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汉第三帝国 >

第86部分

汉第三帝国-第86部分

小说: 汉第三帝国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愤怒的李儒小宇宙爆发,拿起他父亲用的短刀,捅死了受伤的那个匈奴人,又趁另外两个匈奴人与其伯父战斗时不备,用刀捅伤了他们,并与其伯父合力杀死了他们。

    “若当时依然只有五个匈奴人,但路上却仅有你一人,你手中有一把短刀,没有弩,也没有弓,你会怎么做?不要撒谎,寡人喜欢讲真话的人。”刘曜抬起头,死死盯着李儒的那张脸,慢悠悠问道。

    李儒不假思索道:“回大王,小民宁死不做匈奴人之俘虏!”

    刘曜点头道:“勇气可嘉!”

    他看得出刚才李儒的反应乃是下意识的,没有经过大脑思考利弊,纯粹是本能的想法。

    虽然这个假设并不能证明李儒就一定是硬骨头,但刘曜还是决定给李儒一次展露他才能的机会,否则他也不会点名召见李儒。

    “寡人计划成立一个专门刺探匈奴、鲜卑等敌国情报的组织,名曰‘白虎’。你与匈奴人打过交道,寡人欲任命你为‘白虎’的负责人,你可有信心替寡人办好这件事?”

    李儒急忙下拜道:“草民必当万死不辞,为大王办好此事,以报大王之恩!”

    “你若死了,谁替寡人办事?所以,你不能死!而且,从今以后,你便是寡人的臣子!”刘曜打趣道。

    李儒满心欢喜道:“臣儒,必不辱命!”

    刘曜拉开左边的抽屉,从里面拿出一份组建密谍组织“白虎”的草案。

    “你上前来,这个给你!”

    就在刘曜说话的同时,李儒上前从刘曜手中取走了那份草案。

    “此乃构建‘白虎’的草案,你拿下去好生琢磨,琢磨透了之后,可去寻商部尚书刘彪,接下来刘尚书会告诉你下一步该找谁取钱。拿到了取钱的办法之后,你再去拜谒通政署侍郎程昱,他会回答你具体的问题。”

    招兵买马需要用钱,打点关系换取情报需要用钱。故而,组建情报组织,没有钱财是万万不行的。

    “臣领命!”李儒收好草案,躬身行礼道。

    刘曜道:“你下去罢!”

    “喏!臣告退!”李儒激动地退了下去。

    刘曜从抽屉里拿出最后一份档案,低着头对朱大鸿吩咐道:“传贾诩!”

    在朱大鸿去唤贾诩的时候,他又拉开左边的抽屉,从里面拿出另一份有关建立军官学校的草案。

    刘曜知道贾诩是兵家人物,他就像韩信一样,是为了战争而生的人,就该在乱世之中大放异彩。

    可惜刘曜穿越而来,未来不会有乱世!

    贾诩必须将他一身所学兵法韬略,尽数传授出去,为刘曜,也为汉帝国培养更多的优秀军官。

    这份组建军校的草案,便是刘曜专门为了贾诩量身打造!

    ps:求票票啊!!!!

第155章 匪霸之气() 
贾诩,字文和,凉州武威姑臧(今甘肃武威)人。

    历史上,他青年时期默默无名,仅有名士汉阳阎忠慧眼如炬,认为他可比汉初的张良、陈平。

    张良是汉初三杰之一,陈平是平息诸吕之乱的主要谋臣,阎忠对于他的这番评价,助长了他的声望。

    即便如此,由于他出身中产家庭,并非豪门大家,以至于在最初加入东汉官僚阶层的时候,也只是依附凉州军阀董卓作为起步。

    等后面董卓被王允、吕布设计所杀,他献计董卓生前的部将李傕、郭汜反攻长安。

    尽管长安因他之计策被攻下,但随后没多久李傕等人自己作死,他见情况不妙,辗转成为了张绣的谋士。

    张绣曾用他的计策两次打败曹操,官渡之战前他劝张绣归降曹操。

    他第一次献计,助李、郭夺下了长安,吕布败走,王允身死,长安及周边百姓死伤无数!

    他第二次献计,助张绣击败曹操,赢得宛城之战,曹操长子曹昂死于这次战役!

    由此可见其谋略之深!

