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古代宫廷电子书 > 田园悠闲小日子 >

第79部分

田园悠闲小日子-第79部分

小说: 田园悠闲小日子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惠娘家的酱菜陆续的腌入酱坛子,秋娘家的豆腐坊也筹备好了。

    秋娘家也没去铺子里买豆子,就在周围几个村里收了些豆子,一方面比铺子里便宜些,另一方面也是一次广告,告诉附近的乡亲们秋娘家开了豆腐坊,以后大伙儿买豆腐、豆皮就不必跑到葫芦庄或者临漳县城,可以直接在秋娘家买了。

    秋娘丈夫周安周全兄弟俩还专门跑到县城的豆腐坊,花了几两银子,向店家学了些技术,比如磨多少豆子放多少石膏,怎么做豆干,腐竹,怎么挑豆皮儿。

    周安周全学的仔细,晚上睡觉还在心里琢磨,在县城豆腐坊里学了几日,就将豆腐坊一系列的东西学会了。

    原来豆腐自西汉淮南王刘安发明以来,流传到明朝已经是百姓桌上的普通菜肴了,就是做豆腐的技术虽不是人人都懂其中细节,但也不是什么敝帚自珍的秘方,只要肯花些钱,跟店家商量好了,不在一处抢生意,都是肯教的。

    周安周全说了是在自家附近村落里卖,又不跟县城豆腐坊抢生意,眼见几两白花花的银子奉上来,豆腐坊的店家哪里有不肯教的?

    这日,谢萱就跟谢青山谢王氏老夫妻俩一起去王家庄秋娘家,看他们的豆腐坊开的咋样。

    谢青山赶着骡子,拖着拉车,乘着谢王氏和谢萱,车上还放了一篮鸡蛋,一包儿点心,一包桂花糖,一盒茉莉香茶,从傅君之送的礼中分出来两斤木樨荷花酒,几个尺头儿,都是给秋娘家带的礼。

    到了王家庄,就见村里有认识的人打招呼,谢青山和谢王氏一路说着闲话儿,到了秋娘家。

    秋娘家也同村里其他大多数人家一般,都是土胚墙、茅屋顶,围墙用土培围了一圈,院门是两个老旧的门板做的,门口两旁有两棵老槐树。

    刚停好骡车,就见秋娘夫妻几个闻声迎了出来,满是惊喜。

    “爹,娘,你们咋来了?也不托人说一声儿,我好准备东西哩!”秋娘满脸是笑,快言快语的说到。

    周芹和周鸿也笑着扑进了谢王氏怀里,谢王氏连忙转身从车上拿出那包桂花糖,递给姐弟俩,周芹还矜持些,周鸿乐的直跳。

    “都是自家人,准备啥东西!”谢青山将缰绳递给殷勤的周安,笑着说道。

    “那好歹也得割块儿肉啥的!”秋娘说着,就从腰间暗袋拿出五分碎银递给小叔周全,笑道:“全儿,去张屠户家割两斤猪肉,记得要多多的肥!”

    周全接过那一角碎银,笑着应道:“嫂子,我知道哩!”说罢,脚步急促的去了。

    谢王氏笑呵呵的看着周全远去的身影,笑呵呵道:“周全也长大了,眼瞅着就长成了小伙子了

    ,别人家这时候都该说媳妇儿了哩!”

    “等咱豆腐坊挣了钱儿,日子好起来,再给他说媳妇不迟!虚岁才十七哩,再等两年也没啥!”周安就笑着说道。

    周安是个和气周到的人,想的也长远,早在别人想到之前就跟兄弟通了气儿,说等家里条件好了,给他娶个贤惠媳妇儿,周全也红着脸应了。

    “就是,要是家里条件好了,哪里怕娶不到媳妇?年纪大些,反倒稳重哩!不要像平安那个混账,叫我和恁娘满肚子气!”谢青山说着,就想起儿子谢平安,虽然比周全还大一岁,在婚娶上,反倒没周全懂事儿。

    周安不好在背后说小舅子,只得拿套话儿奉劝道:“小伙子年轻气盛些也正常,等成了亲就稳重些了。”

    叹了一回气,众人就进了门。

    谢萱看去,只见秋娘家的院子格局也是彰德府常见的三合院,一间正屋隔成三间,前面是东厢房和西厢房,各隔成两间。

    秋娘夫妻俩带着周鸿在正房东屋里住,周芹在小些的正房西屋住,周全一人住着两间东厢房,其中一间搁着些杂物。西厢房两间,其中小的一间做厨房,另外一间大的,就做豆腐坊。

    将车上的东西搬进堂屋,秋娘一边搬还一边抱怨道:“爹,娘,来就来呗,还带恁些东西干啥?我做闺女的,还没孝敬过恁们二老,反倒一直让你们补贴俺们……”

    周安也是又感激又愧疚,说道:“就是哩,爹,娘,前儿俺们才从你们那儿拿了三十两银子办豆腐坊,咋能又让你们带恁些东西过来?!于心不安哩!”

