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三国之帽子王崛起 >

第21部分

三国之帽子王崛起-第21部分

小说: 三国之帽子王崛起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是啊,哪怕再给我等半年时间也好,至少新兵战斗力基本成型,现在出征还不行。再说了,即便袁术被曹操联军痛殴,溃不成军,整个江淮也有十万军队,不用孙策加盟,十万大军能把我等淹没。”

    高顺也急了,坚决不同意接受朝廷指令。

    陈宫摇摇头,叹道:“咳!明知道这是曹操挖的坑,咱不想往里跳也不行啊,抗旨不遵那就是逆贼,或许曹操抽不出身前来征讨,他只需让朝廷发一纸诏书,周边小势力蜂拥而至,我等再想安宁也是奢望,那时候还谈什么发展?四面楚歌之下,我等必然疲于应付,除了继续跑路没有其他招数。”

    这就是曹操的毒辣之处,虽说当时不能继续追击秦宜,却也不会轻易放过他,曹操手里掌握着汉献帝这张王牌,随时可以发出正统的声音,用在一些小势力身上非常好用。

    或许你是草莽,曹操可以给你转正啊,前提是你要听话。

    当初秦宜在曹操面前嚣张,说什么打不过你我可以跑啊,我是骑兵你能奈我何?

    秦宜心里很得意,岂不知在曹操眼里简直是小儿科。

    不错,在当时的情况下曹操是不能逼得太紧,数万大军与秦宜五十名骑兵纠缠的确没有必要,加上担心许都安危,一心想撤兵。

    但这不代表曹操没有办法对付秦宜,眼珠子一转便有了主意,让朝廷下旨责令秦宜西进淮南。

    这个时候就看出曹操掌控大汉朝廷的好处来了,当初汉献帝落难,袁绍不听谋士劝,感觉一个废物皇帝木有用,在袁绍眼里是废物,曹操却认为这是千载难逢之良机,趁虚而入,直取洛阳,赶走杨奉,后以洛阳太破为由将汉献帝接到自己的根据地许昌,从此汉献帝就一直在曹操手上,朝政也一直被曹氏所把持。

    掌握汉献帝便是掌握大汉朝廷,至少在政治上有着绝对的主动权。以天子之命征讨四方,顺者则忠逆者则奸,大势力或许作用不大,小势力不敢不听朝廷招呼,毕竟当逆贼不好听。

    凡事总要讲究个出师有名,最正统的莫过于汉朝廷旨意,这是曹操的政治资本,让诸侯都不得不对他的命令言听计从,至少要在表明上言听计从。

    所以说在汉献帝这方面袁绍等的确失去了先机,让曹操先一步掌控了大汉皇帝,使得原本比袁术、袁绍弱得多的曹操有了一个正义的旗号,也有了政治资本,匡扶汉室,一个正义的旗号又能够为他带来多少的人才和信任啊,确实无法估量。

    陈宫把前后因素都讲清楚了,众人彻底没了招数,眼巴巴看着秦宜,等待他拿主意。

    果然三国到处都是坑啊,秦宜心里当然很清楚,曹操还是要挖坑!

    当初曹操说让秦宜去下邳城安身,被秦宜拒绝,一计不成又鼓动秦宜西进,秦宜虽知道曹操是黄鼠狼给鸡拜年没安好心,却也没有当回事,谁成想曹操在这里等着自己。

    显然,曹操这是强干自己,弱小的秦宜敢不遵命嘛。

    不遵从大汉朝廷皇帝旨意的后果很严重,那就意味着秦宜头顶着叛逆帽子,如过街老鼠人人喊打。

    千万不要小瞧末代皇帝汉献帝的影响力,大耳贼刘玄德为何拼命宣扬自己是中山靖王刘胜之后,不就是想往皇室上靠吗?

    刘备一直以皇室宗亲自居,号称正宗皇室血统,也不过是为了借助刘家汉朝“天子”的最后一点影响力来经营自己的事业!并从中得到了诸多利益。

    甚至直到建立蜀国的时候,仍然打着“蜀汉”的旗号,高呼“光复汉室”!

    由此可见,天子的名号确实太过于响亮,东汉末年汉朝廷自乱,才令地方失去控制的,原来叛离中央的地方势力,其实原来都是接受中央政府节制的官员,之所以能以天子名号以讨伐不臣服的叛乱势力,那是因为原来统治的影响力还是存在。

    秦宜明知曹操挖坑,但他必须往里跳,不往里跳的下场很惨。而且曹操给的筹码很大,扬州牧啊,简直是一步登天嘛!

    去,为何不去?

    这叫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袁术算个球!

