北的大好河山,随时等着大人去取。”

    “说得好!”我呵呵一笑,大赞一声道:“李统领好气魄,如此便让我等以鞑子的头颅,来换取百姓的土地。”

    “一言为定,干。”说着,李庭芝遥遥举起了茶杯。

    见此我哈哈大笑,举起了茶杯与李庭芝一干而净。

    “不过李统领这套以军功晋升的制度,却也有几点不足之处。”放下茶杯后,我又细细品味了一遍李庭芝草拟的制度,说道。

    “大人请说,属下洗耳恭听。”

    “无需如此见外。”我呵呵一笑道:“正如李统领所说,这套制度一旦在西川全面实施后,必会有大量的文士外流,但这些文士之中还不泛有能征赏战之士,比如说曹友闻曹将军,还有与我等一起的张珏张统领便是特例。”

    “大人说的不错。”李庭芝点了点头说道:“此点属下也想过,却又想不出一个两全其美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