    谢王氏听了心里熨帖,秋娘女婿就是比惠娘女婿会说话、会办事儿,说的话,叫人听了心里舒坦。

    “有啥于心不安的,一家人不说两家话,俺们带这东西也是心疼闺女外孙儿哩!”谢王氏笑呵呵的说到。

    “也是咱家有贵客送了些稀罕东西,拿给恁们尝尝,要不咱有钱也买不着这些好东西哩!”谢青山扭头瞧了瞧谢萱,对秋娘夫妻俩笑说道。

    秋娘和周安就赶紧问是怎么回事,谢青山就简单的说了一遍。

    “呀,幸亏萱萱聪明,要不还不知道发生啥事儿哩!”秋娘后怕的拍了拍胸,又摸了摸谢萱的头发说。

    “也就是萱萱能恁机灵了,要换成别人,就是大人也不一定能逃出去哩!”周安望着谢萱的目光中有惊讶之色,早在谢家庄子上发生的事,他就觉得这个小姑娘不简单,她一个小姑娘三言两语吓得李大李二直哆嗦,叫往东不敢往西,那时候他就对这小姑娘的转变有些惊讶,毕竟谢萱从小在老丈人家长大,以前的性子他也是知道的。

    “姑父,你夸的我都不好意思哩!”谢萱察觉到周安惊诧的眼光,就佯装羞涩道。

    说了两句闲话,秋娘和周安就带谢青山谢王氏往做豆腐的屋走去,谢萱也跟在后面,看秋娘家的豆腐坊筹备的如何。

    一进屋就见当屋地上放一个井盖大小的磨盘,上面正放着湿漉漉的黄豆,下面还放着一个木盆,接磨好的豆浆和豆渣。

    “呀,正做豆腐呢?咱们今儿来的正好,尝尝你们豆腐做的咋样。”谢王氏瞧见,笑的满脸皱纹都荡开了,对女婿女儿的勤奋很是欣慰。

第137章 豆腐脑() 
“这么快就做上了?来,给咱们说说,这豆腐咋做的?”谢青山看到女婿女儿如此积极,心里也很欣慰,就让周安给介绍介绍,一方面也是看他在县城学的怎么样。

    “行,我就给爹娘说说。”周安也不怯场,指了指屋里的磨盘,张口就笑道:“做豆腐首先要磨豆腐,大家都知道,这就是做豆腐的第一步,将泡好的黄豆磨碎。”

    然后又指了指靠左墙的灶台,里面正烧着火,因刚才没人添柴火,这会儿只剩下火星点点在灶眼儿里明明灭灭,“这是做豆腐的第二步,将磨好的豆浆和豆渣煮开了!”

    秋娘也笑道:“刚才我就正烧火呢!芹儿也大了,能帮我带鸿儿,俺们三个正好分工做豆腐。”

    谢青山和谢王氏一边点着头,一边看向灶台旁边的木架,上面吊着钉成十字形的木框,上面四个角连接着一块方形的棉布,棉布下面是一口缸。

    “这是第三步,把豆腐渣和豆浆分开。用的时候,将熬开的豆浆舀进吊着的棉布兜中,像这样一摇一摇地晃棉布兜,将豆浆从豆渣中分出来,流到放在下面的大缸里。“周安上木架前摇晃着十字木架,带动下面的棉布兜也在晃动。

    谢青山也走上前去试着晃了晃,笑道:“是不是该用卤水点豆腐了?我听说这是做豆腐的最关键的手艺,不是一般人都可以会的,听说每个豆腐倌都有自己的诀窍,不肯轻易传人。”

    周安一拍巴掌,叹道:“还是爹见多识广,要不是我专门留心,那豆腐倌还想在这一步糊弄我哩!幸好我留了个心眼儿,先前只付了一半价钱,说学会之后再付另一半,要不就让他糊弄过去了!”

    原来,南豆腐点盐卤水,北豆腐点石膏水,豆浆和卤水石膏水的比例、稠稀,决定着豆腐是否成型,是否好吃。

    谢萱踮着脚尖往缸里看了看,只见里面是刚筛好的豆浆,还没点卤水。

    “姑父,正好咱们都在这儿,你给咱们点点看呗,让咱们都见识见识。”谢萱就笑着说道。

    谢青山和谢王氏也笑着说让他做做看,让大家开开眼界,主要是豆腐倌做豆腐一般都是瞒着人的,点豆腐的诀窍,一般人还真不知道。

    周安就笑着走到缸前,左手持着一碗盐卤水,轻轻的倒一点,右手拿着长柄木勺一边搅动,再倒一点,再搅动,直到觉得差不多了,就将盖子盖上了。

    “再等一会儿,等豆浆结成豆腐脑,就能压豆腐了!”周安拿过旁边的围裙擦了擦手,对众人道。

    “啊,好长时间没吃过豆腐脑了,一会儿姑父就做给我们吃好不好?”谢萱一听,眼睛一亮,笑着说道,“正好来时拿了桂花糖,或者再炸点儿酱卤汁、滴几滴香油,甜的咸的都能吃哩!”

