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明末之大国崛起 >

第561部分

明末之大国崛起-第561部分

小说: 明末之大国崛起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谋,才可能做出这么反常的举动。实际上刘体纯没有安排任何伏兵,他只是打算与对方硬碰硬一场,彻底打垮对方的信心,让三国联盟直接崩溃,华军再继续进攻就会省力许多。

    在没有发现任何问题之后,霍恩元帅才敢命令进军,随后八十万大军继续前进,一直到到距离对方十公里的距离才停下来。华军摆开了野战的阵势,不过为了不过分刺激对方,刘体纯没有拉起铁丝网,也没有挖掘战壕,以防止对方不敢主动进攻。

    实际上刘体纯的担心是多余的,霍恩元帅根本不知道什么铁丝网和堑壕,尽管沙俄将军一再提醒他,他也不予置信,认为根本不会有人想到躲在坑里作战,那样不但失去了排枪的密集射击效果,也会让装填弹药变得非常困难。

    如今在看到华军排着整齐的队形,就直挺挺的站在那里,根本看不到铁丝网和堑壕的影子,霍恩元帅就更加放心了。他当即命令全军原地结成阵型,将二十万步兵摆在正面,两翼各有二十万步兵,另外二十万步兵则作为预备队,所有火炮跟随中路的步兵前进,准备直接平推过去,一举消灭对方。

    数十万大军的作战,正面是非常宽的,幸好这里地处东欧大平原,平坦的地面非常有利于大部队展开。双方拉开了长度二十公里的阵线,准备进行一次激烈的硬碰硬的战斗。

    联军喊着口号,迈开步子向着华军走去,他们的步履稳健没有一丝错乱,显然是训练有素的军队。实际上正面的二十万大军的确训练精良,他们是属于瑞典最精锐的皇家禁卫队,战斗意志和战斗力都不容小觑,但很可惜战斗意志无法抹平武器的代差,双方相距还有六公里,华军的各师属重炮已经开始轰鸣了。

    重炮部队射程高达七公里的120毫米口径重型榴弹炮开始发威,炸得中路瑞典军队死伤惨重。本来他们还在如往常一样,以沉稳的气势和稳健的步伐冒着对方炮火继续前进,知道进入自己的射程之内。

    然而每分钟只有七十步左右的瑞典军队,要想跨过这数公里的距离,要花费一个多小时,等到那个时候瑞典人至少要死伤数万人了。

    见到对方火炮射程如此只远,霍恩元帅大量脸色变了变,他知道必须全力以赴,否则很有可能落败。他立刻改变战术,那些跟随着步兵平行推进的骑兵迅速提升速度,他们从两侧绕了个半圈,向华军两翼发起进攻,而在中路的瑞典军也加快了速度,尽可能快的冲向了华军阵地。

第一千二百章机枪的威力() 
很快更大的打击来了,团营级炮兵的75毫米山炮陆续开始轰击,更加密集的炮弹炸得瑞典陆军和哥萨克骑兵同样死伤惨重,但他们依然在继续冲锋,甚至连后面跟随的瑞典炮兵队也加快了速度。

    “进攻,以数量压垮对手,将他们全部消灭。”霍恩元帅大声喊着,他将希望全都寄托在了骑兵身上。只要己方的步兵能够坚持住,就能给骑兵创造绝佳的进攻机会。二十万骑兵一旦冲入步兵阵线,对方将会立即崩溃,这将有是一次大胜。

    如果对方调转方向,将炮口瞄准骑兵也没不要紧,迅速推进的瑞典炮兵队将会以密集的炮火轰击对方,然后步兵跟进发起冲锋,同样能够打乱对方的阵型。在霍恩元帅看来,这是个无解的阳谋,不管对方如何处理,都逃不脱败亡的命运。看着哥萨克骑兵逐渐靠近华军两翼,而对方丝毫没有掉转炮口轰击骑兵的意思,霍恩元帅的嘴角露出了一抹微笑,他的计划就快要成功了。

    “命令两个守备军,可以开始了。”刘体纯也露出了微笑,随后发出了一道莫名其妙的命令。

    两翼正对着哥萨克骑兵冲来方向的阵地上,排列整齐的步兵突然闪开一道道缝隙,让上百个犹如炮车般的东西推了出来。这些武器同样有着如野战炮般巨大的车轮,只不过中间的钢架结构上并非有一根粗粗的炮管是六根,这些管子看上去非常细小,简直不能叫做炮。

    正是因为这些管子的细小,让冲来的哥萨克骑兵们放心不少。在他们看来火炮的威力与口径成正比,这么细小的“炮管”根本造成不了多少伤害,然而他们并不知道,自己将是骑兵终结者的第一批牺牲品。

