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逆隋 >

第142部分

逆隋-第142部分

小说: 逆隋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高颍、苏威等人也反应过来,纷纷向皇帝贺喜,刚才弹劾杨勇的大臣都懊恼不已,此物作用真如此之大的话,莫说是红绸,就是用金银包裹也可接受。

    “好,好,太子,另外一物又是什么?”杨坚迫不及待的道。

    “皇上请看!”杨勇将红绸掀去,现出了那台织机,看到怪模怪样的织机,众人纷纷摇头,不知作何用途。

    “太子,这又是何物?”

    “禀皇上,儿臣想让制出此物的工匠亲自演示一遍!”

    “准!”

    杨勇向还瘫在地上的云定兴踢了一脚,他才战战兢兢的站了起来,可怜云定兴虽然以前做过一个小官,却从来没有见过皇帝,刚才又被惊吓,手脚早已发软,失误了数次,才让织机真正转动起来。

    尽管如此,听到此物的功用,所有人都惊叹不已,连杨坚也走下龙椅,细细的观摩起来,要知道现在布是什么,布就是钱,对大臣、军队赏赐可以用布,买卖货物可以用布,而且此物不象则才的铁棍,只限于棉布可用,丝绸,葛麻等物的纺织无不可加快数倍,只要将此物推广开,大隋百姓很快就能人人有衣穿,府库也会很快充实。

    众人都是啧啧称奇,围绕着纺织机转了半天杨坚才重新回到龙椅上:“太子今日敬献之物,实仍我大隋强盛之根本,朕不能不赏,来人,赏东宫黄金千两,绸缎二千匹,珍珠千颗,狐皮十张,虎皮……”

    正当杨坚对东宫重重赏赐时,杨勇却打断了皇帝的话:“且慢,父皇,儿臣还有本奏。”未完待续,如欲知后事如何,请登陆qidian,章节更多,支持作者,支持正版阅读!

    skbshge

第223章 开皇盛世农学院() 
虽然自己的旨意被儿子打断,杨坚却丝毫不以为许:“太子请讲!”

    “禀父皇,此两物儿臣不敢居首功,儿臣虽然出钱出物将精于纺织的一百余人召集起来,可是集体负责之人还是眼前的云卿和那一百余名织工,还望父皇不要忘了他们的赏赐。”

    杨坚大笑起来:“难得太子不居功,朕又怎会吝啬赏赐,不过,既然你打断了朕的赏赐,那余下的就不赏了,这位想必就是负责研究出新型织机的云卿了,你叫什么名字,以前曾做过什么事?”

    东宫有什么动静杨坚虽然都会收到消息,只是云定兴一个工匠,在之前不会引起任何人的兴趣,杨坚自然不会知道。

    “回皇上,微……微臣……不,小人姓云如定兴,以前曾做过大周军械处做过八品文官。”云定兴哆哆嗦嗦才把话说全。

    “哦,你还做过官。”杨坚顿时大喜,他刚才赏赐杨勇一不小心说多了,千两黄金,二千匹绸缎既使是现在的国库也是一笔不小开支,还要继续赏赐云定兴,若是少了过意不去,若是多了又实在心痛,如今云定兴曾做过官,赏赐一个官位是最好不过:“那好,这次爱卿研究的新型织机,有大功于国家,云爱卿功不可没,朕就赐你工部员外郎之职。”

    员外郎是正七品之职,云定兴从一阶白丁一下跃升七品,可以说是一步登天,云定兴不由感激道:“多谢皇上!”

    “长孙爱卿,此番太子组织研究出新型织机的工匠,朕就一并转给爱卿,此前有功者,爱卿皆可着情赏赐!”

    “臣领命!”长孙毗大声应道,新型纺机不是出于工部,如果是其他部门的官员呈现给皇帝的话,可以说是工部严重失职,好在太子是例外,如今这些工匠重新归到工部,就算日后不会研究出更好的织机,只要将织机推广下去,也是工部的功劳。

    杨勇愣了一下,这些人可是自己花大价钱请来了,父皇随口一句就归到工部去了,杨勇倒不是舍不得,只是他既然要把后世的一些先进农耕技术传过来,手下必须要有这么一批工匠,否则他可没办法将见过的东西自己做出来。

    好在杨勇早有准备,连忙道:“禀父皇,农为国家之根本,只是各地耕作水平却是参差不齐,儿臣以为,朝庭当成立一个农学院,派遣官员收集各地先进的耕作技术加以研究,然后编写成册,统一推广,此举关系到大隋根本,这是儿臣的奏章,还请父皇明察。”