第42章 要高举扬州牧大旗() 
曹操挖好了坑秦宜准备跳进去,他要遵从朝廷指令进军淮南,此事看起来非常不靠谱,秦宜手里也不过几千兵马,在几大诸侯眼里什么都不是,袁术伸伸手指头便会捏死他。

    秦宜手下包括陈宫在内全都反对,反对无效,秦宜铁了心要进军淮南。

    在陈宫、高顺、张辽等人眼里,进军淮南那是找死,作为一方霸主袁术不是那么好招惹的。但秦宜知道,算算时间袁术今春就要离开淮南,他要到冀州与袁绍合兵一处,并且还想把所谓的皇位给袁绍。

    后面形势的发展绝对出乎意料,不仅陈宫等人不知道,就连曹操也不知道袁术会来这一手,要不然也不可能委任秦宜扬州牧。

    所以,表面上看这件事情非常荒唐,也非常危险,危机危机,有危才有机会,只要秦宜运作得当,危险行程变成了绝佳机会,趁袁术撤离之机,秦宜率兵占领淮南,曹操送来的乌纱帽便名副其实,收获之丰简直如天上掉馅饼。

    袁术离开淮南具体原因是什么秦宜也不太清楚,好像淮南大灾,千里赤地,民不聊生,袁术靠劫掠富户养活自己,最后连富户也没有吃的了,再待下去大概要饿死,所以他必须走。

    袁术为何要离开淮南,秦宜无需操心,反正这一点不可能改变。

    问题是,袁术在淮南没有吃的,秦宜去了就有吃的吗?

    这不一样,袁术靠抢劫度日,不事生产,有这种结果不言而喻。秦宜不同,他不仅不会劫掠淮南而且还要经营淮南,为什么没有吃的啊?

    这个时代因为自然灾害、战乱,致使中原人口急剧下降,可以说现在属于地广人稀的时代,只要善于经营,怎么可能没有粮食吃。从一开始在淮阴落脚,秦宜就安排高顺组织屯田兵,眼光放的很远。

    组建屯田兵还有另一层意思,其他势力一般都依存世家大族支持,而秦宜不想被世家大族束缚,那就要自己手里掌握着王牌,所谓的王牌不过是粮食而已。手里有粮我自给自足,你奈我何,你若用粮食要挟,或者操纵粮食价格,呵呵,那就对不起了,老子一定会打得你满头都是包。

    秦宜心里打定了主意,剩下的就是细节,最关键的还是军队。既然是扬州牧了,那就要去淮南上任嘛,不过,淮阴这里秦宜不想丢弃,那样的话几千军队再分成两部分,真的打不开点呀!

    “既然曹操送了这么一个大礼,不接受的话岂不是很对不起他,下一步我等做好准备进军淮南。”皱皱眉头,秦宜问高顺:“军队整顿情况如何,有多少可战之兵?”

    秦宜如此干脆利落接受了曹操的任命,要进军淮南,令在场的人无不惊讶,难道主公真的被扬州牧这个诱饵所吸引?

    “你真打算去淮南啊,那可是个陷阱。”高顺很吃惊,主公问起军队整编他不能不回答,说:“主公,原有步卒七千人,剔除老弱一千负责训练屯垦兵,保留六千精锐,徐州降兵挑选出二千多人,新组建屯田兵第一批有三千,从中挑选一千补充步卒,如此便有九千可战之兵。而第二批三千屯田兵刚刚组建,缺乏训练,目前暂不具备战斗力。”

    这段时间高顺很辛苦,他很清楚现在是最弱时期,必须尽快壮大军队规模,短短两个月时间能有如此成就已经很不错了。

    陈宫不淡定了,劝道:“既然主公知道曹操不安好心,为何还要坚持去淮南?”

    秦宜笑道:“我等如今暂居淮阴,名不正言不顺,此时曹操送来一个扬州牧,从今往后我们便是正牌军,何乐而不为呢?更何况曹操挖坑,在他眼里扬州是个坑,在某家眼里那时块肥肉,送到嘴边没道理不吃下去的。等着瞧吧,到时候你等高兴都来不及,而曹操会为今天的举动后悔不迭。”

    “真的是肥肉吗。。。。。。“

    明明是坑,非要说是块肥肉,对主公的话陈宫、高顺、张辽以及于禁将信将疑,却又期待主公的预言得以实现,内心矛盾。

    秦宜也不多解释,嘱咐道:“这段时间子川辛苦了,这样吧,挑选三千可战之兵,再抽调一千屯田兵,把这四千军队作为出征军队,做短期强化训练。骑兵随我出征,剩下的军队以及陷阵营留给你巩固现有地盘。”

