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大宋金手指 >

第368部分

大宋金手指-第368部分

小说: 大宋金手指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是非只因强出头,若自己不多事多嘴,哪里会落到现在这尴尬的局面!

    赵与莒见他满头是汗,微微一笑:“先生有孔明隆中对策之才,为何没有诸葛临阵自若之量呢?”

    “不敢,臣……郑某方才失礼,贵人便是不怪罪,郑某心中也是极不自安。”

    这郑琼也当真是个狂士,听到天子调侃自己,当下收敛住惧意,从容回应道。他还记得赵与莒吩咐,只说了一个臣字,便立刻改口自称郑某,却再也不敢与赵与莒称兄道弟了。

    赵与莒又问了一些汴梁的事情,这次郑琼说话就谨慎得多,虽然是有问必答,却多是说些不轻不重的边角之事,而不涉及事情的本质中心。赵与莒觉得有些无趣,微微叹息了声,便与郑琼告辞而去。

    见着赵与莒与邻近几桌人纷纷下楼,郑琼这才抹了把汗水,店掌柜此时笑眯眯地过来抹着桌子,见他还是一副战战兢兢的模样,嘿然一笑道:“瞧把你吓得,能与天子同桌共食,这原是大幸事——先生勿急,先生认得出天子来,小人便认不出么?”

    “你既是认出了,为何还会如此满不在乎?”郑琼惊道。

    “小人懂的东西不多,只知道咱们这位天子是真心真意为着百姓做事的,比起前金的那些伪君,不知好到哪里去了。天子真心为民,那么我这小民又何必惧之?”

    郑琼愣了愣,不由得叹道:“原来我自负饱读经书,见识还比不上一个酒楼掌柜!”

    且不说郑琼的感慨,赵与莒下了楼之后,心中微微有些遗憾,随着照相技术的发展,现在大宋有点规模的报社,几乎都有了专门的照相师,因此,他出现在报纸上的影相也就越来越多,再想要玩这微服私访的把戏也就越来越难了。在临安,现在他只要一出门便会被认出来,没想到跑到汴梁,也是如此。

    “找地方让朕洗脸吧,反正是会被认出来的,用不着掩耳盗铃了。”他有些无奈地对身边的龙十二道。

    “是。”龙十二一如既往地沉默寡言。

    郑琼猜得并不算离谱,赵与莒此次北巡,至少一大半目的是为了通过在北方的言行让临安城中那些已经变得有些保守的官吏们清醒一下。因为有电报的缘故,他现在在大宋的任何一个通铁路和电报的地方,都能够正常地处理国家大事,而且亲政十六年来,他的统治也非常牢固,所以离开临安这中枢一两个月时间也不会有太大的副作用。

    他北巡过程中,那些各大小报纸自然会对他在沿途的言行进行详细报道,而他通过这些言行放出的信号,足以震慑那些日益保守的既得利益者。

    大宋的革新到现在已经有十六年了,经济的飞速发展与社会的快速变革,使得大宋形成了一个新的既得利益集团。郑琼想不到的是,如果说前年反对进行官制改革的是那些最顽固的保守势力的话,那么去年和今年利用各种天灾来鼓吹放缓改革步伐的,却是这些新诞生的既得利益集团。他们很清楚地明白,凭借革新转型时带来的不严谨与漏洞,使得他们获取了原本不属于他们的利益,而革新再深入下去,必然要触及到他们的利益。当初革新时他们曾经是急先锋,可当革新到了他们头上去,他们便变成了乌龟了。

    赵与莒更明白的是,革新到了这一步,已经没有办法停下来。如果处在社会上层的集团不能够主动适应革新,那么就会造成新的分裂,甚至引发内部的激烈动荡。所以,那些变成乌龟的新利益集团们,必须要用鞭子狠狠抽打,打得他们前行。赵景云是一条抽他们的鞭子,但赵景云根基太浅,很容易反而被他们弄断,真德秀则不然,不仅仅位高权重,更重要的是真德秀名满天下,门生弟子遍布朝野。所以,真德秀是最适合用来抽打那些乌龟们的鞭子。

    革新的步子只能继续,绝不能停止。

    “天子,竟然是天子!”他洗完脸,再在汴梁街头走时,很快就被人认了出来。几乎片刻之间,便有数以百计的居民来围观拜见,赵与莒索性停下脚步,将那些仍然跪拜的百姓一一扶起。

