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游戏竞技 电子书 > 大唐虎贲 >

第287部分

大唐虎贲-第287部分

小说: 大唐虎贲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ps:  卡文,食言了!惭愧!

    。。。

第四十一章 好用,用得实在,用的放心() 
杨彦,死了!

    在大唐守备深严的典客署,无声无息的就这样死了。

    更加让人可笑的是负责护卫整整一个晚上都没有发现异样,直到第二天早上,准备膳食的下人,再给杨彦送早餐的时候才发现他已经死在桌子上,尸体以冷,血亦流干。

    此事瞬间在典客署传开了,造成了不小的动荡。

    事关重大,关系到国家颜面,典客署的官员片刻都不敢有半点迟疑,将此事通报给了雍州长史。雍州长史得到消息,立刻就察觉自己搞不定,将案情上报给了大理寺。大理寺接到这样的案件,哪里敢有半点的迟疑,直接通过中书省,抵达上听。

    一环一环,虽然在走固定的流程,但大唐王朝这个机器的效率也在这个时候得以体现。

    当天早上,早朝的时候,李世民便得知了这个消息。

    “嘭!”一声巨响!

    李世民拍案而起,从皇帝的宝座上气氛的站了起来,将满朝文武都吓了一跳,不知是谁要遭殃了。

    最近房玄龄、杜如晦两位新晋的宰相联名上表了新王朝政治制度的第一步“量才授职,务省官员”,换而言之就是裁去冗官滥职,将官位上的蛀虫全部的裁去,换做能干有担当的人物。

    罗士信在马周的指点下,对于政治政务以非一窍不通的小白,也能看出这个“量才授职,务省官员”对于目前大唐王朝的好处。随便说说就有好几点。

    其一、避免十羊九牧,提高朝廷各部门办事效率。其二、可以节省国家财政开支,减轻百姓负担。其三、量才适用。能力会在这种情况下很明显的体现出来。才高者,对于事物,游刃有余;才低者,蒙混不过去,将会利于人才的选拔与淘汰。其四:明确的分功,能够很清晰的察觉出那一个环节出现问题,能够在第一时间找到原因。并且加入解决。

    还有很多细节利处,罗士信只是隐隐有所感觉,也说不出个所以然。他唯一能够肯定的是这个政策制度非常高明。很适合当前大唐朝的形势,贞观之治能够开启,这“量才授职,务省官员”的第一步给贞观朝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不过一如以往。任何改变任何变革都会有反对之声。尤其是制度上的变革,更会引起老顽固的反对。更主要的还是利益关系,这要裁员而且是大规模的裁员,将会危害绝大部分人的利益。这反对之声,自然也不再少数。

    就在他们正在商议是否应该将正式施行的时候,李世民突然得到了一个紧急公文上疏,然后整个人就莫名的狂暴了。

    让整个朝廷的气氛,为之一僵。登时鸦雀无声。

    他们还是第一次瞧见李世民如此的暴躁,失态……

    李世民看着手中杨彦让人暗杀在典客署的消息。好半响才忍住了这一口气道:“散朝,今日之事,明日在做商议。”说着他又说道:“房卿、杜卿、无忌、韩卿,你们留下,朕有要事与你们说。”

    满朝文武那个不会察言观色,尤其是李世民自称“朕”的时候,更不能妄自触他眉头。

    “朕”这个字是秦始皇时起用作皇帝专有的第一人称代词,自他此后历代皇帝大多效仿,以显得自己高高在上。李世民即位的时候,也曾让负责礼节的官员让他改口。李世民却否决了,他觉得称朕过于冷漠,比起高高在上,他更加觉得君臣一心,更为重要。因故李世民不论是自称还是圣旨大多都是以“我”自称,并没有改“朕”,只有在特定的时间特定的地点他才会用“朕”这个字。

    罗士信心中虽奇,却也秉着事不关己高挂起的心态,跟着人流一起往堂下退。

    只是这没走几步,罗士信便听,耳中传来一声:“罗卿,你也留下!”

    罗士信迈出的脚步只能收了回来,这是日常的小朝会,不到一定品阶的官员是不许参加的。罗姓本非大姓,这个时候朝堂上姓罗的却只有他一个人。

    罗士信回到自己的位子上,看了一眼留下来的,心底也渐渐有了底:房玄龄、杜如晦、长孙无忌自不用说。那个给称之为“韩卿”的正是新晋升的韩仲良,原来的大理寺少卿。

    除了几个心腹,只留下大理寺与刑部的老大,十有**是发生了刑事案件,还挺严重的,只是他们刑部并不是第一手负责案件的司法机构,将他留下来有什么意义?

