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曹魏臣子 >

第218部分

曹魏臣子-第218部分

小说: 曹魏臣子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所以一直靠着一丝侥幸心理,一丝自欺欺人的自我安慰的他,一下子就双腿一软,跌坐在了地上。

    眼泪汹涌而出,在他布满黑灰的脸上,冲出了两道痕迹。

    结局,再无侥幸的可能。

    他唯一能做的,就是将他阿父的棺木带回去。

    本来,他的麾下,还建议他将夏侯渊的首级,给带回去的。

    但是他拒绝了。

    他的阿父,既然愿意和这位敌军都督在这里从容赴死;既然两人的棺木是并排放着的,也就是说,他的阿父觉得夏侯渊当得起。

    他身为人子,若是辱了其父保有敬意的人的尸体,岂不是也是辱了其父的声誉。

    罢了。

    无论双方是否敌对,该有的敬意,还是要保留的。

    他毕竟,是忠义无双关云长的儿子。

    所以呢,夏侯渊的遗体,是在五日后才被麾下带回去的。这些部下,就是那些在山顶上扔下石头和火把的兵卒。

    魏王曹孟德得知了消息,悲戚难当。

    不光在棺木边上垂下了好多泪水,让人将棺木运到邺城安葬。

    嗯,墓地,他直接定下来了,选择在挨着魏国宗庙不远处的地方。

    还上表朝廷,亲自给夏侯渊定下了谥号,曰:“刚”。而并非是原先历史轨迹上的、有些不好含义的“愍”。

    刚者,强毅果敢、追补前过、致果杀敌、强而能断。

    很贴切夏侯渊这一生。也就说是,夏侯渊算是赢得了,生前身后名了。

    消息传到了邺城,夏侯衡奔来迎丧扶梓归,他要开始守孝了。但是奔丧而归的夏侯霸和夏侯称两人,却被曹老大勒令只能孝三个月。

    理由是:“妙才一生志在行伍,汝二人为人子,当继承遗志!斩将夺旗,立下不世之功,就是对汝父最好的告慰。”

    看似不近人情,实际上却和夏侯渊的君臣相知,太了解这位亡故连襟的志向。

    消息传到了陈留的己吾,夏侯若君哭得很伤心。虽然在很早之前,长兄夏侯衡就隐晦的提及过,然而到了事情发生的那一刻,谁都不能抑制得住情感。

    她一身孝服的,来到半山腰和陈恒辞行。

    无论是礼法还是情感,她都是要赶往邺城奔丧的。

    陈恒安慰了几句,便让小陈亮也一起跟了过去。他依然在为母守丧中,无法过去,只能让小陈亮作为代表。

    冬十一月,铺天盖地的大雪,也伴随着关二爷和夏侯渊的故去,飘落人间。

    并州的战事,也因为天气就此告一段落。

    此战对魏王曹孟德而言,有得有失。

    失,是无数兵卒与粮秣的消耗,还有夏侯渊的战损。

    得,是在此战中,他将刘备的实力消耗了好多。只要等到明年春暖花开,冰消雪融,再度一鼓作气,便可以将刘备赶出并州。

    然后,在用数年的时间,慢慢用深厚的家底耗死刘大耳朵。

    他是这么打算的,也是这么做的。

    在收兵后,他并没有回去邺城。而是让兵卒在河东等地休整,自己的车驾去了雒阳安住。给麾下所有人,都传达了一个消息:不得并州,誓不归邺城。

    但是他没有想到,他的确是回不去了。

    雒阳,是大汉朝的故都,也曾经是周朝的故都。

    本来就有帝王之气。所以呢,曹老大在雒阳的时候,不光是以丞相的职务处理各州郡的事务,也让工匠起建始殿。

    当然了,这个宫殿,并不是给天子刘协盖的。

    一开始,宫殿盖得还是挺顺利的。但是在工期到了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正月的时候,就出现诡异的事情。工匠在砍伐濯龙祠的树,树身上竟然流出血来;又挖掘梨树准备移种,树根受伤后也流出了血。

