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实用经络美容二 >

第4部分

实用经络美容二-第4部分

小说: 实用经络美容二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三、经络治疗

积极治疗原发病;加强营养,增强体质是治疗基础。否则,任何补益生地的治疗都是无效的。

毫针:百会、四神聪、头维;建里、关元、气海;膏肓、脾俞、胃俞、肾俞;血海、足三里、三阴交、太溪、太白。每次每组取1~2个穴位。针行补法。

灸法:宜常灸气海、关元、足三里、三阴交。

穴位注射:足三里、三阴交。复方人参注射液每穴2毫升穴位注射。

皮肤针;轻轻叩刺全头皮,后颈部,下肢胃经、肾经、脾经。

耳针:肾上腺、皮质下、内分泌、肾、脾。

按摩:头部按摩。下肢脾经、胃经、肾经。

四、常用方药

八珍汤:人参、白术、黄精、白芍各9克,炙甘草4克,当归、川芎各6克,何首乌、茯苓、生地各12克。

中成药:八珍益母丸、参茸丸、乌鸡白凤丸。

五、饮食起居

宜:加强饮食营养,可适当增加鱼、虾等河海鲜以及鸡蛋、蚕豆、木耳、黑豆、芝麻、红枣、牛奶、肉汤等的摄入。

忌:饮食禁忌同上。

食疗举例:

营养粥:制首乌10克,红枣10个,莲子10克,龙眼肉10克,粳米50克,以上共煮粥,宜长期服用。

参芪乌鸡:乌鸡1只,党参15克,黄芪15克,肉豆蔻6克。八角茴香少许,乌鸡去内脏洗净(保留心、肝),将中药纳膛,再加入角茴香炖熟即可。

适当运动,头皮部多晒太阳,保证充分睡眠。 
黑眼圈一、主要表现

眼眶周围皮肤颜色加深,形成黑色或褐色或褐蓝色一头改变,抚之皮肤光滑不碍手。俗称“熊猫眼”。使面容有憔悴疲劳之感。

二、病因病机

1、过度劳累,睡眠不足。

2、情绪压抑,七情不畅。

3、月经来潮。

4、过量食用冰冻食物。

5、房劳过度,产后失调。

6、慢性消耗性疾病,如内分泌代谢紊乱、肾上腺皮质功能紊乱、慢性肝肾疾患等。

7、不明原因,有一定遗传性,身体别无不适。

以上原因可引起眼周色素沉着或静脉充血、血液酸化而致黑眼圈。

三、辩证施治

首先强调以下几点:

1、如果眼周晦暗,精神不振,形体消瘦并有明显不适者往往提示有较严重的内伤性疾病,应到医院明确诊断,积极治疗。

2、有慢性消耗性疾病者应积极治疗原发病。

3、充分的睡眠,劳逸结合,饮食调理,改善体质是治疗的前提、基础。否则任何外治都不可能有效。

4、如果身体健康,无任何不适,属于先天遗传所致者,不必强调医学治疗,注意眼部护理即可。

(一)脾虚痰湿型

1、主要证候?眼睑皮肤稍有浮肿之象,常感眼皮沉重,下眼睑呈褐蓝色,伴身重倦怠,体形较肥胖,口淡无味,纳呆,白带多,舌胖,苔白腻,脉濡。

2、经络治疗

毫针:阳白、鱼腰、承泣、四白、中脘、气海关元;背部取脾俞、胃俞;阴陵泉、足三里、丰隆、三阴交、太白。每次每组取1~2穴。针行补法。中脘、脾俞、胃俞、足三里三阴交可配合艾灸或拔罐。

皮肤针:轻轻叩刺下眼睑皮肤,胸椎5~12两侧,太阳、百会、中脘、气海、足三里。

耳针:肾上腺、皮质下、脾、内分泌。可贴压。

按摩:加强眼周(睛明、瞳子髎、承泣、四白、阳白、攒竹、鱼腰、丝竹空)以及面部胃经按摩;循经选下肢脾经。

3、常用方药

二陈汤加减:陈皮9克,半夏9克,茯苓12克,白术12克,党参12克,防己12克,炙甘草4克。

中成药:陈夏六君丸。

外用剂:当归15克,三七15克,白芷15克煎水,热敷熏洗眼睑局部。当归注射液或川芎注射液作眼周皮肤局部导入。

(二)肝肾不足型

1、主要证候?眼花无神,眼圈发黑,常伴有头晕耳鸣,失眠健忘,腰膝酸软,齿摇发脱,常发虚火(咽干口燥,小便短赤,五心烦热,牙浮龈肿等),多见于形体较瘦的中年人,舌体瘦小色淡,脉弱。

