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订正仲景全书伤寒论注 >

第15部分

-订正仲景全书伤寒论注-第15部分

小说: -订正仲景全书伤寒论注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张璐曰∶风寒挟水饮,为病在表者,故 
不渴。服汤后而渴者,是为寒去津伤欲解之征,所以虽渴而不必服药,但当静俟津回可 
也。咳而微喘,为水饮上逆。今水去而渴,与水逆而渴不同。世本“小青龙汤主之”在 
“寒去欲解”也之下,错简也。 
汪琥曰∶上条云渴,是未服汤而渴,乃水停津液不化而渴。此条云渴,是服汤已而 
渴,乃汗后津液既亡而渴。渴既不同,岂可仍用上药小青龙主之?当在“服汤已”之上可知。 
下之后,复发汗,必振寒,脉微细,所以然者,以内外俱虚故也。 
【注】发汗当于未下之先,今下之后,复发汗,必振寒。脉微细者,表里皆虚也。所 
以然者,以下之失宜,则内守之阳虚,故脉微细也。以汗之失宜,则外固之阳衰,故振寒也。 
【集注】郑重光曰∶治伤寒先汗后下,此定法也。若下后外邪不尽,不得已而复汗之, 
邪虽去而内外俱虚,是以脉细振寒,所伤滋大矣。 
下之后,复发汗,昼日烦躁不得眠,夜而安静,不呕不渴,无表证,脉沉微,身无 
大热者,干姜附子汤主之。 
【注】此承上条互详脉证,以出其治也。既下之以虚其里,复发汗以虚其表,阴阳两 
虚,阳无所附。夜而安静,不呕不渴,是内无阳证也;无表证,身无大热,脉沉微,是 
外无阳证也。表里无阳,内外俱阴,惟有昼日烦躁不得眠,一假阳证,则是独阴自治于 
阴分,孤阳自扰于阳分,非相胜乃相离也,故以干姜附子汤,助阳以配阴。盖以阴虽盛而 
未相格,阳气微而自不根据附也。 
【集注】喻昌曰∶上条但言振寒及微细之脉,未定所主之病,以虚证不一也。然振寒 
脉微细,阳虚已见一班。设昼日烦躁不得眠,其为虚阳扰乱可知;夜反安静,不呕不渴,则 
虚阳扰乱不兼外邪可知。脉沉微,身无大热,则烦躁,为亡阳之诊,干姜附子在所必需。由 
此而推,日中安静,夜而烦躁,则为阴病而阳不病,又可知矣。 
程应旄曰∶下之后,复发汗,昼日烦躁不得眠,虚阳扰乱,外见假热也。夜安静,不 
呕不渴,无表证,脉沉微,身无大热,阴气独治,内系真寒也。宜干姜附子汤,直从阴 
中回阳,不当于昼日烦躁,一假热证狐疑也。 
x干姜附子汤方x 
干姜(一两) 附子(去皮,生用,破八片,一枚) 
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顿服。 
发汗若下之,病仍不解,烦躁者,茯苓四逆汤主之。 
【注】此又承上条言。先汗后下,于法不逆,病应解而仍不解,反烦躁者,以别其治 
也。盖汗、下俱过,表里两虚,阴盛格阳,故昼夜见此扰乱之象也。当以四逆汤,壮阳胜 
阴,更加茯苓以抑阴邪,佐人参以扶正气,庶阳长阴消,正回邪退,病自解而烦躁安矣。大 
青龙证,不汗出之烦躁,乃未经汗下之烦躁,属实;此条病不解之烦躁,乃汗下后之烦躁, 
属虚。然脉之浮紧沉微,自当别之,恐其误人,故谆谆言之也。 
【集注】汪琥曰∶伤寒汗下,则烦躁止而病解矣。若阴盛之烦躁,强发其汗,则表疏 
亡阳;复下之,则里虚亡阴。卫阳失护,营阴内空,邪仍不解,更生烦躁,此亦虚烦虚 
躁,乃假热之象也。只宜温补,不当散邪,故以茯苓四逆汤主之。 
x茯苓四逆汤方x 
茯苓(六两) 人参(一两) 甘草(炙,二两) 干姜(一两半) 附子(生用,去皮,破八片,一枚) 
上五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七合,日三服。 
【方解】表里之病,治不如法,先过汗后复过下,或下后复汗,误而又误,变成坏病。 
若其人阳盛而从热化,则转属三阳,阳衰而从寒化,则系在三阴,此二条烦躁皆坏病也。 
烦躁,虽六经俱有,而多见于太阳、少阴者,太阳为真阴之标,少阴为真阳之本也。未经 
汗下而烦躁,多属阳,其脉实大,其证热渴,是烦为阳盛,躁为阴虚。已经汗下而烦躁,多 
属阴,其脉沉微,其证汗厥,是烦为阳虚,躁为阴盛也。夫先下后汗,于法为逆,外无大 
热,内不呕渴,似乎阴阳自和,而实阳虚阴盛。所以虚阳扰乱于阳分,故昼日烦躁不得 
眠;盛阴独治于阴分,故夜而安静;脉沉微,是真阳将脱而烦躁也。用干姜、附子,壮阳 
以配阴。姜、附者,阳中阳也,生用则力更锐,不加甘草,则势更猛,比之四逆为更峻, 
救其相离故当急也。先汗后下,于法为顺,病仍不解,遽增昼夜烦躁,亦是阴盛格阳之烦 
躁也,用茯苓四逆,抑阴以回阳。茯苓感太和之气化,伐水邪而不伤阳,故以为君;人 
参生气于乌有之乡,通血脉于欲绝之际,故以为佐;人参得姜、附,补气兼以益火;姜、 
附得茯苓,补阳兼以泻阴;调以甘草,比之四逆为稍缓和,其相格故宜缓也。一去甘草, 
一加参苓,而缓急自别,仲景用方之妙如此。 
太阳病,先下而不愈,因复发汗,以此表里俱虚,其人因致冒,冒家汗出自愈。所 
以然者,汗出表和故也,得里未和,然后复下之。 
