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国家意志 >

第264部分

国家意志-第264部分

小说: 国家意志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邱容成终于下达了命令,之前他一直让雷达车处于行军状态,就是准备在敌人空军或者游击队偷袭时,好让这些车辆优先逃跑。不过这样的顾虑显然多余,美国也好,印度人也罢,根本没有将他放在眼里。即便是子夜时分,有好几队本地民兵从公路一侧快速经过,扑向瓜达尔,也没有停下来多看他们一眼。

    邱容成不可能知道,所有针对岸舰导弹阵地的破坏,都是在印度情报局与中情局的指导下完成的,当地武装人员不愿意使用炸药,因为他们计划独立后还要接受这些阵地和武器,于是中情局的技术人员想出了一套自以为巧妙的办法,来对导弹的破坏加以指导。其后的评估结果认为,即使有专业人员修理和足够的零备件,这些阵地在一年内也不可能恢复如初。这样的判断完全是基于常识做出的,如果按照美军的三级维修体制,关键部位损毁的设备必须返厂大修,在阵地上进行修复的可能性几乎为零,对于印度军队的维修保障能力而言,更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了。不过他们并不知道中国人修理导弹的效率,不知道老邱从国内调来的一批老军工,是怎么将多、快、好、省,四个字发挥到极限的。

    所有的8辆导弹发射车,沿着弧形部署,发射车的液压支腿并没有放下,也未调平,因为邱容成并不想按照余振东的意思,以一个扇面草草发射导弹(导弹驾驶仪并不具备180度内调整航线能力,发射车上也没有随动发射架,攻击目标能力,受限于发射车进入阵地时的角度)。不过老邱也知道,余振东至少有一个说法是对的——敌人登陆前无论雷达是否能够发现敌舰队,这24枚导弹都必须发射出去,否则它们就是废铁。按照余振东的想法,即使没有雷达指引,总会有几枚运气好的导弹能瞎猫撞上死耗子,实际上他对这些修修补补的导弹并不寄予厚望;他更希望敌人能在瓜达尔城外,以密集的队形,落入他的火箭炮覆盖范围。

    搜索雷达经过漫长的预热后,终于开始搜索海面。其小角度扇形波束扫过海面,就被100公里外的一架咆哮者感知到了。这架电子干扰机立即调转机头从伊朗方向扑来,同时对辐射源位置做出精确的测量,仅仅几秒钟后期干扰吊舱就以极高的精度,将干扰波束指向了C802的搜索雷达天线。干扰波束从副瓣进入,方舱内的显示器上一片雪花。雷达操作员处变不惊,立即按照预先计划实施对抗措施(邱容成早就预料到雷达会受到干扰,并有对抗预案,不过谁也没想到敌人的反制会这么快)。

    原则上这部90年代生产的外贸型雷达并不具备与咆哮者过招的实力,并且按照战争规律,美机可能会同时发射反辐射导弹进行硬打击,不过岗位上并没有任何一个人因为惊慌失措而逃离。

    雷达以自适应跳频方式迅速摆脱干扰,完成了几个周期的水平搜索,正在从瓜达尔正南二十公里外快速接近的小型舰队整个暴露了出来,路线基本在预料之内。如果敌人没有耍花招的话,更大的船队应该就在这支登陆舰队后方的海面上待命。

    EA…18G遇到了小小的挫折,立即还以颜色,当然它也不能突破底线,发射两枚反辐射导弹直接将雷达彻底端掉。事实上,区区的跳频技术绝对难不倒它。它在几秒钟内截获并分析了对手频率的变化,随即在跟踪到的跳频范围内,再次实施压制,并随时跟踪新的变化。随着这架咆哮者距离的接近,外加其分配到每个频段的干扰功率非常之大,这部雷达就此完全致盲,没有翻盘的余地了。

    此刻邱容成早已回到指挥车内。他根据已知的第一波登陆舰的运动轨迹,对敌方大舰队的位置做出了相应的判断。显然,敌人大舰队不可能离得太远,也不可能太近。他在地图上草草划了一个圈,估摸着八九不离十。C802导弹具备末端主动雷达制导能力,其单脉冲雷达的搜索范围还非常之大,没有什么主动的干扰可以破坏这种搜索。

    他下令几辆不在攻击角度的内的发射车立即调整方向,随后调平车体,进行发射前准备。2架超级大黄蜂从不知道哪里冒了出来,就在阵地上空盘旋。邱容成豁出去了,完全不加以理会。敌机无奈只能不断地请求上级,当然上级的回答是绝对不允许攻击,因为搞不清下面是巴基斯坦人还是中国人。