    他微服出门,真德秀自然是得到了消息的,只不过天子有此兴致,真德秀也不好阻拦,只是派人远远跟着。发现这一幕后,那跟着的人立刻就慌了,一边回报,一边就上来要将百姓隔开。赵与莒喝斥了两声,他们才收敛了些,却还是将赵与莒紧紧围起来,生怕百姓当中出现一两个胆大妄为者。

    不过是十来分钟之后,闻讯而来的百姓已经将街头围得水泄不通,又过了片刻,汴梁府派来的护军与随赵与莒来的近卫军纷纷赶到,赵与莒叹息了声,身居高位,便不自由。

    他见围观的百姓越来越多,便将人搬了椅子,自己站上椅子,然后向众人做了个手势。众人知道天子有话要说,渐渐安静下来,他环视一圈,然后道:“朕奉天承运,得掌大宝,尔来十有七年矣。所谓天视即我民视,天听即我民听,民心民意便是天心天意。朕今日来此,便是敢问诸位大宋国民,这十余年来的革新国策,好还是不好?”

    “好!”自然有人在人群中应道,立刻,好的喊声连成一片。

    “革新之策既是好,那么今后要不要继续革新?”赵与莒待众人安静下来后又道。

    “要!”这一次不等有人先应,百姓便发出山呼海啸一般的声音。

    闻讯赶来的真德秀听得这一个“好”与一个“要”字,脸上露出苦笑。旁边的谢岳却抚掌叹道:“天子便是天子,非常之人,便有非常之手段!”

    “天子裹挟民意……”真德秀有些犹豫地道。

    “真公错矣,天子这不是裹挟民意,而是顺应民意!”谢岳决然打断他的话,指着那些兴奋得脸都通红的百姓:“你看,这些百姓哪个是预先安排好的?百姓心中自有一杆称,天子、官府、朝廷,若是为着百姓,他们自然能称出是好是坏来!”

    “天子有此民意为势,已经占了天时地利人和,所有胆敢阻挠这民意者,必将为民意撕成粉碎,真公,大势所趋,不可逆行!”

    (修改加入:本书到了收宫阶段尾声了,请列位看官收藏和推荐新作《挽天倾》,拜谢。)

第407章 三六四、西方三王() 
在赵与莒的计划之中,汴梁停下休整、考察七日之后,他的专列还要继续西进,一直到长安,然后再折转北上,赶往燕京。

    但形势变化之快,远超过他的想象,他在汴梁城激起的民意,传回临安后立刻就演变成无可遏制的狂潮,这狂潮又随着报纸传到了大宋的各地。临安大学、金陵大学、流求高等学堂,学生几乎都为这民意所鼓舞,或上书,或发文,表达对天子推进官制革新的赞许与支持。

    此前曾甚嚣尘上的“天灾示警”之说,立刻销声匿迹了。那些既得利益者都是聪明人,知道这个时候还跑出来,便是真正的螳臂当车,即使天子宽厚不予追究,可愤怒的百姓士林,足以让他们身败名裂。

    正如谢岳所说,天时、地利、人和,赵与莒全占了,进一步更深入地推进革新,已经是大势所趋。百姓的想法很简单,既然这十余年来的经验证明,革新是一件好事,那么革新便应该坚持并推进,否则他们的日子如何才能过得更好?

    得了这个“势”,赵与莒继续西进便意义不大了。而且就在这个时候,一封电报让他也不得不回临安。

    炎黄十年冬派往欧罗巴的西征舰队,在经过四年多的漫长征途,终于返还。电报中估计,他们大约会在三月中旬回到华亭港,而算算时间,赵与莒现在赶回去,正好可以赶上到华亭府迎接。

    如果说林夕带领的东征舰队意味着替大宋寻找财富与开拓疆土,那么这支西征舰队则肩负着传播大宋国威和打开大宋商品市场的使命。已经进入工业化后期的大宋,每年生产出的产品是如此之多,便是拥有二亿五千万人口的世界最庞大的市场,也无法消费掉所有的产品。故此,大宋必须要为自己的机器运转寻找市场。

    经过十余年的经营,南洋、倭国、高丽,已经彻底成为大宋市场的一员,不仅仅政治上,这里所有还存在的国家都是大宋的属国,都承认大宋天子为其皇帝,而其国主最多只能称王侯,而且在经济上,它们都成为大宋经济体系的一部分,或者提供资源比如说高丽和南洋,或者提供劳力比如说高丽和倭国,大宋商人可以自由地在这些国家之间行商贩卖,这些国家所有的市场都完全对大宋开放。同时,以细兰为桥头堡,大宋对于天竺诸国的经济渗透也卓有成效,天竺诸国拥有庞大的人口与丰富的资源,在这同时他们又未能形成一个统一的国家,大宋对于天竺所有国家都一视同仁地给予支持,使得他们力量趋于平衡,既不会有哪个国家强大得足以威胁所有的邻国,又不使哪个国家弱小得可以被随意吞变。