【注】太阳表病,当汗不汗,先下之而不愈,因复发其汗,以此表里俱虚,因虚其人 
致冒,理必然也。冒家者,谓凡因病而昏冒者也。然冒家或有汗出自愈,其所以然者,非 
表里俱虚,乃邪正皆衰,表里自和故也。得汗出而自愈者,和于表也;得下利而自愈者, 
和于里也。得里未和,然后下之,宜调胃承气汤和之。由此推之,得表未和,然后汗之, 
当以桂枝汤和之,自在言外矣。 
【集注】程知曰∶冒者,神识不清,如有物为之冒蒙也。得汗出,表和而邪解矣。得 
表和而里未和,然后下之,明不得以其冒而认为入里之邪,遂致妄下,亦不得以其冒而 
认为表之未解,复妄用汗也。 
汪琥曰∶得里未和“里”字,诸注指二便言。窃思经文中既云然后下之,此专指大 
便而言,若利小便,则不言下矣。其义可不辨而自明。 
凡病,若发汗、若吐、若下、若亡血、若亡津液,阴阳自和者,必自愈。 
【注】凡病,谓不论中风、伤寒一切病也,若发汗、若吐、若下、若亡血、若亡津液,施 
治得宜,自然愈矣。即或治未得宜,虽不见愈,亦不至变诸坏逆,则其邪正皆衰,可不 
必施治,惟当静以俟之,诊其阴阳自和,必能自愈也。 
【集注】方有执曰∶阴阳以脉言,而二便在其中。两者和,则血气无相胜负,故可必自愈。 
程知曰∶脉以左右三部匀停为无病。故汗、吐、下后,阴阳和者必自愈,不须过治也。 
问曰∶病有战而汗出,因得解者何也?答曰∶脉浮而紧,按之反芤,此为本虚,故当 
战而汗出也。其人本虚,是以发战;以脉浮,故当汗出而解也。若脉浮而数,按之不芤,此 
人本不虚,若欲自解,但汗出耳,不发战也。问曰∶病有不战而汗出解者何也?答曰∶脉 
大而浮数,故知不战汗出而解也。问曰∶病有不战、不汗出而解者何也?答曰∶其脉自 
微,此以曾发汁,若吐、若下、若亡血,以内无津液,此阴阳自和,必自愈,故不战不汗出而解也。 
【注】脉浮而紧,邪实也;按之反芤,正虚也。正虚邪实,邪与正争,故发战汗出而 
解也。脉浮而数,邪未实也;按之不芤,正 
不虚也。正不虚,邪未实,邪不能与正争,故不战汗出而解也。脉不芤,知不发战也;脉 
不浮,知不汗出也;脉自微,知曾经发汗。若吐、若下、若亡血也,因内无津液,邪正俱 
衰,阴阳自和,故不发战不汗出而解也。 
问曰∶伤寒三日,脉浮数而微,病患身凉和者何也?答曰∶此为欲解也,解以夜半。 
脉浮而解者, 然汗出也;脉数而解者,必能食也;脉微而解者,必大汗出也。 
【注】脉浮而数,按之无力,当发战,汗出而解,以其人本虚故也。脉浮而数,按之 
有力,当不发战,但汗出而解,以其人本不虚故也。脉自微,曾经发汗,若吐、若下、若 
亡血,不发战,不汗出而解,以其人邪正皆衰,阴阳自和故也。伤寒三日,未经汗、吐、 
下、亡血也,脉浮数而微,病患热减身和,此谓欲解,解以夜半者,阳病至阴时则和也。盖 
浮、数、微三脉,虽均为可解之脉,然解之征,则不无别也。如脉浮, 然汗出,则邪 
还于表而解;脉数能食,则胃和而解;脉微,必大汗出而解者,以其未经汗、吐、下,其 
人未虚,故均不发战,津液未伤,故汗大出而解也。 
【集注】方有执曰∶三日,言遍三阳也。浮数,不传阴也。微,邪气衰也。夜半,阴 
尽阳生之时也。 然,和而汗出貌。能食,胃气回也。 
太阳病未解,脉阴阳俱停,必先振栗,汗出而解。但阳脉微者,先汗出而解;但阴脉 
微者,下之而解。若欲下之,宜调胃承气汤。 
【注】太阳病未解,当见未解之脉,今不见未解之脉,而阴阳脉俱停,三部沉伏不见; 
既三部沉伏不见,则当见可死之证;而又不见可死之证,是欲作解之兆也。作解之兆,必 
先见振栗汗出而始解者,乃邪正交争作汗故也。但作解之脉,不能久停,脉之将出,必 
有其先。先者何?先于三部上下、阴阳、沉伏不见处求之也。若从寸脉阳部微微而见者, 
则知病势向外,必先汗出而解;若从尺脉阴部微微而见者,则知病势向内,必自下利而 
解;如不自下利,若欲下之以和里,宜调胃承气汤主之。由此推之,则可知如不自汗出, 
若欲汗之以和表,宜麻桂各半汤主之也。观若欲下之,宜调胃承气汤,意甚轻活,无取 
于大下,俱在言外矣。 
【集注】程应旄曰∶振栗汗解,单指脉停者言。下边两解,不必有战汗,是指其脉渐出而言也。 
伤寒,腹满谵语,寸口脉浮而紧,此肝乘脾也,名曰纵,刺期门。 
【注】伤寒脉浮紧,太阳表寒证也。腹满谵语,太阴、阳明里热也。欲从太阳而发汗, 
则有太阴、阳明之里;欲从太阴、阳明而下之,又有太阳之表,主治诚为两难,故不药 
而用刺法也。虽然太阴论中,太阳表不解,太阴腹满痛,而且桂枝加大黄汤,亦可法也。此 
肝乘脾,名曰纵,刺期门,与上文义不属,似有遗误。 
伤寒发热,啬啬恶寒,大渴欲饮水,其腹必满,自汗出,小便利,其病欲解。此肝 
乘肺也,名曰横,刺期门。 
【注】伤寒发热,啬啬恶寒,无汗之表也。大渴欲饮水,其腹必满,停饮之满也。若自 
汗出,表可自解,小便利满可自除,故曰∶其病欲解也。若不汗出,小便闭,以小青龙汤 
先解其外;外解已,其满不除,十枣汤下之,亦可愈也。此肝乘肺,名曰横,刺期门,亦 
与上文义不属,似有遗误。 
太阳病欲解时,从巳至未上。 
【注】凡病欲解时,必于其经气之旺。太阳,盛阳也。日中阳气盛,故从巳、午、未之旺时而病解。 



