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武侠修真电子书 > 风雷幽明水云闲 >

第228部分

风雷幽明水云闲-第228部分

小说: 风雷幽明水云闲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好在杜玉清没有给他这种感觉,杜玉清还是他的合作伙伴,他们相得益彰,这让他很高兴。郭诚宇于是大方地说:“你看那洮砚应该作价多少,告诉我一个数,算是‘燕然居’送的吧。到时我让账房把钱给你。”

    “什么作价多少?”杜玉清一时没有回过神来,她还沉浸在刚才听到的李宾之和杨应宁交谈的内容中,那消息太震撼,对郭诚宇的话没有反应过来。

    “你不是要把那洮砚送给李宾之吗?”郭诚宇小声说,他刚才看李宾之对那砚台简直是爱不释手,感叹杜玉清这礼物算是送到了李宾之的心坎上了。

    “你说的是这个吗?”杜玉清从口袋中掏出一个沉甸甸的木匣,这是一个朴素无华的紫檀木匣,经常的摩挲使得它面上已经有层透明薄膜般的包浆,黑亮润泽,厚重大气。“为什么要送,我没打算要送啊。”

    郭诚宇不明其意了,“你不送干嘛要拿出来?”逗弄而不给,这不是引人遐想,让人心痒痒的,徒增烦恼嘛。

    杜玉清嘿嘿一笑,“我就是拿出来显摆一下,让他们心馋而不得,”这方老坑洮砚是父亲心爱之物,她可不敢拿来借花献佛,即使是首辅李宾之。她拿出来显摆纯属就是来抬高自己身份的。她也不怕李宾之讨要,他那样的人自视清高,不会做出让人为难的的事情。太殷勤了,反而会引起他的警觉。

    “坏,你太坏了。”郭诚宇叫道,他误解了杜玉清的做法,以为杜玉清是要等李宾之出口讨要时借机提出条件,是不见兔子不撒鹰。

    这时门开了,就见李宾之对杨应宁说:“你心里有数就好,皇上一旦准了,很快就要开始准备了。”杨应宁点头答应了。郭诚宇一惊,朝廷莫非发生了什么大事?什么皇上准了,就要开始准备了。是要打仗了吗?是内乱,还是外地入侵?不论什么这可都是赚大钱的机会。他心里抓耳挠腮的急得不的了,巴不得赶紧知道他们谈的是什么事。他很想开口询问,但他知道这是禁忌,即使问了,李宾之也不会告诉他。他把目光转向杜玉清,她刚才在门口不知有没有听到什么只言片语?但见杜玉清神态安详,面容平静,他又打消了这个念头。

    李宾之看见一直在门口侍立的杜玉清,更是喜欢了,笑着说:“有时间到我家来吧,你和贞伯可以好好亲近亲近,你们应该能谈的来。”

    “是,能有机会向李兄请教,是晚辈的荣幸。”杜玉清可不敢说他们已经认识了。

    ”好,那就这样了。”李宾之难掩疲惫之态,朝几个人挥了挥手,坐上轿子便走了。

    送走了李宾之,又送走了杨应宁,杜玉清回到家中即刻去见祖父,有的机会稍纵即逝,她必须抓紧时间。

    祖父穿着常服正在书房里看书,听侍卫禀报说杜玉清要见他,就知道她一定有什么要事。不然不会这么晚了还来打扰他。

    看着进门的杜玉清,杜凌差点都没有认出来。她身上穿着男装,脸上不知涂了什么东西,面容黧黑,但杜凌毕竟是经过风浪的人,脸上并没有没有露出惊异之色,就这样平静看着她。但杜玉清的第一句话还是把杜凌给惊呆了,“祖父,您知道安化王造反的事情吗?”

    杜凌一下站了起来,脱口而出道:“你是怎么知道的?”

    杜玉清意识到祖父已经知道了这件事情了。尽管刘瑾等人一直封锁着安化王造反的消息,但祖父这样级别的官员自然有自己的消息渠道,于是把今天李宾之和杨应宁的谈话简单叙说了一遍。她当时虽然避嫌没有靠近门口,但耳力敏锐的她还是把他们的谈话听了七七八八。杜玉清最后说:“我想李宾之今天借着聚会的名义和杨应宁见面,就是为了推荐杨应宁出任讨伐大元帅。”

