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人生智谋串串烧 >

第11部分

人生智谋串串烧-第11部分

小说: 人生智谋串串烧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上官桀赶紧趋前一步回答:“启禀大王,我想霍将军不可能是因为被燕王告发,不敢入朝了吧?”    
    “哦,果真如此?去请霍将军上朝。”    
    “是”,一名小太监到偏殿去请霍光。    
    霍光走上大殿,赶紧摘下帽子,伏在地上向昭帝请罪,却听见昭帝和颜悦色地说:“大将军请起来戴上帽子,朕知道你没有罪,是有人故意要陷害于你。”    
    霍光问道:“陛下明查,可是您怎么知道的呢?”    
    昭帝说:“大将军检阅御林军的地点离京城不远,调用校尉也是最近的事,加起来不到十天的功夫,燕王远在千里之外,怎么可能这么快就得到消息?再说,即使燕王知道了,马上派人来上书,也来不及赶到这里。如果大将军真要谋反,也用不着调一个校尉。我看,写这封信的人才是别有用心。”    
    霍光和其余大臣听了,都很佩服这位少年皇帝的聪明伶俐。而上官桀则是不敢再乱发一言。    
    昭帝讲完这番话,下令严厉捉拿制造和进呈假信的人。上官桀虽然作了防范,但皇帝追问得很紧,他怕事情败露,多次出面阻挠,说:“区区小事,何须终日劳师动众。陛下还应在国家大事上多下功夫,这些小事就别再分神了。”    
    后来,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中,昭帝终于发现了上官桀和燕王刘旦的政变阴谋,于是将他们一网打尽。上官桀父子及同谋大臣被杀,燕王刘旦等自裁。    
    当时昭帝年仅十四岁,尚书及左右大臣都对他这种洞察力很惊奇。汉昭帝以自己的智慧挫败了上官司桀浑水摸鱼的计谋,保全了忠诚的下属,也避免了一场内乱。    
    这就是因事知人的智谋,有很多情况下,办事失败并不全是因为人心险恶,缺乏识人的智谋也是个重要原因。    
    吉安州某人家娶媳妇,一盗贼乘人多潜入洞房伏于床下,准备伺机行窃。没想到连续三夜灯火通明,没法下手,贼人饥渴难耐,终于从床下跑出来,被逮住送官府问罪。    
    


待人智谋第6章 知人识人的智谋(4)

    不料这个贼人自称:“我是医生,不是盗贼。因为新娘有病症,令我相随为她疗治病痛的。”并对妇人的家事隐私陈述得详详细细。其实,他的这些供状全是潜伏床下窃听所得。    
    县宰难以决断,要传讯妇人对质。可是,对于这些床上私语,新媳妇又羞于出口。    
    一位老吏便对县宰说:“妇人初嫁,如遭讯问,传出去有辱名声。假如是贼,必然不识新妇。如若我另找个女人出庭对质,贼人如认妇便是他随行治病的新娘,那就不打自招了。”    
    于是选一妓女,盛服浓抹,乘车而至。那    
    贼指妓大声说道:“你邀我为你治病,为何又抓我诬为贼?”公堂之上哄堂大笑,贼人只得认罪。    
    听其言和观其行    
    人的未来发展,在其性格特征和言谈举止上必然有所表现。所谓性格就是命运,指的就是这一规律。    
    汉高祖病危时,吕后问他身后谁当丞相合适,刘邦说:“曹参可以。”    
    又问他曹参以后,刘邦说:“王陵可以。但是王陵这人有些憨厚,陈平可以协助他。陈平这人智谋有余,但是难以独当大任。周勃宽厚稳重,但文化修养不足,然而能安定刘氏天下的,必然是周勃。可以让他当太尉,掌握兵权。”    
    后来,周勃果然一举剪灭当权的吕氏家族,挽救了汉室。由此可见,刘邦可谓有知人之明。    
    人有不同的价值取向,因此在言谈中会有所侧重。如果一个人喜欢谈论权力、机变等事情,那他一定喜欢说服别人,而如果言谈自然,崇尚虚静无为,那么他十之八九淡泊名利,如果一开口就是天下大势,追求公正,那么他一定期望建功立业等。这些大体方向,就是从现象看本质的基本要素。    
    然而在现实中,现象有时并不是真实的,还有很多人心口不一,喜欢制造假像迷惑别人。比如说,有人引经据典,看似头头是道,实际上是在为自己找根据;有人标榜自己如何如何正直,实际上却是看风使舵,八面玲珑;有人满口清正廉洁,实际上却贪得无厌;有人说自己多么仁慈,实际上却干着伤天害理的事,等等。凡此种种都足可以假乱真。    
    从这些外在的表现上,也能够判断出一个人本质,但必须要听其言观其行,就是用探测人的内心世界的办法来认识人,并预测其可能采取的行动。    
    相传诸葛亮着有《心书》一册,把了解僚属的方法概括为七大要点:    
    一曰:问之以是非而观其志;    
    二曰:穷之以辞辩而观其变;    
    三曰:咨之以计谋而观其识;    
    四曰:告之以祸难而观其勇;    
    五曰:醉之以酒而观其性;    
    六曰:临之以利而观其廉;    
    七曰:期之以事而观其信。    
    春秋后期,鲁国大夫郈成子为和晋国通好而访问晋国。他路过卫国的时候,卫国大夫右宰谷臣把他挽留并设家宴招待,宴会上,虽然有家乐助兴,可右宰谷臣的脸上却没有一点儿喜色,喝到最后,右宰谷臣还送给郈成子一块壁玉。    
    等到郈成子从晋国回来,路过卫国时,却没有向右宰谷臣辞行,随从问他:“来的时候,右宰谷臣那样盛情地招待你,如今回来你为何不去向他辞行呢?”    
    郈成子说:“他设家宴招待我,是要我快乐;排出家乐而自己没有笑容,是告诉我他有忧愁;酒到浓时送给我壁玉,是对我有所寄托。这样看来,卫国难道不是要有变乱吗?”    
    


