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人生智谋串串烧 >

第10部分

人生智谋串串烧-第10部分

小说: 人生智谋串串烧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水流却忧虑重重,没有一点儿欢喜的表情,这不是反叛还是什么呢?”    
    第二天,智伯却把智过的这些话告诉了魏桓子、韩康子二人,他二人说:“这是有人进谗言,为赵氏游说,让您怀疑我们二家而松懈对赵的攻伐。不然的话,我们二家岂不是放弃朝夕间即可分赵氏之田的利益,而去做那些危难不可成的事情吗?”    
    魏桓子和韩康子二人出来后,智过进去见智伯说:“大王怎么把我说的话告诉他们二人呢?”    
    智伯说:“您怎么知道呢?”    
    智过回答说:“我见他们看到我时脸色严肃而急速离走,这是他们知道我已得知他们的实情的缘故。”    
    战争进行到最后关头的时候,赵襄子已经岌岌可危,于是派宰相张孟谈以朝见智伯为名而私会韩、魏二人,劝说二人联合攻智伯。    
    计谋既定,张孟谈又朝拜智伯出来,正被智过在辕门外遇见。智过就进去见智伯说:“魏、韩两家将有变化。”智伯问:“怎么呢?”智过说:“我刚才在辕门外遇到张孟谈,他显得很骛持并且显得很得意。”    
    智伯说:“不对吧?我已与魏桓子和韩康子约好了,打下赵后就三分其地,他们一定不会欺骗我,你不要瞎说。”    
    智过出来后总是放心不下,就去拜见了魏、韩二人,回来对智伯说:“魏韩二人色动意变,一定将不利于大王。不如现在收拾他们!”    
    智伯说:“我们兵驻晋阳已三年了,早晚就要攻下赵而分享好处,怎么能有其它的心思呢?你不要再说了。”    
    智过说道:“如果不杀,就快去拉拢他们。”    
    智伯问:“怎么拉拢呢?”    
    智过说:“魏桓子的谋臣叫赵菱,韩康子的谋臣叫段规。这两个人是都能改变他们君主的意见的。大王应当与他们约定,破赵后就封二人一人一座万户的城池。这样,魏韩二人之心可以不变,而大王就得到了您所想要的了。”    
    


待人智谋第5章 料事如神的智谋(7)

    智伯这个花岗岩脑袋仍然犹豫不决地说:“破赵后要三分其地,现在又要分给他们两人各万户之城池,那我得到的就更少了,不能这样!”    
    智过见自己的计谋不被采纳,说的话智伯又不听,就逃走了,并改姓辅氏。    
    张孟谈听说了,就去见赵襄子说:“我在智伯的辕门外遇见了智过,看来他对我有了怀疑。他进去见智伯,出来就改了姓,所以我有这样的怀疑。今天晚上如不攻智,必有后患。”    
    赵襄子点头,派张孟谈去见魏韩二人,晚上杀散守堤官兵,放水淹智伯的军队。智伯的军队被水一冲,都慌着去救水,一阵大乱。这时,魏韩两支军队从两侧围攻,赵襄子率军队正面迎击,大败智伯军队,活擒智伯。    
    手下有远见卓识的贤能之士,智伯这个浆糊脑袋却不知道善用只落得人头落地,土地被赵、魏、韩三分了。智氏满门尽灭,唯有智过一族得以保存了下来。    
    察颜观色 因人知事    
    人如果内心有所想法,就一定会在外表上有所表露,不过因为修养和个性而程度不同而已。因此,通过察颜观色能知道人的心思,是因为人的心气虽然隐藏在内心深处,但可以通过人的脸色去把握它。    
    齐桓公早朝时与管仲商量要攻打卫国。    
    退朝回宫后,一名从卫国献来的妃子看见了他,就走过来连拜了几拜,问齐桓公卫国有什么过失。    
    齐桓公很惊奇,问她为什么这样问。    
    那个妃子说:“我望见大王进来的时候,脚抬得高高的,步子迈得大大的,脸上有一种强横的神气,这都是要攻打某个国家的迹象。并且大王看到别人没有什么表示,看到我,脸色却突然变了,这明显是要攻打卫国。”    
    第二天早朝时,齐桓公冲着管仲一揖,召他进来。    
    管仲问:“大王不想攻打卫国了吗?”    
    齐桓公一想,这两天邪了门儿了,怎么每个人都知道我心里想什么?于是问管仲:“您怎么知道的?”    
    管仲回答:“大王上朝的时候,向我作了一揖,并且很谦恭,说话的声调也缓和,见到我而面有愧色,因此我知道大王一定是对昨天商议的事情改变主意了。”    
    又有一次,齐桓公与管仲商量伐莒,还没有商量出结果此事就被国人知道了,齐桓公对此事有些奇怪,便问管仲是不是喝醉了把消息泄露出去了。    
    管仲摇头说:“国内必有圣人!”    
    齐桓公叹了一口气,说:“我想起来了,今天我到城墙上巡视在下边干活的民工,有一个拿拓水杵的人一直向上注视我,估计就是他吧?”    
    齐桓公于是命令这些人重新来服役,并且不得由他人代替,同时下令卫士把负责拿拓水杵的人带来。没过多长时间,卫士们带上了一个叫东郭的人。    
    管仲命令迎宾官员恭恭敬敬把东郭迎接进来。    
    管仲客气地问:“是您说大王要伐莒的吗?”    
    他说:“是的。”    
    