    这些年本来心情就不是怎么好的曹老大,亲自去看了,厌恶之,觉得很不吉利。

    回到安寝之后,竟然就生了病。

    一天比一天见重,还没几天呢,竟然就一病就不起了。

    太医们对此束手无策,曹老大自己似乎也有了觉悟。连忙作书去关中,让驻扎在长安的曹彰,火速赶来雒阳。

    嗯,他还惦记着,要交代曹彰一番,将来和曹休一起压制世之狡狐等外姓将领。

    为了曹魏基业的长青。

    很可惜,他并没有等到曹彰的赶来。

    只是在留下自己的遗命后,便在当月闭目长逝。

    遗命是:“天下还未安定,不能遵循古代的旧制。下葬以后,即便除去丧服。凡是带兵在外戍守的将领,都不准离开驻守之地。官吏们要各尽其职。装殓用当时所穿的衣服,不要放金银珠宝作陪葬。”

    但是呢,他的威望实在是太高了。

    高得一旦故去,人们都觉得曹魏就要崩溃了一样。

    苦于服劳役洛阳的军士民众,便『骚』动起来;连随征了数十年的青州兵,听说他的故去,都结众敲着鼓一批批地走了。

    幸好,在雒阳负责曹老大丧事的人,是官职为谏议大夫的贾逵。

    他说服了大臣们,不追究青州兵无视军纪的行为。认为魏王已殡,继嗣的新王还未拥立,此时最好还是对动『乱』进行安抚。

    并发给青州兵长檄(秦汉时的一种公文,即长牒。给行远路者以某种证明的文书),让他们凭着长檄可以在回家的路上,得到当地官员提供的粮食关照。

    此举将青州兵在归乡里的沿途中,会因为钱粮短缺,变成贼寇『骚』扰黔首百姓的可能。

    在曹彰率领大军赶到雒阳的时候,也表现得很出『色』。

    曹彰并不知道曹老大急招他来,是什么打算。

    还一腔情愿的以为,临终前的急招,无非是那个位子的事。然后呢,他竟然问了贾逵,魏王的玉玺印绶存放在什么地方。

    “太子在邺,国有储副。先王玺绶,非君侯所宜问也。”

    贾逵当即是这样正颜厉『色』呵斥的。将这位能徒手撕裂猛兽的鄢陵侯、行越骑将军,怼得默默无语。

    说罢,贾逵便护送棺柩回到邺城,也因此受到了曹丕满满的感激。

    毕竟曹彰手中有兵马,若是拿到了魏王的玉玺印绶,到时候谁知道能做出什么事来。至少,他这个魏国世子,想变成魏王,就没那么容易。

    当然了,曹彰的这么一问,也意味着他以后都无法在执掌兵权了。

    也就是说,他将曹老大临终前没来得及交代的事情,让给他和曹休一起压制狡狐的愿望,都给粉粹了一切可能。

    唉。。。。

    幸运的狡狐。

第四零六章、雄才大略无人继() 
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二月。

    魏王曹孟德谥为武王,葬于高陵。魏世子曹丕嗣位为丞相、魏王,领冀州牧。

    他上位后第一件事,就是改了年号,将建安变成了延康;然后就是报答昔日帮他登上世子之位的人。

    比如贾诩。

    这位毒士的官职,直接从大中大夫变成了为太尉。

    太尉、司徒和司空,在现在的大汉朝并为三公。当年曹老大为了当丞相,就已经废了三公的官职。没想到曹丕刚继位,为了报恩,竟然又复置。

    本来呢,自从有了尚书台,三公也就成为了虚职,或者说荣誉职务。担任三公的人,第一要求当然是德高望众,至于有多大本事,反倒显得不那么重要。

    而贾诩,缺少的就是德高望重。

    他本来就是国贼董卓的部下,又曾经为了自保,以一言『乱』天下,名声是很不好的,也是没有可能当上三公的。

    但是曹丕,为了一己之私,公器私用,偏偏就让他给当上了。

    这就让天下人都暗自讽刺之,江东的孙权得知后,更是直接笑话了。还变本加厉的讽刺得特别狠的那种。

    嗯,孙权的讽刺嘲笑,直接跳过了贾诩的品德差,直指曹丕。

    因为当年宛城之战,杀死了曹昂的人,就是张绣和贾诩。若不是有贾诩,曹昂就不会死,曹丕也不会继位。也就是说,孙权笑话曹丕现在给贾诩的报答,是感谢贾诩当年杀了曹昂,让他有机会上位。

    好嘛,孙权等于指着曹丕的鼻子笑话:这种感谢杀兄仇雠的人,这种为了权势忽略了骨肉亲情的人,也配当人主乎?!