    华军推出来的武器并非什么小口径火炮,而是刚刚装备野战军部队的三七式转轮机枪。这种武器正是飞艇装备那种转轮机枪的改进型,因为飞艇实验性装备的机枪重量过大,无法伴随步兵作战,所以军事研究所对其进行了大幅度的改进。首先是将枪管从11支降低到6支,口径则配合着7毫米良浦型步枪弹,改为了7毫米口径,再加上将长弹匣改成了链式供弹,让整枪重量降低到了31公斤。

    为了方便携带,这种机枪配上了如跑车般的轮子,在军中用挽马拉着走。以为重量依然太大,无法跟随步兵作战,所以特别在军级直属队设置了一个机枪营和专门为其提供后勤保障的后勤团,这样一来每个野战军级别的军就能拥有一百挺左右的三七式转轮机枪了。

    这次见到霍恩元帅的排兵布阵,刘体纯就清楚了对方的想法,他故意示敌以弱,同时将机枪营分成两股,秘密的埋伏在两翼,单等着哥萨克骑兵的冲锋。当哥萨克骑兵冲到距离华军还有五百多米的时候,士兵们迅速的转起枪管后部的手柄。

    随着枪口喷射出道道火焰,一枚枚子弹伴随着沉闷的突突声,射向了迎面冲来的骑兵。平地上犹如刮起一道风暴,金属组成的弹幕直接撞在了血肉之躯的骑兵队中,立刻奏起悲怆的死亡乐章。

    哥萨克骑兵还在遵循着传统,冒着密集的弹雨向前冲锋,企图冲到近前展开肉搏战。然而机枪这个天生克星的出现,已经注定了骑兵的悲剧,一排排的骑兵高举着马刀,口中狂喊着乌拉倒在枪口下。鲜血染红了大地,也彻底击碎了霍恩元帅坚强的心灵。他目瞪口呆的看着眼前的一切,大脑已经完全处于当机状态,这种超出他理解范围的武器,已经让他彻底震惊了。

    不仅仅是霍恩元帅本人,在后方观战的所有指挥官都被震惊了,以至于没人去想己方炮兵和步兵也在一步步的接近对方阵地。在机枪响起的那一刻,华军炮兵就调转了炮口,120毫米榴弹炮瞄准了后方正在移动的瑞典炮兵,76毫米山炮则纷纷对准了越来越近的瑞典步兵。

    这一次全面开火,让瑞典士兵们糟了大难,等到霍恩元帅醒悟过来下达撤退命令的时候,瑞典步兵已经前进到了华军面前不足三百米处,而那些推动着3磅军团炮的瑞典炮兵,已经在榴弹炮的密集轰击中损失殆尽了。

    凶猛的火力,压制着瑞典步兵的前进,华军步兵在超出对方两倍射程的地方,就开始用射速很快的三七式步枪射击了。密集的弹雨丝毫不弱于百挺转轮机枪,正在排着整齐队伍向前挺近的瑞典士兵们犹如秋天庄稼地里被收割的稻谷,整排整排的倒下,却没有人再站起来。

    “撤退,立即撤退。”霍恩元帅大声嘶吼着,他知道现在必须尽快撤离此地,否则他将全军覆没。此时霍恩元帅已经下定了决心,回去以后要想国王进言,尽快结束与大明帝国的战争,哪怕成为藩属国之一,也总好过灭亡的下场。可惜他醒悟的有些晚了,因为此时他没有机会再提出这个建议了。

    就在联军向东推进开始以后,刘芳亮指挥的二十万大军已经在斯堪的纳维亚半岛上发起了全面进攻。利用着大量的狗拉雪橇,华军全面进攻的速度很快,整个半岛区都在迅速被吞并,驻守本土的十二万守军毫无抵抗力量,直接被华军消灭。

    瑞典人吃惊于华军对严寒的耐受程度,甚至超过了他们自己,这简直可以称作奇迹了。本来瑞典人谋划得不错,先利用大军在东方打开缺口,再抽调兵力返回来进攻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的华军。利用寒冷的气候打时间差,在至多半年内在东西两线都取得决定性胜利。

    可惜古斯塔夫二世培养起来的军队太过高傲了,他们自以为天下无敌,却不知道世界并非只有欧洲那么大,战争的方式也绝非古斯塔夫发明的那一种。当华军开始快速穿插,逐一攻克瑞典城镇的时候,他们还宛如在梦中。