卷四

辨阳明病脉证并治全篇

属性:阳明主里,内候胃中,外候肌肉,故有病经、病腑之分。如论中身热烦渴,目痛鼻 
干不得眠,不恶寒,反恶热者,此阳明经病也;潮热谵语,手足腋下 然汗出,腹满痛, 
大便硬者,此阳明腑病也。而其候各有三∶经病则有邪已传阳明而太阳之表未罢,兼见头 
痛,恶寒,无汗之太阳证者;有太阳之邪已罢,悉传阳明,但见壮热有汗,心烦不眠,口 
渴引饮之阳明证者;有阳明之邪未已,复转少阳,兼见胸胁痛,寒热往来,口苦而呕,目 
眩耳聋之少阳证者。腑病则有太阳阳明,谓太阳病,或发汗,或吐,或下,或利小便,亡 
其津液,胃中干燥,太阳之邪,乘胃燥而转属阳明,致小便反数,大便硬者,所为脾约 
是也;有正阳阳明,谓阳气素盛,或有宿食,太阳之邪,一传阳明,遂入胃腑,致大便不 
通者,所为胃家实是也;有少阳阳明,谓病已到少阳,法当和解,而反发汗,利小便,亡 
其津液,胃中燥热,复转属阳明,致大便结燥者,所为大便难者是也。其治阳明经病,则 
以葛根汤或桂枝加葛根汤发之,或以白虎汤清之,或以柴胡白虎汤和之,随其证而施之 
可也。其治阳明腑病,虽均为可下,然不无轻重之分,故或以三承气汤下之,或麻仁丸 
通之,或蜜煎胆汁导之,量其病而治之可也,此阳明病之大略也。兹以在经、在腑二者,详 
疏于篇,俾读者易为分别,则临证施治,自不紊矣。 
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 
【注】阳明经,内以候胃,外以候肌。言阳明之为病,由太阳之邪,传于其经,则为 
阳明病外证;由太阳之邪,传入胃腑,则为胃家实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