    才兴高采烈、得偿所愿当上魏王的曹丕,得知孙权的言论,暗地里就咬碎了牙。

    一颗征伐江东的种子,也在他心中萌芽,迅速成长为参天大树。

    明面上,才继位没多长时间的他,忙碌着稳定曹魏的局势,比如任命了魏·前将军夏侯惇担任大将军,减少关隘城门税、赏赐钱粮给各地督军与大将什么的。

    暗地里,却让人悄悄的,将囤积河东的粮秣和兵力都往淮南调遣。

    那些人马粮秣,都是曹老大费了两年时间,从全国各地征调而来的,为了将刘备赶出并州;为了将刘备这个汉室苗裔灭了,让天下再无大汉旗帜。

    结果呢,曹丕竟然不顾家国重任,只是为了要泄私愤,在曹老大尸骨未寒就给破坏了。

    当然了,这件事情,曹老大留下的人才,给谏言了的。

    是度支中郎将新平霍『性』。

    他上疏谏曹丕说,当下政权才刚过渡,应该等个几年人心稳定了,才能大兴刀兵。如果一定要征伐,也不该改变曹老大生前制定的战略,将征伐并州刘备改成了征伐江东孙权。

    然后呢,曹丕闻言大怒,直接将他下牢狱拷问,竟然死在了牢狱中。

    也让所有人,都不敢在这件事情上,谏言什么。

    这还不算,曹丕还让人特地跑了一趟陈留己吾,催促陈恒加快速度赶来邺城。嗯,顺便在路上,想一想征伐江东的建议。

    是的,四月了。

    狡狐陈恒的三年守孝时间,满了。

    本来无官一身轻的他,在守孝满了以后,便去了谯县。

    一方面,是祭拜下丁夫人;另一方面是接陈修。嗯,在这个月,曹睿给丁夫人守孝一年也满了,早就回去了邺城。而陪着守孝的陈修,则是留在那边,等着陈恒过去。

    在得到曹丕派使者来传信后,陈恒不由心中叹息了声。

    不是感慨自己的劳碌命。

    而是在感慨雄才大略的曹老大,后继无人。

    这个曹丕,还真不是当人主的料。曹老大作为这个时代最耀眼的人之一,其战略规划都是经过深思熟虑的,都是将眼光放在了未来数年、甚至数十年的。

    而曹丕才刚上位,就给改了!

    人贵有自知之明。

    既然汝个曹子桓没有先父曹孟德的雄才,那就学习一下现在曹参嘛!

    当年曹参觉得自己才能比不上萧何,当上了丞相以后,不就是一直延续萧何治国的条例什么的?不是仅仅当了三年的丞相,因为“萧规曹随”而被黔首百姓们歌颂,就让身后名的美誉,变成为汉史上与萧何齐名了?

    在大争之世,守成之主,尚且会给势力带来危机。这个曹子桓,竟然还要胡来,是嫌弃曹魏的天命太长了吧!

    唉。。。。

    想想,都让人替魏王曹孟德,惋惜不已。

    再想想,就让人替自己的野心,幸庆不已。

    当年曹老大在曹冲死的时候,就对曹丕咆哮“此我之不幸,而汝曹之幸也”。狡狐陈恒如今觉得,应该改成这样:“此我之不幸,而汝曹之幸也。亦是他人之幸也!”

    不过呢,想谋求些什么,不光指望别人的失误,还要自己努力布局,做好准备才行。

    狡狐陈恒,在快马加鞭往邺城赶去的时候,就一直在思索着,该如何在曹丕的庸碌中,谋取自己的利益。

    这个事情说简单也简单,说难也难。

    简单,是直接赞成曹丕的意图即可,让他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但是如此一来,他世之狡狐的名声,也会跟着变得昏庸;也会让有识之士失望,不愿意依附、成为他的羽翼。

    难,是既要给曹丕做出正确的建议,来彰显自己的英明;但又不能将曹丕拉回正确的道路上了。还要把握好度,万一惹了起曹丕的羞恼,觉得他狡狐不是一条心了,那以后说不定就没有机会掌握兵权、不给他权力了。

    虽然曹老大生前,给他在巴中江州赐下了一座将军府,明确告知天下他以后就是督战巴中的都督。但是曹丕是连曹老大国策都要改的人,改个任命,又有什么压力呢?

    对吧!

    狡狐的思虑,一直持续到随行去邺城的陈修,主动开口。

    是的,陈家的嫡长子陈修。

    他终于有了答案,关于三年前在邺城,狡狐给他的最后两个问题:“淮阴侯韩信,为何被夷三族邪?王莽,初贤名朝野皆仰慕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