    官渡之战时,他力主曹操与袁绍决战,而后曹操获胜,基本上统一北方。

    从此,他又成为曹操谋士集团的重要一员。

    赤壁之战前,他认为应安抚百姓而不应劳师动众讨江东,曹操不听,结果曹操的北方军团受到严重的挫败。

    在曹操继承人的确定上,他以袁绍、刘表为例,暗示曹操不可废长立幼,从而暗助了曹丕成为了魏王世子。

    在辅佐曹操期间,他认为自己并不是曹操的老部下,却策谋深长,所以怕曹操猜嫌,于是采取自保策略,闭门自守,不与别人私下交往,他的子女婚嫁也不攀结权贵。

    等到曹丕称帝,他被封为太尉、魏寿乡侯。

    之后曹丕问众臣应先灭蜀还是吴,他建议应先治理好国家再动武,可是曹丕不听,结果征吴无功而返。

    作为一名谋士,先谋己,再谋人。

    他历任数位主公,不仅没有招致杀身之祸,反倒步步荣升,不能不称赞毒士的谋略。

    历史上的他一共活了七十七岁,过世后谥曰肃侯,《唐会要》尊其为魏晋八君子之首。

    刘曜记得,后世的著名学者、教授易中天曾在《百家讲坛》中评论贾诩,认为他能在乱世之中审时度势,不仅自己活得时间很长,还保全了他的家人,这才是真正的大智慧,由此看来,他可能才是三国时期最聪明的人。

    历史上的贾诩精通兵法,不仅收藏着许多著名兵书,而且还抄录了如《孙子兵法》数卷,并为《吴起兵法》校注。

    刘曜认为,贾诩犹如张良、韩信一样,乃是为了平息乱世而生,应该在乱世之中施展其绝世谋略,大放异彩,从而名垂青史。

    若没有了乱世,他又该如何施展才华?

    或许,为汉帝国培养合格的军官,从一位军事教官先做起,应该比较合适?

    就在刘曜回想他印象中有关贾诩的历史记载之时,贾诩不卑不亢,举止有度地走了进来。

    他依照礼节,趋步向前,距离刘曜书桌前三米之外停下,躬身拜道:“臣武威待诏孝廉诩恭问大王圣安,愿吾王万寿无疆!”

    话音刚落,便顿首匍匐而拜。

    刘曜称楚王,建立楚王诸侯国之后,曾要求治下中高级将领、官员举荐人才。

    当时被他批准为孝廉的人共有三十多人,贾诩便是其中之一。

    “寡人躬安!”刘曜有些惊讶道:“孝廉请平身!”

    所谓匍匐,乃是像虫、蛇、龟一样躯体贴地的礼拜姿态。

    刘曜召见的八人之中,唯有贾诩一人用了这种匍匐而拜的礼仪。

    这种礼仪,在两汉乃至隋唐之前,通常是新臣首次面见皇帝时所用。

    而且此礼仪往往是新臣面圣之前,经礼官指点之后,才会掌握,属于特定场合使用的礼仪。

    贾诩整这么一出,显然是准备的非常充分。

    见到贾诩的真实样貌之后,刘曜发现贾诩真容与他想象中的差距非常大。

    他想象中的贾诩,应该是文士气质,即类似张良那样比较斯文。

    而眼前的贾诩,有着古铜色的皮肤,一双俊逸柳眉,两只深邃的眼睛,八尺高的身段,乍一看非常酷,看起来更像一个霸气侧漏的黑社会扛把子!

    实际上,贾诩长这样一副样子和气质,也是环境所使,因为他出生在武威!

    所谓“金武威,银张掖”,武威乃西北重镇,那里天高地远、充满犷悍之气。

    他濡染其中,斯文气中难免会夹杂匪气。

    也正因为如此,历史上的他才能让满脑子想着活埋人取乐的强盗俯首帖耳,仅仅靠智慧肯定于事无补,光靠胆量恐怕也太过笼统。

    真实的情况,很可能就像刘曜现在看见的一样,贾诩身上洋溢着一股匪霸之气,正是这股特殊的气质,才让强盗与比起来相形见绌,气为之所夺。

    毕竟,只要是个正常人,看见一个有着匪霸之气的男人,肯定不会把他当成人畜无害的普通人。

    可能也是这个原因,历史上贾诩投靠曹操之后,担心曹操猜忌他。

    “臣敬谢大王!”贾诩急忙再拜,随即起身,保持着弯腰姿态,站在原位一动不动。

    刘曜用略带紧张与希冀的语气问道:“孝廉觉得,寡人立国(称楚王)以来,施政如何?”