待人智谋第5章 料事如神的智谋(8)

    管仲又问:“我们没有说过要伐莒的话,您为什么会这样说呢?”    
    东郭回答说:“大人物善于谋断,小人物善于揣测。这是我暗中推测出来的。”    
    管仲说:“您是怎么去推测呢?”    
    东郭回答道:“我听说君子有三种脸色:悠闲自得、宴享喜乐的时候,是钟鼓之色;愁闷悲伤、清静无为的时候,是丧服之色;勃然奋发、踌躇满志的时候,是兵革之色。那一天,我望见国君在城台之上,脸色踌躇满志,这是兵革之色。国君嘴动而不发声,所说的是‘莒’的口形;国君举手臂而指,指的方向与你所指的都同样是莒国。我私下猜测现在我们周围未臣服的小诸侯国只有莒国,所以这样说。”    
    管仲十分佩服,于是向齐桓公推荐,把东郭任命为情报部长。    
    古人的“察色”之法说:真正聪慧的人总是那样明朗、坦然;真正仁厚的人一定有让人敬重的神色;真正勇敢的人一定具有自负奋发的神色,透露出士可杀不可辱的信息;质朴的神色浩气凛然,坚强而稳重;伪饰的神色优移不定,让人烦燥不安。    
    因此,观察一个人,可以使一群人杂然而处,看某个人的神色变化,就能发现其人的种种隐情。或者让人自由行事,可以随便看随便动,可以观察出他对什么事情有特别兴趣。还可以用让他仓猝间作出决定的办法,来观察他是否紧张失措。    
         
    


待人智谋第6章 知人识人的智谋(1)

    知人用人和买股票一样,都需要一种见人所不能见的智慧。    
    先见之明巧识人    
    所谓识人和知人,无非是能够根据一个人现在的状况,预测到他最可能采取的行动,以及其未来的发展方向。    
    古人潘孟阳的母亲很善于识人。潘刚刚当上户部侍郎时,他母亲很担心他不能胜任,经常对他说:“以你的才干,担任副部长这一级别的官职,我怕你会管不住下属而闯祸啊!”    
    潘孟阳不以为然,但仍然耐心地再三劝解。他母亲于是说:“明天你把你的同僚都请来,我为你看一看你在部里的发展会怎样。”    
    于是,潘孟阳就把部里的大小官员请到家里做客。客人到了以后,他母亲在帘子后面仔细地观察这些人。    
    酒宴结束后,他母亲高兴地对他说:“这些人才干与你不相上下,你不必过于担心他们。不过,坐在最外面的那个穿淡绿色衣服的少年是什么人?”    
    潘孟阳想了想,回答说:“是候补官员杜黄裳。”    
    他母亲说:“此人和其它人都不一样,将来必然位至三公,你一定要好好待他。”    
    这个故事中或许有后人演绎的成分,但是不容否认,生活中的确存在一些聪明人,能够以斑而窥全豹,通过细微的小事察觉到事物的发展方向。    
    邵康节是宋朝著名的易学家,他不仅以道德风范为世人敬重。而且为人处世方面同样充满人所不及的智慧。    
    宋朝时,王安石推行新法,深得朝廷重用,他弟弟王正甫也在朝中为官,与邵康节关系不错。    
    有一次,一位朋友邀请邵康节同吴处厚、王正甫一起吃饭。邵康节以有病为由没有去。    
    第二天,朋友来访,问邵康节为何没去。邵康节说:“处厚好议论,常常讥刺王安石的新法,正甫又是王安石的弟弟,虽然不完全护着他的哥哥,但是如果当面骂他的哥哥,那也会十分尴尬。我因此不去。”    
    朋友听后挑指赞叹:“先生真是料事如神!昨天吴处厚地席间放言批评王安石,正甫很有意见,想拉着我一起把此事报告王安石,我正为此事担忧。”    
    邵康节从一顿饭的参加者中预知可能存在的麻烦,可见觉察世事的修为之深。    
    知人用人和买股票一样,都需要一种见人所不能见的智慧。    
    宋哲宗绍圣年间,谏官陈瓘刚奉旨赶到了宫中,就听说有圣旨命令中书省、尚书省、门下省把过去那些因为上疏而遭到降职或贬滴的臣僚们的奏章送缴上来。    
    陈瓘就对给事中谢圣藻说:“这必然是有奸党妄图掩盖自己的罪愆,而出了这个计策,如果将臣僚的奏章全部送进宫中,那么以后的是非变乱,三省的长官根据什么判断呢?”谢圣藻听后心惊胆战,立即报告宰相,将上疏都录下副本保存在三省中。    
    陈瓘此言并不是杞人无事忧天倾,这一点很快被证实了。    
    