待人智谋第6章 知人识人的智谋(5)

    等到他们离开卫国有三十里以后,听说卫国发生了“宁喜之难”,卫献公发动其它大夫,擒杀宁喜并陈尸于朝。右宰相谷臣也因受牵连而被杀。    
    听到这个消息后.郈成子立即调转车头,回到右宰谷臣的府上,在他灵前哭吊一回,然后才返回。    
    回到鲁国后,郈成子又让人把右宰谷臣妻子和孩子接来,把自己的宅院分出一部分让他们住,每月拿出一部分俸禄供养他们。等到右宰谷臣的儿子长大后,郈成子还把那块壁玉还给了他们。    
    后来,孔子听说了这件事,感概他说:“这件事情,从智慧方面可以看出右宰谷臣筹谋的细微,其仁能够对之托孤寄财的,只能是郈成子呀!”    
    听其言,观其行的其它方法还包括:    
    看一个人经常接近些什么东西,知道他的爱好;    
    观察一个人的住处摆设,就能大致估计出他的亲朋好友是些什么人,志向如何;    
    看一个人倒霉、穷困时不喜欢什么东西,或者不敢做的是什么,会不会做坏事,这样就能看出他有没有骨气;    
    看一个人高兴时是否有自制力或者是否轻佻,检验出他的嗜好是什么或是否俭朴;    
    看一个人发怒时,或者故意触怒他,考验他是不是个记仇的人;    
    看一个人在什么时候悲伤,能知道一个人是否仁爱,因为宅心仁厚的人见别人悲哀也会与之同哀;    
    看一个人在艰难困苦中的表现,考验他的志气以及是否能够随遇而安。    
    总之,如果一个人说话时语气宽缓柔和,神色恭敬而不谄媚,先礼后言,常常自己主动表露自己的不足之处,神情轻松而不轻慢,言谈坦率而不偏私,不掩饰自己的美德,不隐藏自己的缺点,给他好处不因此而高兴,不给他好处也不因此而恼恨,沉静而寡言,多守信用但不在外表上炫耀,这种人是质朴的,能给别人带来教益。    
    反之,如果一个人夸夸其谈,炫耀自己的品德才能,高谈阔论,非议其它人,或者说话时盛气凌人,话语上总想占上风,想方设法掩盖自己的不足,故意掩饰他的无能,这种人只会损人利已。    
    各种伪装的背后    
    识别人可以用相马和鉴定宝剑来做比喻。    
    相马时,如果只看口齿,观毛色,即使伯乐也不一定能看出哪一匹是千里马,让马驾车奔驰,不善相马的人也能辨别好马和驽马。从一把宝剑表面的颜色和铸锻的纹理去鉴定,就是善观剑的欧冶子也未必知道好坏,只要在地上宰狗杀马,水里斩截蛟龙,即使是从来没见过好剑的人也能分辨剑的优劣。    
    人有各种伪装,古往今来,伪装的花样从来都是推陈出新。    
    据说北宋时王安石在神宗殿上启奏时,竟有一只虱子在他胡须上爬来爬去,引得神宗瞪大了眼看了好几次,左右文武大臣也都看见了,他竟然毫无知觉。    
    还有一次,神宗召集重臣到宫中钓鱼游玩,宦官用银盘给每个人拿来一盘鱼饵。当时王安石坐在那儿沉思,竟然把饵一粒粒都吃掉了。后来有人认为他这纯粹是装出来的,因为如果不小心吃一粒也就算了,全吃掉实在太不合情理了。    
    