    对于前面七人,他是以王者姿态,经过试探、考量、审视之后,根据目前治理楚王国所需,对七人进行不同岗位的安排或培养。

    但面对贾诩的话,刘曜竟然放低了姿态,并非是他把贾诩想象的太强大,而导致他的王者之气被压制。

    乃是因为原历史上的贾诩太过“妖异”,真的拥有堪比张良、陈平一样的才能,所以刘曜才会对于贾诩的期望,高于前面召见的七人。

    贾诩向刘曜拜了一拜,随后不紧不慢道:“大王立国以来,励精图治,积极疏通郡县交通要道,乃是为了加强对地方掌控;为体恤百姓,而用蛮夷开凿危险之路,广建有线电报,乃是为了增强朝廷与各地间之通讯!”

    他说到这里,低下头,用眼角余光偷看了一眼刘曜,发现对方没有太大反应,便继续说了下去。

    PS:下一章按要求进行防盗,所以恳请大家明天中午12点之后再订阅,给大家带来不便,步惊俗在此向众位看官大佬道歉!

第156章 军官学校() 
“大王颁布生产队、合作社、编户齐民授田等善政,此乃富民之策;在各县建造太学分院、忠义学社,加强对士人的管理和约束,此乃增加士人数量与品质之策;一道《汉化令》,再配以并、凉二州铁骑之威慑碾压,彻底解决了边羌、南匈奴之乱,此乃以夷填汉之妙计!”

    刘曜微微一笑,对贾诩的夸赞之词没有作评价,只是追问道:“孝廉此番来见寡人,可有献策?”

    贾诩不慌不忙,把手伸入怀里,取出一份早已写好的奏疏,呈递在手中,拜道:“臣诩蒙大王不弃,用为孝廉,纵使绝命陨首,身膏草野,亦不足以报大王隆恩!微臣斗胆,献策文一篇!”

    侍立在书房入口处边上的侍女眼疾手快,连忙走到贾诩跟前,接过他手中的策文,向书桌后面的刘曜呈了上去。

    刘曜接过折成数页的策文,打开迅速扫了一眼,这一看,却是惊得他心头一颤!

    贾诩竟然与刘曜想到了一块!

    他认为楚王国一切都在蒸蒸日上,既不缺执行善政的人才,也不缺推动政策所需的钱财。

    有太学分院、忠义学府、忠义学社来培养和监督士人,此可源源不断的为楚王国输送文臣。

    可惜有关武将的话,就没有专门的机构进行培养与监督了。

    虽然这个时候的太学,教授的乃是君子六艺以及讲席善长的经典,其中君子六艺就包含了骑射。

    但是术业有专攻,像皇甫嵩这样出身将门世家的人,由于从小习武,又对军事耳濡目染,故而成人后便是将种。

    可类似皇甫嵩这样的人,毕竟是少数,至于其他下马能治政,上马可杀敌的人,不是说没有,而是相对来说还是太少。

    两汉乃至隋唐以前,文武是不分家的。

    读书不会武艺,甚至会被人笑话。

    刘曜称王后,乃是一方诸侯,治下楚王国军政并重是好事,可随着军政分离而产生的文武分家,也让许多有志从军的少年人,感到报国无门。

    尽管进入太学分院读书,通过结业考核后,可获得士人身份,参加官考取得名次便可进入官僚阶层,若想投身军旅,可申请转职调入军方系统。

    这样的一套程序走下来,对于那些立志从军的人来说,显然太过麻烦。

    所以,贾诩的建议便是希望刘曜可以成立一个类似太学一样,专门用来培养武人的官办学校。

    他不仅提了建议,更是按照自己的构想,针对建立培养武将的官办学校,写了一个操作性很强的执行方案。

    首先,从楚王国境内选一处交通便捷的大郡。

    若是此郡府原来建的就有忠义学府,那就省事了,直接将其改编为武将学校。

    如此可以提高效率,快速建立一座培养武将的官办学校。

    反之,则选择一处和城区有一段距离,但也不太远的地方,修建一座武将学校。

    由于培养武将,并不是像常规的培养士人那样,可能需要出操训练喊口号,甚至实战演练。

    为了不扰民,故而校址的选择,应该与城区有些距离。

    由于学生们需要吃饭,置办生活用品,所以校址又不能离城区太远。

    这样的话,未来学生们在进行实战演练时,可以组织一些闲来无事的百姓们去观看。

    以此提高学生士气,更可以通过百姓的口口相传,把武将学校宣传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