待人智谋第6章 知人识人的智谋(2)

    哲宗时,妃子昭怀刘氏生了一个儿子。哲宗皇帝没有儿子,当时孟后被废,中宫虚位以待,因有了这个儿子,刘氏就被立为皇后。然而,小孩才出生三个月就夭折了。邹浩共三次上书进谏,请求立刘氏为皇后。    
    后来,邹浩因揭露章惇被贬到新州。徽宗即位,重新起用他。他回到朝廷,宋徽宗首先提到的就是进谏拥立太后的事情,赞叹再三,又询问谏书在哪里?    
    邹浩回答:“已经烧了。”    
    退朝后,陈瓘说:“你今天恐怕已经埋下祸根了,以后如果有人胡乱假造一封你的奏疏,你就是跳进黄河也洗不清了。”    
    果然不出所料,蔡京执掌政事,让他的党羽假造了一封邹浩的奏疏,奏疏中说:“刘后杀了卓氏,夺走了她的儿子。这可以骗人,难道也可以欺天吗?”宋徽宗看后勃然大怒,立即下诏将邹浩贬谪到衡州。    
    阴阳神变皆可测    
    白居易曾经在一首诗中写道――    
    海底鱼兮天上鸟,    
    高可射兮深可钓。    
    唯有人心相对时,    
    咫尺之间不能料。    
    君不见李义府之辈笑欣欣,    
    笑中有刀潜杀人!    
    阴阳神变皆可测,    
    不测人间笑是嗔。    
    当今世上,势利奸巧之徒多如过江之鲫,他们脸上带着诚恳的笑容,热情得像一盆火,背后里却握着刀,脚下已经准备使绊子。这时如果没有一双慧眼,不仅很难有所成就,而且人为刀俎,我为鱼肉,沦落到任人宰割的地步。    
    汉武帝死后,昭帝即位,燕王刘旦心中怀恨,企图谋反。    
    同时,霍光、金日单、上官桀三位大臣辅政。在三个辅政大臣当中,金日单死得最早。而霍光,上官桀两人矛盾很深。    
    有一次,霍光外出检阅御林军,而后又把一个校尉叫到大将军府。上官桀趁机让心腹模仿燕王的口气和笔迹,给皇帝写了一封信,派人乔装打扮送进宫里。    
    


待人智谋第6章 知人识人的智谋(3)

    当时汉昭帝年仅14岁,他接到这封自称是燕王写来的信,打开一看,只见上面写着:据闻大将军霞光外出检阅御林军,居然坐着和皇帝一样的车子,而后又自作主张,擅自调用校尉,可见他心有异志。我担心他会对皇上不利,燕王愿意亲自到京城来,保卫皇帝。    
    昭帝看罢,沉思良久,把信放在一边。    
    第二天早朝,霍光听说燕王上书告发他,心里很是害怕,于是躲在偏殿的画室里等待发落。昭帝临朝时,不见霍光,便问道:“大将军为何没来上朝?”    
    上官桀赶紧趋前一步回答:“启禀大王,我想霍将军不可能是因为被燕王告发,不敢入朝了吧?”    
    “哦,果真如此?去请霍将军上朝。”    
    “是”,一名小太监到偏殿去请霍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