    为了这份奏章,杨勇昨天几乎花了半夜的时间,里面详细列举了农学院的功用以及给大隋带来的种种好处,皇帝不可能不动心。

    一名内侍连忙将杨勇的奏章接过去交给杨坚,中原王朝一直以士、农、工、商将百姓分成四级,如今还没有实行科举考试,士由世家代替,农排在工之前,只是如今实行的三省六部制中,六部却没有农部而只有工部,农业依附在工部之下,分由两名两名屯田侍郎和一名水利侍郎统管,杨勇的奏章中农学院的地位位于工部尚书之下,但是却在各个侍郎之上,这才能整合整个工部的资源为农学院服务。

    杨坚看得连连点头,不过如今的六部职完整,官员也齐备,六部共二十四曹三十六侍郎,单单在工部增加一个农学院,地位仅次于尚书,还在侍郎之上,将马上打破各部的平衡,杨坚微皱了一下眉头。

    将奏章合上,杨坚先宣布退朝,只将杨勇和左右仆射、六部尚书留下,将杨勇的奏章让内侍大声念一遍,才向八人道:“太子要在工部成立农学院,各位爱卿认为如何?”

    众人都面面相觑,杨勇的提仪无疑很好,只是打破了官场平衡,本来六部并列,现在工部多出一个农学院的怪胎,岂不是让工部一下子跃居六部之上,除了工部尚书长孙毗暗自高兴外,其余人都是沉默不语,太子现在风头正劲,刚才那些人就是前车之鉴,谁也不想冒然反对太子的提议,引起太子不悦。

    六部尚书中,礼部尚书韦世康和杨勇在营州有过一段并肩作战的经历,两人关系最熟,见众臣不愿开口,韦世康首先道:“回皇上,臣以为太子成立农学院之举开历代先河,实仍聪慧之举,只是六部已有序,贸然在工部增加官职,似有属不妥?”

    杨勇被韦世康一提醒,才似乎知道自己提议不妥,连忙道:“父皇,韦卿顾忌的正是,儿臣疏忽了,只是农学院对我大隋关系重大,不可不设。”

    对于杨勇奏章中描绘建立农学院之后的情景,杨坚不由不心动,只是帝王之道,关键在于平衡,三省六部制是杨坚想出来消除相权设置和得意之举,绝不能打破,让一部独大,而农学院又非设不可,还需要工部配合,这可就难了。

    此时见太子颇知进退,杨坚心中一动:“即如此,朕就将农学院设在东宫属下,农学院分授正副院长之职,其正院长为从三品,副院长为正四品,太子,你以为如何?”

    各部尚书为正三品,下面的侍郎为正四品,农学院院长为从三品,正好介入尚书与侍郎之间,杨勇大喜:“儿臣谢父皇信任,不过,农学院关乎国家社稷大事,儿臣愿意亲自担任院长之职。”

    杨勇这个农学院院长本来就是为自己量身打造,他身为太子,虽然可以参预处理国家大事,其实多数只是提提意见,最后的主意还是皇帝自己来定,杨勇早就想摆脱毫无自由的生活,成为农学院院长之后,自然有借口出城,甚至出京也不是没有可能。

    “准!”杨坚想也不想的答道,这个农学院既然是太子提出的,又是东宫属下,太子亲任院长并无不可,只要让副院长能挑起重任即可:“各位爱卿,你们可有副院人之人选?”

    听到太子亲自担任农学院院长,众人脸上都微微失望,虽然眼下农学院还没有影子,但直属太子,又是从三品高官,谁都想能为国举才,为自己家族争得这个职位,只是太子竟然要亲自担任,众人只得打消念头,不过,皇帝的问话众人又心动起来,能争到一个四品的高官也不错。

    工部尚书长孙毗自以为当仁不让,首先道:“臣以为都水使者吕文钦精通水利,可担任副院长之职。”

    副水使者是从五品之职,与从四品相差两级,杨勇大为不乐,他已将农学院看成是自己的地盘,哪容长孙毗插一个人进来,连忙向杨坚道“父皇,农学院副院长儿臣已有人选,长孙爱卿推荐之人虽然精通水利,可是水利只关系到农学院一小部,并不适合由一个都水使者担任。”

    一听太子已有人选,其余正想与长孙毗争执的人顿时住口不言,杨坚连忙问道:“太子举荐何人?”