    秦宜的目的很明确,淮阴三座城池不能丢,主力陷阵营不打算随军出征,大部分步卒也要留给高顺,以高顺统兵能力守住地盘没问题。

    高顺愣住了,秦宜只带三千精锐步卒出征,至于新组建的屯田兵根本不能指望,劝道:“主公若真的想进军淮南,只带三千精锐实在太少了,给我留下两千步卒就行,属下保证不会丢失淮阴。”

    “我心中有数,就这样安排兵力。”秦宜摆摆手,制止高顺劝阻,又对张辽、于禁说:“船只准备的怎样,至少要保障大军辎重运输,这次出征要充分利用水道运输功能。”

    于禁说:“主公,都准备好了,保障四千军队辎重绰绰有余,甚至还余力运送兵力,随时待命。”

    秦宜大喜,说:“这就好,诸位做好准备,一旦时机成熟,大军立刻开拔。曹操这个坑既然挖好了,不往里跳他不会满意的,那就将计就计,本州牧愿意往坑里跳,随了他的愿!”

    看到秦宜喜形于色,陈宫迟疑片刻,问:“主公不再考虑一下吗?别看袁术衰败,瘦死的骆驼比马大,而我等如同小狗小猫,实力相差太悬殊。另外,主公有了扬州牧这个身份,属下心里其实也高兴,毕竟水涨船高。所谓树大招风,江东孙策都是你的下属,他会甘心吗?或许他也会率兵威胁主公,到那时主公可要面临袁术和孙策两大势力夹击,相当不妙哇。。。。。。”

    陈宫所言,其实秦宜都已经想过,关键要看怎么运作。秦宜摆摆手,说:“出兵淮南是一定的,各种因素也要考虑清楚,重要的是待时而动。所以,今后不要说去与不去,而是说怎么去,要研究具体细节,要把扬州牧这杆大旗牢牢竖起来,给曹操一个惊喜,哈哈哈。。。。。。”

    陈宫、高顺、张辽和于禁四人张了张嘴想说什么,却都没有说出口,不过,每一个人心里都没有底,主公这胆气也太大了,明知道曹操挖坑,他非跳不可。

第43章 衣带诏() 
曹操大军回到许昌,大肆封赏有功人员,并将刘玄德留在相府附近宅院安歇。

    虽说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汉献帝没有权利却也是皇帝牌位,只要曹操还在高举汉朝旗帜,该走的程序还是要走,至少礼仪方面曹操不会给人落下把柄。

    除非曹操废了汉献帝自己做皇帝,不需要朝拜。

    问题来了,那样的话天下各方势力谁会听他招呼,所谓的挟天子以令诸侯也就废了,曹操岂不白忙活一场。

    所以,曹操在没有统一天下之前,他不会改变现状,会继续尊崇汉献帝为天子的汉朝朝廷。

    次日,汉献帝设朝,曹操上表刘备军功,引刘玄德见献帝。

    刘备大喜,身穿朝服拜于丹墀。

    献帝宣刘备上殿,问:“卿祖上何人?”

    玄德回答:“臣乃中山靖王之后,孝景皇帝阁下玄孙,刘雄之孙,刘弘之子。”

    先不论远近,按照辈分论,刘备也算自己的族叔,汉献帝大喜,请入偏殿叙叔侄之礼。

    汉献帝暗思:“曹操弄权,自己也就是个玩偶,刘玄德如此英雄,又是自己叔辈,或许对自己大有帮助。嗯,皇叔身份低微,我且先给他封官,提高皇叔在朝廷中的地位,他必然感激涕零,帮助我夺回朝廷权柄。”

    一番思量,献帝拜玄德为左将军,封宜城亭候,并设宴款待。

    自此,刘玄德有了另外一身份:刘皇叔。

    曹操懵逼,刘玄德顺杆子爬的本事了得,弄了个皇叔身份不说,没有经过他的手又被献帝委任左将军、宜城亭侯。

    荀彧等一班谋士来见曹操,说:“天子认刘备为叔,恐无益于明公。”

    “无妨,即便他是皇叔,我以天子之诏命令他,他越是不敢不服。况且我把他了留在许都,名虽近君,实在我掌握之中,何惧之有?”

    刘备与一般降将不同,他是暂时依附于曹操,而曹操眼馋刘玄德手下两员大将关羽和张飞的勇力,问题是他二人以刘备为主,曹操得不到。

    曹操当然希望刘备归降与他,那样的话关羽和张飞也就顺理成章成了他手下大将。

    这件事情急不得,曹操要慢慢招揽刘备。

    呃,难道曹操对刘备就没有一点戒心?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