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武侠修真电子书 > 风雷幽明水云闲 >

第227部分

风雷幽明水云闲-第227部分

小说: 风雷幽明水云闲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可堪大任,是我等的楷模。”

    一席话把杨应宁说得不好意思,连忙站起来对着李宾之拱手连说不敢当。也把其他官员说得十分尴尬,大家都赶忙站起来请让他上座,杨应宁婉言谢绝。双方三番五次拉锯,最后是李宾之说:就这样吧。众人才作罢。

    杜玉清心里一动,看样子义父和李宾之关系匪浅,她听父亲说过义父当年被刘瑾诬陷下狱后,正是李宾之等人的多方营救义父方才才脱险出狱。那义父今天要见的老朋友应该就是李宾之了,可到底是什么紧急而隐秘的事情让李宾之连半天都不能耽误就约在这里见面?

    杜玉清一直在观察着李宾之,这位少年时的天才,历经了五个皇帝的朝廷大臣,他比杜玉清想象的更圆滑世故。他记得在座每位官员的情况,席间谈笑风生,亲切地会问候这位的父母身体情况,关心那位的子侄考学,让每个人都如沐春风非常舒服。听杨应宁说杜玉清是他的义子后,便问了杜玉清的功课情况,说了很多鼓励的话。这样的人,能为刘瑾在朝阳门外造的玄真观题写碑文,对这位大宦官极其称颂;也能把国子监学生趁黑题诗于他门上的嘲讽诗坦然涂去,然后若无其事地去上朝。但这样的人,在历史上的评价往往并不高,不是泯灭于无声,就是被批评为没有作为的人。

    隔着历史的迷雾,杜玉清也许也会有如此认识,但身处期间,杜玉清如今有了不同的认识。《论语》里记述了孔子对国家政治昏暗时应该采取的两种态度,一种是“隐”:“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隐。”另一种是“逊”:“邦有道,危言危行;邦无道;危行言逊。”实际上像孔子这样的人,不会去“隐”,又有什么地方可以“隐”?所以一个真正的智者是顺势而为,因势利导。“宁武子,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李宾之应该可以说就是这样的“大智若愚”者。

    一道道精美的菜肴端了上来,样样都是淮扬菜系的著名菜品,有三套鸭、水晶肴肉、松鼠鳜鱼、梁溪脆鳝、红烧狮子头、软兜长鱼、平桥豆腐和开洋蒲菜,滋味醇和鲜美。还有一些精致的开胃小菜:鲜笋、春莼、姜芽等新香清鲜,鲜嫩可口,令众人大加赞赏,连称味道地道。这时候是郭诚宇最好的表现机会,他自然不会落下,于是一一给大家介绍,厨师是什么来历,每样食蔬又是怎样运到京城的,为保证新鲜花了怎样的代价,总之,一切为了食客是挖空心思了。

    众人听得十分动容,连李宾之都听得频频点头。杜玉清不得不佩服郭诚宇的口才和对人心的把握。实际上郭诚宇在吃喝玩乐上确实是个中高手,在这么短的时间里就能找来这么好的厨师,还能从江南每天运来各种新鲜的食蔬。但更重要的是,很多事情不仅要做的好,还要能说。同样是美人,就这样直接走出来也许也会让人惊艳,但必定没有千呼万唤始出来引人注目,让人激动。好事情也要懂得渲染气氛。

    李宾之见杜玉清自己吃的不多,却把自己的义父照顾得很周到,她的手指还很灵巧,仅用一双筷子就把鱼骨剔除得干干净净,留下完好漂亮的整条鱼,不禁十分羡慕。

    杨应宁得意地说:“我这个义子,不仅孝顺,还能写得一手好字。不输于宾之兄当年噢,不信,你可以当场验证。”杜玉清知道义父实际不是在夸她,而是在帮她牵线搭桥,也就没有表现出过多的谦虚。

    李宾之喜欢书法,在字上很是下了一番功夫,他的字摆脱台阁体的束缚,在篆、隶、楷、行、草书都有很高造诣,尤其擅长篆、隶。他对自己的字也自视甚高,常引为得意之事。再加上他有崇高的社会地位,他的字在社会上属于千金难求的墨宝。

    李宾之听老朋友这样说,自然十分好奇,于是从善如流道:“哦,那就写几个字给我们看看吧。”

    郭诚宇早有准备,立刻吩咐人在旁边桌子上备好文房四宝,又在案前点燃起两个巨烛,使得光线更为亮堂。

    杜玉清一挥而就写“开业志禧”四个篆文,然后向李宾之躬身作揖:“晚辈不才,请大人多加指教。”

    李宾之一见之下,就不由地点头赞道:“你义父倒是没有夸张,就凭这入木三分的笔力已胜我当年了。不错,不错,后生可畏啊!”然后手捻胡须为杜玉清一一评点,说着说着一时技痒,便拿起毛笔为她示范起来,杜玉清便一边为他磨墨一边观摩,众人都被引发起兴趣来,围过来观看,自然又是一片的夸赞。

    杨应宁暗赞杜玉清细心,在李宾之最擅长的篆体入手,也不怕班门弄斧了。不经意间眼睛瞟到杜玉清手上真在研磨的砚台,惊异地叫道:“你手上可是洮砚?”