    “父皇,此人正是刚封为工部员外郎的云定兴,云定兴曾有大周军械处为官的经验,又有新式织机的功劳,正适合担任副院长之职。”

    “不妥,不妥,升迁太速。”杨坚不由摇头,从一个白身升到正七品已是破例了,若是连正七品的官服都没换,又升为从四品,传出去恐怕会让人以为大隋的官职不值钱了。

    “父皇,现在农学院只是草创,何妨就让云定兴以工部员外郎的身份暂代副院长,若是日后有了成果再升迁不迟。”杨勇只得极力争取。

    “好吧。”杨坚勉强同意,今天他颇为高兴,毕竟他是杨勇的父亲,看着大儿子成长迅速,心中只有欣慰,心中想道这个农学院既然是太子弄出来的,那么由太子折腾也无妨。

    正副院长都让太子定下了,其他职位也没什么好争,对于这个小小的农学院,众臣都没有太放在眼中,虽然太子的奏章说得有道理,可是千百年形成下来的农耕技术哪有那么好改进。等到日后农学院推下一项项成果,许多百姓都视农学院为神时,在场的大臣才发现当时看走了眼。

    今日几乎得到了所有自己想要的,杨勇迈着轻松的脚步回到东宫,第一件事就是默写下数十个人名,这些人都是今天在殿上还没等他献出礼物就对他弹劾之人,写好之后,又重新看了一遍没有遗漏,才唤吕沐霖过来:“把这张纸传给暗衣卫,对这些人暗衣卫进行重点监视。”未完待续,如欲知后事如何,请登陆qidian,章节更多,支持作者,支持正版阅读!

    skbshge

第224章 开皇盛世难封的长孙晟() 
接过这张名单,吕沐霖不由一呆,这上面尽是六七品的小官,五品以上官员只有数名,而且十之七八出自御史台,里面的名单几乎占了御史台一半官员。

    御史的职掌是纠察弹劾,有风闻奏事之权,吕沐霖不由疑惑,这样的官员哪有监视的价值?

    御史台长官为御史大夫,现任御史大夫正是清河公杨素,如今杨素正领兵在前线,这些御史在御史大夫不在的情况下,敢于向太子弹劾,若不是急于表现,便是身后有人指使,杨勇虽然不知道历史上正是杨素掌握了御史台,才能不停的利用御史台在杨坚面前构陷他的坏话,最终导致太子被废,只是杨勇自然深知积毁销骨的道理,现在杨素不在,御史台就有这么多人反对他,如果以后杨素回来,又下决心与自己作对的话,御史台恐怕就会成反对自己的一块铁板。

    看着吕沐霖发呆,杨勇问道:“怎么,有问题吗?”

    吕沐霖忍不住将自己的疑问说了出来:“太子,暗衣卫现在的实力还不足,同时监视这么多官员恐怕力不从心,何况他们都是一些小官,有必有花如此大的代价吗?”

    杨勇微微一笑:“暗衣卫力量不足,本宫又不是要他们一下子就达到要求,这样,你可令袁浩从这张名单的先后顺序排定监视人选,本宫要他将这些人平时与哪个大臣联系最紧,他们有什么把柄都一一呈报,至于你说他们都是小官,你别小看这些官员,他们就靠弹劾别人才能获得政绩,若是对本宫群起反对,你说说在父皇心目中会留下什么后果?”

    吕沐霖一惊:“他们真敢如此?”

    “为什么不敢,反正本宫手又伸不进御史台,为了名利,朝庭历代都不缺投机取巧之人,又有板倒谁能比太子更能天下闻名,本宫不能蹈刘据的覆泽。”

    吕沐霖听得大汗淋漓:“殿下放心,属下一定让暗衣卫将这些人紧密监视,就是他们与妻妾在床上的谈话也一字不漏全都要知道。”

    刘据是谁,吕沐霖当然明白,那是一代雄主汉武帝的儿子,从七岁起为太子,做太子三十年,仁恕温谨,一直得到大臣和百姓交口称赞,却遭到汉武帝身边近臣江充的陷害,在巫蛊之案中被逼反,最后死于非命。

    其实杨勇的地位现在和刘据何其相似,父亲都是开创一代皇朝的雄主,汉武帝虽然不是开国之君,却和开国之君相似,刘据做了三十年太子还有人陷害,何况杨勇,难怪吕沐霖听到杨勇以刘据自比会如此紧张。

    现在已是大隋开皇三年的五月,就在杨勇获得组建农学院的权力时,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