    原来是这样,杜凌点点头,他也是今天才知道的消息。安化王朱寘鐇,封地在甘肃安化,他本来就有逆谋之心,这次是利用刘瑾专横跋扈引起天下的不满情绪,发布了一篇讨伐檄文起兵造反。在讨伐檄文中,他历数刘瑾的种种罪行,宣称要为朝廷清君侧,清除太监刘瑾。获得了许多人的同情和支持,目前得到的消息是他已经集结了一支军队,并联络宁夏都指挥周昂等一批军官发动了叛乱,杀了宁夏总兵姜汉、镇守太监李增,还有巡抚安惟学、少卿周东及一批执掌兵权的将领,占领了宁夏、甘肃大批的城镇,所到之处释放狱囚,焚烧宫府,抢劫库藏,大肆勒索庆府诸王,弄得人心惶惶。因为事变起因的矛头对准的是大太监刘瑾,刘瑾害怕了,便极力地隐瞒和掩盖着,连皇帝都没敢说,如今是实在压制不住了才暴露了出来。

    杜玉清明白了,虽然刘瑾一直压制消息,但李宾之其实早有对策了,要不就不会一早派人送信给义父,催促他尽快进京。杜玉清问:“祖父,您有没有考虑过让大伯利用这次机会外放?”

第三百五十一章 毛遂自荐() 
    杜凌一愣,他脑子还真有闪过这个念头,但也只是一闪而已。杜凌的父亲早年在战场上受伤,四十多岁英年早逝,大哥战死杀场,最后他成为家中独苗。为了保住家中血脉,也为了不让长子因为血气方刚冲动闹事,杜凌一直把他压制在眼前,杜刚尧天生勇猛刚强,年轻时一直很想上战场建功立业,但杜凌就是不同意,杜刚尧也没办法。好在后来他也算争气,靠着自己的努力慢慢做到了京卫指挥使的位置。但杜凌知道自己这个长子心中一直十分郁闷,活得不太痛快。

    “你是说可以利用这次机会让你大伯出头?”

    “义父杨应宁原来是陕西三边总督,对西北情况非常熟悉,我估计经过李宾之等人的推举很有机会出任讨伐大元帅。我不了解朝廷以往会按什么方式任命总兵官,但如何大伯能和义父配合,我想会是很好的机会。”

    杜凌陷入了沉思,按照惯例,地方起兵造反一般是调用附近卫所人马去讨伐,总兵官就由相应的都指挥使来当然。托人推荐杜刚尧当总兵官他没有把握,但一个副总兵还是有希望的,而且长子在京城多年也不是吃素的,很有一些威望。

    杜凌有些心动了,天生的性格和家庭的重任促使他一直采取的是比较谨慎和保守的态度,好多次有建功立业的机会,但他都悄悄躲了,到长子担任京卫指挥使职务时,为了避嫌他更是退居闲职。然而,他也体会到对有的人来说,你谦逊就意味着你软弱可欺呢。这次老三杜渊之无端受到迫害的事实更让他醒悟,有的事情是没有办法躲避的,该出头的时候就要出头,得势不得势,主要看天家的态度。他看你不顺眼,你做什么都是不对的,俠以武犯禁,儒以文乱法。天家一高兴,就可以允许一个伺候自己的大太监无法无天,成为“立皇帝”。

    杜凌沉吟了一下,吩咐随从去把自己长子请来。

    杜刚尧以为发生什么大事,急急忙忙走进父亲的书房,惊奇地看见自己的侄女阿杏赫然也在坐。他朝父亲投过去探寻的目光。杜凌没有废话,开门见山地把安化王造反的事情说了,在儿子吃惊的目光中单刀直入地问道:“你还想去带兵打战建功立业吗?”

    杜刚尧犹豫了一下,苦笑地对父亲说,“您如果在三年前问我这个问题,我还会毫不犹豫地回答说想,如今我已经老了,没有这个斗志了。”

    杜凌顿时心里被浇了一瓢凉水,他还以为儿子会满心欢喜,没想到得到的却是这样的回答,不由地冷笑了一声,“在我面前你还敢说‘老了’?你不过才四十出头,卫国公李靖早年也是坎坷蹉跎,直到四十七因为平定王世充才名声显赫,以军功授任开府,你现在就敢说自己老了?”

    杜刚尧辩解说:“我哪里能和李靖比,人家是从小就有文韬武略,又一直在带兵打仗,而我都是在京城,带的兵不过是护卫护卫宫禁,守守御城门。从来没有真正上过战场。爹,我已经习惯了现在日子,不想再动弹了。”

    杜凌一时十分难过,这个长子被自己压制得太久了,都已经变成了自然状态了。人生的奋斗也需要一鼓作气,不然中间断了,就再而衰,三而竭了。他大为后悔。

    杜玉清也没想到大伯会说出这样的话,他已不复当年的豪情万丈,看样子安逸的生活已经磨平了他的斗志,再没有了建功立业的抱负,果然温柔乡是英雄冢。可惜了,还以为这次对大伯,对杜家是个机会,没想到他轻易地就放弃了。

    杜刚尧犹豫了一下,看着父亲说:“是什么门路?要不让文斌去锻炼一下?”