    “行!一会儿就做豆腐脑吃!”周安一口答应下来。

    周芹正拉着周鸿的手在谢王氏身旁吃糖,听到她爹的话,周芹的一脸期待的看向那口大缸。

    “芹儿,你想吃甜豆腐脑还是咸豆腐脑?”谢萱笑着问周芹。

    周芹天人交战了一会儿,期期艾艾问道:“甜的咸的我都想吃哩……”

    谢青山和谢王氏哈哈大笑,摸着周芹的头道:“行,咱们甜的咸的都吃,以后啊,让你爹娘天天做豆腐脑,让你吃的烦烦儿的……”

    “豆腐脑恁好吃,我哪里会吃烦哩?”周芹一脸疑惑,“还是秋天的时候,我跟爹娘去县城卖山货吃过一回呢……”

    大家笑了一回,说了会儿闲话,就见缸里的豆浆已经凝结成凝胶状的豆腐脑了。

    秋娘就拿了一摞碗,斜着铁勺舀了七八碗,叫周安端到堂屋八仙桌上。

    谢王氏就着灶里的火,用一口小锅快手快脚的炸了一碗酱卤汁,秋娘又捣蒜,弄了一碗蒜汁,让大家配着吃。

    周全买肉还没回来,谢王氏就单留出来一分酱卤汁和蒜汁儿,等他回来吃。

    “姑父,你不能在临漳县城卖豆腐,但那家豆腐坊又没限制你去别处,附近葫芦庄常有集市,过几天腊八节还有庙会哩,人肯定多,你咋不去葫芦庄卖豆腐呢?”谢萱坐在八仙桌上,吃了一口加了桂花糖的甜豆腐脑,眨了眨眼睛向周安说道:

    “爱吃豆腐脑的人恁多,就是挑着担子去卖豆腐脑,备上糖和咸卤汁等佐料,想吃甜的就给他弄甜的,想吃咸的的,就给他弄咸的,一天下来也能挣几个零花钱哩!”

    周安眼睛一亮,精瘦黝黑的脸上露出几分喜色,“我也是这样想哩,光卖豆腐花样少,再加上豆腐脑,想吃啥买啥,不是多了个挣钱的道儿?”

    谢青山往碗里舀了两勺酱卤汁,笑道:“我见县城人家摊子上,除了卤汁和蒜汁儿,还有煮熟的咸黄豆,再加上几滴香油、几根芫荽,味道就很好哩!回来你们也弄些,黄豆不是现成的?就是冬天不长芫荽,回头儿咱家那蒜黄,你只管来拿……”

    “这哪儿能随便拿,咱家卖进酒楼一斤得三十五文哩!我哪儿能老占娘家便宜?!”秋娘一口回绝了,斩钉截铁的说道。

    谢王氏一边喂周鸿吃豆腐脑,一边白了闺女一眼,说道:“恁就做个豆腐上的配菜,才需要几斤?一天用两斤就顶天了!家里还缺你两斤蒜黄?”

    周安也笑着回绝:“不是两斤蒜黄的事儿,俺们不能养成什么都指望别人的习惯,以后日子长哩,指望别人习惯了,自家志气慢慢就磨没了……”

    谢青山一听此话,大声叫道:“好!有这志气还怕不能富起来?我就说这个女婿当初挑对了!”

    谢王氏也赞周安有志气,秋娘听见爹娘夸丈夫,不由得喜笑颜开,周安听着丈人和丈母娘的称赞,黝黑的脸儿都羞的紫涨了。

    不一会儿,周全买肉回来,秋娘和谢王氏就去厨房做饭,炒了几个菜,香喷喷油渣炒白菜,外酥里嫩煎豆腐,方正正豆腐盒儿,红彤彤红烧肉、红烧豆腐,滑嫩嫩溜肉片儿。

    谢青山拿出带来的酒,跟周安周全炫耀道:“这是傅小官人为了谢咱萱妮儿,送的木樨荷花酒,咱们今儿也尝尝通政使大人家酿的好酒!”

    周安周全不禁赞叹了一回。

    谢王氏故意小声儿跟秋娘和谢萱说道:“老头子又开始了,恨不得全天下人都知道通政使家的公子给他送礼了!”

    谢萱听了,忍不住嘴角翘的老高。

    吃了一回菜,又喝了一巡酒,又下了手擀面,伴着面汤吃的饱饱的,直等到太阳偏西了,谢青山才赶着骡车带着谢王氏和谢萱回家。

第138章 下雪了() 
这日清晨,天刚蒙蒙亮,就听外面传来一阵欢喜的说话声。

    谢萱在谢王氏新作的十斤棉花被中裹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