    波斯大食诸国曾经是大宋的重要贸易伙伴,只不过这个伙伴最近比较倒楣,蒙古人潮水般地涌来,将一个个国家摧毁,就连曾经威名赫赫的山中老人,也被蒙古人逼迫投降,在其从山中出来之后,一场早已准备的屠杀使得这个以暗杀和恐怖行径著称的组织彻底消失。接二连三的战乱,使得大宋制造的制式冷兵器成为这块土地上的抢手货,至于大宋的火药武器,也有少量流入市场。

    再就是东部非洲,大宋与此地诸国的联系相当紧密,经济往来也很频繁,甚至有大胆的书生,已经开始在此地建立学堂,教授汉字与宋话。由大食裔入籍大宋的商人杰肯斯凯组成的非洲招商局在此地甚为活跃,对于这个民间商团,赵与莒有些头疼,不过暂时还没有插手的打算。

    而西征舰队的回来,意味着南非、西非和欧洲,开始对大宋撩起了衣裙。

    赵与莒的专列于炎黄十五年三月十三返回临安,无数百姓自发前往车站迎候,朝中无论是外朝的还是内阁的官员,也都放下手中的事情前往接驾。这与其说是去拍天子的马屁,倒不如说是去向天子表态,表明自己在深入推进革新这一重大问题上的立场。赵与莒与官员们都是心知肚明,因此,当赵与莒看到魏了翁总算神采飞扬起来时,很是感慨地拍着他的肩膀道:“这年余来,卿受累了。”

    “能看到今日,臣不觉得累。”魏了翁笑道。

    “卿必青史留名。”赵与莒笑道。

    “附陛下骥尾,实为臣之大幸。”魏了翁难得地拍了赵一莒一下马屁。

    这年许来,因为天灾的缘故,魏了翁的压力比赵与莒还要大。赵与莒的压力不过是不能行官制改革,而魏了翁,则是被人斥责“以妖言惑天子至使天相示儆”,要他自动请辞的算轻的,甚至还有人伏厥请斩魏了翁以谢天下者。

    不过现在,却是没有人敢再如此了。

    “朕收到电报说西征舰队已经到了广州,何时能到华亭府?”赵与莒又问道。

    这是让他提前返回南方的重要原因,魏了翁听了之后,立刻回答道:“沿途都有电报发来,昨夜在兴庆府泊锚,约摸今日就可以到华亭了。”

    “迎接之事可曾安排好?”赵与莒又问道。

    “陛下不能亲临,自然比东征舰队回来时规格要低了,不过陈贵谊以天子钦使身份已经提前去了华亭府。”

    听得这个安排,赵与莒心中甚为满意,陈贵谊以参政身份前往迎接,也不能说辱没了远征回来的将士。不过他心中还是有些遗憾,虽然一得到消息便开始往回赶,可终究没有能够亲自迎接西征舰队。

    炎黄十五年春三月十五日,临安城朝天门前被打扫得一空,霍重城背着手,缓缓行走在御街上。

    自从将拖雷的老婆孩子献俘之后,这朝天门已经很久未曾如此热闹了,毕竟如今四夷宾服,边疆便是有战事,也只是小打小闹,没有什么够份量的俘虏送来献俘太庙。象是李邺、王启年上次西征,铁木真的女儿领着残部投降,原本是可以献一次俘的,但天子以为对方并非穷途末路束手就擒,而是在还可以逃的时候主动内附,便给她定了个临阵举义的性质,而其余的部落首领,根本不是什么大人物,想拿来献俘还不够资格,故此未能举行献俘仪式。

    这次不然,听闻西征舰队横扫欧罗巴,扶持当地部分贵族与欧罗巴几个强国交战,颇有缴获,甚至俘虏大小名王十余人之多,献俘之事,自是不可避免了。

    霍重城对欧罗巴诸国并没有什么认识,那是太过遥远的地方,因此当然不知道这次被带来的欧罗巴诸名王是些什么人物。

    “大人,那欧罗巴比东胜洲还要远么?”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