待人智谋第6章 知人识人的智谋(6)

    不同的人表面现象相似但实质不同,是很容易迷惑人的。    
    有的外貌温厚和善,行为却骄横傲慢,非利不行;有的貌似长者,其实是奸人;有的外貌圆滑而内心刚直;有的看似坚贞,实际上疲沓散漫;有的看上去泰然自若,迟迟慢慢,可他的内心却总是焦躁不安。目空一切的人看样子很聪明;愚蠢得可爱的人看上去像个正人君子;鲁莽的人看上去往往好像很勇敢。    
    随随便便许诺的人给人的印象为人爽快,实际上这种人却很少有什么信用;什么事都要插手的人好像多才多艺,一旦要他拿出真本事就会露馅;锐意进取的人似乎精诚专一,可是这种人的热情不会持久;吹毛求疵的人好像是很精明,实际上只能添麻烦;动不动答应给人这样那样的好处的人好像乐于施惠,但是这种人常常说了不算;当面百依百顺的人貌似忠诚,然而这种人大多是阳奉阴违之辈。这都是一些似是而非的典型现象。也有似非而是的情况。大政治家看似奸诈,却是能成就大事业的人;有大智慧的人看似痴愚,然而其内心却一片空明,聪明盖世;博爱的人看似虚幻,其心胸实际上非常宽厚充实;正直无私的忠言虽然听了让人不高兴,但其情感却是出自一片至诚。    
    如果一个人总是讨好别人,言谈之中竭尽阿谀奉承,好做表面文章,尽量表现他微不足道的善行,因此而自鸣得意,这种人本来就是虚伪的。    
    普通人不善于洞察其中的奥妙,往往会因为形象而做出最后判断,只看其仪表非凡就把对方当作伟大人物,或者把真情流露误以为华而不实,反而把巧妙的伪装当作真相。    
    西晋时的何晏、夏候玄和邓扬等希望与傅嘏交好,遭到了傅嘏的拒绝。有人感到奇怪,问傅嘏为什么。    
    傅嘏回答说:“夏候玄志大才疏,徒有其名而无真才实学;何晏说起话来玄虚邈远,其实内心急功近利,喜欢辩论但没有诚意,这种人是所谓利口亡国之人;邓扬貌似积极有为,实际上有始无终,既要贪求名利,内心又没有一个原则,只是一味抬高与他意见相同的人,排斥与他志趣不同的人。他们三个人整天滔滔不绝,但是言多伤人,必然会惹起争端。依我看,离他们远远的还怕招来大祸,便何况与之接近呢!”    
    后来这三个人的结局与傅嘏说的一模一样。    
    任何领导都希望下属对自己忠诚,但这种忠诚应该是一种真实的真诚,而不是一种虚伪的迎合。有些人在伪装自己的时候,不仅会装出一副忠诚正直的样子,还会通过种种手段拉拢别人,替自己擦脂抹粉。这种伪装就更加难以辨别,而需要缜密的观察与分析。    
    战国时,齐威王于公元前356年即位,以后的九年间,一切朝政都委托大臣管理,自已从不过问。周围各国知道了这种情况,便不断侵犯齐国的边境并占领领土,威王也不曾加以理会。    
    可是九年后,他却忽然召见即墨的大夫说:“自从你担任即墨的大夫以来,几乎每天都可以接到诽谤你的报告,可是经我派人调查即墨的情况,田野不断地开拓,人民的生活富足,衙门事务也处理得有条不紊,使我国的东方边境,没有任何危险的事情发生。为什么会这样呢?这是因为你尽心治理即墨,从未贿赂我身旁的大臣的原因。”    
    于是,威王赐给他一万户的封地作为奖励。接着,他又召见了东阿大夫:“自从你担任阿地的大夫以来,天天都有称赞你的话传入我耳朵中,可是当我派人去调查东阿地区的实际情况时发现,不但田园荒芜,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