    李世民将典客署发生的命案奏章传了下去。

    房玄龄、杜如晦看到有人竟然在典客署让人无声无息的暗杀了,整个人眉头都皱了起来:这在典客署这个关键的时期关键的时候被杀,难怪李世民会如此大动肝火。

    传给长孙无忌的时候,长孙无忌直接变色了。

    李世民的目光与长孙无忌对上,前者长叹了声道:“想不到我惜他才华,竟然意外害了他!”若不是他特别吩咐,让杨彦享受三品官的待遇,以杨彦平民百姓的身份不可能住进典客署的。

    房玄龄疑惑道:“这个杨彦可有什么长处?”

    李世民示意长孙无忌来说。

    长孙无忌细说原由,房玄龄、杜如晦直接动容了。

    正漫不经心瞧着手中奏章的罗士信也跟着动容了,冶炼技术的进步,有着跨时代的意义。若没有冶炼技术,现在他们还生活在以石头木棒为武器的时代。冶炼技术能够带动整个国家的进步,有着跨时代的意义。钢铁作为战略性物资,哪怕是到了二十一世纪的未来,冶炼技术也弥足珍贵。如此人物,如此人才,竟然让人暗杀了。

    “可恶!”罗士信愤然的以拳砸掌,道:“杨彦身怀的冶炼技术关系我大唐在这个领域的进步,决不能就此善罢甘休,一定要将幕后之人揪出来。不过臣觉得更关键的是不能让这技术因为他的死而失传,是仇杀还是什么,这是大理寺的事情。目前我们的第一要务是找到杨彦的家人,看看他们知不知道这全新的方法技术。”

    长孙无忌立刻道:“尚书大人说的有理,陛下无忌有负圣恩,还请将这个任务交给臣来。臣以性命担保,一定确保他们无恙。”

    李世民也知轻重缓急,挥手道:“快去快去!”

    “罗爱卿、韩爱卿,现在我命你们大理寺与刑部联手,一起侦察此案。”李世民还没等长孙无忌退下去,第二道任命已经下来。

    罗士信不是居于礼法之人,一口应诺了。

    大理寺卿韩仲良皱了皱眉头,并没有说什么,也作揖领命。

    事实以权值而言,刑部是没有职权过问此案的,大理寺掌平决狱讼,负责处理京师内的重大的案件以及一定级别官员的案件,但他们处理的案件需要经过刑部的审核。而刑部负责京师之外的形势案件,接管查阅地方上的刑事案件。

    但自从庐江王谋反一案过后,司法的原则制度就有些混乱了。尤其是因为大理寺的不作为,御史台的涉入其中,导致本就有着极大司法权势的刑部更有压在大理寺、御史台的感觉。尤其是前段时间,刑部突然就如打了鸡血一样,上下接动,开始针对各地的情况,敦促大理寺侦办各种案件。若不合意,直接以刑部的权值驳回,甚至自己重审。

    闹得大理寺就如刑部的下手一样,罗士信得到了铁面罗的美名,而大理寺却如打工仔一样,累死累活得不到好。

    现在李世民跟是直接让罗士信的刑部过问大理寺的事情,韩仲良心中自然有着些许不满,但没有表达出来。

    而今李世民已经身为大唐皇帝,他下了旨意让刑部、大理寺一并查案,就算不和规矩也是规矩。

    这皇帝就算这么霸气!

    韩仲良没有啃声,却起了与罗士信一较长短的念头,看看到底是大理寺厉害,还是刑部厉害。

    “你们下去吧,尽快给我一个满意的答案,将杀我栋梁的贼子揪出来……”李世民贲哲莲下达了命令。

    “是!”罗士信、韩仲良一起退了下去。

    李世民沉默了半响,长叹了一口气。

    “陛下!”房玄龄欲言又止。

    “直说吧,我们君臣之间哪有说不得的话!”李世民挥了挥手。

    房玄龄道:“臣觉得陛下对尚书大人过于恩宠了。”