2、经络治疗

毫针:阳白、鱼腰、承泣、四白、肝俞、肾俞、白环俞、三阴交、太溪、涌泉、太冲、行间。针行平补平泻,每次每组取2个穴位。

皮肤针:轻轻叩刺下眼睑、腰骶部、肾俞、肝俞、三阴交。

耳针:肝、肾、内分泌、神门、皮质下。可贴压。

按摩:眼周穴位,脚部:下肢肝经、肾经。

3、常用方药

六味地黄丸加减:熟地12克,山茱萸10克,山药12克,茯苓9克,丹皮6克,泽泻6克,丹参12克,旱莲草12克,女贞子12克。

中成药:六味地黄丸、杞菊地黄丸、知柏地黄丸。

外用剂:同“脾虚痰湿型”。

(三)瘀血内停型

1、主要证候?眼眶晦暗,无光泽;形体偏瘦,皮肤干燥,瘙痒;口唇暗;月经不调,痛经;常有头痛、胸痛、胃痛、胁痛、腹痛等慢性疼痛;性情抑郁,精神压抑或急躁易怒;舌质紫暗或有瘀斑、瘀点,舌下静脉怒张;脉涩或弦细。

2、经络治疗

毫针:阳白、鱼腰、承泣、四白;膻中、期门、肝俞、膈俞;血海、三阴交、蠡沟、太冲。每次每组取2个穴位。针行泻法。膈俞、肝俞、血海、三阴交可以配合艾灸或拔罐。

穴位注射:肝俞、膈俞、血海、太冲。用当归注射穴位注射,每次每穴1毫升,每日1次。10天为1个疗程。

皮肤针:轻轻叩刺下眼睑、太阳、攒竹、风池、后颈部、胸椎5~10两侧,下肢肝经。上述部位可以交替使用。

耳针:肝、交感、内分泌。可贴压。

按摩:眼周穴位,面部,脚部,任脉,下肢肝经。

3、常用方药

血府逐瘀汤加减:生地12克,桃仁9克,红花9克,枳壳9克,益母草12克,益母草12克,当归9克,麦冬12克。

中成药:血府逐瘀口服液,大黄?虫丸、逍遥丸。

外用剂:当归、红花、桃仁、香附、柴胡、熟地、炒蒲黄、炒三棱各20克,以酒调和,制成膏状调敷于以下穴位:膈俞、肝俞。

四、饮食起居

1、饮食宜忌

宜:脾虚痰湿型宜适当迸食温燥的辣椒、陈皮、扁豆、赤小豆、白萝卜、怀山、鲫鱼等;血瘀型宜山楂、木耳、红糖、酒(适量)、醋、小蒜、香菇、蘑菇、玫瑰花、茉莉花等;肝肾不足者宜黑芝麻、花生、豆腐、菠菜、鸭等。

忌:湿盛和瘀血型不宜寒凉冷冻、腻滞不易消化或性质沉降的食物;肝肾不足不宜辛辣燥热的食物。

2、生活起居

①生活规律,避免过于操劳,充分睡眠,不熬夜。

②心情平和,情绪稳定,七情畅达。

③加强体育运动。

④经常做眼周穴位自我按摩,每天晚上临睡前用温热湿毛巾敷双眼,之后搽营养型眼霜、精华素或用温热的新鲜牛奶浸湿消毒棉纱,覆盖双眼20分钟。

⑤注意防晒。

⑥不宜过多的性生活。



黄褐斑

一、主要表现

面颊部对称性淡褐至深褐色或淡黑色的色素沉着斑,有的亦可发生在额、眉间、鼻、口周等部位。色斑形状不规则,但边界清楚。本病严重影响美容,是美容院、美容科最常见的美容问题。

二、病因病机

本病是色素代谢障碍性皮肤病,原因复杂。

1、西医认为?与以下因素密切相关:内分泌疾病(如甲亢、垂体病、肾上腺分泌失调、因精神紧张、压抑、心理负担重、生活无规律、过度操劳等导致的神经内分泌功能紊乱等)、妊娠、慢性妇科病(月经不调、慢性炎症、肿瘤等)、慢性疾病(慢性胃炎、肝炎、结核、肿瘤等)、长期服用某些药物(氯丙嗪、苯妥英钠、避孕药、黄体酮等)、日晒、营养与微量元素失调(锌或维生素C、A、E缺乏,铜偏高)、各种皮肤炎症后色素沉着等。

2、中医认为?本病虽然是面部的皮肤病,但是内脏气血失和的局部表现,与肝郁气滞、肝脾不和、劳伤脾土、肾精受损有密切关系,从而致使气血和,或虚或瘀或虚火上炎,火燥结滞,气血不能上荣于面,发为黄褐斑。

三、辨证施治

积极治疗引起黄褐斑的原发病或消除各种诱因,如防晒,情绪舒畅,生活起居规律等是本病的治疗基础;黄褐斑的治疗周期较长,内在调治通常3个月以上才能获得稳定的效果,因此需要医生耐心,患者配合。

(一)肝郁气滞型

1、主要证候?黄褐斑对称分布于两颧或眼周,往往伴有不孕或月经不调或肝病,常见不良的情绪背景,急躁易怒,胁胀脘痛,食欲不振,每遇情绪不畅或月经前则斑色加重,乳房胀痛,苔薄白,脉弦。

