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大宋金手指 >

第238部分

大宋金手指-第238部分

小说: 大宋金手指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事实上,赵与莒与赵善湘、薛极商议之中,超过三十五岁的今后升迁便会受到影响。在赵与莒的计划中,大宋将有一支十万人的最精锐部队,二十万人的地方卫戍部队,三十万人左右的预备部队,这样国家财政负担不是很重,而若有战事时随时可以调集三十万的大军却不至于影响大局。这个规模的兵力,比起如今大宋兵力总算要削减二十万人左右,再加上兵制变格,赵与莒根本不需要那么多军官存在了。

    不过新的兵制还没有完全拟出来,赵与莒在等待敖萨洋的新发明——火枪。在台庄大捷期间,敖萨洋就已经制造出了可以用于实战的火枪样品,但从其寄来的信件中描述的来看,赵与莒对于这种有效射程只有五十米左右的原始火枪还是不满意,在他看来,改进了火药配方和其余诸如线膛技术等方面的进步,完全可以让这火枪的杀伤范围更大。不过造火枪与造炮时不同,他不能在旁边亲自指挥,只能就可能出现的问题通过信件进行指点,加上敖萨洋自己的摸索,从敖萨洋的上一封信来看,他离成功已经很近了。

    火枪出现后,兵制也要随之相应变革,而且有了火枪兵和与之相适应的战法战术,在边疆上就可以更加积极主动一些了。赵与莒估计,火枪定型再到生产出足够的枪枝弹药,需要大约半年的时间,而训练出一支能够熟练使用火枪作战的部队,又需要半年时间,让这支部队形成战斗力,还需要半年乃至一年的时间。

    “都是四十以下,其中有二十八人三十五岁以下。”李邺又是脱口而出。

    赵与莒在郁樟山庄时,曾不只一次强调,他们若想成就事业,细节决定成败,千里之堤溃于蚁穴,便是毁于细节,千层之台起于垒土,便是成于细节。李邺功业心强,不象是李一挝那般已觉得志得意满,故此对于细节尤为重视。

    “名单与我瞧瞧。”赵与莒伸出手来。

    李邺向后一望,然后招了招手,一个年轻的近卫军士兵满脸激动地跑了过来,先是向赵与莒行礼,然后向李邺行礼,最后才是向赵善湘行礼。赵善湘笑了笑,心中暗暗感叹,由这个士兵便可看出,近卫军对于赵与莒个人是最为忠诚的,其次是禁区卫军中的将领,而对于朝中兵部主官,反倒没那么敬重。

    “国朝向来以文制武,高宗中兴时四大名将势大难制,高宗尚设法去其兵权。这近卫军兵权……倒要提醒官家了。”赵善湘心中暗想,但念头一转:“崔与之也是晓知兵事的,葛洪同样也是,他们二人身为宰臣,乃文臣之首,都对此事装聋作哑,我若出这个头,会不会让官家厌恶?”

    有着这个顾忌,他没有把话说出来。

    那个近卫军将名单递给赵与莒,赵与莒扫了一遍,当看到孟珙的名字时眼前一亮。

    “孟珙多大了?”

    “三十二。”

    这个年纪让赵与莒很满意,三十二岁,恰值壮年,他的军事才能在自己穿越而来的那个历史上是被证明了的。

    但是赵与莒并没有多说什么,只是点点头,然后又将名单交回给那个近卫军,笑着问道:“你姓字名谁,今年多大?”

    “臣姓郑,名冠群,字子希,流求初等学堂一期、义学第七期出身!今年二十一岁!”

    “郑冠群?”赵与莒对这个名字有印象,他想了想,然后笑道:“你不是在江南制造局么,朕记得当初战报中有你名字,赵曼卿还夸你临机果决慷慨能任事,有古之良将风范,怎么又回近卫军了?”

    “臣在华亭战后,发觉还是军中最适合臣,故此向近卫军报道!”郑冠群笔直地道,听得天子不但知道自己的名字,还记得自己的事情,他心中血气翻滚,只觉得无比激动。

    赵与莒看了李邺一眼,李邺挠着头,嘿嘿笑了声。郑冠群二十一岁,算起时间来,他当初到流求时应该只有十一岁,十年时光,一晃便过去了。他已经退过役,那又回到军中,定然是李邺帮了忙,不过这首先得他自己符合条件才成。

    “我记得……你们这一期中有个叫李锐的,如今他在何处?”赵与莒想起那封血书便又问道。

    “阿锐如今在徐州,正在秦参领处任职。”郑冠群道。

    “好好跟着李汉藩做,莫要学他那些小滑头。”赵与莒拍了拍郑冠群肩膀,然后示意他退下,郑冠群又行了礼退了下去。

    “陛下这话说得,今后这小子必然不好管了。”李邺抱怨着说道:“臣哪里有小滑头了?”