    杜凌一下反应过来,也许让长孙去是件好事。杜凌再无犹豫,让侍卫去把杜文斌叫来。杜文斌进门时,见祖父和父亲都直勾勾地盯着他,不知发生了什么事,心里打起鼓来。杜凌冷冷地问道:“现在让你上战场,是真刀真枪地作战,你愿意吗?”

    尽管不明白祖父说的是什么意思,杜文斌的心还是一下激烈地扑通扑通跳动起来,毫不犹豫地点头,说道:“愿意!”

    杜凌总算露出了一丝欣慰的笑容,说道:“既然这样,我们就为你好好运作一番。”

    杜文斌心里如同淋了油的火苗扑扑地发亮,他强压下心中的兴奋,问道:“我该做些什么?”

    杜凌看看自己这个长孙,又看自己的长子,最后把目光投向孙女,说道:“阿杏,你大哥这样职务只要杨应宁同意就可以调任了,你找个机会带文斌去见见杨应宁吧。”

    “是。这件事宜早不宜迟,明天就去。”

    杜刚尧问:“你们明天过去需要我们准备什么礼物?”

    杜文斌现在还是一头雾水,他觉得三妹妹显然是知情人,甚至是介绍人,他不理解为什么三妹妹总是能参与到家里长辈的议事中,自己这个长子长孙却被排斥在门外。

    杜玉清摇摇头,说:“不用。我义父为人正直,和父亲的关系又很好,可以当成自家人看待。太客气反而会引起嫌疑。”

    “嗯,那好吧。”杜刚尧颔首。

    杜凌让杜玉清先回房休息,留下杜刚尧父子做了详细交代。

    第二天杜文斌一大早就兴奋地来找杜玉清,昨晚听了祖父和父亲的叮嘱,他激动得几乎一个晚上没睡,满脑子幻想着自己如何在战场上英勇杀敌,然后建功立业。

    杜玉清看见他精神抖擞的样子忍不住笑了,喝彩道:“果然是英雄健儿,斗志昂扬意气风发的。”杜文斌不好意思了,紧张地问道:“去见杨大人有没有什么禁忌?”杜玉清说:“没有,你别太紧张了,呈现自然状态就好。”接着她将杨应宁的经历简略地介绍一遍。

    杨应宁少年时是“神童”,(说完这话,她突然意识到,她已经认识了好几位“神童。范斯远,杨应宁,李宾之)十四岁参加乡试,被推荐为翰林秀才;明宪宗很喜欢他,亲自命内阁选派先生教他;成化八年杨应宁中壬辰科进士,授中书舍人,任陕西按察副使兼督学,在任期间创立正学书院,启蒙教化,砥砺才俊,奖掖后进,培养了后来名噪一时李梦阳、状元康海等人。在弘治年间督理陕西马政,禁止不法商人垄断茶马交易,改由官方专管茶马贸易,确保军需民用。在担任山西巡抚期间,裁抑镇守宦官,整束军务,亲临前线指挥作战,打退吐蕃精骑数万的侵扰……凡此种种,听得杜文斌热血沸腾,充满了敬意。

    杨应宁这些事迹杜玉清有的是听父亲说的,有的是通过读义父的文章感受到的。杨应宁性情宽和,他的文字舒缓从容,体现了他在政事上的通达和眼光长远,这些和杜渊之都非常相像。

    在通报之后,他们两人很快就被请进杨应宁的书房。杜文斌还以为会见到一位威风凛凛的彪形大汉,没想到却是一位狮鼻凤目的美男子,他看上去比实际年龄年轻十多岁,脸上几乎没有皱纹,相貌堂堂,让人不由得顿生好感。

    杨应宁听杜玉清介绍说杜文斌是她大哥,很客气地招呼他坐下,还问了一下他的情况,听说他因为抓盗贼有功升任中中城副指挥,不禁对这个精神振奋的小伙子也有了些好感。

    杜玉清嬉皮笑脸地说:“义父,你看我大哥不错吧,要不您把他带在身边指点一二?“

    杨应宁不明就里。杜玉清说:”您昨天在房间里和李大人谈安化王朱寘鐇谋反的事情我都听到啦,我大哥是向您来讨差事的。”

    杨应宁脸色一放,生气地说:“荒唐!这种大事你怎么能到处乱说呢。这可是朝廷机密!”

    杜文斌吓了一跳,杜玉清却仿佛没有看到杨应宁脸上的怒色,仍旧嬉皮笑脸的,带着向长辈撒娇的无赖态度说:“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