第一千二百零一章克里斯蒂娜女王() 
华军之所以能够如此耐受严寒非常简单,这不仅仅是有大量军队来自于冰雪省驻军的问题,在这支大军中还有大量常年生活在北极圈里的爱斯基摩人和阿塔帕斯加人,他们世代生活在北极圈内,又如何会害怕寒冷。而有这些北极圈猎人的生活经验作参考,华军的抗寒能力自然是直线提升,以至于完全超越了瑞典军队的意料。

    坚持战斗寸土必守,这是克里斯蒂娜女王唯一能够发出的命令了,作为古斯塔夫二世的女儿,年仅十三岁的女王还无法完全掌控国家,大部分工作都由枢密院内阁首相奥克森谢纳伯爵管理。

    奥克森谢纳伯爵是个好战分子,他崇拜古斯塔夫二世,认为只有战争才能为瑞典取得最好的利益,所以他才摒弃前嫌,与世仇沙俄联手对付大明,希望能够获得更大的利益。可惜奥克森谢纳过高估计了瑞典军队的战斗力,却大大低估了华军,造成了目前的窘迫局面。

    面对着几乎亡国的局面,奥克森谢纳唯一能做的,就是以克里斯蒂娜女王的名义,号召全国民众拿起武器,保卫自己的国家。不得不说历经古斯塔夫二世管理的国家,百姓有着极强的尚武精神,当以女王的名义号召他们对华军发动进攻的时候,揭竿而起的情况就在瑞典全国蔓延开来。

    当瑞典人开始反抗的时候,华军的确有些措手不及,他们本来对瑞典人的待遇不错,只要不是反抗分子华军甚至会按月补助他们一些粮食,以弥补瑞典缺乏耕地和食物的情况。然而在欧洲宗教的力量要高于利益,当女王陛下号召全体百姓发动全民战争的时候,几乎所有人都选择了拿起武器,冲向态度和蔼的华军士兵。

    瑞典人的精神值得鼓励,但可惜他们全国也仅有三百余万人口。多年的战争已经让瑞典青壮缺乏,这次组成联军时俄国许诺了大量物资补给,以换取瑞典抽调了二十万大军,几乎将全国的青壮年都调走了。

    即使在瑞典国内,也基本上都是二线部队,他们不但年龄偏大,战斗意志也要弱上许多。刨除这些军队剩下的百姓,大部分都是老弱和妇女而已。当他们拿起武器冲向华军的时候,所能得到的只有死亡。

    发现瑞典民间抵抗情绪激烈之后,刘芳亮立刻转变了政策,将对民间的安抚改成了血腥镇压。大量守备军兵力被从斯堪的纳维亚半岛西部抽掉了过来,加入到镇压地方的行动中去。

    三十万守备军撒下去,很快就见到了效果,他们以连为单位驻守各地,就能够抵抗任何五千以下规模瑞典民众的冲击,结果造成了瑞典全国百姓大量死伤,人口数量急剧减少。

    给霍恩元帅的求援信已经发出,但要想送到对方手上至少还需要一个月,等到大军回援恐怕半年都过去了。这就是十七世纪世界的运转速度,又有哪个国家能够与华军依靠宝船队和铁路线的运兵速度,以及利用电报的消息传递速度相抗衡。

    眼看着回援的军队遥遥无期,国民却在大量死伤,短短的一个月内,瑞典民众的死伤就超过了十七万人。这主要是毫无军事素质的瑞典民众,以极其原始的方式对各地华军发起集群冲锋,才造成了如此惨烈的状况。

    年仅十三岁的克里斯蒂娜女王在发现这种情况之后,立刻召集众臣下令停止抵抗,派出使者向大明帝国投降。“绝对不行,如果投降瑞典将毁于一旦。”奥克森谢纳表现得异常激烈,他很清楚投降意味着什么,丹麦和西班牙已经做出了最好的诠释。如今克里斯蒂娜女王尚未亲政,作为枢密院内阁首相的奥克森谢纳伯爵是有权利驳回女王要求的。

    “可是我不忍心看着民众们去死,如果人都死光了,瑞典一样会没有的。”克里斯蒂娜女王的话也有道理,让许多大臣连连点头。

    “可是西班牙人投降后被并入了葡萄牙,如今他们都成了二等公民。丹麦人则大部分成了奴隶,这不是比死亡更加难受吗?”奥克森谢纳伯爵摆出如今的事实,这是任何国家都不敢投降的原因。

    “是死是活那是民众的选择,我没有权利替他们选择,如果你坚持要战争,我只能选择退位。”克里斯蒂娜女王虽然年纪幼小,但作为古斯塔夫二世的女儿却非常有主见,她选择了坚持自己的想法。

    克里斯蒂娜女王的坚持让奥克森谢纳伯爵沉默了,作为古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