    “若没有小滑头,你家中娇妻自何而来?”对于李邺“抢亲”之举,赵与莒多少有些不满,又拿出来敲打他道:“对了,你家小子快一岁了吧,几时让你家娘子带入宫中,让四娘子与阿妤也瞅瞅,当初一期里最不老实的李汉藩家小子是什么模样。”

    “臣不敢。”李邺挠着头:“陛下,臣家犬子比臣那时还要顽皮,宫中规矩多,怕他……”

    “滚你的,朕何时要你们讲过这种规矩!”

    让赵善湘很是尴尬,赵与莒竟然当着他的面骂粗话,他眼睛在李邺面上扫了过去,李邺不但没有露出尴尬神情,反而很是高兴的笑了起来。

    “这些人都是天子年少时手把手教出的,如今天子御宇,基业稳固,他们前途不可限量,自然忠心耿耿毫无二意。瞧着天子待他们模样,也如同兄弟子侄一般,亦庄亦谑,非比一般臣子。”赵善湘心中想。

    “李汉藩,这军校之事,朕就交与你了,今后每周朕都会亲临一次讲课,时间便定在周二下午。”赵与莒又道。

    “是!”李邺挺胸站直,响亮地答道。

    离开陆军学校之后,在回程途中,赵善湘被赵与莒邀至车上,两人就兵制之事又谈了许久。才到宫门,赵与莒便看见魏了翁青着脸前来相迎,他心中登一跳。

    又有麻烦事了,只不过这次不知道这麻烦又是从何而来。

    (修改加入:继续求月票啦……一个晚上没注意,竟然又冲上去了,大家加油!)

    注1:南宋此时的兵力总数,借鉴吕祖谦《历代制度详说》卷11《兵制》说:“今天下当分裂之余,而养兵无异于全盛之世。京口、秣陵、鄂渚之兵至二十万,行都卫兵至十四、五万,诸州厢、禁兵及其驼粮置戍守者又且二十余万,而蜀之兵亦几二十万,然则今世盖尝养八十万之兵也。”倪思也说:“今以天下之兵籍略计之,行都之宿卫,沿流之驻扎,州郡之分屯,无虑七、八十万。”

第280章 二三七、君子因仁远庖厨() 
长江中下游的五月份,天气已经很是闷热了,虽然水网密布,但是这并未让人感到清凉,反而使得空气更闷。

    赵景云背着背篓,停下脚步,靠在地上长长喘了口气,又抹了把额头的汗水,然后向前面道:“汉云先生,请歇上会儿吧。”

    被他敬呼为先生的,是一个四十岁左右的男子,也和他一般背着背篓,同时还别着一只小锄,听他如此说话,笑嘻嘻地转过身来:“赵曼卿,你不是说要与我比试脚力么?”

    “学生服了……”

    赵景云苦笑着摇了摇头,这也难怪,他与这位李汉云结识后,便说要与他比试脚力,可是才走了不过半个钟点,他就觉得吃不消,李汉云不仅走得快,而且走走停停,让他有些无所适从。有的时候,这李汉云还会偏离道路,顺着山脊、河谷翻过丘陵,沿途寻找那些有用的药材。

    “你算是不错了,我认识的那些书生们……一个个尽是嘴巴上的英雄好汉,让他们抓只鸡都推三捡四。”李汉云一边说着一边向四周查看,当他发现路旁陡坡上的一株花时眼前一亮,立刻放下背篓,向那株花爬了过去,话只说得一半,便不再管顾赵景云。赵景云看着他的背影,呆呆地出了好一会儿神。

    这位李汉云乃是附近的游方郎中,于杏林之中并无多大声名,但是五日前在岳阳楼下,赵景云与他结识之后便一直跟在他身后。与其余郎中喜欢在交通要冲上设堂行医不同,李汉云喜好走乡串里,故此至今未娶。他的医术也只是一般,但对于山沟水角交通不便处的平民百姓而言,他已经是难得一遇的神医了。

    李汉云行医几乎不收什么费用,任凭百姓愿意,给什么他就要什么。三两把米或者一个鸡蛋,他都不介意。这也使得他没有办法去药铺里购买那昂贵的成药,他翻山越岭之时,凡是见着稀少的药物,总会采摘下来以备不时之需。

    这般医者仁心,让赵景云十分敬服,对他的称呼也从最初的直呼其名,到现在的汉云先生。不过这位汉云先生倒是个有趣之人,一路上妙语如珠,谈吐间显然也读过不少书,赵景云最爱听他说各处的风土人情与逸闻掌故。

    “好家伙!”正思忖间,听得李汉云忽然叫了声,然后身体前扑,栽入草丛之中,接着又站了起来,手中捏着一条花花绿绿的毒蛇笑道:“今日可以进补了,赵曼卿,算你有口福!”