    邱容成在指挥仪上为各辆车划分了发射批次,并分配了目标。他用6枚导弹对第一波小型登陆舰进行打击,余下的18枚则向猜测中的敌舰队机集结区方向发射。

    最先完成发射准备的2辆发射车,在美机的监视下发射了所有6枚导弹。它们将要面对的大部分是500至1000吨级的通用登陆舰,其中最大的一艘是5600吨的埃拉瓦特号登陆舰,它携带者4辆主战坦克,这批吃水不大的登陆舰艇拥有抢滩能力,正气势汹汹地扑向海滩。其目标是瓜达尔以东的一处海滩。美军的干扰同样使得这些印度舰只失去联络能力,不过好在岸上的内应早已点起了火堆为他们指引了方位。

    兴奋的印度海军陆战队员们都站立在船舷边上,观看者西面火光冲天的瓜达尔港,看来一切正在按着剧本进行。自己干到那里时,或许战斗就已经结束了。

    一个光点如同启明星般从瓜达尔港的一侧冒了出来,它紧贴着海面轻微抖动着,看上去不怎么动弹,随后又有几个类似的光点出现在海面上,不明真相的陆战队员们纷纷指指点点起来。正在驾驶室内紧盯四周舰长也看到了这个情况,他警惕地举起望远镜观察了一会儿,发现光亮正在变强。他并不是糊涂虫,知道这些光点之所以不动,只是因为它们正在飞向自己。

373自毁阵地() 
眼看导弹就在视距内,埃拉瓦特好的舰长惊得大喊起来。他已经没有时间选择无源干扰的发射方式。不过,手动发射无援干扰的手柄就在他手边上,他迅速选择了“紧急”选项,然后抓住手柄,用力推动。他一次性将所有干扰弹,按照预设模式一块儿打了出去,虽然狼狈,但是情急之中可以应对所有方向、所有高度的来犯导弹,进行一次立体有效的防御。

    箔条干扰弹从几排相互错开的发射器内,同时向远近,四周发射出出去,顺带着,军舰还发射了大量毫无意义的红外干扰弹。

    一片爆炸过后,大量的箔条立即在军舰四周播撒开来,形成了一道密不透风的箔条云,而军舰也被红外干扰弹迸发出的热焰和白烟包裹了起来。印度舰长抢对了时机,此刻C802的主动雷达尚未开机,落在军舰半公里处的箔条云,恰好还来及进行“冲淡干扰”,这种方式可以形成一个完全脱离军舰的完整假目标,直接引开导弹,较之落在近处只能起到隐藏目标作用的末端质心干扰而言,有治本的效果。当然,由于舰长一次性将所有箔条干扰弹都发射出去了,近距离的箔条也同时会在军舰周围形成一片隐藏真目标的箔条云,由于其反射面积很大,也完全可能会将一些导弹吸引回来,这其中的利害取舍,又有谁能在半秒内仔细权衡?

    C802正在快速接近,导弹在岸上指挥仪未明确分配目标的情况下,只能按照的制导程序以惯性制导方式飞向目标大致方位,制导雷达开机后,搜索范围内大大小小‘真真假假的反射信号已经成型。在第一时间,导弹只能以主动雷达捕获到所有目标的大小来排列先后次序。不过亚音速导弹的一个好处,是它总是有分辨真伪的时间,并且这种导弹的单脉冲雷达也具备一定的识别无源干扰的本事,选择目标并不死板。

    几秒钟后,导弹就将那些反射信号不够稳定,面积变化不定的目标定义为疑似假目标,排到了后面。经过一番周折,最先开机的2枚导弹退而求其次,对准了海面上那些尺寸较小,但是信号清晰的目标。

    最靠前的一枚导弹转弯飞向了500吨的通用登陆挺“纳里什”号,这艘小艇正埋头前进,压根没有看到死神靠近,也没有采取任何的措施。

    导弹一路下降高度,对准目标船舷中部猛撞了上去,小艇薄弱的船壳根本没能引爆半穿甲爆破战斗部;这些导弹设计出来时,预想的目标要比登陆艇大一些。不过导弹巨大的动能仍然造成500吨的登陆艇停车,并迅速起火。火灾才蔓延起来的时候,第二枚接近的导弹飞向了另一侧的同级艇“瓦尼亚拉”号,出于同样的原因,延时战斗部一样没有被引爆,导弹的前半部分穿艇而过掉在海里,不过将断裂的涡喷发动机和油箱留在了艇上。