    “哈!”李世民笑了笑道:“跟魏征说的一样嘛,他前不久才弹劾我,说我过于器重罗士信。这个其实我也知道,有些事情确实是太过器重。可想要放他一放,发现很多事情,还真非他不可。想来想去,也只有他能够干出让我满意的结果。就如这一次,韩卿是我提拔的,对于他的能力,我毫不怀疑,可是想了想还是讲他加上了。有一种感觉,想要尽快找出杀害杨彦的杀手,还得靠他。好用,用的实在,也用的放心。就这样了吧,估计韩仲良不会甘愿成为刑部的陪衬,罗士信也不是个认输的人,他们彼此较劲,也许能够早一点弄清案件也不一定。”(未完待续。。)

    。。。

第四十二章 更有经验() 
罗士信与韩仲良一并走出太极殿,这罗士信正想开口,却发现韩仲良没有半点理会他的意思,而是加快的行走的脚步,一副急不可待的模样,也闭上了嘴巴。

    对于这个韩仲良,他还是很欣赏的。比起表面刚直,一但牵扯自身就无作为的崔善为,李世民提拔的这个韩仲良可要真实的多,能干的多。从经过他处理的案件,罗士信便能瞧得出来,他便如一把司法利剑,能够做到真正的不畏强权,披荆斩棘。

    他接手大理寺之后,大理寺处理的案子上传刑部复审,驳回的几率大幅度减少,是一个有能力有本事的干吏。

    罗士信并不排斥与他这样的人物往来,只是对于刑部,韩仲良有些不太友好。

    罗士信向来不喜欢热脸去贴人家的冷屁股,关系也是僵僵的,一直没有得到改变。

    这回到刑部,罗士信立刻召集了刘德威、马周、刘燕客,说了杨彦典客署被杀一案,大致将杨彦的能力水平细说。

    刘德威、刘燕客甚无反应,马周却是一脸怒容。

    前者就如当初韩仲良的反应一样,他们只在乎案情案件,对于什么冶炼技术看的不重。马周目光长远,瞧出了杨彦的死会给大唐带来什么恶劣的影响。

    当罗士信说到,将于大理寺一起负责侦破此案的时候,刘德威、马周、刘燕客先后都愕然了。

    刘德威道:“这不是大理寺的案子?由我们经手?”

    “鬼知道陛下是怎么想的。”罗士信耸了耸肩膀道:“天晓得,也许是心血来潮。反正任命下达了,我也领了,那就好好的干。大理寺卿对我的时候绷着脸。拽的跟三五八万一样的。好像他们刑部欠了他什么,这一次老子就是要让他知道,我们刑部就是比他们大理寺强。”

    马周、刘燕客已经习惯罗士信的脾性,引以为常。

    刘德威虽是共事,相互却提防着,交流的不多,又是从大理寺走出来的。听的有些哭笑不得。刑部在罗士信的带动下,风头正盛,大行抓贪治腐的风气。让官风肃然一振,令百姓称快。完全盖过了大理寺的风头,让大理寺这真正的第一刑狱案件审理成为了刑部的陪衬。

    他有几个在大理寺的老友,不止一次在私下里说刑部太强势。有种压的他们喘不过气来的感觉。明明地位相差无几。分工明确,偏偏刑部就有一股压着大理寺一头,大理寺是刑部属下的感觉。改变这个局面的毫无疑问是罗士信,大理寺上下对改变这一切的罗士信有好感都才怪了。若不是李世民慧眼识英才,将韩仲良提拔上来,大理寺指不定真要被刑部压下去。

    他摇头苦笑,心道:“大理寺让你欺负成这样了,还不许他们有脾气?”

    “那殿下有什么打算?”马周问道。

    罗士信顿了顿道:“你继续留在刑部。处理日常事务。刘侍郎、燕客你们随我一起去调查,去看看现场。此案让陛下动了肝火,马虎不得。”

    马周会意的点了点头。

    刘德威顿觉意外,看了罗士信一眼。

    “有没有问题?”罗士信瞧着刘德威道:“我们这伙人中论审案查案的经验,没人比你丰富,少了你可不行。”

    刘德威面对那灼灼的目光,底下了脑袋道:“愿听大人号令!”

    “那我们走吧!”罗士信笑着发号着施令,经过刘德威的时候拍了拍他的肩膀,走了出去。

    刘德威想了想,摇了摇头,跟在了身后,心悦诚服。

    他与罗士信之间并没有仇恨,只是存着不服不满:他自从武德年间给调入大理寺,一步一步从司法的底层凭借自身的刻苦努力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