    “学生篓子里有流求的烧酒和罐头,拿出来与汉云先生分享便是。”赵景云也打趣道:“晓得汉云先生穷,学生保证不白吃,如何?”

    “你小子……听闻魏了翁甚是方正古板,倒教出你这样一个精灵古怪的学生来!”

    李汉云一边说话一边拔出短刀,熟练地处置那蛇来,处理干净之后,又将原先看准的那朵花采下:“这东西要去药铺里买,没有个几十文拿不下来。”

    以他的医术,虽然谈不上十分精通,但也算是良医,若是寻个通渠重镇坐诊,区区几十文算得了什么。赵景云想到这里,对他越发的钦佩了,世上满口仁义道德的人多得是,可躬行践履的却少之又少。

    见天色到得正午,附近又无人烟,两人便寻了处山溪架起石头,李汉云翻出一个小铁锅,开始淘米煮饭。这些事情赵景云一点儿也帮不上手,只能在旁边看着,心中颇有些惭愧。乃笑着自嘲道:“君子远庖厨,学生不懂厨艺,当算是君子了。”

    “君子远庖厨,乃不忍也。”李汉云一边收拾一边笑道:“此乃仲尼之仁,而非仲尼小视厨艺,赵曼卿,你可知道此事?”

    “哦?”赵景云回了一声。

    “庖厨之地,杀牲之所,杀禽宰畜,仲尼不忍见禽畜哀鸣,故此远之。不过若非韶乐,君子可不会远肉味。”李汉云拿着孔子打趣道:“可见仲尼说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是在说老实话了。”

    赵景云笑而不语,若是三年前,他肯定跳起来与李汉云辩论,以为他这是在辱及圣人了。但现在不同,他无论是经历还是心境,都不象三年前那般幼稚,他思考的一些问题,甚至已经超越了他的老师,超越了儒学的范畴。他现在想的是,如何才能将这些东西与儒家思想相融会贯通。

    李汉云激赏地看了看他,然后笑容收敛起来:“曼卿,此次我们要去的所在甚是凶险,多有蛊疾,患者甚众,你真要随我去么?”

    “那是自然,都走得一半了,如何能中途而废!”赵景云道。

    “既是如此,你要记着,致此疾者为恶水,故此到了那里之后,便不可接触水,无论是池塘之水或是溪润之水或是井水,都不可沾染,免得为恶水所袭。”李汉云叹息道:“只恨我医术低微,这些年来眼睁睁见着此疾蔓延,却对此无能为力!”

    这便是赵景云跟他来的原因了,听李汉云说,岳阳左近乡里流行蛊疾,患者甚众,而且一染病便是整个庄子整个庄子的沾上,发病之后,用不着多久便会全庄死绝。有人说是瘟神下凡降祸于世人,也有人说是退入深山中的峒苗土人施法行蛊,赵景云听说此事后非常震惊,便跟着李汉云前往疫情最重的地方查看。

    他们吃过之后继续向前,越走道路越是难行,到后来干脆就没有了路。李汉云神情也越来越严肃,他停下来,用布将自己身上各处都扎紧,还帮赵景云也扎好,只说是防止疫虫。

    “汉云先生,这里真有村子么?”

    当二人又前行了半个钟点,走出丘陵来到一处平地时,赵景云忍不住问道。

    他之所以如此问,是因为他看到那附近原本有田,但是如今田中草茂苗稀,显然许久没有人处理,已经被人荒弃了。而且原本还有路的痕迹,现在草已经将路掩盖住,也不知有几个月没有人走过。

    “一年之前我来时,这村子还有三十七户人家,一百五十余口,其中有五十余人患蛊疾。”李汉云低声说道:“当时我为他们开了些药,此次来也是想瞧瞧情形。”

    他声音里有压抑不住的悲痛,不必到村子里看,情形已经是很明显。

    过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