2、经络治疗

毫针:太阳、颧髎、下关;曲池、合谷;章门、期门、膈俞、肝俞;血海、阳陵泉、足三里、三阴交、太冲、行间。每次每组取1~2穴。针行泻法。膈俞、肝俞、血海、足三里、三阴交。可以配合艾灸或拔罐。

穴位注射:足三里、曲池,用当归或川芎注射液穴位注射,每次每穴1~2毫升。

皮肤针:后颈部、胸椎7~10两侧,下腹部,小腿内侧,带脉区,期门、三阴交、下肢肝经。

耳针:肝、内生殖、内分泌。

刮痧:患处局部用消毒棉纱擦剖,至出现轻度潮红。刮肩背三角形区域(等腰三角形,大椎为三角形的顶点,双侧肺俞为三角形的两个底点),至出现痧痕。每5天1次,5次为1个疗程。

按摩:面部,脚部,下肢肝经、胃经。擦两胁。

3、常用方药

逍遥散加减:柴胡9克,当归9克,白芍9克,茯苓9克,白术9克,生姜3片,薄荷3克,桃仁6克,红花6克,旱莲草12克,女贞子12克。

中成药:逍遥丸。

外用剂:柴胡30克,当归30克,香附10克,合欢皮15克。上药共研细末,用酒调和。敷贴于:肝俞、膻中。当归注射液或川芎注射液做局部导入。也可以用市售去斑精华素做局部导入。
四、饮食起居

1、饮食宜忌

①痰湿型、阳虚型:不宜多食生冷、寒凉、冰冻、腻滞的食物,如瓜果、凉茶、冷饮、肥腻等;不宜饮水过多;饮食不可多盐。以温热熟软的食物为主,冬季适当进食温补、温燥辛香之品。

②肾水不足型:不宜辛辣、温燥、刺激的饮食;宜食清淡滋润,增加新鲜水果的摄入。

③肝郁型:应少食寒凉、腻滞、辛辣刺激之品。

2、生活起居

①适当增加运动,促进循环、代谢。

②每晚坚持面部胃经穴位按摩。

③生活工作均水可过于紧张操劳,尤其不宜熬夜,保持充足的睡眠。

④应七情畅达,心情平和,不可恣情纵欲或抑郁压抑。

⑤四季均要注意防晒。养成外出即搽防晒霜的习惯。

五、生活美容护理

不宜多用美白增白的化妆品。



皮脂溢出

一、主要表现

头面部皮脂分泌过多。多见于青壮年,分油性脂溢和干性脂溢。油性脂溢表现为颜面、头皮,尤其面部“T”形部位皮肤异常油腻光亮,毛囊口粗大,易提出白色线状软脂,易生痤疮;干性脂溢多表现为头皮多,状如麸皮,头发逐渐稀疏、黄软、脱落,头发干燥。

二、病因病机

1、西医认为?一般认为是体内性激素失去平衡,雄激素水平增高,促进皮脂腺分泌增多所致。

2、中医认为?过食肥甘厚腻,内生湿热,复感风邪;素体阴虚血燥,复感风邪。

三、辨证施治

(一)湿热型(油性)

1、主要证候?除有上述症状外,常兼大便干结或粘滞不爽,急躁易怒,口苦,口臭,舌苔黄腻,脉滑数。

2、经络治疗

毫针:上星、大椎、风池;太阳、颧髎、下关;曲池、鱼际、支沟;脾俞、三焦俞、天枢、水道;阳陵泉、足三里、丰隆、太白、太冲、行间。每次每组取穴1~2个,针行泻法。

穴位注射:抽取自身静脉血4毫升后,即刻肌注。取曲池、风池,当归注射液每穴推注1毫升,隔日1次,7次为1个疗程。

皮肤针:胸椎5~12两侧,后颈部,足三里,合谷,三阴交,天枢。下肢胃经、脾经。刺激强度中等。

耳外:脾、胃、三伙、内分泌。

刮痧:肺俞、脾俞、肝俞;曲池、合谷、丰隆、三阴交。

按摩:脚部、腹部,下肢胃经、脾经、肾经。

3、常用方药

泻黄散加减:藿香12克,佩兰12克,炒黄连3克,炒黄芩6克,羌活6克,赤茯苓12克,生苡仁15克,茵陈12克,泽泻12克,桑叶10克,杭菊花10克。

中成药:胃苓丸、二妙丸。

外用剂:

①地榆、连翘、甘草、艾叶、丹皮、黄芩各20克,加水1000毫升,煎2次后,滤液混合,纱布冷湿敷面部,每次30分钟,每日2次。

②穴位敷贴:黄柏20克,知母20克,龙胆草15克,苍术15克,丹参30克。共研极细末,用麻油调和,敷贴于涌泉、丰隆、足一里、三阴交。

(二)血燥型(干性)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