    埃拉瓦特号周围的箔条纷纷落下,这艘5600吨的大舰,短暂地暴露在了后续导弹的眼前。这艘军舰的干扰弹,完全依赖手工装填,现在当然只有等死的份。随后到达的几枚导弹,按照预设的目标优选原则,无一例外地转向了这艘最大的军舰,这使得附近的其余几艘500吨小艇得以脱身。

    4枚导弹分别在不同位置上,穿透船体,巨大的撞击力触发了延时引信,使得导弹在船体内部爆炸。自从飞航导弹出现在现代战场上后,还未曾有过一艘军用舰船同时被四枚导弹击中的。连续不断的爆炸声中,一辆T72坦克被抛向空中然后狠狠落下。这艘印度最新的坦克登陆舰,在烈焰中断成了三截,就在她迅速地沉入海底时,其余的两艘起火的登陆艇,倒是还在海面上挣扎。

    3公里外的海滩上,等待接应的查拉比上尉被眼前的一幕震惊得目瞪口呆。他记得自己的手下想自己保证过,沿岸所有的岸舰导弹都已经被干净地“解决”了,虽然他不确定自己看到的一定是岸舰导弹造成的破坏,但是他也没有发现西面有中国的战机出现。

    查拉比上尉一路尾随林淮生的装甲部队到瓜达尔城下,那支部队转眼就不见了,他的任务也变更为接应海军陆战队登陆。他知道瓜达尔空虚无援,只要陆战队的坦克出现在跟前,守备的巴军就极可能不战而逃,但是现在不可能有坦克助战了。埃拉瓦特号泄露的燃油在海面上形成了一片火墙,落水的印度陆战队们,在火海中起伏针扎着,但是附近其余的登陆艇,都在急于逃离,没有发起救援。

    几艘500吨登陆艇侥幸逃过一劫,仓皇接近海滩,这些艇上各有一辆6x6轮式侦察战车,火力装甲都很薄弱,对于攻坚几乎起不到什么作用。

    查拉比上尉想将这里糟糕的情况告诉上级,不过拜美国人所赐,所有的通讯都已经断绝了。

    瓜达尔西面。邱容成的其余6辆发射车,全部掉过头来,进入发射准备。

    他部署第二辆搜索雷达以不同的波段开机,结果立即就被敌机截获,美军机的干扰波束来的既快又准,瞬间就瘫痪了这部雷达。显然那架该死咆哮者具备同时应付2部工作在不同波段捷变雷达的能力,或者还不止。它的干扰功率完全没有变弱,邱容成潜心研究了不少年的电子对抗,但是碍于手上装备的代差,完全无力与这架干扰机对抗,他知道美机实际上还留了一手,要是真的作战,它随时可以丢下几枚反辐射导弹,那样自己的两辆雷达车都将不保。

    迫于无奈,他决定在预设的方向上,将所有剩下的18枚导弹全部发射出去。预计印度舰队应该就停留在他在地图上画的那个,大约300平方公里大的红圈内,不会移动。

    他快速设定了发射次序,随即阵地上发出阵阵火光,一枚枚导弹拖着巨大的火焰绝尘而去。导弹在空中按照驾驶仪事先装定的航向角转向修正偏差,同时借助助推火箭的力量迅速爬升并加速。助推火箭分离后,导弹开始下降高度,以躲避敌舰的警戒雷达。

    印度船队正集结在距离瓜达尔港正南40公里的一片区域,与邱荣成的预计出入不大。它们尚不知道先遣抢滩舰队的命运,美国干扰机施加的噪音干扰,对印度舰队的通讯也有作用,实际上双只在战略和情报层面有不可告人的交流,还远没有形成战场上的默契勾结。

    邱容成按照大致方位齐射导弹的方式,实际上是出于无奈,除了需要仰赖运气之外,最大的问题是将目标分配的决策,完全交给了导弹自己,而导弹对目标的取舍取决于一些简单的判断,最重要的当然是看大小,也就是说这十几枚导弹从大致一样的方位和时间飞向目标群时,极有可能会选择同一个目标,这几乎是无可避免的结果。而在这支登陆舰队中,最大的几艘船只都不是印度海军的。

    印度国家航运公司(SCI)的几艘万吨滚装货船,正满载着军车和火炮停在海上,他们等待着在瓜达尔港陷落;按照国防部的计划,她们将有一个上午的充裕时间进港卸货,然后返回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