    众人这才注意到,杜玉清手上是一方只剩下不足巴掌大的圆形砚台,黄绿颜色,光泽雅致。

    李宾之急切地挥手让杜玉清赶紧停下动作,一叠声叫道:“停下,停下,年轻人暴殄天物哪。”说着不管边缘上的墨迹沾染,拿起砚台就仔细端详起来,口中喃喃自语道:“不错,肤理缜润,色泽雅丽。是老坑洮砚。苏东坡云:‘洗之砺,发金铁。琢而泓,坚密泽,郡洮岷,至中国。’果不其然也。”

    郭诚宇自知是个粗人,杜玉清拿来这些文房时他也没有多问,听到众人的议论知道这不是凡品,可他听说过端砚、歙砚,就没有听说过洮砚,这是什么来历?于是就拉着身边的官员请教起来。这位官员说道:“史书上把洮河砚、端州砚、歙县砚称为古今三大名砚,其中这洮河砚在大河深水之底,非人力所致,得之为无价之宝。诶?你的东西你竟然不知道?它可是万金难求的宝物,你呀,真是暴殄天物了。”他连声叹息,早知道先要来就好了。反正他不知道它的价值。

    这么个不起眼的砚台竟然是万金难求之宝?郭诚宇惊异了。

第三百五十章 安化惊变() 
    杜玉清对李宾之笑道:“黄山谷云:‘莫嫌文吏不使武,要使饱霜秋兔毫。’笔墨纸砚皆为器物,再名贵也是为人所用,况且今天能被大人所用是它之幸也,正所谓宝马配英雄,才不埋没了它千古名砚的名声。”

    李宾之大笑,夸赞道:“好一个‘莫嫌文吏不使武,要使饱霜秋兔毫。’好,今天就借你之言,我要好好感受一下这绿如蓝,润如玉名砚的不同。”说罢饱蘸笔墨凝神静气略一思索便写下:“淘沙邂逅得黄金,莫便沙中著意寻。指月向人人不会,清霄印在碧潭心。”

    众人赞道:“好诗!好字!西涯公今天兴致高,应该多写几首诗,也创造出一个千古名贴的佳作来。”

    在赞誉声中李宾之搁下笔来,眯缝着眼睛把自己刚写好的诗从头到尾扫了一遍,笑意怡然,显然也是非常满意。他谦逊地说道:“我也感觉写得十分顺手,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啊,这洮砚不愧是难得的好砚,不仅发墨快,发出的墨汁还润泽细腻,写起来十分爽滑舒服。你们也来试一试吧。”大家听他这么一说都手痒起来,读书人嘛,精美的文房不仅是他们手写的工具,还是他们把玩欣赏的文玩,偶然寻觅到心头好,那什么事情都可能会做的出来的。

    历史上就有一个名贵砚台的佳话。苏轼晚年从海南回到大陆后,米芾去看他,两位老友交流甚欢,米芾向苏轼求题跋,苏轼向米芾借去他珍爱的紫金砚。不久苏轼大病,知道自己将要离开人世,嘱咐其子要将米芾的紫金砚一起陪葬。此事被米芾知道后,急忙去追讨回来,还愤愤不平写下了一篇《紫金研贴》来讽刺苏轼,曰:“苏子瞻携吾紫金研去,嘱其子入棺。吾今得之,不以敛。传世之物,岂可与清净圆明本来妙觉真常之性同去住哉!”意思是说:这传世之物的圣洁之物,怎么能和人的遗体一起埋没呢?

    如今这方砚台不知流落在何处,这张《紫金研贴》却流传下来,成为皇家收藏的百世名帖,它记录着两位非凡文人爱砚成痴的可爱趣事,也记录着苏轼永远抹不去的“污点“。(《紫金研贴》长29厘米,横40厘米,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多啰嗦一句,许多人以此来诋毁苏轼,我想中间也许是其子的误会,也许是米芾的夸张说法,未必是他本人的意思,或者未必是实情,毕竟相比较苏轼,米芾本人做事更不靠谱些,但他有“证据”留下来,苏轼就只能背着这前年“污名”了。)

    于是众人兴致勃勃地都题了一首诗,无不啧啧称奇,连连赞赏。

    李宾之见杜玉清在一旁淡笑不语,神态轻松,不卑不亢,颇有些意外,遂起了考较之意,指了指她说:“你也来题一首吧。”

    杜玉清没有推脱,朝李宾之欠身道:“那晚辈就献丑了。”说罢从笔架上拿了一杆笔,一挥而就写下一首诗来:“风尘点汙青春面,自汲寒泉洗醉红。径欲题诗嫌浪许,杜郎觅句有新功。”字迹端庄清丽,布局疏密有致,在转承启合之处多用圆笔,在颜体端正刚健之外多了一种圆润之美。

    “好!”李宾之不由地击掌叫好。想不到这年轻人小小年纪,不仅字写的好,学问也好。他刚才写的是黄山谷诗,他就用黄山谷的诗来应答,尤其是最后一句“杜郎觅句有新功”,既符合他本人姓“杜”的身份,又借此含蓄地表达他作为晚辈对几位师长的尊敬和向学之意。不仅心思巧妙,而且饱读诗书,连黄山谷这么偏远的一首诗也能烂熟于心。“好,真是好!”这让李宾之不由地起了爱才之心,亲切地问起他的功课来。听说他因为身体不好至今还只是白身,不由触动心思嘘唏感叹起来。

    在座官员谁不知道他的软肋?立刻通过夸奖杜玉清转移到夸讲起李贞伯来,安慰他说:李贞伯那么聪颖又那么有才学,将来必定是大器晚成。还说:鲲鹏展翅即为千里,他且等好消息吧。李宾之听后笑逐颜开,也不谦虚了,笑呵呵地也夸奖起儿子来,说:犬子的才学见识的确过人,如今已经超过他了,将来的成就必定能不下于唐人。爱子之情溢于言表。大家表面上纷纷附和,但暗地里都交换了会心的眼神,显然对他的大言不惭很不以为然,甚至是很不屑。

    可怜的父亲!杜玉清也叹道,她见过李贞伯,也读过他的作品,在她看来,李贞伯虽然有天分,但就是一个被宠坏的孩子,他在学问上没有下过苦功夫,自身又非常骄傲和清高,他的才学和心性必定比不上其父。但他显然不这么认为,对他寄予厚望的父亲显然也不这么认为。所以说,医者不自医,渡人难渡己。再明智的人遇到自己问题也难免被感情遮蔽了眼睛,从而丧失客观清醒的认识。

    晚宴结束时,郭诚宇亲自把众人送下楼去,不仅给每位官员附送了珍贵的家乡特产,还给每人送了一盏雅致的圆角红灯笼,灯笼下垂着的红色如意穗结,白色的光从细致的红色纱面中透出,可以清晰地看出上面写的“燕然居”三个字。郭诚宇递给官员的随从时还逗趣地笑着说:“在下为各位大人开灯。”众人都很捧场地大笑起来,夸他诙谐没有架子。原来在习俗中每年正月私塾开学时,讲究的家长都会为子女准备一盏灯笼,由老师点亮,象征学生的前途一片光明,称为“开灯”。郭诚宇以此寓意各位官员前途光明,官运亨通。

    返身回到楼上,郭诚宇脚步轻快,得意洋洋,今天的宴请显然达到了出人意料的效果,大家都是心满意足的样子。把这些人中上层的文官搞定,江淮籍文官的关系基本就打通了,今后就不愁他们不会来捧场。

    上了楼来,他见杜玉清正站在门边一丈开外的地方,神情呆滞,好像在愣愣地出神,郭诚宇心里一时五味杂陈。刚才整个宴席的气氛和谐,其乐融融,离不开杜玉清所起的作用。

    琴棋书画是文人交流的媒介,更是通达朝廷重臣的身份帖子,他郭诚宇可以和这些官员称兄道弟,却走不到这些人的心里去,而这却是杜玉清的擅长。刚才看杜玉清和李宾之、杨应宁等人交流时的驾轻就熟,他心里忍不住有些酸溜溜的,他有身份有地位,他可以和他们谈钱谈女人,但就是没法和他们深入地谈诗词书画,谈历史,谈文化。他也感受到,在这些精通经史子集的读书人看来,他就是个粗人,俗人,他们面对他时常常会露出温和怜悯的微笑,不动声色地表现出自己文化的优越感。

    好在杜玉清没有给他这种感觉,杜玉清还是他的合作伙伴,他们相得益彰,这让他很高兴。郭诚宇于是大方地说:“你看那洮砚应该作价多少,告诉我一个数,算是‘燕然居’送的吧。到时我让账房把钱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